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論語研讀(第五講)

     凌云悟道 2018-12-06

    論語研讀(第五講)

     

    教學內容:解讀“里仁第四”篇26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的和要求:對字、詞、句進行注釋;對章節進行語譯;引導學員進行學習、研究。原文解讀把握義理、情理和條理,注重字詞訓詁、義理闡發。

    教學重點:孔子的仁學思想。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門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里仁篇共26章,501字。本篇談,涵蓋以下內容:仁者對待環境﹑苦樂﹑是非﹑志向﹑富貴﹑過錯的態度及方法,強調對的追求,以及仁者對待真理﹑利益﹑禮讓﹑忠恕﹑孝道﹑惡衣﹑惡食以及言行﹑舉止等一系列行為規范的要求。

    【原文】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注釋】里仁為美:住的地方有仁愛的風俗才好。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禮》記載二十五家為一里。 擇不處(chǔ)仁: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愛風俗的地方。處:居住。 知:通,聰明。

    【語譯】孔子說:居住在仁的環境中最好。選擇居住環境而不講究仁,哪里算是聰明?

    【解讀】本章是孔子的環境論。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里仁為美。如果不選取有仁愛風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個明智的人。孟母三遷擇鄰里的故事,就說的是孟子母親為小孟子選擇環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選擇溫柔敦厚有仁者之風的人作鄰居。推而廣之,交朋友也應該選擇道德學業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隨時向朋友學習,見賢思齊。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釋】約:貧困。 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為自身修養的需要。 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為方法去運用。

    【語譯】孔子說:不仁的人,既不能長在貧困中,又不能長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運用仁道。

    【解讀】本章談不仁者仁者處世的區別。不仁者,應屬于小人鄙夫,卑賤之人。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艱難的環境里,也不能長處快樂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態、性格決定。從心理學角度講,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只有仁者才具有樂山而又寧靜的品德。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意思是非寧靜者無以處約,也無以處樂。因其浮躁,即便是與他們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篇》)。害怕失去,便不擇手段,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狀態。克服這種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應用什么藥方呢?用。你不論是仁者也罷,智者也罷,均需用。盡管仁者或智者對的態度不同,仁者安仁是把仁作為道德本體論,作為一種發自于內心的修養,智者是把仁作為一種道德方法論,作為一種方法運用于各個方面,盡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作為行為規范。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從批評否定角度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從正面肯定角度談。一反一正,對不仁者既有批評規勸,又從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誨人不倦精神的體現。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注釋】能好(hào)人:用正確的標準喜歡人。好,喜愛。 能惡(wǔ)人:用正確的標準恨人。惡,厭惡。

    【語譯】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愛人和真正的厭惡人。

    【解讀】本章談仁者是非曲直觀。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門道德修養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對人評判的標準。具有仁德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一個能判斷是非的人,絕不是好好先生﹑鄉愿一類,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諾諾的人,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孔子說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歡人,能公開的討厭人。同樣的意思,孔子又換了一個角度去強調: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說他好的時候,要做調查研究,都說他壞的時候,也要調查研究,最恰當的標準應該是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

    【原文】4.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注釋】茍:如果,假如。 惡(è):壞。

    【語譯】孔子說:如果立志在仁德上,那他就不會有惡行了。

    【解讀】本章談積善和積惡。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人一心向善,惡便會減少,善積則惡消,所以說:茍志于仁矣,無惡矣。

    【原文】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注釋】是人之所欲:這是人所期望得到的。是,代詞。欲:欲望。  ②不處也:不接受,不享用。  ③得之:應為去之。”  ④惡()乎成名:怎么能成名。惡乎:即乎惡,在何處。  ⑤造次:倉促、緊迫。

    【語譯】孔子說:財富和高貴,是人的本性欲望所要求的,不用正當的方法而得到,不去享有。貧困和低賤,是人所厭棄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也不會趨避的。君子如果離棄了仁德,憑什么成名呢?君子即使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棄仁德,倉促、緊迫時必定緊守仁德,顛沛流離時也同樣緊守仁德。

