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飽受了大大小小帝國主義國家的恣意侵略和欺侮。1937年7月7日,蓄謀已久的日本軍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在這場洗雪百年屈辱、實現民族命運轉折的八年抗戰中,濟源上下,全民奮起,浴血苦斗,共抗外侮,譜寫了一曲堅持敵后抗戰的英雄篇章。 救亡圖存的豫北危局 濟源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臨黃河,東接華北平原,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西高東低,資源豐富,扼守著南下豫西、北上晉陜的黃河古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抗戰爆發前,濟源劃有7個區、393個保、3909甲,共有41023戶、31.7781萬人、67萬余畝土地。這里農業興盛,物產豐富,商業發達,文化繁榮。至1937年,濟源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17個較大的貿易集鎮,擁有私營店鋪600余家,手工業作坊數百個,大小煤窯數十家。相對富庶的經濟基礎和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使濟源成為日軍入侵晉東南、進攻太岳區的重點目標。 1938年2月21日,侵華日軍第14師團酒井支隊長驅直入,進逼濟源。國民黨濟源縣長杜光遠聞風喪膽,棄城失地,攜帶家眷逃往垣曲,讓全縣父老落入日寇魔掌之中。 濟源縣城淪陷后,日軍主力繼續西犯,留下其所屬可西聯隊3000余人駐守濟源。他們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制造了一幕幕駭人聽聞的人間慘劇。僅4月3日的一次大掃蕩,軹城村就有32名無辜村民慘遭屠殺,20余名村民在敵機轟炸時喪生。另據國民黨中央社洛陽6月29日電訊稱,接濟源代表報告,日軍占領濟源后,在亞橋村一次殺害50余人;東西留村200余人遭到屠殺;高莊、承留、孔莊、大社、碑子、西許等村1000余名無辜群眾遭到屠殺;東關、西關500余人被屠殺;東西馬蓬、尚莊、封門口、虎嶺、中王村及王屋、邵原等村有1000余人被殺害。日軍還將濟源至邵原公路沿線10公里內居民房屋和糧食付之一炬。短短幾天里,日軍共燒毀民房2萬余間。糧食8萬余石,宰殺和掠搶豬、羊、雞等數萬頭(只)。敵撤退時,又殘忍地將封門、王屋、邵原等地的數千人活活填入井內以巨石壓頂致死。僅邵原一帶,從井里就掘出死尸500余具。日軍又指使漢奸、偽軍在李八莊、虎嶺一帶百余個村的吃水井內投毒,致使不少人中毒而死。一時間,濟源大地尸橫遍野,火光連天。被飛機轟炸過的村莊,碎尸斷片隨處可見,就連樹杈上也掛滿了殘肢、內臟,其景慘不忍睹。幸存者紛紛外逃,“致十室九空,情況之慘亙古未有”。 日軍的野蠻暴行激起了中國軍民的極大憤慨。撤至濟源境內的國民黨29軍宋哲元部、14軍李默庵部、38軍17師趙壽山部及駐黃河南岸的91軍496旅劉希桂部,在濟源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相繼發起了封門口狙擊戰、西陽河之戰和濟源縣城攻堅戰,先后6次收復濟源縣城,給侵華日軍以大量殺傷。但是,在蔣介石消極抗戰思想的指導下,這些富有民族正義感的國民黨軍將士的浴血拼殺,終屬杯水車薪,難以挽救大廈將傾的豫北危局。尤其是1941年的中條山戰役,國民黨20余萬大軍一觸即潰,紛紛撤至黃河以南。濟源山上山下,潰兵、土匪橫行,社會秩序一片混亂。1941年8月,侵濟日軍正式成立了偽濟源縣政府,進一步強化了軍事控制和經濟掠奪,先后在濟源各地建立據點24處,修筑碉堡37個,炮樓560座。為撲滅濟源軍民的抗日烈焰,日偽多次組織大規模的清剿和掃蕩,制造了王虎、竹峪、交兌、石板河、邵原等一系列慘案,導致大量民眾被屠殺,大量房屋被焚毀,大量物資被搶掠,大批文物古跡被毀壞。濟源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瀕臨崩潰,秀美富庶的玉川大地滿目瘡痍,商賈云集的貿易集鎮衰敗蕭條,濟源人民的生活境況變得更加悲慘。 定鼎王屋的戰略樞紐 早在豫北淪陷之前,中共中央北方局 軍委書記、八路軍駐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聯絡處主任朱瑞和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便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鎖定在濟源的王屋山區。