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5大千老師續講《內經》:陰陽別論 靈蘭秘典論 保命全形論
碧海藍天 時空整理 弘毅生 欣欣校對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素問•陰陽別論》)(整理者按:紅字為內經原文,黑字為老師講課文字。)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要考慮一個真臟的問題。真臟氣要是出現了,人就要死了,什么是真臟氣,主要是考慮這個問題。這次講主要是簡略地講,關于這個理論構架和這個神氣的一些重點,在原先講這個《素問》當時我已經涉及,這次我主要是借題發揮,不會再系統來講。 真臟就是由五臟六腑這個真精氣,這個真精氣必須外面包繞著保護之氣,在身體里面運動,做為里面的這個仁,果仁嘛,是不會漏的,一旦漏出來就死了。也就是說咱們摸脈,真臟脈要是出現了,那人也就完了。所以說這個脈象上都要體現在這個胃氣,這個胃氣包繞著,脾胃之氣包繞著真臟氣,含含糊糊的出現,“猶抱琵琶半遮面”,道家講“魚不可以脫于淵。”淵比較深,像深潭一樣,里面有魚,魚要是跳出來就死了,道德經講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個就是重要的東西包繞在最里面,那么這個就是真氣,你可以稱元氣,它不要漏,一漏就完了,所以說這個“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比如說人他去世的時候,是回光返照,那個基本就是真臟氣發出來,最后一下發出來了,守是守不住了,元氣在里邊守不住了,陰邪已經攻進去了,一下子逃出來了,散了,這個就是真臟見。脈怎么樣呢?五臟者,見五種真臟脈,下面會涉及到,這個就不做重點來講。總之沒有胃氣包繞,是完全孤立的,像君主一樣都逃出來了,你說它還能去哪兒?。克B一個普通的農民它都當不了,一般人的技能也沒有,它逃出來必死,它必須養在深宮里,它才能活,大家一層層包繞著他。所以說很多你看人要死了,突然他清醒好幾天,這個是真精氣外泄,沒兩天就死了。這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恐翆氁詹赜趦?,真正的寶貝要藏在里面,是不漏的。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端貑?#8226;陰陽別論》 這個什么意思呢?為什么把這句話選出來讓大家聽呢,主要是講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告訴大家,陰陽都是代詞。你說陰從陽,陽從陰,背后是什么東西?。磕阋馈J菙颠€是遲啊?代表著是動啊,是靜???是去,還是來???是上是下,是大是小,是明是暗哪?這個你要知道,不能說兩個人在一起,因為中間一個陰陽的問題兩個人在掐架,掐來掐去他們談的陰陽不是一個層次,那這個不是白談嘛。 咱們原先說過,把附子當“陽”,這個“陽”又比喻成人身的真陽,附子就等同于真陽,本身這就是兩種層次的陰陽,沒有什么可比性。扶陽派吃附子,這不是鬧了一個大笑話嗎?什么是真氣?什么是陽氣?什么是附子?附子的辛熱是代表著什么,這都要知道,不然的話你這個完全對不上號,他說的陽是指熱,他說的陽是大,大和熱那是相距十萬八千里??! 像一個人開門進來,坐在沙發上,比如說他開門,門是什么呢?門你可以說是少陽之氣,也可以說是老陽,“開了少陽”。然后走,走你可以說是陽了,然后碰到了一個沙發,這個沙發是陰的,“他坐在陰上”。端起了一個杯子,一個杯子你可以說是震,震就是少陽,“端起來一個震”。你說這話說完了,誰能知道是什么東西啊?誰也不知道,所以你必須要清楚背后陰陽的指代,推開門,門是陽的,坐在沙發上,沙發是陰的,端起一杯茶,茶是少陽,你這樣說大家能聽懂,你要是不把后面的東西說出來,誰也不知道你陰陽說的是什么。所以說這個告訴大家陰陽是代詞。代的是后面具體的東西,像他和她,你要知道他,單立人的他和女字傍的她,后面是誰,咱們說他去了哪兒?找另一個人誰誰誰,這個你就知道了。 第二個問題“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這個簡單跟大家說一下。這個陰陽錯行,往往一個事物,陰氣陽氣在里面是錯行的,什么叫錯行啊,就是對著行,就像馬路交通一樣,是對著開的,陰陽錯行,構成了一條馬路。一條馬路從北京到上海,或者說到保定,這是條路,有頭有尾,中間跑著陰氣和陽氣,這個陰氣陽氣,“去者為陰,至者為陽”,就是一個去一個來嘛,陰陽錯行,或者陰陽兩股氣在里面流動,相反的方向流動,擰在一起,構成了一段氣,這個氣你就可以說是公路,這樣來理解,所以這個地方學這個術數,應該知道,陽者順陰者逆嘛,陽生則陰起,陰生則陽起,這個術數對于以后這個咱們學經脈的時候,也會用到的內容,非常有利。所以在這跟大家提一提。 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端貑?#8226;陰陽別論》 為什么把這一段給大家拿出來,要告訴大家幾點,“起則熏肺”的“熏”字怎么理解,“陰爭陽擾”怎么來理解。 比如現在這個很多人,尤其得慢性病的,不是單經單脈的問題,比如說不是這個足少陰經的問題吧,太陽經有問題,手少陽有問題,不是這么回事,而是整體氣團出問題,而是整體的陰陽二氣出問題,像一個夫妻倆天天在家里打,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陰陽離合,不和睦,不是一團融融和氣。 它這里呢,“陰爭于內,陽擾于外”,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它這個陰氣,代表在里面的氣,里面什么氣啊?五臟之氣,五臟六腑之氣,五臟六腑之氣相爭于內,誰也不讓誰,大家誰也不團結了,互相仇視,這個叫陰爭于內,這個“陰”是代表“里”,氣爭于內,五臟之氣,可以再加上六腑之氣。那么陽擾于外呢?也就是營衛之氣,營衛四肢之氣,眼耳鼻舌之氣,也可以說是六腑之氣,在外邊之氣,擾于外,擾動于外,你可以說是起居不節,飲食不當,勞苦不得安居,陽擾于外,陰爭于內。 那魄汗未藏呢?