    【解讀】本章是孔子的富貴觀,或財富觀。他認為對財富和顯貴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問題,是哲學的問題,孔子將其對財富地位的追求確定為人的本性,表明他對財富問題的基本看法。他又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財富只要能追求,即使為人執鞭駕車,他也會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貢,也是一個恪守忠信而又善經營的高手,孔子贊揚子貢說:億(臆)則屢中。預測經營行情時,常常猜中,頻頻得手,直至結駟連騎,富甲一方。這與后世的漢儒以及程朱理學的觀點頗不一致,他們認為人應該損欲禁欲,進而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盡去其私而全德。人不應該有私欲,這與孔子的財富觀相去頗遠,孔子主張有私欲,求富貴,贊同學而優則仕,但他卻不贊成私欲無限制的膨脹。臨財勿茍得,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即君子臨財取之有道。同理,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原文】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尚:超過。動詞。    ② 蓋:大概。副詞。    ③ 未之見:即未見之。沒有見過這種人。

    【語譯】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喜歡仁德而又討厭不仁德的人。喜歡仁德的人,把仁德奉為至高無上;討厭不仁德者,他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讓不仁德的事施加在自己的身上。誰能在一天之中,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傾注在仁德的修養上呢?我沒看到力量不足的。或許有這樣的人,可是我還沒有見到過啊!

    【解讀】本章談仁之易好仁者惡不仁者,講的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仁德發自于內心,無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者無畏也是由無欲而來,無欲則剛無畏。因此我們說: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是一個仁者的兩個方面,前者無欲于內,后者無畏于外,兩者又內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好仁者,無以尚之,意思是內心好仁德的人,沒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無話可說,無以尚之,無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為最高標準。無畏而惡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碼標準,也就是無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東西不施加在我的頭上,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好仁者是責己,責己則嚴,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無以尚之惡不仁者是責人,責人則寬,僅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一種消極的寬恕之道。不論是對自己做到無欲而好仁者仁以為己任,還是做到無畏而惡不仁者,對求者來說,都有難易兩個方面的問題。說求之難,難于上青天,孔門弟子三千,孔子只稱贊了顏回一個人,也僅僅是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一概未曾以許之。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智者可治天下,仁者可辭高官,勇者可蹈白刃,然而實行仁德卻是難而又難的事。說求之易,因為發自于本心,我欲仁,斯仁至矣。說其不容易,求須日積月累,毫不懈怠,幾十年如一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仁以為己任,任重道遠,又的確不容易。

    【原文】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語譯】孔子說:人們的過錯,各屬于一定的類別。觀察過錯,就知道仁還是不仁。

    【解讀】本章孔子談觀過知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樣是犯錯誤,有高下優劣之分。仁者的錯誤,是白璧微瑕,不仁者的錯誤,頑石之玷,錯誤的性質與類別相去甚遠。成語有觀過知仁,語出于此。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觀察人的方法之一。

    【原文】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語譯】孔子說:早上得聞人生至理,晚上死去都行。

    【解讀】本章談聞道之難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人、做事、做學問,不論做什么,在紛紜復雜的事物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死而無憾,可見對規律性把握的重要性。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謂天命,也是指能夠把握事物的規律性了,換一個角度說,道之不易得。

    【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注釋】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語譯】孔子說:士人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卻以粗衣糙食為恥的,不足以與之相謀。

    【解讀】本章談憂道不憂貧志于道華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絕對對立的。不是說士人知識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爛爛,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惡衣惡食為恥;而應該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邊又不能寧靜自守,追求華貴與富麗。這種修道不專,用心不一,巧言論道,心有旁鶩的人,不能與之相謀而成大事。

    【原文】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注釋】適():原為,引申為絕對正確。   ② 莫:不可以的,不專一的。引申為絕對錯誤。   ③ 義之與比():比之于義,意即怎樣恰當、合適就怎樣干。義:適宜,合適。比:接近,靠攏。與,通

    【語譯】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毫無成見,既不絕對的肯定也不絕對的否定,只依拒義來衡量。

    【解讀】本章孔子談靈活性。前人對這一段文字,重視程度頗不夠充分,是孔子對事物評判的又一重要標準,一條標準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篇》)。這是一條以仁德為主線的標準,表現其為原則性。另外一條則是則表現其為靈活性,也就是天下沒有絕對的正確,沒有絕對的錯誤,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這是孔子的相對論觀。以為標準,什么叫義者,宜也(《中庸》),”“行而宜者之謂義(韓愈《原道》)。這是孔子哲學中兩條極有意義的標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孔子運用得十分貼切而自然,以后許多章節中多有涉及。

