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miyasa 2010-09-16

      為什么很多在美國長大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與快樂?獨立、有主見又堅強?為什么他們健康、陽光又富于創造力?……旅美作家蔡真妮深入美國社會并在美國生活多年,是一位從學齡前到高中生不同年齡段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結合自己三個孩子的養育經歷,以及發生在身邊的美國家庭和學校里的感人有趣的故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向我們揭示出美國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理解與寬容,同時,也令我們深刻領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諦——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作者出國前曾經在中國從事教育工作,對國內的教育現狀和父母在培養孩子問題上的迷茫的有較深的感受和理解。書中在介紹美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的同時,也從比較教育的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給中美教育的差異,從家長的角度提出了彌補不足,縮小差距的方法與措施,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和可借鑒性。書中的理念和經驗能滿足各年齡段、不同性別孩子的家庭需要,尤其適合0-18歲孩子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閱讀。

      推薦序:讓孩子快樂長大

      很少有文章能讓我如此暢快地一氣呵成,從決定給真妮作推薦序的那一刻起,腦海中一下子涌現出太多太多想說的話,爭著搶著見諸筆端。所以,請原諒我的語無倫次,我想,換作任何一位她的“粉絲”,都可能會像我這般激動吧。

      作為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我曾經把真妮博客的鏈接,一次次發給同樣做了媽媽的親朋好友;

      作為一個育兒版面的編輯,我曾經把真妮的文章,一篇篇地登在報紙上讓更多的讀者能夠有所收益;

      樂此不疲的原因,是因為喜歡真妮的文章和她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智慧。

      身為女人,羨慕真妮的成熟之魅;身為人妻,羨慕真妮的持家之道;身為人母,更是羨慕她的育兒有方。羨慕之下,也深知這些可不都是白來的,所以我非常愿意推薦真妮的這本書給各位,相信定會讓你有所悟、有所得。

      今年夏天有機會在北京見到了真妮,相聚短暫,卻讓我受益匪淺。很喜歡她在我問出每一個唐突的問題后,略微沉吟,一字一頓慢慢地說出她的答案。從那份謹慎中感受到她的用心思考,遠比滔滔不絕的說教,更讓人記憶深刻。

      文如其人,真妮的文字,不華麗但讓人覺得舒服、踏實,是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其中更不乏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很多人通過博客,向真妮咨詢家庭育兒中的問題,一直做健康媒體報道的我,客觀地說一句,真妮“答疑解惑”的水平絕不亞于一個心理科的醫生。我看過很多相關方面的文章,文筆精不精彩暫且不表,關鍵是要看能不能說到咨詢者的心里去,真正讓人有所觸動,進而幫助調整心境,真妮的文字,是有這個能力的。

      最該說說的,自然是真妮的育兒心得,大兒子陽光又懂事,小兒子活潑又可愛,中間還有一個漂亮聰慧古靈精怪的小女兒……讓人羨慕得簡直都要嫉妒了。

      現在年輕的媽媽們,很容易就陷入焦慮中,對孩子的期望也不僅僅是學習好,成績高了,甚至連孩子的性格都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改造,也因此受著一輪又一輪的煎熬:孩子淘氣,發愁他不聽話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挺乖,又擔心他會吃虧不能適應社會……

      真妮的三個孩子,三種性格,換作以上那種愛焦慮的媽媽,不得愁死了,但是她樂在其中。她對我說: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不要去妄圖改變它,但是你可以引導他,重要的是讓他快樂。她的三個孩子都很快樂。

      說起自己的女兒,真妮忍俊不禁——她就是那么風風火火,現在為了防止她沖過來打翻我的咖啡,我在電腦前工作時干脆戒掉一切吃喝。朋友們都替我發愁,女兒家應該淑女些。但是,她很快樂。我相信如果我硬是去給她扳,一定可以把她扳成一個所謂的“淑女”,但是這樣做的惡果一定會在未來某個時間等著你。

      父母該本著什么樣的心態去引導孩子呢?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快樂長大,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相信,你會在這本書中,找到不一樣的感悟和啟發,讓我們都來好好讀一讀吧。

      1.1 “尊重”比成績更重要

      我家女兒凱麗今年上五年級,一次我去她的班上做義工,幫忙布置“秋季Party”,看到班主任老師讓兩個孩子發已經批完了的考卷。她在把考卷遞給他們倆的時候,做了一個鬼臉說:“記得要沒有表情噢!”

