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洗治療下肢丹毒
石麗艷
關鍵詞:丹毒;中藥外洗法;銀翹消腫湯▲
1996年3月~1998年9月,筆者采用自擬銀翹消腫湯外洗治療下肢丹毒,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符合下肢丹毒診斷標準的病例4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最小者16歲,最大者78歲;病程最短者2天,最長者2個月;單側患病者19例,雙側患病者5例。對照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齡最小者17歲,最大者76歲;病程最短者2天,最長者2個月;單側患病者19例,雙側患病者3例。兩組年齡、病程、病情分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 銀翹消腫湯藥物組成: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馬齒莧、紫草各30g,丹皮、黃柏各15g。加減:水皰較多者加藿香、土茯苓各30g;患肢冷而色暗者,加桂枝9g,附子、當歸、紅花各15g。1劑/d,水煎30分鐘,取汁500ml~1000ml,待涼后浸洗患肢,每次20分鐘~30分鐘。浸洗后自然涼干,不用清水沖洗,浸洗2次~3次/d。 對照組 青霉素80萬U,肌注,2次/d;外涂紅霉素軟膏。兩組分別連續治療7天,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3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 治愈:紅腫消失,皮色如常,無淋巴結腫大;好轉:紅腫明顯減輕,皮色稍紅,淋巴結腫大及壓痛明顯減輕;無效:紅腫堅硬明顯,淋巴結腫大、壓痛,不能行走。 結果 治療組24例中,治愈18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8%;對照組22例中,治愈8例,好轉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7.3%。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 治療組用藥未見任何毒副反應,治愈病例追蹤觀察2個月,未發現復發病例。對照組治愈患者,有3例復發。 4 典型病例 閻某,女,60歲,1997年7月6日診。患足癬10余年,3天前右足面及踝處突然紅腫、疼痛。檢查:右足各趾間均有不同程度的糜爛、滲出,右足面紅腫堅硬,皮膚緊張、光亮,壓之褪色,無凹陷。足踝處隱約有一絲紅線上行。右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血常規:白細胞10.2×109/L,余無異常。診為:(1)下肢丹毒;(2)足癬。予清熱解毒燥濕之劑,藥用: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大青葉各30g,黃柏15g。1劑/d,水煎取汁1000ml,待涼后浸洗患處。8劑后下肢丹毒及足癬痊愈。隨訪1年,無復發。 5 討論 中醫學稱下肢丹毒為“流火”、“腿游風”,好發于青壯年,多在春、夏、秋季節發病。病因病機多屬濕熱下注,化火成毒;或素有腳濕氣,或外傷染毒而成。若濕熱毒邪纏綿留連,則遷延難愈,或反復發作;若邪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形成大腳風(即象皮腿)。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銀翹消腫湯方中,重用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清解毒熱,佐以紫草、丹皮、地榆活血涼血,以清熱涼血、活血通絡、消腫止痛。足癬是下肢丹毒的主要誘因,所以應積極治療足癬,以防誘發。現代醫學認為,丹毒系溶血性鏈球菌,侵入皮膚或粘膜內網狀淋巴管后引起的急性感染。西醫一般用青霉素治療,但臨床上許多患者有青霉素過敏史,不能用藥;加之有耐藥菌株產生,導致療效欠佳。中藥外洗法簡便易行,療效顯著,易被患者接受,尤其適用于抗生素過敏患者或不便來院作肌注治療的患者。■
石麗艷(唐山鋼鐵公司醫院(河北 06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