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糖尿病,別讓數據給忽悠》為題的博文在網上發表后,案例中的糖友又在我的文后跟貼: “ 謝謝。我喜歡您拿我說事,對我,對我的病友們都有好處,為什麼不呢?我現在仍堅持每天測血糖,雖然已知道不再被指標忽悠,但還是想了解一下我的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在沒有糖負荷的情況下,就是在空腹時,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水平,和在進餐刺激后,想了解糖負荷后胰功的控糖能力,就是說在進餐2小時后,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的儲備功能。我這樣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我治療的效果,當然檢測要與我的感覺相結合。您看我這麼想對嗎?謝謝。” 這位朋友雖按我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但在思維方式上總也脫不開微觀思維模式,于是我回應她:“用西醫的微觀思維方式來說,你是對的。但從中醫宏觀、整體思維角度出發,中醫對這種思維是忽略的,無所謂對與錯。對微觀東西,中醫相信人體是有大智慧的,身體自會去調整。我們要做的是保證人體的這些機器能正常工作。就象種莊稼,我們只注意搞好水肥土的管理就行,至于莊稼的細胞分裂之類微觀東西,莊稼自會按它的成長規律去進行,不要我們去干與。” 既然這位朋友不介意拿她說事,而我們又談到了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那我就此案例、此話題再作一點延伸,讓糖友們就此病粗略知曉一點中西醫對糖尿病在思維上的差異,而明了西醫為什么對此病無能為力,而傳統中醫竟然能手到病除。 西醫在對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病癥的分析,是向微觀的方向發展的。他們通過血、尿的分析,發現這種病癥的患者的血糖和尿糖都異于正常人。于是他們從微觀上尋到了胰臟分泌的胰島素,發現胰島素能促進全身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異生,因此,胰島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他們在治療上采用打胰島素針的方法。可是這種方法并不能改善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也就是說,機體制造胰島素的作用未有任何改變。所以主流醫學的結論是,糖尿病只能終生治療。也就是說只能靠人工補充胰島素維持生命。多么無可奈何的結論! 傳統中醫(名冠傳統,是想與現代中醫有個區別,現代中醫更多接受了微觀思維)則是一種宏觀思維,他們的思維是向宏觀上展開的。胰島素是靠胰臟分泌的,而脾臟和胰臟是共同參與消化的,所以傳統中醫尋到了脾。在中醫里,脾不僅僅是脾臟,而是一個系統,它有許多相關的功能,所以又尋到了脾經。中醫認為臟腑不是很容易受損的,多半是輸送氣血的管道有瘀阻了,不能給這些臟腑供應足夠的氣血,胰臟得不到氣血的濡養,于是就不能正常工作,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也大打折扣了。要提升機體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是從經絡入手,打通這些管道,讓足夠的氣血能量供給胰臟,重新恢復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這是一個在人體小宇宙內的宏觀的、整體的思維。 選擇手法治療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它直接作用于經絡的瘀阻處,迅速讓經絡氣血流通起來,激活胰島素分泌程序。機體能正常分泌胰島素了,當做就用不著終生治療。 如果還想速效一點,還可展開更為宏觀的“天人合一”的思維,如“子午流注”。就是說,選擇在早晨9~11時做手法治療最好,此時是脾經當值,脾經氣血最旺。如果在此時做手法治療,其效更顯。 當我們的一種思路走到無路可走時,我們為什么不換一種思路來展開治療,說不定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許多終生治療的慢性病,我們不防用老祖宗的宏觀思維的方法來應對,也許又是一個新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