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研讀(第五講) 教學內容:解讀“里仁第四”篇26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的和要求:對字、詞、句進行注釋;對章節進行語譯;引導學員進行學習、研究。原文解讀把握義理、情理和條理,注重字詞訓詁、義理闡發。 教學重點:孔子的仁學思想。“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門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里仁”篇共26章,501字。本篇談“仁”,涵蓋以下內容:仁者對待環境﹑苦樂﹑是非﹑志向﹑富貴﹑過錯的態度及方法,強調對“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對待真理﹑利益﹑禮讓﹑忠恕﹑孝道﹑惡衣﹑惡食以及言行﹑舉止等一系列行為規范的要求。 【原文】4.1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注釋】①里仁為美:住的地方有仁愛的風俗才好。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禮》記載二十五家為一里。 ②擇不處(chǔ)仁: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愛風俗的地方。處:居住。 ③知:通“智”,聰明。 【語譯】孔子說:“居住在仁的環境中最好。選擇居住環境而不講究仁,哪里算是聰明?” 【解讀】本章是孔子的環境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里仁為美”。如果不選取有仁愛風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個明智的人。“孟母三遷擇鄰里”的故事,就說的是孟子母親為小孟子選擇環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選擇溫柔敦厚有仁者之風的人作鄰居。推而廣之,交朋友也應該選擇道德學業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隨時向朋友學習,見賢思齊。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注釋】①約:貧困。 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為自身修養的需要。 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為方法去運用。 【語譯】孔子說:“不仁的人,既不能長在貧困中,又不能長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運用仁道。” 【解讀】本章談“不仁者”和“仁者”處世的區別。“不仁者”,應屬于“小人”,“鄙夫”,卑賤之人。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艱難的環境里,也不能長處快樂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態、性格決定。從心理學角度講,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只有仁者才具有樂山而又寧靜的品德。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意思是非寧靜者無以“處約”,也無以“處樂”。因其浮躁,即便是與他們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篇》)。害怕失去,便不擇手段,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狀態。克服這種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應用什么藥方呢?用“仁”。你不論是仁者也罷,智者也罷,均需用“仁”。盡管仁者或智者對“仁”的態度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為道德本體論,作為一種發自于內心的修養,智者是把仁作為一種道德方法論,作為一種方法運用于各個方面,盡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仁”作為行為規范。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從批評否定角度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從正面肯定角度談。一反一正,對“不仁者”既有批評規勸,又從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誨人不倦”精神的體現。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惡人②。” 【注釋】①能好(hào)人:用正確的標準喜歡人。好,喜愛。 ②能惡(wǔ)人:用正確的標準恨人。惡,厭惡。 【語譯】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愛人和真正的厭惡人。” 【解讀】本章談仁者是非曲直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門道德修養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對人評判的標準。具有仁德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一個能判斷是非的人,絕不是好好先生﹑“鄉愿”一類,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諾諾的人,“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孔子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歡人,能公開的討厭人。同樣的意思,孔子又換了一個角度去強調:“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說他好的時候,要做調查研究,都說他壞的時候,也要調查研究,最恰當的標準應該是“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 【原文】4.4子曰:“茍志于仁矣①,無惡也②。” 【注釋】①茍:如果,假如。 ②惡(è):壞。 【語譯】孔子說:“如果立志在仁德上,那他就不會有惡行了。” 【解讀】本章談積善和積惡。“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人一心向善,惡便會減少,善積則惡消,所以說:“茍志于仁矣,無惡矣。” 【原文】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①,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②;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④?