1938年2月,朱瑞、唐天際率中共晉冀魯豫省工委撤至山西陽城縣橫河鎮。3月3日,朱瑞致電中央,建議開辟以王屋山為中心的晉豫邊抗日根據地。收到電報,毛澤東喜出望外,先后于3月6日、9日和24日連續多次發出電報,指示朱瑞全力部署王屋山工作,創建晉豫邊抗日根據地,構建事關抗戰全局的戰略樞紐。 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朱瑞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陽城橫河鎮召開聯席會議,宣布撤銷晉冀魯豫省工委,建立以聶真為書記的中共晉豫邊特委。接著,特委在下寺坪又成立了以唐天際為司令員的八路軍晉豫邊抗日游擊隊(后改編為支隊,俗稱“唐支隊”)。 1938年4月,聶真、唐天際率特委和游擊隊司令部機關人員,南下濟源,進駐邵原、北寨等地,全力擴充抗日武裝,舉辦北寨“抗日游擊干部訓練班”,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宣傳活動;先后成立了愛國青年“救國會”、“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吸引和集聚了周邊縣市的大批愛國青年。根據晉豫特委的指示,濟源縣委書記楊伯笙率杜八聯抗日自衛團、金六聯抗日自衛團200人(槍)成建制地參加“唐支隊”,沁陽縣委的馮精華也先后親自組織和帶領三批青年骨干上山參軍。晉豫邊所屬其他十幾個縣也先后動員不少青年向這里聚攏。4月28日,八路軍晉豫邊抗日游擊隊在邵原黃楝樹村召開誓師大會,宣布正式成立,唐天際任司令員,敖紀民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方升普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伯笙任政治部副主任,拉開了晉豫邊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他們先后單獨或配合友軍,參與了西陽河之戰、晉南會戰、町店戰役,后又轉戰曲沃、絳縣、濟源等地,連戰皆捷,聲威大震,很快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開辟晉豫邊抗日根據地的主力部隊。唐天際司令員興奮之余,賦詩一首:王屋山前作戰場,抗日救國保家鄉。莫嫌軍中刀槍少,不顧流血與斷腸。順風吹動黃河水,好似愚公移山崗。今日刀兵滿山下,來朝紅旗遮太陽(太陽,意指日本的太陽旗)。 隨著晉豫邊抗日武裝斗爭的蓬勃發展,1938年5月,晉豫特委在邵原召開群眾大會,宣布成為濟源縣第七抗日區公所;9月,又在濟源澗北成立了濟源縣第五抗日區公所。到1939年底,濟源的黨員已發展到283名,地方抗日武裝也擴大到2000余人。 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反共高潮,閻錫山在山西陽城發動了“十二月事變”,致使晉豫邊各縣的抗日民主政權被摧毀,數百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慘遭殺害。為避免摩擦升級,維護抗日統一戰線大局,根據朱德總司令與衛立煌談判協議,八路軍晉豫邊抗日游擊支隊主動撤出晉豫邊,編入一二九師新編第一旅。 晉豫地委也率身份公開的地方黨員、干部數千人轉移到太行山南平順縣境內。所屬各縣黨的組織轉入地下,精干隱蔽,繼續堅持敵后斗爭。 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失利以后,國民黨正規部隊紛紛撤離,豫北、晉南形成真空地帶。黨中央、毛主席審時度勢,抽調太岳區十七團、十八團和決死一縱隊五十七團組成南進支隊,在司令員王新亭、政委聶真率領下,重新開辟晉豫邊地區。 在半年的時間內,再度開辟了南北50公里、東西150公里,擁有2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把岳南、岳北和中條山區連接起來,為爾后太岳根據地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1942年4月,為加強抗日武裝斗爭的統一領導,晉豫區黨委在濟源縣邵原鎮張洼村成立了豫晉聯防司令部,劉忠任司令 員,聶真任政委,下轄十七團、十八團、五十七團及三個軍分區。