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別的,關于化妝棉沾清水再倒化妝水的問題,是佐伯流的敷臉法提出的,我不知道這段話是引用的天涯的水水,但是,如果這個方法沒有道理,那么,希望,專家也好,誰也好,反駁一下佐伯流的敷臉法,說一下原因。[/quote]
這位同學果然很仔細,和樓主的說法如出一轍啊。但請問佐伯流有沒有說到這種敷臉法和全用化妝水敷效果是完全一樣的呢?他提出這種方法受到很多人認可,我想最大原因在于省錢,而不是同效。
樓主有一段話說的很有意思:“敷臉的紙膜或者化妝棉也是這樣,本身的纖維一定要結合一部分水不會釋放出來,如果這部分水也用化妝水的話,就浪費啦。”水和水是相通的,對吧?要不然,你怎么解釋用熱水能把一塊擰干的冷毛巾沖熱。難道水是通不了的,是熱氣沖熱的?
[/quote]
這個我來回復一下,因為不愿意看到有人誤會別的JM是我的馬甲。我在哪個論壇都是只有一個ID沒有馬甲。
沒錯,水是會運動的,冷毛巾沖熱水,會把冷水沖掉,毛巾變熱,可是這個動作要挺長時間的吧?我每次這么干的時候,都得使勁搓半天。
佐伯流敷臉法之所以可以這樣兩步用水,原因在于時間短,佐伯推薦的時間是1分鐘,而我也認為不要超過3分鐘為好。1分鐘,在兩種水還沒充分混合的時候,后面加進去的水就上臉很多了。
我知道這個方法很早,最早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經過試驗卻驗證無誤,然后才慢慢想明白的。沒錯,這種方法不能保證,貴的,后加的水一個分子也不會跑到化妝棉上去,也不能保證,便宜的,先加的水一個分子都不會跑到臉上來,但是至少從人的感受和效果來說,是體驗不出差別的。而我也是因為看到這個方法,自己實踐沒問題才推薦的。也想用比較簡單的語言跟大家解釋清楚為什么會這樣。確實上升不到科學嚴謹的境界,所以如果要挑理論錯誤,好吧我認錯,但是不能因為我們字面上的糾紛,就否認了這種很好的敷臉方式吧?
這個方法被很大范圍的認可,是因為省錢的同時又有效用。不單是省錢。
各回各家 各找各媽之——護膚程序的問題(三)
三,功效訴求
注意,補水保濕不是功效訴求,而是基礎訴求。因為這實在太簡單了,只要角質正常,用水補水,加上含油或者高分子物的產品保濕,幾乎無缺水可能。然而功效性訴求,例如抗氧化,抗糖化,firming&lifting,提升皮膚彈性,祛斑美白,抗皺等等,可就遠遠不是補水保濕能夠滿足和做到的了,如果說清潔保濕防曬只是抵抗,維持的話,這些訴求則是提升和改變皮膚的狀態,需要精確有效的成分對皮膚起作用才能達到,這才是精華液、精華乳存在的理由。
許多MM問到這樣的問題:我今年XX歲了,我可以使用精華液了嗎?這種問題是在無從回答起。是否應該用什么,應該問問你自己的皮膚,看看是否有需要和訴求。例如年輕皮膚,沒有松弛沒有塌陷,沒有敏感,僅僅是角質問題引起的黑頭或者膚色暗沉,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精華,只用角質調理步驟和保濕清潔步驟就可以。而如果你發現皮膚需要加速代謝黑色素,需要增加彈性,或者開始出現輕微的缺乏活力,恢復能力不如從前,需要抗氧化和初步抗老化的時候,當然就可以增加功效性訴求的產品,例如精華液或者精華乳。
實際上這一步討論的,并非僅僅是精華液。有些品牌的產品,并非把功效訴求產品做成精華液,而是做成面霜或者眼霜。例如HR的prodigy系列。這個系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精華,只有面霜眼霜,實際上這個系列的設計理念是以面霜來承擔功效性訴求的。然而這跟面霜的使用步驟實際上產生了矛盾,面霜在大家的理解中,應該是護膚的最后一步,有保濕的效果。然而如果要起到功效性訴求,讓其中大量昂貴的功效性成分不浪費,產品就必須有良好的滲透力而不是sit on top of your skin,這樣他就不可能很保濕。因此HR的prodigy系列,還有嬌蘭的高科技眼霜,一直是評價很兩極,一方面的評論說,它很有效,另外一方面的評價是,用了好干,連保濕都做不好的面霜,憑什么賣那么貴啊。