      兩個孩子點點頭,轉過身來面無表情地按照名字將考卷發給了每一位同學。

      發考卷為什么不能有表情?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真是太奇怪了。

      搞活動的中間我逮到一個機會悄悄地問老師為什么這么做。老師回答說:“是這么回事,發考卷的孩子看到一份好成績時會不由自主地露出羨慕贊賞的表情,而對成績不好的同學則會露出同情的表情,這樣會讓成績不好的同學感覺很差。孩子們的學習能力不同,但是他們各有所長,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他們到了現在的年紀應該懂得怎樣去保護別人的自尊心。所以我讓孩子們輪流發卷子,面無表情地發,這樣每個人都學會把尊重別人放在其他事情比如成績之上。”

      發考卷這么一件小事,老師都能和“尊重”聯系起來,想到不能傷害部分孩子的自尊心,可見美國學校對于“尊重孩子”看得有多么重。老師不僅自己尊重孩子,還要教育學生都學會去尊重別人,這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不但學校如此,美國的父母對孩子也是尊重有加。

      一次,我們參加一個美國人在家里舉辦的盛大宴會,男主人是一所大學的副校長兼一個大系的系主任,那天學校里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好幾位。宴會開始之前,在客廳里男主人和幾個教授端著酒杯站在那兒高談闊論著政治經濟等問題,這時主人家三歲多的小兒子跑過來喊爸爸,他馬上對其他人說聲失陪,然后當著大家的面蹲在兒子面前,問道:“嘿,伙計,有什么事兒?”孩子把手上的玩具遞給爸爸,原來是蓋子打不開了,讓爸爸幫忙給打開。爸爸幫他打開了蓋子,孩子高興地說了聲“謝謝爸爸”,然后跑走了。

      在高朋滿座的場合,當年幼的孩子要和爸爸講話、為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讓爸爸幫忙的時候,爸爸立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事當做頭等大事來辦,那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國人對孩子的尊重,還體現在細微具體的生活小事上。比如,大人和孩子說話時都要蹲下來和孩子平視,避免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主人常常會拿些零食出來給小孩吃。這個時候,中國孩子一般都要看一下父母的眼色,等父母發話了才動手,而美國父母不表態,拿不拿,吃不吃,都是孩子的事,自己決定好了。中國父母把孩子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當成孩子懂事的指標,而美國人則認為孩子從小就應當學著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為自己負責,父母不應加以干涉。

      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兩種文化對待孩子的態度,很多中國父母不覺得孩子有什么個人意志:小孩懂什么,當然要聽父母的;而美國人認為孩子再小也是個獨立的個體,要尊重他的想法。

      因為尊重,所以美國人不會劈頭蓋臉地訓斥孩子,遇到問題會和孩子和顏悅色地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他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為尊重,孩子懂事以后,父母進入孩子的房間要敲門,不會偷偷翻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的日記。

      在美國生活十幾年,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對美國父母當面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說自己孩子“不爭氣”“沒出息”,他們認為父母在情感上傷害孩子也是一種犯罪。

      想讓孩子幫忙,美國父母一定會說“請”字,孩子幫了忙,一定會說“謝謝”;父母誤會了孩子,說錯了話,也一定會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孩子一直在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自然而然地就會自尊自愛,同時也給予他人尊重。

      在生活上,美國父母要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也是尊重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的表現。

      有人曾質疑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否會流于疏于管教,其實這是兩回事。美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禮貌的要求非常嚴格,認為這也是尊重的教育,是要學會尊重他人。大多數美國孩子都待人友善,懂禮貌,心態陽光,獨立意識強,和別人打交道時大方得體,這些都是孩子們受到了應有尊重后形成的良好人格和素養。

      1.2 “一百零一句”表揚孩子的話

      我家小兒子三豬三歲時,小小年紀就有了口頭禪,不管自己還是別人做了什么,他都要綴一句“Good Job!”(干得好!)

