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新產業的“許勤”時代? 作者:金城 來源:WWW.InterHoo.Com 類型:在深言深 , COOL! , 2009-9-27 16:08:12 點擊1279次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許勤時代”的烙印,一系列許勤特點的政策出臺,也許意味著“劉應力時代”的正式告別? 深圳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越來越清晰 在《深圳的真相》一書中,筆者曾將深圳的產業結構總結為: 三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三大主導性產業(房地產業、旅游業、批發零售業)+十大優勢傳統制造業(家具、黃金珠寶、鐘表、工藝禮品、紡織及服裝、內衣、自行車、眼鏡、模具等)+若干新興產業。 在這一結構中,三大支柱產業后來加入了文化產業為第四支柱產業,但實話實話的話,文化產業仍只能算是深圳潛在的支柱產業,其產業規模對深圳GDP的貢獻額還沒有超過10%,2008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為547億元,占GDP比重為7%,倘若去掉印刷工業——許多人把印刷工業歸入到深圳十大優勢傳統制造業之一種——對GDP的貢獻會更少。 三大主導性產業是筆者自己的總結,深圳市政府并不采用這樣的說法。這三個產業在深圳都處于一個政府其實非常重視、但重視程度又未上升到支柱產業的地位,而深圳這三個產業在全國卻又都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或者說理念和業態都可算是中國該產業的領導者角色。這其中,房地產在深圳有衰落的勢頭,而批發零售業則漸被融入到物流業的大概念里去了。 十大優勢制造業也是筆者自己總結的,其中大都列入了深圳政府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的“集聚基地”計劃,但其中有些產業,比如模具產業,許多業內人士又以高新技術產業自居,認為應歸入到三大支柱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去。 在筆者該文的論述中,并沒有給出幾大新興產業的數目,蓋因政府一直在尋找象電子信息產業那樣為深圳帶來繁榮的新產業,許多產業都會嘗試著去扶持,但誰也不敢斷定哪個產業在深圳有前途、有希望。不過當時筆者論及較多的文化產業,其后已被政府挪到支柱產業的行列中去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政府似乎想要完善自己對新興產業的探索或構思,并將之納入整齊的規劃。這就是近期深圳市府陸續出臺的四大新興產業規劃。 筆者認為,一旦深圳市政府對新興產業的研究漸趨成熟穩定,政策形成體系,則筆者上述對深圳產業結構的描述就將初步定型。但是所謂產業結構調整,應該是一件永遠止境的事情,城市自應不斷尋找自己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舊的產業則有一個“衰退—復興”或“衰落—遷出”的過程。在長遠的方向上,不應有“X大新興產業”的概念,但在近中期的時間段內,則不排斥政府可以有“X大新興產業”的規劃或政策體系。 -------------------------------------------------------------- 新興戰略產業規劃:許勤時代的標志之一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1日和22日召開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據說可能列入國務院新興戰略性產業規劃的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事實上,國內不少地區或城市都在制訂自己的新興產業發展戰略,而對新興產業的篩選和制訂發展戰略,也成為現任分管高新技術產業工作的常務副市長許勤的主題詞。 早在2009年4月9日下午召開的“深圳高技術產業發展院士專家座談會”上,許勤就透露,深圳市正在抓緊制定未來“新興產業振興計劃”,為搶抓金融危機后的產業機遇提前做好準備和產業布局。 2009年8月13日,深圳市政府四屆一四三次常務會議,研究審議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年)、促進生物產業振興發展政策、根據該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到2015年深圳市要爭取成為世界知名、國內領先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年銷售收入將達到2000億元、成為高技術支柱產業,同時培育3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規劃確定了生物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工程、保障措施等。深圳將把產業發展的重點指向6大領域:生物醫療、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在這6大領域中,深圳還選中了近30項具體的重點發展產業,包括已經被人們耳熟能詳的干細胞產品、生物人工器官、新型疫苗、生物藥、現代中藥、生物保健產品、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質發電等。 2009年9月3日,市政府四屆一四五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深圳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及《深圳市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努力將深圳率先建成國家新能源產業重要基地和低碳經濟先鋒城市。根據該《規劃》,到2015年我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目標是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以上;規劃還結合我市產業發展實際,將太陽能、核能等6個領域作為發展重點,從產業競爭力、產業化規模、新能源開發、產品應用、體制機制創新等5個方面提出了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通過實施科技創新、產業培育等五大工程和加大資金支持、優化產業空間等五大保障措施,確保規劃目標落實。為切實落實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配套制定的《若干措施》明確了我市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行業發展政策、發展空間政策、人才政策等,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新興高技術產業進行培育和扶持。 已向社會公開的另外兩個欲同樣制訂產業振興規劃及配套政策的產業,為半導體照明和互聯網產業。據悉這兩個產業規劃的制訂已基本完成,只是還沒來得及由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四大新興產業的挑選,應該說體現了許勤對深圳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的理解。這四個產業,在深圳都有一定基礎,但在發展中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生物制藥產業、互聯網產業,深圳在全國的地位這幾年都有下降的趨勢,需要加以拯救或提振。 --------------------------------------------------------------------- 從劉應力時代到許勤時代 雖然說分管科技的前常務副市長劉應力現在仍掛著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市長科技顧問,但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劉應力時代,顯然正在過渡到許勤時代。 