我提到過多次,現在的護膚品名目太多,訴求不清晰,同一目的的東西可能會生產出各種形態的產品。在這時候,消費者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對我們使用產品的步驟和目的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關于護膚步驟,不要想著是:“卸妝乳-洗面奶-化妝水-精華液-乳液-面霜”這樣的步驟,如果這樣想,就在跟著宣傳和品牌推廣走,當出現了需要使用2款的化妝水,出現了用在化妝水之前的精華或者乳液,用在面霜之后的化妝水的時候,就完全不知道怎么搭配,也不知道不同品牌的產品該如何搭配在一起用了。所以在我們考慮護膚的步驟的時候,是應該從目的的角度出發,以這樣的方式來考慮步驟:清潔-角質調理-功效訴求-皮脂膜修復-保濕滋養-防曬(并非所有步驟都是每一個人必須一個不落的,這個后面慢慢說)
如果這樣來想,我們就知道不同的產品應當安插在護膚的哪一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不一定只使用一項產品,例如清潔這個步驟,就有可能包含卸妝產品和普通的潔面產品,要看你是否有化妝來決定是否有使用兩項的需求。例如我們剛才提到的prodigy和高科技眼霜這種類型的面霜或者眼霜,實際上它是承擔了功效性訴求這個職能,因此它應該是使用在護膚的第三步,也就是精華液的位置。如果你還有其他精華液,當然可以使用在它之前,然后再使用這個霜類產品。但是你應當清晰的知道,你等于是使用了雙重功效性訴求產品,而保濕步驟仍然是缺失的,所以如果是干性皮膚或者干燥氣候,在霜后面仍然要加上一個保濕訴求的霜或者gel產品。
同時,還要指出的一個問題是,不應當怪這種產品不夠保濕。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保濕用的。事實上,反而是如果它非常保濕,它才不值得賣這個價格。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功效性和保濕性的訴求是對立的,無法同時滿足,這個道理就有點像我在“要滲還是不要滲”里面講到的,如果是功效性產品,它一定要深入皮膚才能對皮膚起到激勵促進作用,而保濕性產品則是需要在皮膚表明成膜,而且最好這個膜能夠長時間存在不消失,才能起到阻止水分散失的保濕作用。而我們目前無法做到在一個產品中一部分成分往下滲,一部分成分絕對不滲,大分子成分或者網狀結構的高分子物,即使不能完全阻止有效成分下沉,但是絕對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礙作用,既然我們在后面還有保濕的步驟,那我們就完全沒有必要要求功效訴求這一步也能保濕,而浪費昂貴的功效成分和促滲成分呢?這不是舍本逐末嘛。因此我們不需要要求這一步保濕,因為這一步不是保濕步驟,不承擔保濕職能。
在這里還是需要說到刺激性這個問題。在這一步,一款非常有效的精華,或者精華霜,非常可能出現刺激感。因為某些成分如果要對皮膚起到激發或者抑制的作用,就必然產生一定不舒服的感覺。果酸產品不用說了,其他,例如使用高濃度的VC,很可能覺得有灼熱感和干燥,高濃度的六勝肽會產生麻痹感,達到去皺效果濃度的A醇很可能引起強烈刺激,干燥甚至脫皮,強效祛斑的氫醌,更是會有非常強烈的刺激感。
這里我又要重申我的觀點,刺激并非全然壞事,刺激有兩個意思,一個是stimulate,一個是irritate, 抱歉我不是故意非得用英文,但是中文里面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都是用一個詞來表示的。不夠安全,過量的防腐劑和香料,以及對皮膚有傷害的成分深入,會引起皮膚刺激,但是如果要激發皮膚,要讓皮膚的狀態提升,有的時候是無法舒舒服服的就完成的。btw,最近VOGUE雜志贈送了DIOR最新的capture系列眼部surm,我買書的時候得到了。號稱是基因修復的,MS是還沒上市吧,具體成分還沒見到,我用起來也是覺得眼周刺痛發熱發紅的。但是我絕不會因此而認為這個產品不好,相反我覺得挺高興,最近的護膚品流行趨勢是一水的高科技,一水的基因牌,無論是基因還是什么,要想對皮膚有提升和改善,舒舒服服的真的是很難做到的。而現在大牌們終于決定不再僅僅拿著使用的舒適感來忽悠人,而切切實實的出一些可能會引起刺痛不舒服,但是卻會真正提升皮膚狀況的產品了。