10月,晉豫區黨委與太岳區黨委合并為太岳區黨委,濟源劃歸太岳四地委領導。1943年3月,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王屋縣獨立營相繼成立。 濟源、王屋兩縣大力發動群眾,建立基層政權,發展地方武裝,領導群眾實行減租減息,反奸反霸斗爭,并組織群眾抗災滅蝗,生產度荒,為兩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太岳軍區按照毛主席和八路軍總部命令,集中兵力,先后發動了兩次豫北戰役,橫掃了王屋、濟源境內的日偽據點,殲滅日偽軍7000余名,解放了濟源、沁陽、孟縣三座縣城,收復國土萬余平方公里,不僅有力地擴大了太岳抗日根據地,而且為進軍中原打開了通道。至此,毛澤東關于建立王屋山戰略樞紐的計劃終于勝利實現,在日后的戰略反攻和逐鹿中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艱苦卓絕的玉川抗戰 1937年8月,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在濟源的領導力量,根據豫西工委的指示,從北平返回家鄉的共產黨員楊伯笙同志組建了中共濟源縣工作委員會。當年11月,又在縣城“和合涌”商店召開會議,將濟源工委改建為縣委,楊伯笙任書記,史向生任組織部長,于思禮任宣傳部長。面對豫北即將淪陷的嚴峻形勢,縣委決定,楊伯笙、史向生二人返回家鄉杜八聯發動群眾,籌建抗日武裝,于思禮留在縣城周邊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根據縣委分工,楊、史二人以泰山廟十六完小為中心,著手發展黨員,聯絡進步青年,公開成立了“抗日革命十人團”,又成立了“抗日農民救國會”、“抗日婦救會”、“抗日兒童團”、“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等群眾組織,舉辦抗日骨干和保甲長抗日訓練班,逐步控制了鄉村政權,建立了中共濟源縣委領導下的第一支群眾武裝—— — 杜八聯抗日自衛團,開辟了聞名遐邇的杜八聯抗日革命“小蘇區”。在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斗爭中,杜八聯在縣委、區委的直接領導下,全民奮起,聯防對敵,大力開展游擊戰,先后單獨或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作戰上百次,使日軍始終未能占領杜八聯的一寸土地,后被太岳區譽為“攻不破的河防堡壘”。尤其是1942年5月,國民黨軍54師三營營長被日軍收買,引狼入室,導致杜八聯淪陷之后,轉入地下 隱蔽斗爭的杜八聯區委和抗日自衛團又巧施“離間計”,聚殲密探隊,智除金翻譯,計設魚餌宴,不僅有力地維護了黃河南北地下交通線的暢通,而且為八路軍主力成建制地輸送了大批兵員和槍支,最后配合八路軍十八團一舉端掉陳嶺碉堡,收復了杜八聯全境。 1938年2月縣城淪陷之后,濟源各地被日偽分割,為進一步加強敵后抗戰的組織領導,除濟源縣委外,又先后組建了中共大河里區委、濟源縣南縣委、中共濟西工委等三個縣級組織。在鞏固壯大王屋山、杜八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還領導開辟了大河里、硯仙聯地區,在遠離太岳根據地的情況下,頑強地堅持了獨立自主的敵后抗日斗爭。 早在1937年冬,大河里黨支部就派李達久、賀思銘、任正凡等分別打入尚莊、賀坡、逯村等紅槍會組織。活躍在大河里一帶的紅槍會首領李式平,在共產黨員路行健的影響下,積極投身抗日洪流,于1938年3月18日率領1000多人強攻駐沁陽縣城日軍,李式平及部下200余人為抗日捐軀。3月底,大河里黨支部領導成立了2000余人的“大河里抗日自衛總團”,并與沁陽地下黨組織共同建立了“濟沁抗日聯防委員會”。 1938年7月,沁陽中心縣委書記王毅之率機關干部和“沁河游擊隊”進駐尚莊,后建立了李范吾任書記的大河里區分委,組建了賀坡、尚莊、留村、西窯頭、逯村、西逯寨、任寨等7個黨支部,組織沁河以北的12個行政村結成聯防,先后痛殲匪首李在蘭,鏟除惡霸賀福重,組織尚莊保衛戰,護送朱總司令過沁河,配合主力殲滅李正德,在艱苦的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功。 位于濟源西南山區的硯仙聯,是在濟源縣委宣傳部長于思禮和八路軍晉豫邊游擊支隊司令員唐天際的直接領導下開辟的一塊穩固的抗日游擊區。