縱觀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1993-1994年之前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但真正把高新技術產業朝著城市經濟的支柱來做的,則是從1994年李子彬擔任深圳市長之后開始。從1994-2000年,可以說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李子彬時代。2000年之后,雖然于幼軍接任市長,書記市長換了好幾代,但是 2000-2008年這9年時間,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都打上了鮮明的“劉應力”烙印。劉從1996年擔任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兼高新辦主任,2002年擔任副市長分管高科技工作,2005年晉升為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任分管高新技術產業工作,直到2008年4月退休,才辭去兼任的高新辦主任一職,交位給其得意門生張恒春。而劉應力時代,應該說要到2009年下半年才逐漸告退。 劉應力時代的信條,是政府既不做運動員,也不做裁判員,只做場地維護員。是以政府出臺新22條,以及幾個“一號文件”,均著眼于全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而較少制訂細分產業的發展戰略。政府盡量避免直接投資產業項目,哪怕這些項目因缺少政府支持而棄深圳轉就別的城市。應該說劉氏的信條符合市場經濟的一般原則,但也使深圳失去了許多機會。強調與香港的合作也是劉應力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 “許勤時代”從現在已觀察到的狀況來說,似乎充滿了強勢政府的政策主動性。 除了“四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之外,許勤主管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是,自上而下,從中央政府獲得高端的政策支持。比如2008年6月12日,國家發改委以發改高技20081473號文批準將深圳列為全國第一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隨后深圳市政府快速制訂了《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規劃(2008-2015年)》,再如2009年9月12日,深圳又獲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批準為首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試點。在國務院批準的《深圳綜合配套改革實施方案》中,也對深圳的自主創新和高科技發展作了一系列論述。 這些高端政策資源的獲得,與許勤出身國家發改委的背景有莫大關系,這也決策了許勤主導深圳高科技產業,會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的特點。而這一點正是過去深圳所欠缺的。 其二是,對科技及教育設施的更加重視,并不局限于為科技產業服務的目的。劉應力時代雖也認識到高等教育和科研是深圳區域創新體系的最大短板,但是比較強調科技必須為產業服務、與產業相結合,強調解決兩張皮的問題。許勤雖然對此方向也很重視,但并不會將深圳的教育和研究設施的功能僅局限于此,那些看似對產業沒有直接用處的基礎研究,許勤同樣極其感興趣。這里面最為典型的可能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定位,會更加朝著基礎研究的方向傾斜,華南超級計算中心的引入就是一個信號,而南方科技大學未來也會更偏重于基礎研究。 其三是,借政府行政改革的機會,原來劉應力構建的政府管理高新技術產業的管理體制已經不復存在,科技局、高新辦均被并入到科工貿委里面,許勤時代將會更側重于產業政策的制訂,以及對細分產業的直接扶持。當然現在不能確定的是,許勤會否打破劉應力的政府不直接投資產業項目的信條,尤其是那些產業鏈控制端的投資項目。 同時,由于高新區的擴容和整合,政府有更多的能力對市域內產業的空間布局進行規劃和整理,許勤時代也許會克服之前深圳的一個問題:產業與空間的規劃不銜接?對不同的戰略產業,在空間上加以細分的布局。比如對于生物產業,這次的規劃就明確了在坪山新區建立生物產業基地。劉應力時代雖也偶爾有這樣的想法,但卻未能實現,比如在2001年曾計劃在留仙洞地區建立IC產業園,但結果卻一事無成。許勤有更多的力量來對之加以空間的整合嗎? 其實對于許勤時代,不能回避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許勤會在深圳呆多久?他對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梳理會不會初途中斷?如果這個時段非常短暫的話,會有一個“許勤時代”的存在嗎? ------------------------------------------------------------------- 深圳30年:從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展望未來發展藍圖 生物、互聯網和新能源已成為深圳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圖為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超低溫冷藏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庫。(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攝) “經濟總量達到較高平臺、經濟內生動力和后勁不足”擺在了深圳人必須正視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中的第一條。說白了,過去的30年間,深圳人以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實現了深圳GDP年均增速達25.8%的奇跡。“而立之年”后的深圳,要在新的起點上“走出一條新路”,這條“新路”的起點在哪里?未來30年深圳要干什么?深圳人的回答是:前30年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路,后30年任務是要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在產業化上先行一步,為實現未來發展藍圖破難題、拓空間、增后勁。 破難題:發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產業化上先行一步怎么走?2009年9月16日發布的《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年)》,和為切實推動新興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于2009年10月31日成立的深圳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被視為是深圳為實現未來發展藍圖的破題之舉。 “深圳需要更有競爭力、更先進的產業來支撐可持續發展,增強發展后勁尤為迫切。”帶著這樣的認識,今年2月11日,在2010年農歷新年到來的前夕,深圳隆重召開了生物、互聯網、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和政策新聞發布會,宣布生物、互聯網和新能源作為深圳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計劃投入105億元財政資金,到2015年將這三大新興產業打造成為6500億元產業規模的高技術支柱產業。