這也是我說“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本意,不要要求護膚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無比舒適的,因為消費者把美白產品引起的干燥,抗皺產品引起的刺痛,都當成是產品的缺陷,所以大牌們一再改進,推出了不會干燥的美白精華,不會刺激的抗老精華。使用什么方法呢?要么降低濃度,要么加高分子物來“緩沖”,也就是讓高分子網狀結構的成分網住一部分有效成分,不讓他們全部進入皮膚。這無疑是一個很聰明的方法,從成分表上看,會很好看,有效成分含量沒有降低,從使用感上來說,又很保濕,不刺激,消費者滿意了,可是效果卻打折了。
四,修補皮脂膜和滋養保濕(一)
這一段反復推敲了很多遍,最后還是決定放在一起寫。
因為在護膚品的護理程序中,這兩步一直是混亂不清的,并且不同品牌在這一點上也有極大差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問題,每個品牌,幾乎每個系列,都會有乳液,有面霜,有的還有gel。但是他們分為兩派:有的品牌,例如絕大多數的日系品牌,基礎護理程序是潔面-水-乳液-面霜,乳液和面霜是疊加使用的。而還有許多牌子,例如大多數的歐系的專柜和藥妝牌,乳液和面霜是二選一使用的,兩者只是適合不同皮膚或者不同的季節,也就是說,除了比較清爽或者比較保濕這樣基質上的不同,其他沒有差別。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使用日系牌子的時候,是不是需要都遵從乳液加面霜的步驟?不同品牌混搭的時候,是不是都是乳液在前面霜在后?歐系的乳液也是使用在日系的面霜前面嗎?在跟精華的搭配上,有些牌子,例如albion,AQ,精華是在乳液之后,還有其他很多牌子,精華是在化妝水和乳液之間……恩,我又把自己的頭說大了。
曾經這也是一個很困擾我的問題。而在產品設計的時候,秉持清晰的步驟和功能理念的品牌和產品是很少的(大部分時候,賣的出去,有噱頭,能吸引消費者才是第一考量因素吧。)所以在很多品牌和產品中,這兩個訴求是不能清晰的分開的。那我們先從這兩個訴求本身談起。
先從比較簡單的滋養保濕說起。這其實應該是護膚的最后一步,這一步,我們利用油脂或者高分子成分,在皮膚表明形成連續性的保護膜,可以說是把皮膚隔離和保護起來,阻止內部水分蒸發。在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才最應當對成膜性和保濕力提出要求,因為之前該補充的都補充了,該吸收的都吸收了,這一步就應該讓皮膚感覺舒適的。而之前,清潔應該強調干凈,水和精華強調滲透,保濕都不應該是第一訴求。
然后我們來談談修補皮脂膜。
皮脂膜,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東西,確實它非常重要。通常大家說的皮脂膜,是覆蓋在角質細胞上的,主要由汗腺分泌的汗水,以及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乳化而成的一層膜。這層膜可以潤澤皮膚,可以對水分散失起到一定阻礙作用,可以起到阻礙外界污染物進入的作用,也能平衡面部的PH值。當然這是很好的一層膜,但是這層膜是經常丟失的,除非只用清水潑幾下臉,否則,是不大可能不洗掉這層膜的。而且也應該洗掉這層沾了灰塵污染的膜,讓皮膚分泌新鮮的油脂。其實無需太擔心這點,通常洗臉后很短的時間里,皮脂和汗水就會重新形成膜。這個形成皮脂膜的速度,也是傳統的自我檢測膚質的指標。通常中性皮膚在徹底清潔后半小時就能重新生產皮脂膜潤澤皮膚,油性皮膚更快,而干性皮膚則非常緩慢。所以只要皮脂腺分泌油脂,就能形成這個皮脂膜。決定這個皮脂膜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油脂的分泌,這就是每個人先天的皮脂腺發達程度,以及氣候,生活習慣等條件的影響。