1938年春,王宗海、盧景秀等在縣委宣傳部長于思禮,杜八聯區委楊廷佐、劉健,以及軍區敵工部干部張克、劉明玉的幫助下,成立了硯仙聯抗日自衛團,組織大溝河、葦園、硯瓦河、仙口、柳園、杚欄莊、董嶺等7個保,100多個自然村奮起自衛,打擊散兵游勇、土匪和小股日軍的騷擾,聯絡各村堅壁清野,不給日偽出糧、出人;同時,還不時將自衛團化整為零,四面出擊,游擊殲敵:先后秘密處決了死心塌地投靠日偽的小伕頭李長運;擊斃為虎作倀的維持會長趙子玉;炸毀日軍在韓西嶺、任莊嶺、瓦房莊、栗園嶺等地修筑的四個碉堡;迫使日 軍放棄了從大店通往大峪的鄉村公路。 1940年6月,他們聯合杜八聯抗日自衛團,勝利擊潰駐硯仙聯的偽“八一團”二營,正式編為硯仙聯抗日游擊大隊;于次年配合八路軍晉豫邊游擊支隊在下寺坪、雪嶺山一帶發起對日作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裝備實力不斷增強,成為威震西南山區的一支地方武裝。 1944年8月,硯仙聯抗日游擊大隊勝利完成配合八路軍主力開展的第一次豫北戰役任務后,王宗海率部246人(槍)正式編入太岳軍區獨立第二支隊,先后參加了濟孟、沁陽、運城、臨汾、晉中、太原等著名戰役,功勛卓著。 與之同時,濟源其他各地的抗日武裝也伴隨著中共地方組織的建立和發展而逐步壯大。克井鎮大社村以黨支部書記張連山為核心,組建了大社抗日自衛團;在王屋直屬區委書記翟良超的領導下,陽臺宮、林山等地的抗日自衛團也相繼成立;下冶的石板河也在共產黨員焦敬一的領導下,于1941年春建立了一支70余人(槍)的自衛武裝。還有譚莊、靈山等地亦先后建立了活躍在敵占區的小型抗日武裝。1942年7月,1943年2月,濟源、王屋兩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相繼建立了濟源縣大隊和王屋縣獨立營。這些地方武裝的建立,為奪取敵后抗戰的最后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6月—9月,濟源、王屋兩縣的地方武裝配合八路軍主力,在三個月內,一舉橫掃了西、南山區的日偽據點,殲滅日偽軍1200余人,建立了濟源、王屋兩縣的六個區公所,解放了1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 1945年4月,濟源地方武裝再度配合太岳軍區主力,發起了第二次豫北戰役,連續攻克敵偽據點40余處,殲敵2000余名,收復了除縣城以外的全部地區。 1945年8月24日,太岳四分區司令員陳賡率17團等主力部隊2000余人與路過濟源的中央警備一旅、三五九旅七一七團等部1000余人,在濟源、王屋兩縣獨立營,濟源一、二、六區區干隊的配合下,準備對龜縮縣城、負隅頑抗的偽縣長李惠甫部發起攻擊。懾于我軍的強大聲威,李部26日夜從東城門狼狽逃竄。27日晨,我軍不費一槍一彈,勝利收復濟源縣城,濟源人民終于迎來了敵后抗戰的最后勝利。 壯烈千秋的歷史貢獻 為了贏得敵后抗戰的最后勝利,濟源人民付出了極其沉重的犧牲和代價。 一是人口損失嚴重。據1946年6月太岳區組織的調查統計,截至1945年年底,濟源(含王屋縣)共損失人口126946人。其中,被敵捕殺18076人,敵特投毒殺害1624人,被抓壯丁4919人,流亡外逃31990人,因戰爭致傷致殘2487人,被奸婦女4871人。 二是財產損失巨大。八年間,全縣被日偽焚燒、搶掠糧食728005石;被敵人燒、拆、炸毀房屋101503間;損失牛、驢、騾、馬計39520頭,羊80300只,豬5460頭,雞379000只;農具損失585000件,被服損失544200件;金銀損失4412萬元;力役折工22063000個,樹木損失241232株;土地損失27500畝。除樹木一項因缺少單價無法計算外,共計損失冀鈔92.5661億元。依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48年金融物價統計表》中冀鈔發行以來與蔣幣比價表,和《中華民國統計年鑒》中“抗戰期間全國零售物價總指數表”,換算成1937年7月的法幣幣值為669.6萬元。值得指出的是,煤礦倒閉、手工業作坊 破產、商業、學校、公益事業的損失因當時未進行統計,實際損失將遠大于此。 三是經濟瀕臨崩潰。因戰亂影響,濟源人口大幅下降,數十家煤礦礦主外逃,大批手工業作坊倒閉,84.5%的商店關閉,無數學校被毀,大片農田荒蕪,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大大削弱。 濟源人民的八年浴血奮戰,為全國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歷史貢獻。首先,有力支援了戰略反攻。