    【原文】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注釋】土:鄉土。  ② 刑:法度。  ③ 惠:私利。

    【語譯】孔子說:君子懷戀德行,小人懷戀鄉土;君子崇尚法制,小人崇尚實惠。

    【解讀】本章談君子小人在”“”“”“方面的區別。君子一般指有德者,小人一般指無德者,許多人將君子理解為貴族階級,小人則理解為下層勞動人民,此說不妥。君子小人的區別在于有德與無德。有位無德者,哪怕地位再顯赫也是小人。有德無位者,哪怕簞食瓢飲居陋巷疏食飲水,地位再低,也是賢人君子。另外,在理解君子”“小人對舉的句子時,注意不機械絕對化去理解。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是說君子的道德修養要求,不是說君子不念鄉土,不思故里。只是說君子仁以為己任志于德依于仁,志存高遠,唯恐德之不修,恐修名之不立,不會專心一味的去買宅置田,營造安樂窩。君子對形而下的東西,不去刻意追求,不是說完全摒棄,恰當時中而已。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是同樣的道理。又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說君子追求道義,小人一味追逐私利,但并不是說君子必須遠,而不要,只是說”“應結合,取必須符合

    【原文】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ɡ):依照。

    【語譯】孔子說:只依循私利來行事,必然招致很多怨恨。

    【解讀】本章孔子談人應該以義為中心,不應該以利為中心。一切以利為中心的行動,一定招致多方怨恨。朱熹說:欲利于己者,必害于人,故多怨。” “,儒家文化并不是禁欲絕利,而是對有道德尺度的要求,富與貴,當由道義得,不當茍取也。《論衡·問孔》,不妨人而利己,不損人而有益。如若放于利而行,超過妨人”“損人的界線,那就一定多怨。

    【原文】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注釋】何有:何難之有的省略,何難的前置賓語,意為有什么困難呢。  ②如禮何:拿禮怎么樣呢?

    【語譯】孔子說:能用禮讓治理國家?治國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以禮讓來治理國家,那要禮又有什么用?

    【解讀】本章談以禮治國。禮作為一種社會準則有多重意義:一是確認等級界限。二是協調等級關系,它既強調等級,又協調等級。三是法的補充。它和法有著相通之處,又有所不同,法具有強制性,禮則屬于道德范疇,它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法律條文無法包括和窮盡的。以禮治國,治國則易,何難之有,不以禮治國,治國則難,禮多何益。

    【原文】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語譯】孔子說:不怕沒有職位,只怕自己沒有稱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但求可成為有可讓人知道的才德。

    【解讀】本章談憂立不憂位,憂知人,不憂不己知。本章兩句話。第一句談,即職位,地位,或身份。筆者認為,有兩種,一種是外在賦予的某一種職務職稱或身份;另一種是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種地位常常是有德業者居之。外在的地位和心目中的地位能統一為最好;若不能統一,先進德修業,確立內在的地位,然后再尋找,確定外在的地位。關于對的追求,應該是一個由內向外的過程,不應該先外后內,棲棲遑遑而顯出浮躁。所以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給你外在的社會地位,而應擔憂內在地位的確立。也就是有與外在社會地位相符的德業本領,否則,即便有位,也是尸其位,德位不相稱。真正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句談的是知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做到既了解別人,又了解自己,知彼知己,那就是既有智慧而又聰明的人,達到這種境界非常不容易。孔子有一天向子路、子貢、顏淵三個弟子提問:知(智)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子貢答:知者知人。顏淵答:知者自知。孔子說子路可謂士矣。說子貢可謂士君子矣。贊揚顏淵可謂明君子矣。可見使人知己知人自知是智者的三重境界。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使人知己,第二重境界是知人,最高的境界是自知。按荀子記載孔子的觀點,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僅僅是智者的第一重境界,意思是不怕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該努力使人知己,達到的標準。