      有一天,我和幼兒園的老師說起這事兒,老師笑著問我:“你平時怎么表揚他?”我想想好像自己說的就是“Good Job”這一句。

      老師說:“這就對了,孩子都是跟大人學的,無論是行為還是語言。這句話一定是被你用了無數次以后,在他心里被強化成了最有力量的表揚話。”

      老師建議我以后試試其他表揚鼓勵孩子的話,淡化這句“Good Job”的作用。

      原來是我這當媽的語言單調造成了孩子的毛病。

      下一次再見到老師,她拿出一張紙遞給我說:“這個或許對你有幫助。”接過來一看,上面打印的是:101句表揚孩子的話(101 ways to praise a child)。

      我看了之后大受啟發,表揚孩子的話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啊!

      1. Good Job! 干得好!

      2. Excellent! 太出色了!

      3. You tried very hard. 你很努力了。

      4. You’re so sweet. 你真貼心。

      5. Thank you. 謝謝。

      6. Good for you!這對你太好了!

      7. I can see the progress. 我已經看到了進步。

      8. You’re special. 你是獨特的。

      9. Wow!哇!( 叫絕聲 )

      10. I trust you. 我相信你。

      11. That’s amazing!這太令人驚嘆了!

      12. How nice!多好啊!

      13. Great!太偉大了!

      14. You’re adorable. 你真可愛。

      15. I’m proud of you. 我為你驕傲。

      16. I knew you could do it. 我知道你能做到。

      17. Awesome!了不起!

      18. Super!好極了!

      19. You’re a good helper. 你是個好幫手。

      20. You’re exciting. 你真令人激動。

      21. You’re beautiful. 你真美麗。

      正文 1.2 “一百零一句”表揚孩子的話(2)