對于這層皮脂膜,無需過度擔心它的破壞,更不需要因為擔心這層皮脂膜的喪失而對面部清潔產生顧慮,因為即使是再干的皮膚,也會緩慢的分泌油脂,這層膜終將恢復。只要不要太頻繁的破壞它,也就是說每天洗臉的次數不要超過兩次,一般不會給皮膚帶來什么傷害。
然而難以修復和更加重要的,是另一種皮脂膜。
我們的角質細胞,并非干巴巴的一個挨一個的擠在一起,而是被細胞間隙的脂質包圍,浸泡在脂質當中。這些脂質是我們的角質細胞生長變化,向上推動的過程中排除的。是構建皮膚完整的防御系統的重要一環。比起第一種皮脂膜,它更稱得上是皮膚真正的脂質屏障,它完全承擔著防止皮膚內水分散失和防止外界刺激物通過的職能。并且,它也是皮膚細胞內外物質交換的介質,從護膚的角度來說,我們為皮膚補充的大多數化學藥物,都是透過這層脂質滲透擴散,而被皮膚吸收,供細胞利用的。而對于我們護膚來說,尤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粘合表皮細胞,讓表皮致密細膩的作用。
因為這層膜的形成,是角質細胞生長過程釋放的,因此當我們年齡增長或者外界傷害導致皮膚老化,更新速度越來越慢的時候,這些脂質的釋放也就越來越不足。皮膚也就越來越難以保持致密細膩的狀態,因此衰老的皮膚總是顯示出越來越粗糙的紋理。
要修補這層脂質,就遠遠不是補充NMF之類能夠完成的了,最好使用與天然脂質成分近似的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經酰胺(分子釘),還可以包含必須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磷脂和固醇。因為這些物質與皮膚本身脂質的成分非常近似,因此可以非常迅速的與皮膚融合,雖然能夠提升皮膚本身的保濕力,但是并不會像滋養保濕的時候那樣,在皮膚上成膜,因此并不具有很強的保濕效果。因為滲透和融合的迅速,我們也可以把這一步,看做成一個補充營養的機會,當做一個脂性的精華,VA,VE等脂溶性營養成分都可以在這一步順便補充了。
四,修補皮脂膜和滋養保濕(二)
論題一:日系和歐系的皮脂膜修補產品
東方人的細致也體現在護膚中,日系品牌非常重視對皮膚的質地的維護,因此許許多多的日系品牌的乳液,都是承擔了修補這層脂質的職責。Impress提出了,角質“粘合”理論,甚至發展出了涂抹乳液時候的“粘合”手法,就是基于,修補細胞間脂質膜,可以增加角質細胞之間的粘性,讓皮膚致密。Sofina也提出了維護細胞間質的理念。Albion的滲透乳,其促滲效果,就是因為這層脂質膜是脂溶性成分滲透吸收的最重要通路。修補了這層脂質膜,也就等于給之后面霜或者精華中的成分滲透鋪好了路。其實這一步,也就是我們護膚中常說的“打底”乳液。但是純粹的打底乳液并不多,就像我之前說的,大多數的品牌對這兩步一直是糾纏不清的,許多的乳液,為了讓它也能夠單獨使用,加入了保濕效果的酯類,雖然出發點是想兼得保濕和修補的效果,但是兩方面都不很強。
而歐美護膚則是更傾向于功效性的,因此歐美的大多數品牌都沒有對這一步非常強調,比較出名的打底產品我想到的是鉛筆的黃油和sisley的全能。但是這兩個我覺得其實稱不上是打底產品,都是以礦物油為主要成分,從成分上看更偏向滋養保濕。但是值得一提的是EA的時空膠囊(現在的黃金膠囊),我認為這是我見過的最強大并專注于皮脂膜修補的產品,神經酰胺,多不飽和脂肪酸,VA,VE全包括。個人很欣賞這個產品,目標非常明確,不罔顧左右而言他。因為大量容易被氧化的成分,膠囊的包裝也很合理。就目前專柜牌的價位來說,它的價格也很厚道了。
論題二:滋養保濕產品的選擇