這一目標規模與2009年深圳8201.2億元的GDP相比,五年后相當于再造一個深圳,業界將此三大產業視作深圳下一步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而帶著“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8月4日,深圳宣布投入首批19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三大產業的發展,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深圳為何“押寶”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事實上,在發展生物、互聯網和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深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創新能力,這三大產業深圳都具有很好的優勢,擁有騰訊、比亞迪、海普瑞、邁瑞等在各自領域都處于龍頭地位的一批“明星”企業,并有望成為繼中興、華為之后誕生于深圳的又一批國家自主創新型跨國企業。 在生物產業領域,深圳是國家第一批布局的3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之一,2009年深圳生物產業規模超過430億元,位居全國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前三位。深圳在生物醫療設備、生物醫藥等方面擁有很好的基礎,華大基因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為未來產業發展和成果轉化提供了技術源泉。 在互聯網產業領域,深圳是國內城市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今年6月30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之一。2009年,深圳互聯網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2%,已經有騰訊、迅雷、A8、芒果網等本土企業基礎,華為、中興已經覆蓋了整個通信設備和網絡設備全領域的制造企業,并引進阿里巴巴、百度在深圳建立區域中心,從而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在新能源領域,2009年深圳新能源產業總值達390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核電產值超過180億元,新能源產業規模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規模全國領先。作為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LED產業已經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而風電技術、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等方面深圳也擁有非常強的實力。 此外,深圳金融業十分發達,創投機構林立,能為三大產業相關企業提供發展所必需的資金,這是為推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為深圳未來支柱產業的先決條件。可以說,深圳“押寶”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集中了在深圳有基礎、有空間、未來實現目標更有可能的產業上。 拓空間:堅持走高端化路線 深圳此次重金“押寶”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已掀起產業升級浪潮中的珠三角無疑受到了更多關注。外向依存度高的深圳經濟,在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后,如何迎接新一輪經濟競爭和產業競爭,如何迎接新一輪經濟復蘇和增長,發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能給深圳帶來多大的發展空間? 做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橋頭堡,深圳在先進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和輻射功能,對促進廣東省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2009年初,國務院審議通過并批復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把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等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為深圳發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產業基礎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按照《綱要》要求,珠三角地區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環保、新能源、海洋等產業,而深圳在生物醫藥、互聯網、新能源、先進制造、新材料、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上基本上與珠三角地區重點規劃發展的產業相吻合。根據深圳規劃,生物產業將重點集中于生物醫療、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等領域,互聯網則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網絡娛樂、網絡內容、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新能源的方向包括了太陽能、核能、風能、生物質能、儲能電站、新能源汽車等。 深圳選擇發展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正反映了加大有競爭力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產業的趨勢:未來5年生物醫藥年銷售收入要達到2000億元,成為世界知名、國內領先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互聯網產業年銷售收入要達到2000億元,成為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發展互聯網產業的領先地區;新能源產業年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成為國家新能源的重要基地。在8月4日公布的首批扶持內容涉及149家單位的269個項目,其中包括生物企業47家,互聯網企業54家,新能源企業26家,大學、科研和公共服務機構22家。生物產業總投資47億元,互聯網產業總投資幣66億元,新能源產業總投資82億元,預計全部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后每年將帶來約790億元的新增產值。 戰略預示著長遠的發展,新興則立足前沿并快速產業化。盡管在服裝、鐘表、家具、玩具、機械等傳統產業方面,深圳都有較大的產業規模,但與生物、互聯網和新能源等產業相比,它們卻很難成為未來5-10年新的產業增長點。因此,在深圳需要更有競爭力的產業、更先進的產業來支撐深圳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結構調整的步伐不能停,自主創新力度不能減,一定要打造新優勢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深圳調整產業結構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雖然深圳已經處于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但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深圳在更高層次上的需求更迫切。