      福哇txt小說嚇載站 更新時間:2010-9-11 7:06:02 本章字數:1238

      22. That’s incredible!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23. How smart!多聰明啊!

      24. Well done!完成得很好。

      25. Beautiful work. 完美的工作。

      26. You made my day. 你給了我美好的一天。

      27. You are so responsible. 你真負責任。

      28. Let’s try it again. 讓我們再試試。

      29. You really tried. 你盡力了。

      30. You’re so creative. 你太有創造力了。

      31. Great work!做得太好了。

      32. Fantastic!太奇妙了!

      33. You can do it!你能做到!

      34. Bingo!做對了!

      35. You figured it out. 你解決了問題。

      36. That’s the best. 這是最好的。

      37. You did that very well. 你做得非常好。

      38. Good learning!掌握得很好。

      39. You’re a good listener. 你聽講認真。

      40. You’re so much fun. 你真是太有趣了。

      41. You’re caring. 你有愛心。

      42. Wonderful sharing. 極好的分享。

      43. You’re a winner. 你贏了。

      44. You’re a treasure. 你真是個寶。

      45. Bravo!歡呼!

      46. You’re wonderful. 你真是太出色了。

      47. You are precious. 你是寶貴的。

      48. Remarkable job. 出色的工作。

      49. Terrific!太妙了!

      50. You have a great sense of humor. 你非常有幽默感。

      51. You make me happy. 你讓我快樂。

      52. You’re incredible. 你令人難以置信。

      53. You’re on target. 你達到目標了。

      54. Looking good. 看上去挺好。

      55. You make my life complete. 你讓我的生命完整。

      56. Outstanding!杰出的!

      57. Dynamite!頂呱呱!

      58. Marvelous!非凡的!

      59.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出色的表現。

      60. You’re a real trooper. 你真是一個勇士。

      61. Nothing can stop you now. 現在你已經所向無敵了。

      62. What a great imagination. 多奇妙的想象力。

      63. You’re improving. 你正在進步中。

      64. You will make it. 你一定會做成的。

      65. Way-to-go!干得好!

      66. Now you have got it!現在你掌握了!

      67. You’re catching on. 你正在趕上來。

      68. I respect you. 我尊敬你。

      69. Nice work!完成得很好!

      70. You’re on your way. 你在前進中。

      71. That’s remarkable. 成績顯著。

      72. Beautiful!( 做得 )漂亮!

      73. Great discovery. 偉大的發現。

      74. Magnificent!壯麗!

      75. Super work!超級完成。

      76. You’re a good friend. 你是個好朋友。

      77. You mean a lot to me. 你對我十分重要。

      78. Hip!Hip!Hooray!萬歲!( 喝彩 )

      79. Phenomenal!太驚人了!

      80. You have discovered the secret. 你已經發現了秘密。

      81. Thanks for helping. 感謝你的幫助。

      82. You’re a darling. 你好可愛。

      83. I like you. 我喜歡你。

      84. You’re fantastic. 你太神奇了。

      85. Neat!干凈!

      86. That’s good manners. 真有禮貌。

      87. You are so important. 你太重要了。

      88. You’re growing up. 你長大了。

      89. You’re getting better. 你做得越來越好。

      正文 1.2 “一百零一句”表揚孩子的話(4)

      福哇txt小說嚇載站 更新時間:2010-9-11 7:06:05 本章字數:753

      90. You brighten my day. 你照亮了我這一天。

      91. That’s perfect. 太完美了。

      92. You’re such a joy. 你真讓人高興。

      93. I like the way you did that. 我喜歡你做它的方式。

      94. Good planning!計劃得好!

      95. You have a wonderful smile. 你的笑容真美麗。

      96. You make me feel good. 你使我感覺好極了。

      97. You work hard. 你工作努力。

      98. Good thinking!思路很好!

      99. A big hug!一個熱情的擁抱!( 身體語言表揚孩子 )

      100. A big kiss!一個大大的吻!

      101. Say,“I love you”—— often. 把“我愛你”掛在嘴上。

      后來,我在很多美國人家里都發現了這101句贊美詞,一般都把它貼在冰箱上、門上、起居室里等顯眼的可以隨時看到的地方。美國父母每天都會對孩子說些贊美的話,也會每天給孩子擁抱和親吻,“我愛你”更是隨時掛在嘴上。

      最關鍵的一點是:父母的贊美和欣賞要發自真心,不能敷衍了事。

      我覺得上面那些話不僅可以用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和配偶、朋友、同事等人打交道的時候使用,不一定局限在101句,可以根據中文的特點分場合地點地恰當運用,效果一定比“挺好”“不錯”“對”這樣普普通通的字眼好,會成為人際關系中絕佳的潤滑劑。

      1.3 表揚和夸獎孩子的幾項原則

      美國社會一直奉行賞識教育,適時地表揚和夸贊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但是夸獎孩子也有一定的原則章法,如果夸獎被濫用,不僅達不到鼓勵孩子的目的,還可能讓孩子變得驕縱和自大。要使夸獎真正能夠打動孩子,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

      原則一:表揚要具體。

      父母要很具體地指出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好,哪些方面取得了進步,不能走過場一樣泛泛地說:你做得不錯,要繼續努力。表揚得越具體,孩子就越清楚什么是好的行為。比如客人走了之后,媽媽可以對孩子說:“今天叔叔給你東西的時候你馬上說謝謝了,真有禮貌。”孩子寫完字后挑出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對他說:“媽媽喜歡你寫的這些字,每個都干干凈凈,沒有出格。”他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告訴他:“你讓小朋友玩你的玩具了,媽媽很高興你肯和小朋友分享你的東西。”

      孩子對于真誠的有內容的夸獎是來者不拒的,具體的表揚會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產生真正的滿足感。

      原則二:表揚孩子付出的努力、取得的進步而不是表揚結果。

      如果孩子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夸獎孩子“你真聰明”是不合適的,應該夸孩子用心看書、很用功、考前做了充分準備。因為一個人聰明與否是天生的,孩子自己無法改變,而努力認真卻是孩子可以通過自律做到的,表揚強化了他認真準備的行為,下一次他會再接再厲。