就是說你的這個表氣,營衛表氣不固,出虛汗,盜汗,很多人一虛了,他還怕冷,還出汗,天天虛汗不止,一動一身汗,魄汗未藏,就是他這個精氣不穩,里面一爭,外面受干擾,整個營衛之氣全亂了,這個人經常往外漏泄,漏汗嗎,四逆而起,四方逆氣都起來了,因為是里外都不安寧,當然什么病都來了,頭疼腦熱,食欲不振,大小便都不好,便秘,溏泄,渾身無力,頭暈眼花,目眩,記憶力減退,躁擾,什么都來了。 那么它這個講的“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什么叫“起則熏肺”,逆氣從下而上,蒸騰上來,化成云霧,陽熱之氣,它就整個“熏”,大家一定要理解這個熏字,你要不從這個神氣,氣道方面來講,你無法理解這個熏字,咱們說這個什么肝邪克肺啊,什么火熱刑金啊,這些解釋都不好,都不如這個熏字解釋的好。你搜一下《內經》,很多地方用到這個熏、蒸,它用來比喻這個一股陽燥之氣,邪氣啊,上熏于肺,使肺喘鳴,熏到肺里邊,全都在那兒咳喘,鳴叫。比如說有的老年人肺結核,陰虛的肺結核,這個肝氣不暢,沿這個肝經上串于肺,不斷的去熏這個肺,嗆這個肺,煙熏火燎嘛,熏這個肺,所以這個肺不能肅降,清凈,它就這樣喘鳴不已。那么治法是什么呢?首先調暢神氣,調暢整個氣機,氣機安寧,再看有余不足,不足補之,有余瀉之,調暢它。使這個熏蒸之氣能夠有所收斂,然后肺不受到熏蒸,慢慢就好了。 那么這句話主要告訴大家兩點:第一,現在很多人得病都是陰爭于內,陽擾于外。 第二個就是告訴大家熏字的含義,熏字怎么理解。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素問•陰陽別論》 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陰陽二氣在于和,調,要不能過于陰,也不能過于陽,不能過于剛,也不能過于柔,眾氣調和,五行相生,這個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素問•陰陽別論》 它這個剛剛相碰,兩陽,兩種剛氣相碰則破散,陰氣也就跟著消耗掉了,什么意思?就像兩個人打架一樣,兩個男的誰也不讓誰,打一通,比如兩個國家,打起來之后就是整個的國庫,都消耗光了,這個陰氣就代表資糧,糧食都打光了,兩敗俱傷嘛,所以說我們不管是做事,還是開方啊,為人處事啊,都不要剛剛相碰,這個都太硬了,一定要以柔克剛,或者想辦法調化。你不能見病就直接硬來,這個非常不可取, 經脈不通就硬通,有寒用熱藥來頂,有熱氣起了拿寒藥來壓,這個都叫剛剛相碰。我們一定要通過《內經》的原文不斷地去引申,比如說我開的這個口腔上火的,類似的這種病,都不完全用清熱的藥,絕對清熱的藥去瀉這個火,為什么呢?因為潰瘍很多是這個心火肝火啊,騰一下起來了,起來之后,郁火盛,你只要把這個郁一散,調開了,這氣一散,熱氣不就沒了嘛,沒有必要去潑冷水,芩連知柏啊,就上了,這種苦寒的藥容易傷胃,那個火容易清過了,不妨加一些白術陳皮,麥冬這樣滋養調化的藥在里頭更好,所以說大家開方一定要注重以和為本,以調化為本,不要剛剛相碰。 一看這個寒起來了,一看就是虛寒怕風怕冷,干姜附子就上了,這都不是特別理想,因為我們講過,開方要開中氣,要對身體有好處,和身體的正氣相合,這種方能開,不要開過苦的,味道過于奇怪的,病人很不愿意接受的味道的藥,這種藥往往對正氣有損傷,沒有治病,還沒逮著病賊,先把這個正氣消耗的差不多了,這樣的事情非常多。所以我建議大家呢,在你行醫的過程中要注意。 比方說這個剛剛相碰,陽氣擴散之后,陰氣消亡,陽沒了,陰也沒。兵消耗光了,這個兵消耗糧食,糧食也都沒,這個告訴大家要調和治病,不能硬來。這第二呢就是說,陽氣沒了陰氣也就沒了,這個陰陽是相合的,不要敵視任何一方。調一方的時候要照顧到另一方,兩個方面一起來調。要左右的做事,要進退的做事,收放的做事,緩急的做事,一定不要一邊倒。像一個人一樣一身中正,偏左也不對,偏右也不是,偏左的時候要照顧到右,偏右的時候要照顧到左,開方也一樣。 陽加于陰,謂之汗?!端貑?#8226;陰陽別論》 什么意思呢?“汗者心之液”,汗是液,體液之一,陰性的東西,這個汗怎么才能出來呢,陽氣來溫煦推動,這種陰液受到陽氣的蒸迫,就從身體里出來了。所以叫“陽加于陰謂之汗。” 那么這個給我們什么提示???兩點,第一,要想出汗必須用陽藥。陽加于陰就推動出汗,比如麻黃,桂枝,荊芥,前胡,柴胡,川芎這些藥,發汗的藥,陽加于陰,謂之汗。比如我們得了外感性的疾病,不出汗了,那怎么辦呢,用陽藥加之于陰上,就出來汗了,桂枝湯要啜熱粥, 為什么啜熱粥???熱的,不是讓你喝冷粥。很多人知道尤其是學傷寒的,麻黃桂枝湯,小青龍湯,很容易就開出來了,讓他發汗,汗一出,表邪一解,人病就好了。但是他不知道,還有第二點,陽加于陰,謂之汗。你光陽,沒有陰了,加不上這個陰,他也不出汗,出了汗,病也不好,有很多病人來一個陰虛體質,或者一個身體弱的一個體質,外感傷寒了,不斷地用麻黃湯,桂枝湯,出了汗了,復燒,或干脆怎么吃也不出汗,那你就要想,陽加于陰,有陽也要有陰,拿陽藥去發,你看是不是人體氣血津液不足了,加不上這個陰,出不了這個汗,這種時候你要加一些陰藥,哪些陰藥???甘草,紅糖,麥冬,黨參,玉竹,黃精,阿膠,像這樣子的一些陰藥都可以,那這些陰藥加上之后呢,你再陽加于陰,汗就出來了。很多這個學傷寒的,只知道陽不知道陰。你看我們桂枝湯里面姜棗草都有,桂枝還要配白芍,白芍和甘草酸甘化陰,桂枝甘草辛甘化陽,陽加于陰謂之汗。張仲景的《傷寒論》開的是夫妻方,里面既有陽也有陰,每一個方子都這樣,十棗湯里面還加上大棗呢,麻黃湯,麻黃,杏仁,桂枝,還有甘草。白虎湯還要加甘草,都是這樣。你不能上來都是麻附辛,不加別的,這就有問題了。 所以說這句話給我們兩個提示,第一,要想發汗必須陽藥推動。第二,必須在有陰液的基礎上陽氣才能推動出汗。你看治一個感冒發燒,現在你知道西醫它對于這個,基本上是療效很差,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你只要學會了陽加于陰謂之汗。十有八九治感冒都不會差。而且不會出問題,在這里一再強調一下,兩個。第一個,對于體虛外感的人一定要加補益氣血的藥,增加津液的藥,一種說法說外感不能用補劑,這個是不對的。你看麻黃湯有沒有補劑啊,它還有甘草,白虎加參湯有人參甘草,桂枝湯姜棗草,說是補藥留邪這個是謬論。