    【原文】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參(shēn):曾子的名。   ②吾道一以貫之:我的學說用一條根本的原則貫通。一以:即以一。貫:貫穿,貫通。   ③唯:是的,應答的話。   ④忠:盡心竭力為忠。恕:推己及人為恕。

    【語譯】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由一個根本思想貫通的啊。曾子說:是。先生出去后,其他同學問:是指什么意想啊?曾子說:先生用以貫通的思想是’‘而已。

    【解讀】本章曾子談一以貫之之道,為。這一章頗有點舊小說創作的懸念法,給人感覺撲朔迷離。這是孔子經常用到的模糊教學法,修養高的悟其深,修養低的悟其淺。孔子點名問曾子,曾子悟性極高,吾道一以貫之,這一個當指孔子思想的核心吾道,也即,曾子的確心領神會,應口而答。曾子所理解的,乃,然而曾子又恐其他弟子不懂,便以”“二字回答,由孔子之道,變為曾子口中之道,似有篡改之嫌,實則是曾子以淺釋深,以”“也是孔子仁道的兩翼,表現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表現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必得先為,盡心竭力為忠,忠為體對外接人待物而言,推己及人為恕,以己之心推人之心,恕為用。由內及外,由忠而恕,不離,言則含,忠恕乃仁之兩翼,曾子深得孔子要義精微,故以忠恕二字,釋吾道一貫,也足見曾子能深入而淺出。

    【原文】4.16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注釋】喻:明白,懂得。義: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  ②利:個人的欲望。

    【語譯】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只知道利欲。

    【解讀】本章談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大國,一向重農抑商,重農輕商,認為商人重利輕義。我國商業發展緩慢,探其深層次原因,恐怕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偏頗不無關系,長期將絕對對立。君子喻于義,并不是不要利,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得也。我們應完整的把握孔子的義利觀,不必將”“對立。

    【原文】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注釋】齊:看齊。    ②內自省(xǐng):內心里自己反省(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省:反省,檢查。

    【語譯】孔子說:看見賢能的人就向他看齊,看見不賢能的人就對照著他來反省自己。

    【解讀】本章也包含老師的定義,賢者即師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這里的有兩個含義:一是正面的師,正面的榜樣;二是反面之資,反面的榜樣。不一定三個人中,一定都是正面的老師,他不善的地方,我自行反省而改變。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一致,可以參互理解。

    【原文】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注釋】幾:輕微,婉轉。

    【語譯】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能婉言勸阻。如不能被采納,仍然要尊敬他們,不違逆對抗,而是毫無怨艾地服侍他們。

    【解讀】本章孔子談孝子如何對待有過錯父母的方法。后人批評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其罪責之一,即愚忠愚孝。其實不對,儒家,強調其孝,因為孝乃仁之本,仁乃治國之本。但絕不強調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父母有過錯,微諫,慢慢說服,說服不了,仍然恭敬不違。有事,晚輩代其勞,有酒食長輩先吃,并且做到勞而不怨。儒家文化對長輩的勸諫講究的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溫柔敦厚,不要求急風暴雨似的勸諫方式。清儒將其編入《弟子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父母長輩有過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反復勸諫,悲泣相隨,責罰無怨。

    【原文】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注釋】遠游:遠離家鄉去求學。古人的有游學的意思。

    【語譯】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不要遠離。如果非遠離不可,就一定要有明確的處所(以便父母招呼)。

    【解讀】本章談父母健在遠出游學的原則性及靈活性。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孔子一貫的思維方法。一,父母在,不遠游,遠游不孝,這是原則性,二,如果遠游,必定有一定的去處,并報告行程,以免父母掛念。這是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符合孔子一貫的中庸思想。孔子并非不主張遠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從交友角度講,需遠游,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矣。”“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都說的是不必懷念故鄉,眷念舊土,從安土重遷角度講遠游。孔子的遠游觀內涵十分豐富,游學,從政,寄情山水,遁隱山林,乘桴浮海,均是孔子遠游的內容,這些并不妨礙為孝的原則性。

    【原文】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語譯】孔子說:如果在父母死后的三年內,不改變父親的思想主張,就可算是孝了。

    【解讀】此章與1.11章重出。

    【原文】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語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清楚。一方面為其高壽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為其日漸衰老而憂懼。