作為太岳區的前進基地和戰略反攻的重要樞紐,濟源王屋兩縣曾先后動員組織民兵和船工,勝利護送了皮定鈞、徐子榮領導的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韓鈞、劉聚奎率領的豫西抗日游擊第二支隊,王樹聲、戴季英率領的豫西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張才千率領的豫西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劉子久、郭慶祥率領的豫西抗日游擊第五支隊,劉昌毅、張力雄率領的豫西抗日游擊第六支隊,以及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南下支隊南渡黃河天險,參與戰略反攻。 其次,保障了南下北上的地下交通線的暢通。在日偽軍事封鎖、割裂的困難局面下,中共濟源地下黨組織牢牢控制了杜八聯、硯仙聯境內的黃河渡口,設立了虎嶺、靈山地下交通站和靈山兵站,在大社建立了秘密據點,先后護送了100余位領導干部、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知名的國際友人,為八路軍轉運物資數十批。1940年5月,朱德總司令親往洛陽談判,路過濟源,曾寫下了氣勢磅礴的《出太行》詩篇:“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最后,為八路軍主力輸送了大量的兵員和裝備。八年間,在濟源地方黨組織的宣傳發動下,無數優秀的愚公兒女參軍參戰,浴血疆場,涌現出薛子中、于思禮、賀思銘等登記在冊的抗日烈士363名。僅濟源地方武裝成建制地參加八路軍的就先后有5批、1200余人(槍),從濟源這片熱土上誕生了三支功勛卓著的英雄團隊。 14軍41師123團,前身為濟源的兩支抗日游擊隊。1944年7月21日,邵原地區偽保安司令王奠甫率530余人反正,太岳軍區將其編為抗日游擊第一支隊。 1944年8月31日,杜八聯馬明山率自衛團350余人反正,太岳軍區將其編為抗日游擊第二支隊。1945年8月,太岳軍區又將兩個支隊合編為第四軍分區獨立一團。 1947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第22旅66團。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統一整編、統一番號的決定,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14軍41師123團,后進駐云南至今。 空軍44師130團,前身為八路軍晉豫支隊。1938年4月,濟源縣委書記楊伯笙和張敢陳率杜八聯、金六聯抗日自衛團200人(槍)參加八路軍晉豫支隊。以此為骨干力量,晉豫支隊陸續充實了晉豫邊各縣輸送的地方武裝,不斷發展壯大。1940年2月,該支隊改編為八路軍新編第一旅二團;1946年1月,改稱為太行軍區第43團;1947年8月,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26旅76團。1949年2月,76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5軍44師130團,抗美援朝回國后改名為空軍44師130團至今。 60軍180師540團,由王屋縣獨立營和濟源縣獨立營合編而成。1941年6月,濟源縣以七區劉任道的第十聯隊為基礎,組建了抗日游擊大隊。1943年2月,王屋縣成立,該大隊編為王屋縣獨立營,約250余人。濟源縣獨立營的前身是1943年1月組建的濟北游擊大隊。1943年4月編為濟源縣獨立營。1945年12月,太岳軍區將二者合編為太岳軍區四分區獨立二團。1947年7月,編為第八縱隊24旅72團。1949年3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0軍180師540團。 太行王屋巍峨依舊,革命傳統常憶常新。65年過去了,我們重溫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就是要教育人們居安思危,發憤圖強,永遠保持老區人民的革命本色,繼承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愚公移山精神,把無數革命先輩為之流血犧牲的玉川大地建設得更加美好,續寫出無愧于時代的華彩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