之前講過,除了清潔和防曬,沒有哪個步驟,是所有人都必須的。究竟要不要這一步,這一步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產品,都要聽從自己的皮膚情況。對于保濕,也許是媒體和廠商的宣傳力度太大,導致許多MM對于保濕都太過于偏執了。不但要求護膚的每一步都保濕,還把保濕看成是萬靈丹,皮膚出油也好,長痘也好,不夠白,敏感,或者皺紋,統統歸于皮膚缺水引起的。現在我回想2年以前的自己,簡直像得了保濕強迫癥一樣,無視自己的皮膚類型,每天一定要敷臉用保濕面膜,要么是歐舒丹的蠟菊水敷臉,要么是乳木果面膜。大夏天的也得impress2號水乳加上VALMONT那種厚厚的面霜涂上,這樣才有安全感。而這么多動作下來,干紋還是存在,敷臉的效果連一個晚上都堅持不了。實際上,皮膚干燥的情況,有時候是因為老化角質堆積,補水補不進去;有時候是因為皮膚內部膠原蛋白和透明質酸流失,能結合水的物質缺乏了,就算泡在水里,皮膚也吃不進去;有時候是因為皮膚炎癥引起的局部干燥脫皮;有時候是皮膚的脂質屏障削弱了,補進去的水太快就蒸發掉了。這時候一味的敷臉一味的浸軟角質一味的以厚重的油脂膜封閉皮膚,并不能起到多大幫助。還是要檢查自己皮膚究竟是什么問題,以及自己的護理程序是否有缺失,多余,或重復。
究竟在滋養保濕這一步,自己適合什么樣的產品,其實還是需要根據最基礎的,自己的皮膚類型,以及環境氣候來選擇。如果是油性皮膚,或者濕熱的環境,可以僅以微薄的乳液來保濕,讓保濕膜薄一點,透氣性強一點。如果是干性皮膚,當然可以選擇厚重的,能很好的封閉皮膚表面幫助鎖水的面霜。如果是根本不覺得干燥,皮膚自身分泌的油脂形成的皮脂膜能夠很好的擔當鎖水任務了,那完全可以只用保濕水或者精華,不必要求每個人,一年四季,都得用乳液,更不必非得遵循護膚品牌規定的程序,一年四季都得乳液加面霜。
論題三:判斷自己細胞間的脂質情況
而修補皮膚的脂質膜,更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的步驟。年輕的生長旺盛的皮膚,和沒有過度剝奪過的皮膚,是沒有這個需求的。如何判斷自己的脂質膜是否受損呢?
首先,年齡是一個重要的參數指標。年齡的增長,基地細胞分裂速度變慢,直接導致了細胞分泌細胞間脂質的數量變少。保守的說,在35歲以后,大多數人都已經開始遇到脂質不足的問題了。
其次,在清潔中是不是深度太深,除了洗掉表面皮脂膜,還損害到了細胞間的脂質。這個可以從緊繃程度來判斷,如果是單純缺水的皮膚,可能會有干紋,可能會起皮屑,但是不太會緊繃。如果經常感覺緊繃,那就非常需要增加皮脂膜修補這個步驟,如果一款潔面品使用后非常緊繃,那這個產品的清潔力度對你來說就太大了。
第三就是看觸覺,潔面后摸臉,如果感覺皮膚不平滑,粗糙,非常可能就是細胞間的脂質不足了。這個粗糙,不是指有顆粒有豆子,或者有皺紋的那種粗糙,而是摸上去感覺紋理粗糙,質地粗糙的那種感覺,這種情況往往都是因為角質細胞間沒有充足的脂質填補造成的觸覺感受。但是這一條,必須在確定沒有老化角質過度堆積的情況下才能正確判斷。因為老化角質堆積,分部不均,也會引起表面質地粗糙,會給我們的判斷帶來麻煩。
論題四:避免細胞間脂質的剝奪
再次重申,無論什么面膜,都要適當的做。每周做兩次面膜足矣了。我自己曾經犯過錯誤,許多JMS也都犯過的錯誤是,因為對黑頭或者皮膚油膩問題的痛恨,而過于勤勞的做清潔面膜,一周3,4次甚至天天,涂到臉上的泥巴可分辨不出哪是毛孔里應該清潔的,哪是填補角質細胞間寶貴的,一律清除。許多MM有過類似的經驗,就是長時間的過度清潔,哪怕是在油膩的T區,一段時間后會發現表面皮膚變得皺皺巴巴的,而且皮膚的紋理異常凸顯。這就是過度的削弱細胞間的脂質的后果。而通常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我們的皮膚會變得更加油膩。因為我們細胞間的脂質,是限量供應的,是不能超越角質細胞生長速度來分泌的,也就是說,沒有了就沒有了,只能等基地細胞慢慢生長,往上推,慢慢分泌,再慢慢補足,而不能像皮膚表面的皮脂膜那樣,洗掉了,再出點油又有了。那么皮膚缺乏脂質怎么辦?只好由皮脂腺拼命的分泌來填補了。于是乎,外油內干形成了。而皮脂腺過度分泌,會帶來更嚴重的黑頭和毛孔堵塞,油脂粒,豆子等等的問題,見到這個,大家又該拼命清潔了,不停的剝奪,皮脂腺只有變本加厲的分泌來潤澤和保護,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經常遇到的,滿臉油脂粒,卻又會出現縮面細紋的MM,看到這樣的皮膚,總會覺得,皮膚真是可憐的器官哪。