      過多強調孩子的聰明,孩子會自忖聰明,而不去努力,甚至以賣弄聰明的方式來討大人的喜歡。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自大浮躁,進而看不上不聰明的同學,而當遇到比自己更聰明的人時,又會產生自卑感。如果大人的著重點放在獎賞孩子認真努力的行為上,他會意識到好成績是由踏踏實實的準備而來。

      看到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夸她漂亮就不如說“你笑得真甜,你很有禮貌”。因為外表不是她能決定的,大人過多地在意外表,會讓孩子以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進而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會使孩子在觀念上產生混淆,對她的成長不利。而微笑有禮貌這都是她能夠通過努力做到的,外界的表揚強化她的禮貌行為,她就會成長為一個總是面帶笑容的有禮貌的孩子。

      一個小孩數學不及格,父母要鼓勵他下一次考及格,如果他真的及格了,父母要和孩子討論的是成績為什么提高了,從中找到他努力學習的痕跡進行表揚,對孩子付出的心血進行贊賞,不能單單去強調“及格了”這個結果。

      父母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給孩子設立目標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之外。每個孩子的能力都不盡相同,表揚能夠讓孩子做一件事更有熱情更有興趣更加努力,但是最終結果卻不會超出他的能力之外,父母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你設立的目標孩子無論怎么努力都難以達到,最終會使孩子陷入沮喪和自我貶低之中,到最后破罐子破摔,什么表揚還是批評都不會管用了。

      夸獎、贊賞最適合用在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好的性格特點上,在學業上專長上,要看到孩子的長項在哪里,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在他擅長的方面做得最好。

      原則三:在孩子失敗后鼓勵。

      很多父母的習慣定式是孩子取得了成績給予表揚鼓勵,失敗了要批評責難。實際上當孩子失敗了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肯定,這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時刻。

      有一個孩子參加一場很重要的柔道比賽,他竭盡了全力還是在最后關頭以微小差距輸了,孩子下來累得都要虛脫了一樣。這時候,他爸爸沒有露出絲毫失望之色,上來使勁摟住他說:“兒子,好樣的!和對手拼到了最后一秒鐘,我為你勇敢頑強的精神而自豪!”這個孩子因為爸爸的鼓勵在比賽場上變得越來越敢打敢拼,后來得了州少年比賽的冠軍,而最大的收獲是他在做其他事情時也是充滿了不畏失敗、堅韌不拔的精神。

      父母要鼓勵孩子不害怕失敗,不追求完美,敢于嘗試直至成功。從失敗體驗中建立起來的成功會讓孩子變得自信強大。研究顯示,在競賽中后來居上者一般比一路領先者更體現出一份自信來。

      原則四:公開場合表揚孩子好的行為。

      中國父母常常喜歡在人前夸別人孩子,貶低自己孩子,這是最損傷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想讓孩子有自信,一定要在人前表揚他,誠心誠意地把孩子性格中的閃光點,行為上、習慣上讓人欣賞的地方提出來,讓孩子感到你為他驕傲。人前表揚,即使是很小的一點點小事,比如孩子很貼心,出門會幫媽媽拎東西,對強化孩子良性行為的效果都極大。

      要注意的是,在公開場合表揚的一定是孩子好的性格與行為,不是孩子取得的任何成績或者榮譽。若是后者,性質就變了,成了炫耀,同時也違背了原則二,夸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同時,“人前表揚”和“人前表演”也絕不能混為一談,有的母親喜歡讓孩子在人前把“特長”表演一番,這有作秀及與人攀比的嫌疑,容易讓孩子變得虛榮。

      原則五:不要事先贊揚。

      有的父母在孩子考試前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考好,爸爸媽媽等著聽你的好消息。”這樣表面看似鼓勵贊揚的話實際上會給孩子增加壓力。經常聽到某某考生臨場發揮不好,都是孩子心理承受了太大壓力所致。

      父母的態度應該是告訴孩子:考試就像平時做作業一樣,要有平常心,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即可。