深圳人均GDP已接近1.4萬美元,這在整個珠三角地區甚至全國都比較高,未來產業必須向更高端化發展,這也是在為全國其他城市探路。生物、互聯網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的附加值都比較高,是未來需求很強的產業,在深圳面臨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對于改變原來經濟發展方式和模式必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增后勁:扶持計劃重在揚長補短 盡管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確定令人對深圳的未來發展深感振奮,但仍有不少人心存擔憂。雖然深圳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大力調整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到 2009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高達8507.8億元,但“科技、教育、人才”等問題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深圳城市競爭力的創新“短板”,特別是2003年前后,一批有識之士反映深圳已遭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后勁不足問題。 這一現象也很快引起深圳的重視。近年來,深圳開始著手布局引進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和項目進駐和落戶深圳,南方科技大學也就在那時開始籌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2009年被正式聘為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隨著深圳大學城、虛擬大學園、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建設,日漸強大的人才力量,還有今年7月13日成立的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將彌補此前缺乏“大院大所”所帶來的基礎相對薄弱的環節,而深圳在發展新興產業上擁有完善的產業環境、優良的國際化氛圍和獨特的創新意識等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等“國字號”項目2009年底落戶深圳成為現實。 此次三大產業專項資金扶持,深圳市政府意圖明顯,亦是有計劃地傾向于解決這些問題,在三大產業核心技術開發、攻關、應用、創新技術能力建設、重大項目培育和引進、人才培養以及知識產權標準戰略和國內外市場開拓上傾注更多的精力、調動更多資源、采取更重要的措施。此外,深圳也將從加強重點領域產業鏈建設、加強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完善產業支撐服務等方面大力推進三大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集中資金對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發展迫切需要、能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有較大示范帶動影響且無爭議的項目,對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龍頭企業、重點引進的知名企業以及重點大學和研究機構,大膽支持并加大力度,資助金額與企業和項目規模、對地方貢獻、創新能力、發展前景和潛力相關聯。同時,在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予以重點支持的同時,對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也予以積極扶持,避免資金資助過度集中少數企業和項目上。目前,深圳正在制訂進一步加快貫徹落實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工作方案,分批次培育一批自主創新高技術群體,設立研發中心,促進三大戰略性產業的產業集聚和創新資源集聚。 通過規劃的部署、通過政策的引導和政府資金以及社會資金的共同投入,我們相信,“迅速壯大”的深圳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幾年將進一步帶動深圳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在產業化上先行一步的藍圖。 (責任編輯:劉巍)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 ------------------------------------------------------------------------------ 產業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的 戰略、規劃、政策、重點領域和相關建設項目, 提出支持重點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 組織重大產業化示范工程和重大成套裝備的研制開發。 許勤到深圳這幾年,深圳在高科技方面取得系列標志性成果:深圳擁有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被國家批準為全國首個自主創新城市試點、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超算中心———華南超級計算機中心落戶深圳、珠三角綜合配套改革區……這些被視為深圳正在大力彌補“短板”的重大表現。 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三大產業新聞發布會,宣布深圳將把這三大產業作為未來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深圳未來主力推動的產業。 產業轉型、經濟結構調整 --------------------------------------- 第一,建立新興戰略性產業體系。 4大支柱產業 (區域性金融業、物流業、商貿、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 5大領域:新能源、互聯網、生物科技、新材料、創意文化。 + 三大主導性產業(房地產業、旅游業、批發零售業) + 十大優勢傳統制造業(家具、黃金珠寶、鐘表、工藝禮品、紡織及服裝、內衣、自行車、眼鏡、模具等)+若干新興產業 (深圳政府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的“集聚基地”計劃) 預計到2015年,這五大產業可以實現超萬億的生產規模。到那個時候,新興戰略性產業,加上目前的支柱產業,可以占到經濟總量的80%以上。到2015年,深圳的生產總值將達到1.5萬億,不僅實現了規模的巨大增長,更實現了結構和產業層次的明顯提升。 --------------------------------------- 第二,努力躋身國家自主創新城市的國家隊。前30年中,深圳建立起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自主創新體系,在新的發展時期,在核心技術領域,在國家自主創新領域,深圳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在城市建設方面,打造一個更國際化的先進城市。深圳會更早、更多地引入和營造符合國際慣例、國際規定的規則,使國際化城市的功能更突出。 第四,在深港合作上面實現更緊密合作、更大突破,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圍內,通過深港的一體化合作,為改革開放作出更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