因為你過度的剝奪,它以為你處于被外界細菌微生物等侵害的危險中,以為你遇到了嚴苛的環境情況,因此拼命的分泌,來保護你。但是你不知體恤,只是一味剝奪,不但拼命清潔,還可能伴隨著物理傷害(清理黑頭的擠壓,摩擦等等)。可憐的皮膚,卻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保護你的職責,超負荷運轉著,頂著壓力,一直努力分泌油脂來潤澤和保護。而聽到很多MM,一再的抱怨說“我這破皮……”,卻沒有想過,皮膚為了保護你的整個機體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承受了多么大的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做的是安撫和體恤,而非剝奪壓榨。停止過度的吸油,清潔等行為,也不要過度保濕,而是一切從簡,老老實實的做好角質調理,適度保濕的工作,這樣給皮膚發出信號:“安啦,我沒事啦,警報解除啦,趕快恢復正常吧。”慢慢的,細胞間的脂質再度充盈,皮膚防御系統再度完善,皮脂腺也就不必再超負荷運轉,可以從紊亂的狀況中解脫出來了。
四,修補皮脂膜和滋養保濕(三)
論題五:皮脂膜修補產品和滋養保濕產品的搭配
首先要區分清楚,你手里的,以及你正在

的這款乳液,面霜,實際是承擔什么職能的。如果是,舉例說,EL的或者CLARINS的產品線,其中的乳液和面霜,并不是要求疊加使用的,而是給不同皮膚類型和不同季節準備的,那么乳液和面霜實際上都是滋養保濕產品。如果是AQ或者albion那樣,乳液和面霜疊加使用,使用面霜也不能省略乳液的,基本可以斷定這個乳液是一款修補皮脂膜為目標的產品。
在具體的搭配上,還是要從每個人的皮膚狀況出發。
如果是年輕有活力,代謝狀況良好的皮膚,就有比較多的選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必兩樣都上。可以只用滋養保濕產品,例如各牌的保濕霜抗氧化保濕霜之類,也可以只用修補皮脂膜的產品。因為如果年輕皮膚本身結合水分的能力強,修護了皮膚自身的保護屏障,應當有充足的保濕能力。再加上,大部分的乳液都不那么單純的,還都是加入了部分礦物油或者其他合成酯來增強保濕能力的,所以單獨使用也有一定的保濕能力。大部分的日系乳液,以及黃油,全能,都屬于這類可以單獨使用的“打底”產品。但是像EA膠囊那種純補充脂質的產品建議最好不要單獨用,很強調滲透,保濕就不太靠得住了。也可以夏天用修復皮脂膜產品,冬天用滋養保濕產品。
如果是干性皮膚,天生皮脂腺的能力比較弱,更新速度比較慢(這可以從皮膚損傷的恢復速度上看出來),角質間脂質不足的,那滋養保濕這個步驟是最不能省略的,也就是說,你的皮膚形成天然屏障的能力不足,只能用人工屏障來補足。而是否需要修補保濕產品,是看每個人的喜好和皮膚干燥的程度的,可以在秋冬干燥的季節增加修補皮脂膜的步驟。
如果是老化但是油性的皮膚,建議僅使用皮脂膜修補產品,因為皮膚本身分泌的油脂足夠了,不需要滋養保濕產品在皮膚上再加上一層封閉的膜,增加皮膚的負擔,只用修補皮脂膜的產品補足一下因為代謝變緩造成的細胞間脂質缺乏就可以了。
如果是老化干性的皮膚,那就建議兩者皆不省略,先修補皮脂膜,再滋養保濕。而修補皮脂膜的產品,就不要選擇還兼顧保濕效果的,而選擇兼顧脂溶性營養成分補充的更優。
在跟精華的搭配上,如果是只用滋養保濕,那就沒什么好說了,管它什么精華,在面霜前面用就好了,而如果有皮脂修復這個步驟,那么就要區分對待了:如果是水溶性的精華(透明,水性或者gel狀)就用在皮脂修補產品之前,如果是脂溶性成分為主的精華(乳狀,不透明液狀,甚至乳霜狀)就可以用在皮脂修補產品之后,因為細胞間脂質的豐盈,可以讓脂溶性的成分更加順利的通過。
論題六 關于天價面霜
啊,這個。說起來真是百感交集。
我曾經是一個天價面霜的崇拜者。雖然我用過的天價面霜不多,prodigy,LP細胞修護晚霜,VALMONT新2,雖然可能跟現在動輒4k往上的面霜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我已經算很天價啦,LP魚子,嬌蘭蘭花,albion EX-VIE這些,我實實難以承受啊。但是也是很難抵擋誘惑,不停的