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⑤,顛沛必于是。” 【注釋】①是人之所欲:這是人所期望得到的。是,代詞。欲:欲望。 ②不處也:不接受,不享用。 ③得之:應為“去之。” ④惡(wù)乎成名:怎么能成名。惡乎:即“乎惡”,在何處。 ⑤造次:倉促、緊迫。 【語譯】孔子說:“財富和高貴,是人的本性欲望所要求的,不用正當的方法而得到,不去享有。貧困和低賤,是人所厭棄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也不會趨避的。君子如果離棄了仁德,憑什么成名呢?君子即使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棄仁德,倉促、緊迫時必定緊守仁德,顛沛流離時也同樣緊守仁德。” 【解讀】本章是孔子的富貴觀,或財富觀。他認為對財富和顯貴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問題,是哲學的問題,孔子將其對財富地位的追求確定為人的本性,表明他對財富問題的基本看法。他又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財富只要能追求,即使為人執鞭駕車,他也會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貢,也是一個恪守忠信而又善經營的高手,孔子贊揚子貢說:“億(臆)則屢中。”預測經營行情時,常常猜中,頻頻得手,直至結駟連騎,富甲一方。這與后世的漢儒以及程朱理學的觀點頗不一致,他們認為人應該“損欲”,“禁欲”,進而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盡去其私而全德” 。人不應該有私欲,這與孔子的財富觀相去頗遠,孔子主張有私欲,求富貴,贊同“學而優則仕”,但他卻不贊成私欲無限制的膨脹。“臨財勿茍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即君子“臨財取之有道”。同理,“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原文】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①;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②,我未之見也③。” 【注釋】① 尚:超過。動詞。 ② 蓋:大概。副詞。 ③ 未之見:即“未見之”。沒有見過這種人。 【語譯】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喜歡仁德而又討厭不仁德的人。喜歡仁德的人,把仁德奉為至高無上;討厭不仁德者,他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讓不仁德的事施加在自己的身上。誰能在一天之中,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傾注在仁德的修養上呢?我沒看到力量不足的。或許有這樣的人,可是我還沒有見到過啊!” 【解讀】本章談“仁之易”。 “好仁者”和“惡不仁者”,講的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仁德發自于內心,無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者”,“無畏”也是由“無欲”而來,“無欲則剛”,“剛”則“無畏”。因此我們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是一個仁者的兩個方面,前者無欲于內,后者無畏于外,兩者又內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好仁者,無以尚之”,意思是“內心好仁德的人,沒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無話可說,“無以尚之”,無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為最高標準。“無畏而惡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碼標準,也就是無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東西不施加在我的頭上,“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好仁者”是責己,責己則嚴,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無以尚之”,“惡不仁者”是責人,責人則寬,僅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一種消極的寬恕之道。不論是對自己做到“無欲而好仁者”,“仁以為己任”,還是做到“無畏而惡不仁者”,對求“仁”者來說,都有難易兩個方面的問題。說求“仁”之難,難于上青天,孔門弟子三千,孔子只稱贊了顏回一個人,也僅僅是“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仁”許之。“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智者可治天下,仁者可辭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實行仁德卻是難而又難的事。說求“仁”之易,因為“仁”發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至矣。”說其不容易,求“仁”須日積月累,毫不懈怠,幾十年如一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又的確不容易。 【原文】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語譯】孔子說:“人們的過錯,各屬于一定的類別。觀察過錯,就知道仁還是不仁。” 【解讀】本章孔子談“觀過知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樣是犯錯誤,有高下優劣之分。“仁者”的錯誤,是白璧微瑕,“不仁者”的錯誤,頑石之玷,錯誤的性質與類別相去甚遠。成語有“觀過知仁”,語出于此。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觀察人的方法之一。 【原文】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語譯】孔子說:“早上得聞人生至理,晚上死去都行。” 【解讀】本章談“聞道之難”。“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做學問,不論做什么,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死而無憾,可見對規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謂“天命”,也是指能夠把握事物的規律性了,換一個角度說,道之不易得。 【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①,未足與議也。” 