      原則六:少用物質獎勵。

      不少家長喜歡采取物質獎賞的辦法,許諾孩子如果考試得了高分,或者彈鋼琴考過了級,便給孩子買貴重的物品或者領孩子去旅游等,可結果卻往往不令人滿意。

      為什么呢?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挑選了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將他們分為兩組。老師對A組的孩子們許諾,“只要畫得好,就給你們獎品”,而對B組的孩子們只是告訴他們“我想看看你們自己創作的畫”。兩個組的孩子們都畫了畫,但是心理學家通過暗中觀察,可以看到A組的孩子們大多都是被動地畫著什么,他們繪畫的興趣明顯地被降低了,而B組的孩子們卻都是興致勃勃地在創作。最后檢驗畫作,B組孩子的畫充滿了創意,平均水平明顯高于A組。這個實驗,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齡組里都進行過,得到的結論完全一樣。

      按常理推斷,對孩子們的繪畫成績給予獎勵,會提高他們的繪畫興趣和水平,然而事實卻正相反。心理學家解釋說:獎品雖然可以強化某個行為,但它會使人的興趣集中在獎品上而對被獎勵的行為本身失去了興趣。

      畫畫屬于短暫的一次性活動,物質獎勵尚不能起到積極作用,對于需要孩子長期努力才能見效的行為,比如學習,物質獎勵就更不適宜了。

      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期末考試考進前十名就給孩子買臺電腦,那么孩子暫時為了獎品會沖沖刺,但是這種刺激會使孩子漸漸喪失了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屬于釜底抽薪的行為。真正想讓孩子學業上有長進,就得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精神,讓他們對探索未知世界、解決難題本身有興趣才行。

      最后要說的是,大人表揚孩子的態度和語氣有時候比說的話更重要。夸獎孩子時一定要真誠,要發自內心、實事求是,不能明夸暗諷、言不由衷和夸大其詞,孩子非常敏感,父母一次的虛偽會讓孩子不再信任你的言辭。

      有時,一個愛的眼神,一個緊緊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1.4 孩子的獨立來自父母的培養

      有一次,“媽媽俱樂部”的幾個媽媽約好一起帶孩子到餐館去吃午飯,那天去的是一家比較正式的西餐館,孩子們基本上都在三四歲左右。

      去中餐館吃飯是點來的菜大家分著吃,而西餐是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所以一個人點了一樣就不能再點另一樣了。小孩的菜單和大人的不同,每個小孩都領到了兩支蠟筆和一大張游戲紙,上面有各種涂涂畫畫的游戲,背面印著菜單,列著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有漢堡薯條、比薩沙拉、意大利面條等等,還有幾樣是這家餐館的特色食品。

      我家三豬愛吃比薩,我把菜單上的食物名給他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吃比薩。”

      同去的另一個中國媽媽坐在我旁邊,悄悄跟我耳語:“想吃比薩到快餐店吃就好了,|福$哇%小!說@下*載&站|到這里來當然要點沒有吃過的,你給他點個新奇的東西,他肯定高興。”

      我看看菜單,向三豬游說另外兩種這家餐館的特色菜,三豬不為所動,大聲堅持:“我就想吃比薩。”

      那個女友的孩子聽三豬說要吃比薩,也跟著嚷嚷:“媽媽,我也要吃比薩,我也要吃比薩。”

      坐在三豬旁邊的老外小女孩本來都跟媽媽說好了要吃的東西,聽到兩個男孩點比薩,就扭頭問她媽:“媽媽,我可不可以改主意?”她媽回答:“在服務員過來記下你點的東西之前,你都可以改主意,一旦他記下來,去告訴廚房準備了,你就不可以變了。”

      女孩點點頭說:“那我換一樣,我也點比薩。”她媽媽點點頭說好。

      而女友和她兒子一直在拉鋸,孩子要點比薩,媽媽堅持讓他點其他的:“比薩可以到比薩店去吃,媽媽在家里也可以給你烤,到餐館來吃飯就是要嘗嘗不同的食物。”孩子撅著嘴都要哭了:“我不想嘗新東西,我就要吃比薩。”媽媽小聲哄他:“聽媽媽話,媽媽為你點的東西你肯定喜歡吃,比比薩好吃一百倍。”

      服務員手拿筆紙過來記菜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訴服務員他們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沒讓孩子說話,她替孩子點了。