。美輪美奐的瓶子,裝的簡直不是化妝品啊,是夢想。
最近讀一些化妝品歷史的書,發現,很有趣,亞洲和歐美護膚品,大家是相互影響的。跟隨著亞洲人的腳步,歐美護膚品開始越來越重視化妝水了,之前化妝水在歐系護膚程序中一直處于一個比較可有可無的狀態。此外養膚粉霜的興起,也有歐系往亞洲傾斜的影子。而亞洲受歐美影響的一方面就是,也開始出天價面霜了。歐美品牌不用說,比著賽著的出。相較日系對乳液的重視,歐美一向偏愛面霜,因為“一瓶搞定一切”,一直是歐美護膚神話的核心啊(一直以來,歐美也沒有日系這么繁瑣的步驟O(∩_∩)O~)
天價面霜,除了華美的瓶子和聽起來很美的許諾以外,自然還是有其價值的,這些我們可以在雜志中間印刷華美的折頁里讀到,XXX植物精粹,XXX高科技成分,XXX細胞/基因激活……這些精粹成分的存在,確實是起到其價值的,所以這種功效性的面霜,經常可以給使用者帶來驚喜(那是當然的,賣到這個價格了,總該加點貨真價實的成分進去把)
然而如果問我現在對天價面霜的態度的話,我認為,如果負擔得起,當然沒問題,但是如果預算有限的話,不如投資天價精華的好。因為功效性的目的,和面霜這種形式,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沖突的。通常我們認為面霜是護膚的最后一步,也就是滋養保濕這個步驟。這個步驟需要提供的是舒適的使用感受,良好的脂質膜覆蓋性,保護性,讓皮膚感到保濕,舒緩。然而這么多高貴成分加入,當然不能讓它坐在皮膚上就算了,得讓它滲入,最大限度的被皮膚吸收。這矛盾就來了。滲透性極佳的產品成膜保濕就不怎么靠得住,而真正能達到提升和改變皮膚狀態的濃度的某些成分,很多又帶有一定的刺激性。也就因此,產生了許多被抱怨“不夠保濕”“細紋都跑出來了”的天價面霜或者眼霜(在沒有深入研究以前,我曾經責怪過嬌蘭的高科技眼霜是垃圾,即時保濕的效果都沒有,在此對高科技抱歉一下,你成分是不錯的,只怪投錯了胎,沒投成個精華,卻投成了個霜),這就導致了,如果是干性皮膚,或者是干燥氣候,面霜后面還得再加一層gel或者保濕訴求的面霜來保濕,造成了護膚程序更加繁瑣和大家使用上的困惑。
我寫“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系列的本意,就是想說明,護膚的不同職能應該由不同的步驟來承擔,該干嘛的干嘛,如果想補充營養或者使用什么高科技成分,前面有精華,有皮脂修復乳液,讓它們去承擔就好了,而最后滋養保濕步驟,訴求簡單,足夠保濕力,略微加強功效性就OK了,面霜倒不必,像精華那么貴啊。并非說天價面霜沒有價值,而是我認為,相較于天價面霜,還是天價精華更值得投資一些啊。
五,防曬(一)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強調的夠了,大家聽得夠多了,但是真的,真的,還不夠,還是見到太多的MM,因為嫌麻煩,嫌油膩,就掠過防曬,或者只有夏天采用防曬,或者用量和系數皆不足,或者總覺得還年輕,能修復。
雖然我一直都知道防曬很重要,但是我是從22歲才開始用防曬的,起因還是怕曬黑,回復不過來了,而且還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冬天一定是懶得用的。時至今日,我實在是追悔莫及啊。
看過的所有醫生的書,都無比的重視和強調防曬。DR.denes的書里說:“為了皮膚的健美,無論怎么樣的強調防曬都不為過”,dr。brandt說:“你花成千上萬美元來我這里,一轉身又回到太陽底下,那還不如直接把這些鈔票撕碎扔到窗外來得快些”,DR. Leslie Baumann指出的決定皮膚衰老的前五位因素:5,干燥,4,污染,3,基因,2,吸煙,1,紫外線。紫外線的排名甚至超過基因和吸煙。
經常在跟一些MM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很糾結于電腦輻射的問題。好吧,我承認電腦輻射會對皮膚產生影響沒錯了,可是這個影響肯定是5位開外了,連第一位的都還沒好好重視起來,何必糾結5位開外的呢?