第二個,你加這個陰藥,很多都是重濁的,有一派啊說這個藥啊,用藥一定要輕靈,用的那個藥都是非常輕靈的花藥葉藥,不敢用根藥,這個也不對。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陽加于陰把這個整個氣團的氣蒸騰起來,清濁之氣蒸騰起來向外發散,這個沒有關系,不用全都是上焦如羽,都是花花葉葉的藥,沒有勁兒,不能把大氣攪動起來,也不能很好的迫汗外出。這兩點大家要記?。旱谝稽c藥對虛弱的人一定要加補藥。對身體不虛弱的人,身體不是很強壯的人加個姜棗草沒啥問題,加紅糖沒啥問題。最經典的一個方子,生姜紅糖水,生姜為陽,紅糖為陰,陽加于陰謂之汗。第二個治上焦如羽,這個是有問題的,如果你不加一些根莖類的藥物,勁很大的藥,它不能把這個大氣蓬勃的轉動起來,迫汗外出。那么這個是陽加于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素問•陰陽別論》 什么意思呢?崩,崩是崩在下家,是血崩嘛。陰虛陽搏,陰氣虛了,陽氣很旺盛地去蒸迫這個陰氣,就會導致血熱妄行,從下邊下血,吐衄下血,一種是吐血,一種是鼻子衄血,一種是下血,有一種是因為陰虛陽搏,陰氣虛了,陽氣太盛把這個陰氣,這個陰血沸騰起來了,沸騰的不知道從哪出來了,就把血管撐破,直接就從下邊出,從上邊溢,這個陰虛陽搏,謂之崩。 那還有一種是病理性的,本身是個陰虛的狀態,怕寒陰虛,所以大家不要老認為這個陽虛才怕冷,陰虛陽虛都怕冷,氣團弱了就怕冷,很多人血虛,血虛怕冷,出汗,你不能說血虛的人不怕冷,整體的氣團一衰,抵抗外界的能力一弱,他就怕冷。再一吃熱藥,本身陰就虛,再吃一些辛熱的藥,導致陽氣盛,容易出現陰虛被蒸迫的病理現象,如發斑發疹,口腔潰瘍,嚴重的吐衄下血就會出現。那治法怎么樣呢?很簡單,把這個陰血補益起來,就像這個水在爐子上烤干了一樣,沸騰了一樣,水都快沒了,趕緊去補水,不要再用這個陽藥去攻,陰陽要平衡。陽加于陰才能出汗,陰少出不了汗,陽少也出不了汗。陰虛了陽氣盛,那么就會產生血崩的情況,血都沸騰了,沸溢了,不知往哪兒走好了。 那這個是告訴大家什么呢?尤其現在,告訴大家養血的重要性,不要去經常用這個陽燥的,麻附辛,陽燥的,不能大用,即便用也要在陰藥當中用,就像以前講過的,沒有拿起一勺鹽就往嘴里送的,除非是傻子。一般都是把鹽放在菜里面,放在湯里面。攪得差不多了,喝,這就是什么呢,這就是理解鹽就是陽,水就是陰,你也可以理解鹽就是陰,水就是陽,總是陰陽合和的。你喝的湯藥也是一樣,并非是良藥苦口,很多捏著鼻子喝這個湯藥,怪味邪味多了去了,凡是你非常反感的湯藥,它很有可能傷你正氣,不適合你。這就是給大家講的“陰虛陽搏謂之崩。”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這一段是教材里面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話,那么咱們拿這個氣道也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句話這樣來講吧,它這個里面呢,你要是知道氣道這整個氣理模型,你基本就可以理解清楚了,因為這直接涉及到五行,五臟,臟象理論,咱們在《陰陽應象大論》里已經講得非常明確了,所以說這里我不想作為重點來講,只是把這個道理講出來就可以。 先講五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們說過,人身是萬神之身,并不是神明只在心里有,都有,誰是大主啊,心是大主,心藏神明,是所有的氣之所動,情之所已都受心的控制,就像我們的思維一樣,你現在想干什么,拔腿就做去,所以想干什么由心來決定的,不是由腦來決定的,腦是計算的,心是你的整個心神發用的地方,這個咱們簡單的來說。比如說重神集合之后,由誰來決議啊,就是由你的心,君主之官來決議,這里面就告訴我們學中醫的一定要知道不是腦主神明,是心主神明。 下面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什么意思呢,肺主呼吸,主治節,相傅是什么官呢?相傅就說是宰相,代君王行事的一個官,我們這個肺居上焦,華蓋嘛,它的整個一呼一吸啊,直接主宰著我們身體的氣機的運動。治節兩方面:一是治,二是 節。治是治理,節是節制,你看比方說這個治理,它這個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啊,把這個整個的我們吃的東西,由肝位,推運到心,再由心推運到肺,再由肺輸布到全身,所以說相傅嘛,把整個國家治理好,這個肺,同時它有節制的作用,它的呼吸直接影響到你這個氣的氣脈,這個氣在脈當中的運行,它是一種約束,治理國家嘛,要有法律嘛,要有各種的安排,要做計劃,都由肺來主。那這一塊咱們不深入地來講,大家往后看,慢慢你就會知道,現在來講太浪費時間了。如果想具體知道五臟六腑是怎么回事,看那個《陰陽應象大論》,有文字整理稿,也可聽錄音。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將軍干什么的?是打戰仗的,從底下往上打,征討,不安分,相傅和將軍正好是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將相,一個從上往下,去治理國家,一個是從下往上,開疆擴土。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為什么是謀慮出焉呢?這個跟大家說一下,這個事兒沒做成之前,沒有出手之前,這是謀慮,出來了,出來就辦事了,就是治節了。那么在下面的是肝,藏在下面,肺氣明顯地當顯在上面,下面不斷的往上拱,拱什么呢,拱謀略,一個謀略一個謀略地傳到心,心再給肺,肺直接治節。謀、略都是未出之氣,肝就是未出,厥陰嘛,處在下面,慢慢的往上長,謀略慢慢就變成了章程,章程又去執行,就變成了治節,所以說它這是一個循環,謀略出焉。你看這個人,謀略在腹,為什么謀略在腹啊,腹有經綸,為什么不說胸中有經綸?所以,這個所有謀略的事情都是從下面出來的。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什么叫中正之官,它叫膽,肝包著膽,你要說是中精之官,中正之官,本身這個膽氣,它在中間,是天罡之氣,是由肝,是由肝氣化出的精微,膽汁嘛,藏著這個膽,叫中正之官。