【注釋】① 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語譯】孔子說:“士人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卻以粗衣糙食為恥的,不足以與之相謀。” 【解讀】本章談“憂道不憂貧”。“志于道”與“華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絕對對立的。不是說“士人”或“知識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爛爛,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惡衣惡食”為恥;而應該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邊又不能寧靜自守,追求華貴與富麗。這種修道不專,用心不一,巧言論道,心有旁鶩的人,不能與之相謀而成大事。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①,無莫也②,義之與比③。” 【注釋】① 適(dī):原為“適”,引申為絕對正確。 ② 莫:不可以的,不專一的。引申為絕對錯誤。 ③ 義之與比(bì):比之于義,意即怎樣恰當、合適就怎樣干。義:適宜,合適。比:接近,靠攏。與,通“于”。 【語譯】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毫無成見,既不絕對的肯定也不絕對的否定,只依拒義來衡量。” 【解讀】本章孔子談靈活性。前人對這一段文字,重視程度頗不夠充分,“義”是孔子對事物評判的又一重要標準,一條標準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篇》)。”這是一條以仁德為主線的標準,表現其為原則性。另外一條則是“義”。 “義”則表現其為靈活性,也就是天下沒有絕對的正確,沒有絕對的錯誤,“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是孔子的相對論觀。以“義”為標準,什么叫“義”,“義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謂義(韓愈《原道》)”。這是孔子哲學中兩條極有意義的標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孔子運用得十分貼切而自然,以后許多章節中多有涉及。 【原文】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①:君子懷刑②,小人懷惠③。” 【注釋】① 土:鄉土。 ② 刑:法度。 ③ 惠:私利。 【語譯】孔子說:“君子懷戀德行,小人懷戀鄉土;君子崇尚法制,小人崇尚實惠。” 【解讀】本章談君子小人在“德”“刑”“土”“惠”方面的區別。“君子”一般指有德者,“小人”一般指無德者,許多人將“君子”理解為貴族階級,“小人”則理解為下層勞動人民,此說不妥。“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有德與無德。有位無德者,哪怕地位再顯赫也是小人。有德無位者,哪怕“簞食瓢飲居陋巷”,“疏食飲水”,地位再低,也是賢人君子。另外,在理解“君子”“小人”對舉的句子時,注意不機械絕對化去理解。“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是說君子的道德修養要求,不是說君子不念鄉土,不思故里。只是說君子“仁以為己任”,“志于德”,“依于仁”,志存高遠,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不會專心一味的去買宅置田,營造安樂窩。君子對形而下的東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說完全摒棄,恰當時中而已。“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同樣的道理。又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說君子追求道義,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說君子必須遠“利”,而不要“利”,只是說“義”“利”應結合,取“利”以“義”,“利”必須符合“義”。 【原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注釋】① 放(fǎnɡ):依照。 【語譯】孔子說:“只依循私利來行事,必然招致很多怨恨。” 【解讀】本章孔子談人應該以義為中心,不應該以利為中心。一切以利為中心的行動,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說:“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 “利”,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絕利,而是對“利”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與貴,“當由道義得,不當茍取也。”《論衡·問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損人而有益。”如若“放于利而行”,超過“妨人”“損人”的界線,那就一定多怨。 【原文】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②?” 【注釋】①何有:“何難之有”的省略,“何難”是“有”的前置賓語,意為有什么困難呢。 ②如禮何:拿禮怎么樣呢? 【語譯】孔子說:“能用禮讓治理國家?治國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以禮讓來治理國家,那要禮又有什么用?” 【解讀】本章談以禮治國。禮作為一種社會準則有多重意義:一是確認等級界限。二是協調等級關系,它既強調等級,又協調等級。三是法的補充。它和法有著相通之處,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強制性,禮則屬于道德范疇,它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法律條文無法包括和窮盡的。以禮治國,治國則易,何難之有,不以禮治國,治國則難,禮多何益。 【原文】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語譯】孔子說:“不怕沒有職位,只怕自己沒有稱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但求可成為有可讓人知道的才德。” 【解讀】本章談憂立不憂位,憂知人,不憂“不己知”。本章兩句話。第一句談“位”。“位”,即職位,地位,或身份。筆者認為,“位”有兩種,一種是外在賦予的某一種職務職稱或身份;另一種是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種地位常常是有德業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統一為最好;若不能統一,先進德修業,確立內在的地位,然后再尋找,確定外在的地位。關于對“位”的追求,應該是一個由內向外的過程,不應該先外后內,棲棲遑遑而顯出浮躁。