    【解讀】

    本章描繪了孝子對父母年齡的心情,喜憂參半,一邊喜其年高壽長,一邊憂其壽高日短,既喜且憂,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注釋】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躬:指自己。逮:趕上,行動趕不上自己的語言。

    【語譯】孔子說:古時候言諾不輕易出口,唯恐自身做不到而招致恥辱。

    【解讀】本章”“首先必須一致。的關系,必須是能落實到的言,不是輕諾寡信輕諾則是大言而無行者,寡信即言輕而行少,言不信,行不果,不齒于人,非君子所為。故季布重然諾,子路無宿諾。子路在有所聞知而未能施行時,唯恐又有所聞。擔心的也是:聞道而不能行,恥躬之不逮也。(《公冶長篇》)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一致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準則。

    【原文】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注釋】約:儉約,儉樸,簡約。失:過失。 鮮:少。

    【語譯】孔子說:以諾言慎行而行動敏捷。

    【解讀】本章談儉約。約,儉約,其含義有六:一、禮儀之約儉。《韓非子·解老》:禮繁者,實心衰也。《顏氏家訓·治家》: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二、道德之約儉。《周易··象》:君子以儉德辟(同避)難。三、情欲之約儉。《荀子·富國》:天下害生縱欲。又《正名》:欲雖不去,求可節也。,則約儉矣。四、文辭之約儉。《文心雕龍·宗經》:《春秋》辨理,一字見義。又《征圣》:簡言以達旨。五、生活之約儉。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顏回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二曰儉,儉故能廣。王弼注: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六曰刑、稅之約儉。《孟子·梁惠王》:省刑罰,薄稅斂。諸如此類,莫不以約儉少失。(引自吳林伯《論語發微》)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注釋】(nè):說話遲鈍,這里指說話謹慎。敏:敏捷。

    【語譯】孔子說:君子要語言遲鈍而行動敏捷。

    【解讀】本章繼續談有關系。關于言與行的關系,孔子已經說了三則:①“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②“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③“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三句話,粗略一讀,意思大致差不多,實際上細加揣摩,意思迥然有異:句說的是言與行的先后關系,句說的是言行一致的關系,句談的是言與行的快慢速度問題,言與行的速度有敏言而敏行,有訥言而緩行,有訥言而敏行。顯然,孔子贊同訥于言而敏于行,少說多做。 

    【原文】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注釋】德不孤:有道德的人不孤立。德:有道德的人。

    【語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定有同路人。

    【解讀】本章談與鄰的關系。儒家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講究慎獨,慎獨擴而大之,即便與鄰里相處也須修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德乃有人。這一則告訴人們修德從對鄰里開始做起,德不孤,必有鄰。”“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原文】4.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數(shuò):屢次,頻繁。  ②斯:代詞,那。

    【語譯】子游說:侍奉君主過分煩瑣嘮叨,反而會自取其辱;與朋友交往過分煩瑣嘮叨,也會把關系變得生疏。

    【解讀】本章子游談人際交往的距離。對待君主過于親近煩瑣,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分親昵而不保持距離,也會遭受疏遠。中國的距離說,比英國布洛的距離說,可要早許多年,我們諸多美學家從國外搬來審美距離說,殊不知中國早有人際關系距離說,關系距離說在理論上的貢獻應大于審美距離說;而且,人際關系距離說,應用到美學距離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另外,保持距離,君臣之間要做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能則止。朋友之間要做到:忠告而善導之,不能則止。頻繁交往,過分親昵,一定會遭受疏遠或羞辱,君子相交淡如水,小人相交濃如油。”人與物之間保持距離,是審美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是關系和諧的需要。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国产av午夜精品福利|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 高清看男人插曲女人视频| 成人拍拍拍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AV熟妇在线观看| 55大东北熟女啪啪嗷嗷叫|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国产边摸边吃奶边叫做激情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无套后入极品美女少妇|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日韩av综合中文字幕| 伊人热热久久原色播放WWW| 亚洲精品免费一二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94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国产综合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宅男噜噜噜66在线观看| 男女性高爱潮是免费国产| 女厕精品合集KTV偷窥|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菠萝菠萝蜜午夜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免费A级毛片中文字幕|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