看這個人中正不中正,看鼻子。內臟取決于膽,決斷出焉,決斷是什么意思呢?謀略完了,謀略好了,謀而后定嘛,誰來決斷呢,由膽來決斷,肝醞釀完了,推運到膽,膽一決斷就出來,決斷之后上推于心,上推于肺,然后開始主事兒。后面還有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不是主于膽,不是十一臟都受膽控制,不是那個意思,是取決于膽,不是主于膽。十一臟謀略來謀略去這事,誰最后把這個火兒點著了,由這個膽來點火。它相當于一個傳令官,這個跟大家交代一下。有很多人啊,他猶豫不決,那為什么猶豫不決,他膽氣不行,不中精,不中強,不中用。有人摘了膽,肝氣凝聚的勁兒就少了,光謀慮他決斷不了。 下面,“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在哪,在胸膛,心的宮殿,叫膻中,臣使之官,誰的臣使?。啃牡某际梗氖蔷靼。墒裁词拢欢秳樱瑲庀蛲鈹U散,都是由這個膻中來承擔,喜樂出焉,君主氣蒸騰在胸中,從而產生喜樂,心者喜也,一股祥和喜氣集中在胸中,你看這人很高興,胸脯也很挺,挺的鼓鼓的,很高興。要不喜樂了呢,胸中就塌下來了。 下面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干什么的?吃下東西由脾胃消化,像倉庫一樣,不斷的供應全身的糧草,食廩之官,食廩就是倉庫的意思。五味出焉,五種味道啊,這五種味道啊,它是代表著形形色色的各種味道,不只是五種味,五五二十五種,再乘以五,變化莫測了。這里告誡大家,一定要知道辨別草藥的好壞,人身的喜忌和這個處方用藥,這個標準是什么呢?就是靠五味,很大程度上靠嘗這個藥的氣和味,來辨別,這個是開方的一個準繩啊。但現在啊,別說大家知道什么味了,你能認識這個藥就不容易,很多開了半輩子的草藥,不知道草藥長得什么樣,什么味,還在拿筆在紙上寫方。 下一條,“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脾胃把這個食物消化吸收之后,最終推運到大腸再拉出去,變化出焉,變成屎了。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個脾胃吃了東西,推運到小腸,由小腸去吸收,受盛嘛,盛是盛宴,你吃的東西都是盛宴嘛,對身體來說,都是好的東西,由小腸來承受,盛也可以說是承受,受盛之官,受承之官都可以,總之就是說把這個由脾胃半消化的東西到小腸之后才完全的吸收利用,化物嘛,化出什么東西來呢?化出能給身體吃的東西,能被身體吸收的東西,它是一個過程,由脾胃的五味入口,到小腸化物,化物化了之后,吸收了之后,由大腸變出屎排出去。 問題一:不是脾主吸收嗎?怎么小腸也主吸收??? 這個問題這樣來回答吧,食道,胃,小腸,大腸,都算脾胃系統范圍內。比如說你肚子疼,臍周肚子疼,臍周這個位置按理說是小腸,實際還是按脾胃來治。泄瀉,大腸泄瀉,小腸泄瀉,都叫脾虛,或者說脾實,或者說胃中有寒,或者說濕熱,都這樣來叫,都籠統地來叫脾胃。 問題二:遲者為陰,數者為陽,何為遲,何為數? 那么這個這樣來理解嘛,你要脈遲,這團氣偏陰,陰偏凝滯嘛,它每動一次都很慢,很遲緩,這個就說明偏陰性。如果很歡快的,動起來很快,脈啪啪啪啪的跳,你可以說它陽性的特征更明顯一些,比如說動的慢又沉,陰性的特征明顯一些,這個像溪水一樣嘩啦啦的不停的流,陽氣很充足,但這個陰氣、陽氣就不是陰液、陽精了。不能這樣理解。比如有一個病人他來了之后摸脈遲、緩,為人表情木訥,可斷他是個陰性的疾病。如果脈數,臉發紅,說話聲音大,就可以斷他是實病,有熱有實。沉遲的脈是陰寒之證、陰虛之證。有的是因虛而遲,有的是堵在那了,過不去而遲,寒凝在那了,導致遲脈。還有的是整個氣血虛弱下去了,整個一個氣團,不充盈飽滿歡快了、沉郁了,它也見于遲脈。這個不知道你明白沒明白。關于遲數這塊兒,你就理解,主要想告訴你,當你談陰陽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背后陰和陽指的是什么,不要瞎談陰陽。內經里面不是有嗎,上者為陽,下者為陰,腹者為陰,背者為陽,胸為陽,腹為陰。表里是一對陰陽,清濁是一對陰陽,屈伸是一對陰陽,寒熱是一對陰陽,不要把寒熱做為陰陽的代名詞。一說陰陽就往寒熱上套就不好。很多人陽氣是清冷的,這陰氣反而是惱熱的。所以說不要一想到陽就是熱,陰就是寒。人身至養(音)的陰氣是溫的,人身(至養)的陽氣也是溫的。 那我們接著來講,“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這個歷來有爭議,什么叫做伎巧,什么是作強。我們從氣道理論說一下,腎是干什么,藏在里的,藏精的,主骨生髓,主支撐的,這就很好理解“作強”了,在里面起支撐的作用,強梁的作用,叫作強。主心骨在這兒撐著,人、脊椎動物中間一條,肉貼上去,腎就主這中間這一條。比方說你看這人軟塌塌的,沒有脊梁骨,有脊梁骨了,這人就支撐起來了。作強就這意思。這“伎巧出焉”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腎主伎巧?腎主志主水,它里面主“伎巧”。我們說謀略,是由肝主持,伎巧就由腎主持,腎強的人博聞強記,思慮敏捷,腎虛了,腦子也不好使了,記東西記不住了,思維也不縝密了。水主志嗎,伎巧出焉。那些心機呀, 奇技淫巧嗎,有一類這種人,他這個腎經特點非常明顯,琢磨事情,計算啦,非常強,非常分明,屬水形人,從這個伎巧出焉。為什么主志,我們講過,它一封藏,藏到里面了,堅持時間非常長,志嘛,志什么意思,記憶講,志向,長遠長久,封固的。腎比較擅長。腎經不好,腦髓不滿,記憶力不強,很多人過三十之后,記憶力明顯減退,就是腎不行,記不住東西,藏不住了,原先這點事情都蒸發掉了,沒有腎精了。 下一個,“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什么呢?上中下三焦,“焦”可以理解成氣運行的道路,“決瀆出焉”,什么意思呢,一條條溝渠,不斷地疏通溝渠,讓氣在里面不斷地運行,十二經脈主手足四肢,三焦就在上中下胸腹、小腹,開辟氣運行的道路,如果三焦壅塞了,三焦功能不強了,它這個氣脈就會變窄,變得不流暢,不通順,氣走起來就費勁,如果三焦氣旺,它決瀆嗎,不斷開出新的水渠,開更多好的水渠,氣在里面走得順暢條達通暢,水道出焉嗎。