所以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給你外在的社會地位,而應擔憂內在地位的確立。也就是有與外在社會地位相符的德業本領,否則,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德位不相稱。真正的“位”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句談的是“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做到既了解別人,又了解自己,知彼知己,那就是既有智慧而又聰明的人,達到這種境界非常不容易。孔子有一天向子路、子貢、顏淵三個弟子提問:“知(智)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子貢答:“知者知人。”顏淵答:“知者自知。”孔子說子路“可謂士矣。”說子貢“可謂士君子矣。”贊揚顏淵“可謂明君子矣。”可見“使人知己”、“知人”、“自知”是智者的三重境界。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使人知己”,第二重境界是“知人”,最高的境界是“自知”。按荀子記載孔子的觀點,“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僅僅是智者的第一重境界,意思是不怕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該努力“使人知己”,達到“士”的標準。 【原文】4.15子曰:“參乎①!吾道一以貫之②。”曾子曰:“唯③。”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 【注釋】①參(shēn):曾子的名。 ②吾道一以貫之:我的學說用一條根本的原則貫通。一以:即“以一”。貫:貫穿,貫通。 ③唯:是的,應答的話。 ④忠:盡心竭力為忠。恕:推己及人為恕。 【語譯】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由一個根本思想貫通的啊。”曾子說:“是。”先生出去后,其他同學問:“是指什么意想啊?”曾子說:“先生用以貫通的思想是‘忠’‘恕’而已。” 【解讀】本章曾子談“一以貫之”之道,為“忠”為“恕”。這一章頗有點舊小說創作的懸念法,給人感覺撲朔迷離。這是孔子經常用到的模糊教學法,修養高的悟其深,修養低的悟其淺。孔子點名問曾子,曾子悟性極高,“吾道一以貫之”,這一個“一”當指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吾道”之“道”,也即“仁”,曾子的確心領神會,應口而答。曾子所理解的“道”或“一”,乃“仁”,然而曾子又恐其他弟子不懂,便以“忠”“恕”二字回答,由孔子之道“一”,變為曾子口中之道“二”,似有篡改之嫌,實則是曾子以淺釋深,以“二”釋“一”。“忠”“恕”也是孔子仁道的兩翼,“忠”表現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表現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仁”必得先為“忠”,盡心竭力為忠,“忠為體”。“恕”對外接人待物而言,推己及人為恕,以己之心推人之心,“恕為用”。由內及外,由忠而恕,“恕”不離“忠”,言“恕”則含“忠”,忠恕乃仁之兩翼,曾子深得孔子要義精微,故以忠恕二字,釋“吾道”之“一貫”,也足見曾子能深入而淺出。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義①,小人喻于利②。” 【注釋】①喻:明白,懂得。義: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 ②利:個人的欲望。 【語譯】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只知道利欲。” 【解讀】本章談“義”與“利”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大國,一向重農抑商,重農輕商,認為商人重利輕義。我國商業發展緩慢,探其深層次原因,恐怕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偏頗不無關系,長期將“義”與“利”絕對對立。“君子喻于義”,并不是不要利,“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得也。”我們應完整的把握孔子的義利觀,不必將“義”“利”對立。 【原文】4.17子曰:“見賢思齊焉①,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②。” 【注釋】①齊:看齊。 ②內自省(xǐng):內心里自己反省(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省:反省,檢查。 【語譯】孔子說:“看見賢能的人就向他看齊,看見不賢能的人就對照著他來反省自己。” 【解讀】本章也包含老師的定義,賢者即師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里的“師”有兩個含義:一是正面的師,正面的榜樣;二是反面之資,反面的榜樣。不一定三個人中,一定都是正面的老師,他不善的地方,我自行反省而改變。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與“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一致,可以參互理解。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注釋】①幾:輕微,婉轉。 【語譯】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能婉言勸阻。如不能被采納,仍然要尊敬他們,不違逆對抗,而是毫無怨艾地服侍他們。” 【解讀】本章孔子談孝子如何對待有過錯父母的方法。后人批評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其罪責之一,即愚忠愚孝。其實不對,儒家,強調其孝,因為孝乃仁之本,“仁乃治國之本。”但絕不強調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父母有過錯,微諫,慢慢說服,說服不了,仍然恭敬不違。有事,晚輩代其勞,有酒食長輩先吃,并且做到“勞而不怨”。儒家文化對長輩的勸諫講究的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溫柔敦厚,不要求急風暴雨似的勸諫方式。清儒將其編入《弟子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長輩有過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反復勸諫,悲泣相隨,責罰無怨。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①,游必有方。” 【注釋】①遠游:遠離家鄉去求學。古人的“游”有游學的意思。 【語譯】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不要遠離。如果非遠離不可,就一定要有明確的處所(以便父母招呼)。” 