甘草瀉心湯的功效及應用
發表時間:2010-02-06發表者:鄧宏 (訪問人次:487)
在臨床上,我們常遇到寒熱錯雜的癥狀,如口腔潰瘍、大便溏瀉的上火下寒癥,應當如何處理?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清上熱要用苦寒藥,苦寒傷胃則大便又要受影響;溫下焦要用熱藥,溫燥藥必然加重口腔潰瘍的發作。這是胃中有熱,腸中有寒,應當用《傷寒論》中的甘草瀉心湯治療。 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鄧宏
方劑組成:甘草15g黃芩9g黃連6g黨參12g半夏9g炮姜9g大棗4枚。 甘草瀉心湯是治療脾胃之方。因胃虛不能調理上下,故出現上火之口腔潰瘍,下寒之大便溏瀉,中焦之脾胃痞滿。所以用甘草瀉心湯,可以上治口腔潰瘍,下治大便溏瀉,中治脾胃脹滿。如果在臨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滿的病癥,都可以應用甘草瀉心湯來進行解決。 功效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常用于治療口腔糜爛,急慢性胃腸炎,狐惑病(白塞氏綜合癥),痤瘡,毛嚢炎,陰部口糜,慢性泄瀉,胃虛便秘等。 病理分析:從本方之藥物配伍分析,患者必為先脾胃氣虛,中焦水飲積聚,久郁化熱,熱又蒸水,遂成濕熱之證。濕熱之邪居無定所,如狐之多變,故古人稱之為狐惑病也。其證多見于九竅之處或毛發之處。仲師治之先以姜參棗草補中益氣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濕,則中焦可安;芩連配姜苦降辛升濕熱之邪無所藏也。 各家論述:1.《古方選注》:甘草瀉心,非瀉結熱,因胃虛不能調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為痞。故君以甘草、大棗和胃之陰,干姜、半夏啟胃之陽,坐鎮下焦客氣,使不上逆;仍用芩、連,將已逆為痞之氣輕輕瀉卻,而痞乃成泰矣。 2.《醫宗金鑒》: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用甘草、大棗之甘溫,補中緩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從;芩、連瀉陽陷之痞熱,干姜散陰凝之痞寒。緩急破逆,瀉痞寒熱,備乎其治矣。 3.《金匱要略釋義》:濕熱肝火生蟲而為狐惑證,故宜清濕熱,平肝火;由于蟲交亂于胃中,又當保胃氣,因人以胃氣為本,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君甘草以保胃氣;連、芩瀉心火,去濕熱。蟲疾之來也非一日,其臟必虛,臥起不安,知心神欠寧,故用人參補臟陰,安心神;大棗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蟲得辛則伏也。 方劑研究:甘草瀉心湯在《金匱要略》中被作為治療狐惑病的專方來使用的。狐惑病類似于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因病發于頭面與會陰,又有人稱為終極綜合證。然而,把甘草瀉心湯作為狐惑病的專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實質。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粘膜損害為主癥。因此,可以把本方作為治療粘膜疾病來使用,即甘草瀉心湯是粘膜修復劑。就范圍而論是針對全身粘膜而言的,不僅包括口腔、咽喉、胃腸、肛門、前陰、還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結膜等等。就病變類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損,又可以是充血、糜爛,也可以是潰瘍。臨床表現或癢、或痛、或滲出物與分泌物異常等,因其病變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傷寒論》中“其人不利日數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腸粘膜被下藥損傷影響消化吸收所致。臨床上,甘草瀉心湯既可用于治療復發型口腔潰瘍、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以及結腸炎、直腸潰瘍、肛裂、痔瘡等。結膜潰瘍、陰道潰瘍也能使用。不管是何處粘膜病變,均可導致病人心煩不眠,這可能與粘膜對刺激敏感有關。甘草是本方主藥,有修復粘膜作用,如《傷寒論》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變。西藥治療胃潰瘍的一味老藥“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劑。總之,本方的臨床運用要善于舉一反三,不能被“蝕于喉”、“蝕于陰”的條文障住眼目。 轉自http://q.sohu.com/forum/7/topic/468247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