當然是渠刨出來,水在里面走,水就是氣嗎,人身就是一團氣,氣各行其道,在里面運行,蒸上蒸下。會望氣就會發現人這個氤氳之氣,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分清濁,在里面清濁相干,什么叫清濁相干,清氣下來,濁氣上去,陰氣左行,陽氣右行,旋轉繚繞著在人體五臟六腑里折騰。它折騰的路線是什么?就是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都走一條條公路,車水馬龍在里面行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個膀胱治下焦,它是水道,這個“州都”怎么理解。這個氣行,有氣穴有水穴,《內經》中單獨論過水穴,水道所走的穴位叫水穴,水穴是藏津液,藏水液的。他這個講的“州都之官”,指膀胱藏這種代謝的水液,最終以尿的形式排泄出去。“氣化則能出矣”,這個我們要重點說一下,什么叫氣化而能出?身體氣飽滿,它蒸騰的氣液才能以尿的形式尿出去,很飽滿的尿出去。不然的話,膀胱功能失效,該尿尿不出去,不該尿卻淋漓不盡。前列腺炎嗎,男女都會有。由于腎虛導致整個氣團虛,使得這個氣蒸化無力,人的尿就尿無力,你看小孩尿尿可以尿很遠,氣很足,膀胱力很大,很鼓,象個皮球一樣。隨著人的身體五臟六腑的衰竭,氣團的整體的衰微,它蒸化的勁也越來越小,膀胱也開始縮縮,氣癟了嗎。后面頂著的那個腎氣也不行了,前面的膀胱就慢慢的萎縮,人老了嗎,四五十歲,其實呢,它不是前列腺的問題,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很多都不是前列腺的問題,都是氣化的問題,氣化直接是哪的氣化,脾氣和腎氣二氣氣化出了問題,沒有勁了,皮球癟了,往外撒尿很無力,尿等待,老漏尿等等。這種情況千萬不要去導尿,有的還是尿癃閉,堵在那了,撒不出尿來,這樣的一定要斷虛實,實者可通,虛者千萬別通。它自我保護性收緊,撒不出來了,或者撒得很小。這時候要搞氣化,氣足了,充盈了,皮球鼓了,就可以撒出來了。尤其慢性前列腺,不要去治前列腺,不要通,一定要補腎氣、益脾氣,調氣團,使這個氣團明亮起來,如果我們會望氣的話就會發現,病人,尤其是虛弱的病人,他的氣是灰色的。再根據五臟的病變表現出五臟的病證來,青色、紅色、白色、黑色都是病色,后面還會講。就可以理解整團氣不明亮、不光鮮、不飽滿,它沒有氣化去推動,所以尿它出不來。這塊主要是大家這樣來理解,前面的州都之官,這個都無所謂。 下面一句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而下安,”什么叫不得相失啊,就是大家要好好配合,不要內斗內爭,不相失,你拉著我我拉著你,誰也別拉下。故“主明則下安”,強調君主之官的能力,這君主心要精明明亮,下邊就會安定。要是心中不安,神明亂了,下邊全亂了,就象當老板一樣,老板一亂,下邊員工全亂。很多大家得的病不知道得的什么病,再加上別人一嚇唬,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吃飯也吃不下,什么事都亂套了。開始一門心思治病,全力治病,往往這樣治病的效果不好。為什么,主不明了,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下亂。所以我勸大家得病了,一定要主明,你這身體就象一家公司,心就是老板,老板不安了,下邊都亂了。“以此養生則壽”,十二官不相失,大家都好好的,你心里還很安定,做事不迷糊,兵來將擋,水來士屯,該怎么做怎么做。那么“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 下一條,也是這一篇的最后一條,“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圣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什么意思,就是剛才跟大家講的,是精光之道,大圣之業就是宣明大道。大家應該以能聽聞到這樣的經文而感到光榮和慶幸,如果不在這個地方聽,你別的地方就聽不到了。這《黃帝內經》能夠流傳下來,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寶藏。大家想一下,如果沒有《黃帝內經》這本書,對于二千年的中醫是不可想象的?!饵S帝內經》是一本什么書?就是一本神氣文化的一本教科書。綜合性的一本書。這種神氣文化,以《黃帝內經》的形式流傳了下來,雖然我們現在不是以神氣文化為代表的人類文化。所以說大家應該非常珍惜目前我們能看到這本書,并且有人能出來講這本書。所以黃帝說的一點不為過,“善哉!”“余聞精光大道,大圣之業,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一定要齋戒、沐浴更衣,選一個好的日子,要把這些理論、經文記錄下來。于是“黃帝乃擇吉日良兆”,好的兆頭好的日子,把這書恭恭敬敬的藏到了靈蘭之室。靈蘭是一個名字,一個專門藏經的地方,靈蘭之室,以傳保焉。因為黃帝恭恭敬敬的保存在這,我們今天才能看到,當然黃帝可以是虛指的。就是古人冒著各種危險,歷盡千辛萬苦,把這本《黃帝內經》保存下來,據我了解,黃帝內經錯的地方不多,后來有的傳到日本的版本,回頭一看面目全非了。有的人還拿這個版本對照現在黃帝內經,對現在的黃帝內經提出質疑,如果你想質疑黃帝內經,首先你把黃帝內經百分之六七十讀懂后,才可能有這個能力對黃帝內經提出質疑。不然的話就會亂了“精光之道,大圣之業”。 隨著我們這次講《黃帝內經》,往后你就會發現,這神氣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基本就是神氣文化的讀本,多余的我都過濾了,大家只要看我標紅的就可以了,沒有多少,比較好講。希望我這次講,能夠把神氣文化的核心能講出來。很多后面關于神氣文化描述地非常精彩。不僅《素問》,《靈樞》也非常精彩,尤其到靈樞的刺法,針刺,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中醫,針灸之道是什么,讀到后面就會發現,跟我們現在所接觸的針灸,可以說有非常大的區別。