      等到大家的飯都上來了,三豬和女孩一邊大嚼比薩,一邊吃配的胡蘿卜條蘸醬,好不快活,其他的孩子也都興高采烈地吃著自己點的食物,只有女友的男孩悶悶不樂,看著眼前的食物,不動彈。其實在大人眼里他媽媽替他點的食物看著真是比比薩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女友勸道:“你吃啊,真的很好吃的,你嘗嘗就知道了。”拿起一塊魚條遞到他嘴邊,孩子不得不張口含住,慢慢嚼著,毫無興致可言。

      唉,這時候,孩子吃的不是飯,吃的都是失望和沮喪啊!孩子天生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本能和意愿,想要獨立自主,可如果連最簡單的點一樣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都做不到,“獨立”一詞從何談起。

      孩子從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媽媽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

      如果這樣的意識一再地被強化,孩子的獨立性就慢慢被抹殺了。

      這位媽媽平時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也總說要培養孩子獨立性、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可是遇到事情卻忍不住越俎代庖、要替孩子做決定,不讓孩子自己做主。這樣孩子怎么能學會獨立呢?獨立不是說孩子到了十八歲,一夜之間就長大了變得獨立了,它是個漸進的過程,是孩子從小就由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累積起來的意識和能力啊!

      有一個兩歲的孩子大便之后,媽媽幫他擦了屁股,他氣得大哭,說:“我要自己擦,我會擦!”我家三豬三歲多,每天要自己選衣服褲子襪子穿,我拎出一件又漂亮又舒服的衣服,他頭搖得像撥浪鼓,非揀那又破又難看的往身上套。我會由著他自己選,這是他為自己做決定的開始。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可以做主的不外乎吃飯穿衣這些小事,如果父母放手讓他們去做,他們自信和獨立精神就會不斷地得到加強。再稍大些,孩子能夠決定的事情就會重要一些,比如想參加哪些課外活動,讀哪方面的書,直至后來,自己想學什么專業,有什么職業規劃……這種自我設計的能力和自信是孩子從小到大逐漸形成的。

      常聽到父母抱怨,我家這個孩子就是不聽話!其實對于“不聽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孩子不聽大人的哪些方面的話?如果是行為上道德品質上的問題,那么父母一定要把好關,讓孩子明了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如果是生活學習方面的事情,孩子自己有主意,說明他的獨立意識比較強,父母何不讓他做出選擇呢?這種時候,父母的意見和孩子的意見很難說誰的更正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夠得到實現,但是,孩子的意志呢?什么時候能夠得到實現?

      等到他能夠實現自己意志的時候,他是否有能力去做呢?

      父母掛在嘴邊的話是:“孩子懂什么?大人不替他做主怎么行?”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從不懂到懂的學習過程,如果父母總是替他做主,他永遠沒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沒有犯錯誤糾正錯誤的機會,等到他進入社會必須自己做決定之時,他的懦弱不獨立不敢負責的性格已經形成了,孩子的職業生涯和家庭關系都會因為這種“依賴型”性格而難以成功。

      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從眼前看,父母為孩子做決定好像對孩子有利,長遠看,說得嚴重點,是害了孩子。就好比小鳥小時候,大鳥會銜食喂它們,等到有一天,必須把它們推下巢讓它們學會飛,自己去覓食,這個時候它肯定饑一頓飽一頓,但是它學會了飛行與覓食,就獨立了,可以自己生活。大鳥如果不放手,一直喂小鳥,那么小鳥一定養得胖胖的,它可能歌唱得很美,舞跳得很棒,可是它一輩子都不會飛翔,不會自己覓食養活自己。