【解讀】本章談父母健在遠出游學的原則性及靈活性。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孔子一貫的思維方法。一,“父母在,不遠游”,遠游不孝,這是原則性,二,如果遠游,必定有一定的去處,并報告行程,以免父母掛念。這是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符合孔子一貫的中庸思想。孔子并非不主張遠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從交友角度講,需遠游,“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矣。”“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都說的是不必懷念故鄉,眷念舊土,從安土重遷角度講遠游。孔子的遠游觀內涵十分豐富,游學,從政,寄情山水,遁隱山林,乘桴浮海,均是孔子遠游的內容,這些并不妨礙為孝的原則性。 【原文】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語譯】孔子說:“如果在父母死后的三年內,不改變父親的思想主張,就可算是孝了。” 【解讀】此章與1.11章重出。 【原文】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語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清楚。一方面為其高壽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為其日漸衰老而憂懼。” 【解讀】 本章描繪了孝子對父母年齡的心情,喜憂參半,一邊喜其年高壽長,一邊憂其壽高日短,既喜且憂,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①。” 【注釋】①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躬:指自己。逮:趕上,行動趕不上自己的語言。 【語譯】孔子說:“古時候言諾不輕易出口,唯恐自身做不到而招致恥辱。” 【解讀】本章“言”“行”首先必須一致。“言”與“行”的關系,“言”必須是能落實到“行”的言,不是“輕諾寡信”,“輕諾”則是大言而無行者,“寡信”即言輕而行少,言不信,行不果,不齒于人,非君子所為。故季布重然諾,子路無宿諾。“子路在有所聞知而未能施行時,唯恐又有所聞。”擔心的也是:“聞道而不能行,恥躬之不逮也。”(《公冶長篇》) “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 “言”“行”一致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準則。 【原文】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①。” 【注釋】①約:儉約,儉樸,簡約。失:過失。 鮮:少。 【語譯】孔子說:“以諾言慎行而行動敏捷。” 【解讀】本章談儉約。約,儉約,其含義有六:一、禮儀之約儉。《韓非子·解老》:“禮繁者,實心衰也。”《顏氏家訓·治家》:“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二、道德之約儉。《周易·否·象》:“君子以儉德辟(同避)難。”三、情欲之約儉。《荀子·富國》:“天下害生縱欲。”又《正名》:“欲雖不去,求可節也。”不“縱”而“節”,則約儉矣。四、文辭之約儉。《文心雕龍·宗經》:“《春秋》辨理,一字見義。”又《征圣》:“簡言以達旨。”五、生活之約儉。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顏回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二曰儉,儉故能廣。”王弼注:“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六曰刑、稅之約儉。《孟子·梁惠王》:“省刑罰,薄稅斂。”諸如此類,莫不以約儉少失。(引自吳林伯《論語發微》)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①。” 【注釋】①訥(nè):說話遲鈍,這里指說話謹慎。敏:敏捷。 【語譯】孔子說:“君子要語言遲鈍而行動敏捷。” 【解讀】本章繼續談“言”與“行”有關系。關于言與行的關系,孔子已經說了三則:①“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②“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③“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三句話,粗略一讀,意思大致差不多,實際上細加揣摩,意思迥然有異:①句說的是言與行的先后關系,②句說的是言行一致的關系,③句談的是言與行的快慢速度問題,言與行的速度有敏言而敏行,有訥言而緩行,有訥言而敏行。顯然,孔子贊同“訥于言而敏于行”,少說多做。 【原文】4.25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鄰。” 【注釋】①德不孤:有道德的人不孤立。德:有道德的人。 【語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定有同路人。” 【解讀】本章談“德”與鄰的關系。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講究慎獨,慎獨擴而大之,即便與鄰里相處也須修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乃有人。”這一則告訴人們修德從對鄰里開始做起,“德不孤,必有鄰。”“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原文】4.26子游曰:“事君數①,斯辱矣②;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①數(shuò):屢次,頻繁。 ②斯:代詞,那。 【語譯】子游說:“侍奉君主過分煩瑣嘮叨,反而會自取其辱;與朋友交往過分煩瑣嘮叨,也會把關系變得生疏。” 【解讀】本章子游談人際交往的距離。對待君主過于親近煩瑣,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分親昵而不保持距離,也會遭受疏遠。中國的距離說,比英國布洛的距離說,可要早許多年,我們諸多美學家從國外搬來審美距離說,殊不知中國早有人際關系距離說,關系距離說在理論上的貢獻應大于審美距離說;而且,人際關系距離說,應用到美學距離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另外,保持距離,君臣之間要做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能則止。”朋友之間要做到:“忠告而善導之,不能則止。”頻繁交往,過分親昵,一定會遭受疏遠或羞辱,“君子相交淡如水,小人相交濃如油。”人與物之間保持距離,是審美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是關系和諧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