針經之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神氣。就是調暢神氣,用針引之。就這一句話就可以了。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素問•保命全形論》) 什么意思呢?具體的我不想多講,只想告訴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要搭配來做,木要得金、火要得水、土要得木、金要得火、水要得土,過猶不及。木旺則需要金來消之,如果說木衰而金消,那么木就絕了。所以這個“伐”字我們要兩方面來講,伐得好,木有利,伐過了,木就完了,所以你在開方看病的時候,看了木氣就要看對方的金氣,如果說肝氣強的,肺咳得厲害,肝氣頂的。肝氣衰了,有時候肺氣肅降過于嚴重的時候,肝氣升不起來,都是兩方面來看。“火得水而滅”,火旺了就要用水來澆,火衰水大了,火就滅了。“土得木而達”,土要壅滯了要用木來疏通,脾胃壅滯了需要肝氣來頂開一樣,現在很多人肝氣不舒,導致脾胃壅滯,便秘啊、吃得不香啊,很多都是木氣不能達土氣。“金得火而缺”,金要得火來鍛煉,但金要是少了,火旺了,又被火所融化了。“水得土而絕”,水要受到土的制約,水才能流得好,水要多了,可能把那個地方給沖了,土多水潰水多土潰,那同樣,如果說水少了土多了,那土就把水給埋了。之所以標這塊,就是要告訴大家都要搭配來看,不要把任何一方偏得過于重。你們說金木水火土哪個好?哪個都好,哪個都不好,搭配起來就好。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素問•保命全形論》) 大家看一看,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治神,前面講過,黃帝內經就是神氣文化,神在最上,其次是氣,下面是形。那么第一要治神,第二要知道養生,看病是其次的。很多病人問,這病能不能去根呀,我經常對病人說,你一定要把養生貫徹到你的一生,不然的話這個病還會犯。如果這個病能去根,大家想一想,如果每一個病都能去根,這人是不是不死了。講過很多次了。象吃飯一樣,能不能讓我吃一頓飯就永遠不餓?是一個道理。如果有實證的,把實去了就好了。很多人病就是因為五臟氣爭, 陰陽不合,氣血不充實,肝脾腎氣急,氣機弱,氣團不強,這樣的病沒有辦法去根,你調強了,它自然就好了,弱起來還犯。所以說二要知養身,到三才是“知毒藥為真”,知道毒藥它的偏性是可以治病的,哪些藥能真真實實的能夠治什么病,怎樣搭配,這是我們開方的時候要考慮的。比如說有的祝由術,說祝由呀念個咒呀,病就好了。有的病呀實實在在吃湯藥就能好。又祝由呀、信佛呀、念咒呀,我覺得沒有必要舍近求遠,敵人都攻城了,你還在燒香念佛呀,有什么用?趕緊拿起槍來、拿起炮來守城,這個最實在。很多病湯藥是可以治療的。沒有必要去求神拜佛。下一個,“四要知砭石之大小”,什么叫砭石?是和針灸很類似的,砭石可以理解成針灸的代名詞,砭是砭,石是石,要區分開來,知道針灸砭石是可以治病的,怎么來用,比如說針灸的九針,現在用的針主要是短針和長針,其實我們讀到靈柩就發現古人是九種針。鑱針、毫針、鈹針、鋒針、圓針,很多短的長的深的淺的粗的細的取血的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你要明白什么樣的砭石,什么樣的針灸,它起什么樣的作用。那么“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這相當一個診斷了,要知道你身體里面的具體的狀況怎么樣,血氣怎么樣、營衛怎么樣、臟腑怎么樣,你要有個了解,你才能用針用藥。其實就是看你身體里的正氣怎樣、邪氣怎樣。 這塊主要告訴大家幾點,最關鍵的是治神,不能亂了神明,得了癌癥,腦子一亂,精神一崩潰,誰也拉不回來,再往床上一躺,一放療化療,就不行了。第二要把養生,養身作為一輩子的事情,不能等到得了病再找大夫。第三要認認真真知道每種藥物的作用。第四,用針灸用砭石,要知道具體的用法。最后,要知道我們自身還有多少貨,臟腑氣血怎么樣。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素問•保命全形論》) 最后還勾了一句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什么意思?道啊,不要搞得那么玄,又鬼又神的,有沒有?。坑校懿荒墚旓埑匝??不能。還得靠自己,氣血衰了,能不能跳個大神就能好啊,好不了??赡芩麃砹耍檬忠淮钅愫芫瘢忠怀罚阌痔上铝?。所以說如果大家自身的問題,不要求鬼神去幫忙,要“獨來獨往”,什么意思?氣機是獨來獨往的,跟鬼神關系不大。那么氣血盛壯還是衰弱由你自己造化決定,跟鬼神沒有關系。奉勸一句,要從自身著想,對普通人來說,一治神,二治養身,對醫生來講知毒藥為真,制砭石大小,并且要知道病人的五臟六腑氣血多少,不要沒有氣血了,還在那里硬攻。病人都出了很多不良反應了,發斑發疹了,泄下了,還說是翻病呢,你說是行醫呢,還是造孽呢,還在那里拿著灸棒就往病人肚子上灸,灸個大窟窿在所不惜,有那樣做事的嗎? 帝曰:愿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素問•保命全形論》) 先解釋這段,說的什么呢?凡刺道,什么是刺道呀?必先治神,要知道對方的神氣怎么樣,神明亂了不要治,神明可以的可以治,神明安定的五臟已定,如果神都亂了,今天信這個醫生,明天信那個醫生,天天在家哇哇哭,精神恍惚,五臟氣全亂套了,不要用針,也不要用藥,擺明道理,講清病的實質,他能聽得進去就治,聽不進去就不要治。再小的病不要治。“九候已備”,九候代表你對他整體望診的觀察,上中下三部“后乃存針”,他神氣安定了,五臟氣也安定了,望聞問切也都有了,之后才能用針,你才能知道往哪兒用針,敢不敢用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什么意思?