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三柱式 羅馬五柱式 古希臘人建筑神廟的靈感來源于古埃及人,他們將埃及神廟的內部翻轉為外,用大量的柱子作為建筑物的支撐。由于柱子外顯于建筑外面,愛美的希臘人便發展出了體系完備的柱式結構,并且形成了多樣的風格。 1.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是希臘古典建筑的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公元前7世紀)。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階座之上,特點是柱頭是個倒圓錐臺,裝飾簡潔,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建造比例通常是:柱高與柱直徑的比例是6:1,雄健有力,象征男性美;所以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人柱。著名的雅典衛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 愛奧尼克柱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愛奧尼亞,小亞細亞西南海岸和島嶼,上面住著操愛奧尼亞方言的希臘人,是希臘古典建筑的三種柱式之一。愛奧尼克柱通常豎在一個基座上,柱高是其直徑的8-9倍,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富有曲線美。外形比較纖細秀美,又被稱為女人柱;愛奧尼克柱由于其優雅高貴的氣質,廣泛出現在古希臘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廟(Erechtheum)。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科林斯柱式是公元前五世紀由建筑師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發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為其名稱之由來。它實際上是愛奧尼克柱式的一個變體,兩者各個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愛奧尼克柱更為纖細,只是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而不用愛奧尼亞式的渦卷紋。毛茛葉層疊交錯環繞,并以卷須花蕾夾雜其間,看起來像是一個花枝招展的花籃被置于圓柱頂端,其風格也由愛奧尼亞式的秀美轉為豪華富麗,裝飾性很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并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 (Temple of Zeus)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相傳古時候在科林斯這個地方有個美麗的少女,正當她快要出嫁時,突然生急病去世了。家里人都很悲傷,與她日夜相處的一個保姆更為傷心,于是把少女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和其它心愛之物搜集起來,裝在一個花籃里,放在那少女的墳墓上。第二年春天,墳上長出了一棵毛茛花,莖葉越長越多,竟把這只小花籃環繞起來,形成一個十分美麗的形態。后來,人們就根據這個奇妙的故事設計了一種柱式,上部是藤蔓似的渦卷,下面便是毛茛花的莖葉圖案。
古希臘三種主要柱式圖
希臘多立克柱式 希臘愛奧尼克柱式 希臘科林斯柱式
古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的柱式,但羅馬時代的建筑藝術相比古希臘要更豐富多彩,在原有基礎上又進行了完善和改進,創立了兩種新柱式: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并制定出了柱式的比例關系,形成了成熟的5種柱式,分別是羅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羅馬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羅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和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這些柱式規范的影響非常深遠,成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題,至今仍在被廣大建筑師所學習和模仿。 1.羅馬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外觀跟古希臘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頭下端添上一圈環狀裝飾;柱身下添加了圓環形柱礎。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8:1,整個柱身顯得比較粗壯。 2.羅馬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 柱式與古希臘愛奧尼克柱式相同,只是把柱頭上兩個渦卷間的連接曲線改為水平直線。 3.羅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樣子與古希臘科林斯柱式一致,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10:1,顯得纖細高大;柱身上有24條凹槽;柱頭部分由兩層毛茛葉和渦卷圖案組成,渦卷圖案成對出現。 4.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 塔司干柱式其實就是去掉柱身齒槽的簡化多立克柱式,柱礎是較薄的圓環面。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壯。 5.混合柱式(Composite Order) 這種柱式是將科林斯柱式的頂端與愛奧尼克柱式的渦卷相結合,使形狀顯得更為復雜、華麗。柱高跟柱徑的比例是10:1,顯得纖細秀美。 |
|
來自: nickelchem > 《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