在日常護理步驟中,許多步驟都是因人而異,可以靈活改動的,但是唯有清潔和防曬步驟,是任何人都不能跳過不能省略的。雖然你可能已經知道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了,但是我想要說的是,實際上紫外線的傷害比你想象的還要大,大得多。
關于防曬,大家的基本概念都有了,只是有些小誤區和小糾結,所以這部分,就談談這些糾結。
論題一:從何時開始防曬
一些皮膚底子不錯的年輕MM,夏天曬黑,冬天還能白回來,于是就覺得自己的皮膚還年輕,恢復能力強,反正還能白回來,所以就懶得用防曬了,想等到恢復能力變差以后在防也不遲。
這是要不得的,紫外線傷害不像干燥,不像缺乏水分,是可以補回來的,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無法修復的,并且持續累加。你也許能夠驅除黑色素,但是無法驅除紫外線留給皮膚的永久傷害。
從什么時候開始防曬?NOW!馬上,立刻!如果你有孩子,也立刻給孩子用防曬霜。防曬的開始,越早越好。
論題二:防曬系數問題
我的建議是,SPF30以上的防曬,全年使用。
我們都聽到過,過高的防曬系數會給皮膚帶來負擔,所以正常使用SPF15的系數就夠了。恩,倒不是覺得這個說法錯誤,但是有兩個因素我們要考慮進去:
第一,我們聽到這個論斷是什么時候了?至少從我高中的時候我就聽到過這種說法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破壞能力啊,跟那時候比,過濾紫外線的臭氧層遭到了更嚴重的破壞,也就是說,我們比那時候暴露在更強的紫外線中,適合那時候的系數,不一定現在還使用。
第二,這個說法,是按照理想狀態提出的,也就是說這個防曬系數完全靠得住,并且我們都涂抹了足夠的量。而事實上幾乎沒有人能涂抹足夠量的防曬霜,全臉部使用防曬霜的用量是1茶匙,如果大家有量匙,量一下一茶匙有多少,也許會被震驚到。如果大概比出這個量的話,大概是擠出管子食指長度那么多的防曬霜。而全身使用防曬霜的量應該是1個高爾夫球大小。恩,如果這個沒概念的話,我們說說正確的防曬霜用法,例如你要涂在四肢上,就用防曬霜的管子往外擠,沿著胳膊畫一整條線,然后再把這些防曬霜揉開。具體點說,如果是穿泳裝,基本整個身體都需要涂的那種情況,一次需要的量大概是28g(恩,也就是說,100g的防曬霜,如果在海邊,加上補擦啥的,也就撐個兩天。老實說我也很震驚……)
這么一比的話,我想大家沒幾個能說自己涂了足夠的防曬的吧?防曬霜如果涂的量不足,會比標明的系數減少很多,所以,用個高系數的防曬,總算是折合下來還能剩點,如果系數又低,涂的又不足,防曬效果可靠不太住啊。
防曬霜,無論是物理防曬還是化學防曬,對皮膚確實都是有潛在危險的,而且我們現在無法克服的。但是,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事,無論防曬霜再怎么傷害,其危害也不能大過紫外線。所以勤勞防曬一定是益處大于害處的。
論題三:涂擦時機
如果是純物理防曬,只要你到太陽底下之前涂上就行了。但是實際上現在很少有純物理防曬了,那么就需要提前2,3十分鐘涂上,讓防曬成分開始發揮效用。
無論你是不是用防水或者抗水的防曬,如果你一直處于室外,就應當每3,4個小時補擦一次。因為沖洗,擦拭,都會讓防曬霜脫落。
但是如果是一直呆在室內,不下水不出汗,我認為就不必補擦了。普通的白領,上班出門之前涂上,最多下班前再補涂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有上妝,可以用防曬粉餅,即補妝又補防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