一種全神貫注地觀察對方,你能達到眾脈不見,眾兇弗聞,這樣理解吧,它是講邪氣之精微或者正邪之精微藏得很深,不容易見到,“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嗎,一般人不能沉靜,入到一種境界的話,看不到別的東西,“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安靜當中,藏有殺機,這種殺機你看不到,也只有“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就是你能夠入進去,知正邪之往來,才能識別,確實有點繞,先這樣理解吧。 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素問•保命全形論》) 它在說什么呢,說的是病機渺渺,如果不能深入觀察,你是看不到的。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嗎,氣機之發來了從那個經脈來,往哪個經脈去。不是進入這個境界的人你是見不到的,就像突然來一只老鼠,從這屋竄那屋了,你如果不是特別注意,是看不到的。“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shùn,古同“瞬”,眨眼)”。氣機來的時候,馬上采取動作,一刻不能容緩。“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針要帶著神氣,發光發耀,神氣相得而均勻,拿這種針扎對方,你不能這邊還干著雜務呢,用針去扎對方,這個就會導致病人和你的神氣不相得,用針無效。沒有這個境界的人,做不到這點。“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冥冥之中確有真機,莫知其形,你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神氣是存在的。“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只看到身影變化,不知道哪來哪去,神龍見首不見尾。只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捕捉到這一點,生機也好,病機也好。“伏如橫弩,起如發機。”你等待它,把那個弩哇,橫過來,把箭掛上,隨時準備射它,等了很長時間,突然看見兔子來了,馬上扣動板機,這個意思。下面講這個針灸的時候會講到,一般的人出手穴位,就是在穴位上扎用針,關鍵的是等病機來了,才把針扎進穴位,而并不是病機沒有來去調這個穴位。上工治神嗎。這一段放在這兒,主要想告訴大家學中醫和修煉密不可分,和你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你只有到達那個狀態,你才能發現這東西確實是存在,就像一個教室,里面亂哄哄的,一根針掉地上是聽不見的,只有大家都安靜下來,一根針掉到地上是可以聽到。“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大家仔細考慮,這里面說來說去說的是一個神機,只有用功之深的人才能體會。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素問•保命全形論》) 這刺道嘛,經氣已至,氣過來后,確實有氣大家不要懷疑,有神有氣,構成我們這個形體。這個氣,流動的氣在經脈當中運行,在三焦當中運行。其它的氣流溢出來,充斥到我們這個身體,內灌五臟六腑,外濡肌肉腠理。經氣來了,慎守勿失。一定要拿這個針,把握到真氣的來龍去脈,“深淺在志”,想深的時候,你扎針要深,同時這個神呢要刻意的讓真氣往里面去。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機械動作,什么叫機械動作呀,扎針要扎得深就往深了扎,同時要用意念讓真氣往里面去,淺也一樣,你要想像你這個真氣布得淺,不要往深了布,這個非常關鍵,凝神凝得好,用意念用得好,我們扎針的效果會事半功倍。“遠近若一”,走遠走近,神氣若一,不要有雜念,要沉靜,要與病人的氣場相合,這才能用好針道。“如臨深淵,手如握虎”,扎針的時候,如臨深淵一樣,不能錯一點。不能傷正氣,抓住邪氣,哪些是正氣,哪些是邪氣,手上都有感覺。扎到肉里面,沒有得氣的話,“如游空巷”,就像扎肉那種感覺一樣,沒有什么任何反應,突然肌肉蹬了一下,如魚吞鉤啊,這時氣來了,然后再體會這股氣是什么氣,如何拿針去引這股氣,往里去還是往外去,是泄還是補啊,怎么針下熱針下寒呢,“深淺在志”嗎,都是需要手身意三者合一去做,所以針灸相當于一種修煉,不是扎機械針,“神無營于眾物”,不要有任何雜念紛擾,要專精一致,遠近若一,這就是說練功的一種狀態,這樣你才能看到是誰,“從見其飛”。此為之真道,這才是真實的針道。 問:針灸為什么要上病下取,左病右?。?br>答:針灸不一定是上病下取,左病右取,近取遠取,是這么回事,人的經脈一條一條的內連臟腑,外絡四肢,你就把每一條經脈當作一個人吧,比如說頭上有病,陽明經有病,取之井穴歷兌穴狠狠的扎一下,以出其血,它整個氣就往下走。陽明頭痛一下了就緩解了,就像一條蛇一樣的,踩一下尾巴,頭就回來了。扎針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經脈之氣發生變動。狠勁扎一下,整個經脈會大動一下,就像踩到蛇尾巴一樣,所以說我們如果學針灸,扎針一定不要像西醫那樣扎針。要理解成十二條經脈是活的,是活物,扎尾巴頭動,扎頭尾巴動,比如說寒的胃痛,你取足三里,鼓動三里,會出現什么現象,它整個經氣發生抖動,有可能會把寒氣抖開。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相當于是把經氣發生劇烈的波動一樣,所以說扎井穴的都主急病,井穴只有泄沒有補,狠勁的扎一下,以出其血,非常疼。那直接影響經氣的波動,達到去除實邪的作用,這個我們會講到,尤其是我們講靈柩的時候,非常多的技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這個一般情況下,它叫到繆刺,繆刺以左引右,以右引左。有時候它這個病邪和表現部位是兩個方面,比如說左邊面癱,是右邊有邪,右邊面癱,是左邊有邪,當然是左刺右,右刺左。有的時候經脈是交叉的,所以說刺左邊的經脈同時會影響到右邊,只要你知道你是始終調動經脈之氣,達到補泄迎隨的效果就可以了,不一定拘泥于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初期可能大家聽著費勁,但是慢慢的大家孰悉這種表述方法和思維方式就好了,我講黃帝內經無非是讓大家知道神氣是個什么東西,它怎么變化,怎么影響我們的身體,這個病又是怎么影響我們神氣的。初期大家要知道,身體每一個東西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各種生命組合成你的身體,各條經脈都是活的,都是相感通的,五臟六腑都有神,你這樣理解就好理解,它們能卷能伸,能大能小,能胖能瘦,能亮能暗、能悲傷也能喜悅,每條經脈都是一樣。慢慢的大家不適應的,聽一段時間就適應了。今天就講到這吧。 附錄:節錄王正龍著《中西醫論壇》如下:
3、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注曰】:“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這句話,至今沒有幾個人將其解釋得令人信服,一般都是依文解字。絕大多數人認為“謀慮”應該出自大腦,絕對不會出自肝臟,甚至將其歸咎于“中國古代醫學不發達”。 因為“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怒氣直中肝臟而不能疏泄,就會感到胸中憋悶,呼吸加快,情緒急躁。從古至今,凡是上陣殺敵之前,將帥必作戰前動員,目的在于使將士憤怒,怒則臨陣不懼,從而能夠做到“一鼓作氣”;不怒者,面對敵人必會膽怯。如果將軍臨陣不怒,就不能鼓舞士兵的斗志,就會“再而竭,三而衰”。所以,用“將軍之官”來形象地比喻肝的疏泄生發的特性。就像竹筍破土生發,連石頭都能頂翻。但這里所說的將軍不是現代老百姓常說的魯莽好斗之人,古代的將軍都是沉著謹慎、文武雙全的人,用將軍來比喻具有勃勃生機而又不失約束的正氣,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有的書籍關于這方面的解釋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怒氣沖天,就會抑制大腦思維,就會感情用事而沒有了理智,思考問題時就會產生偏頗,于是也就沒有了謀略;如果一個人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怒氣,郁滯之氣就會得以疏泄,氣血才可以調和順暢,這樣才能夠理智地看待事物,思考問題時才能夠面面俱到,如此才可以“深謀遠慮”。 所以說,發揮聰明才智的最大關鍵在于肝。肝氣舒就會頭腦清醒,肝氣郁就會感情用事;肝血充足就會穩重踏實,肝血不足就會輕浮煩躁。肝的功能是一個人能否發揮聰明才智的關鍵,這就是“謀慮出焉”的意思。 但這是較為淺顯的解釋。因為不能把比喻與客觀實際相等同,比喻就是比喻。 “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張仲景根據肝的特性,將其定為“六經”中的“(足)厥陰經”。厥陰,就是陰氣凝聚到了極點。物極必反,陰極則陽生,由收藏轉化為生發。所謂“主春生之氣”,就是冬天結束,春天來臨,天氣寒冷到了極點而溫度剛剛開始回升的時候。 “潛發未萌”,就好比植物的種子,生機萌動卻未發芽的狀態。就好比一個人在做一件事之前的謀劃、考慮一樣。若要成就事業,就必須先有謀慮,謀慮是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才是“謀慮出焉”的真正含義。 在《易》中,坤〖〗卦表示純陰,陰之極點就會生出一陽,就是復〖〗卦,即所謂“一陽來復”。所以,《易經》上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tè 音特,差錯),上坤〖〗下震〖〗,則為復〖〗。……。復則見天地之心乎?為大義矣哉!” 所謂“氣急而志怒”,是指腎精充盈就會使得生機強勁(志怒。腎藏志,怒就是非常滿。氣急。氣就是生機,急就是勃勃)。 《靈樞·本神第八》中說:“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其中的“思”就是腎精充盈的意思,“遠慕”就是生機將要勃發的意思。 肝主疏泄”,疏泄,實際就是生發之機。“謀慮出焉”就是對此生發之機的比喻。猶如種子發芽,上下伸展,無有阻礙,全賴生機;生機如果被壓抑,整棵植物也就不能繼續生長了。人的生發之機全都仰賴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或郁悶,就會抑制肝的疏泄生發功能,就會氣郁,氣為血之帥,氣不行則血流不暢,必然導致渾身無力、四肢冰冷。如果肝的生發功能長期被抑郁,就會影響其它臟腑的生長和營運功能,哪個臟腑虛弱,廢物就不能及時排除,經過積累,就會在哪個臟腑生癌。 由此原理可以引申出“肝無補法,亦無舒法,只有破法”的結論。因為“已癸同源”,厥陰的生發力量來源于少陰的收藏容量。精氣不足,則生發之機也不足;有生發之力,才能有疏泄之功;若無生發之力,疏泄之功也就無從談起。 生發之力被比喻為“將軍”,說明力量強勁。“木主生發”,生發之力強,精氣才能通行十方,才能發揮疏泄條達的功能。肝的氣血不足,必定是由于腎精虧損,就會造成肝氣郁滯而不能疏泄,只有通過“祛邪扶正”法恢復真陽精氣,才能發揮肝的生發舒泄功能。許多身體虛弱的人會經常感到心情郁悶,卻不是因為生氣,實際屬于生機不旺造成的氣血不暢的緣故。 而“舒肝丸、逍遙散”之類的舒肝藥物在臨床上是發揮不了什么作用的,因為舒肝藥物是不能祛除腎中寒邪的,也不能消除患者的郁悶情緒。只有用回陽救逆的藥物才能消除寒邪和無名懊惱,只有用“四逆散”才能破除積滯。所以說,若要補肝,只能補腎,因為“水能生木”;若要舒肝,只能破瘀,因為“金能克木”(金,在味為辛;木,在味為酸。辛勝酸) 總之,所謂的“蘊含生機”,就是“謀慮出焉”的真正含義。治療肝病,只在“生機”上做文章,則無所不治。否則,便有“越俎代庖”之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