      父母不放手的孩子就是那些不會飛翔的胖胖的小鳥。

      有網友和我通郵件,談她的婚姻出現的問題,我每給她一個建議,她都要說,我回去跟我父母商量一下。我說你都結婚了,怎么還不能自己做決定呢?她說從小到大自己就沒做過什么決定,小事上包括穿什么衣服,搽什么牌子的面霜,大到上哪個學校,學什么專業,和誰結婚等等都是父母替她拿的主意。她工作后曾經在幾個女友的慫恿下買了一件羽絨服,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后那件衣服從樣式到價錢都被她媽批得一無是處,最后逼著她去給退了。她說小時候就是這樣,爸爸和她都不能買東西,買回來都要被罵。那一次買羽絨服的時候她想著自己都工作了,或許媽媽不會管了,結果還和以前一樣。其實,她婚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和她的不獨立、她父母對他們小家生活干涉太多有關系。她的老公不是在和一個妻子生活,而是和一個被父母牽著線的木偶生活在一起,最后實在受不了了,要離婚。這個妻子雖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是她自己卻無力改變,因為從小形成的行為模式,到成年已經定型了。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必定從小就是個獨立的孩子;而一個獨立的孩子,一定是父母用合理的方式培養出來的。

      我女兒凱麗五歲開始學游泳,班上一共有八個孩子,都是五六歲的年紀,其中有六個是女孩,游完泳她們會一起去更衣室的澡堂沖澡。我和另一個中國媽媽都陪著女兒進去幫著扭水龍頭調水溫,為女兒洗頭。因為大人都穿著衣服,一不小心就被淋了一身水,每次我們兩個人都是濕淋淋地走出來。而那四個老外媽媽卻都聚在外面聊天,根本不管孩子在里面洗得如何。旁邊的一個女孩扭不動水龍頭請我幫忙,還有一個水溫調不熱也讓我幫著調。

      一開始我尋思這些老外媽媽怎么就知道自己聊天,都不管孩子。后來我意識到,人家并不是不關心孩子,這是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呢!遇到問題大人不在場,自己要想辦法解決,在解決不了問題時知道如何尋求幫助,也是一種能力啊!

      曾經和幾個媽媽一起討論教育孩子的問題,話題轉到什么樣的媽媽是孩子眼中的好媽媽。我們都回想了小時候的成長歷程,大家的媽媽受教育程度和職業都不一樣,有的媽媽是農村婦女,有的是知識分子,有的是工人還有教師等等,討論到最后,大家的一致結論是:對孩子關心愛護的同時也給孩子充分自由的媽媽是好媽媽,最差的媽媽就是那種事無巨細都要管得死死的媽媽。

      所以,父母們,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吧!做一個孩子眼里的好父母吧!在家中營造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讓孩子的意志也有得到實現的機會。也許他們選擇錯了,但他們會從失敗中學到寶貴的教訓,他們更會從成功中得到自信和滿足,這是孩子形成自信獨立人格的關鍵。

      1.5 美國老師重建孩子的自信

      朋友的老公來美國進修,她和女兒小英暫時留在中國生活。小英上幼兒園大班,寫字總是寫不好,歪歪扭扭的,作業本每一頁都擦得黑乎乎亂糟糟的,老師總跟小英媽媽反映要在家里加強訓練。于是媽媽就每天陪著小英做作業,可一看她寫字媽媽的火氣就“噌噌”地往上冒:“你看看你這都是寫的什么東西!你能不能用心一點、仔細一點?你給我重寫!”小英重寫之后,依舊是歪歪扭扭的,媽媽氣得用手指使勁戳她的腦袋,問:“你這是不是豬腦袋?嗯?你像誰了?我怎么會生下你這么笨的孩子?”

      小英含著淚,一遍一遍重寫,可是越寫越糟,媽媽就越來越氣,氣極了一把奪過她的寫字本撕個粉碎,扔到地上。

      小英低頭看著那些寫滿了字的紙片,臉上的淚水“嘩嘩”地往下流。

      她變得越來越內向,臉上很冷淡的樣子,很少笑。媽媽給她報了才藝班,她死活都不去,說自己學不會。媽媽說得嚴厲了就低著頭不吭氣。老師說小英上課從來不主動發言,也不怎么和別的孩子玩,在班上就像個影子一樣。

      就在這時,小英爸爸給她們母女寄來了去美國探親的手續,媽媽領著小英到美國來探望爸爸了。

      按照年齡,小英在美國上了小學一年級。她在中國時就不愛講話,到了陌生的地方,語言不通,更加怯生生的。第一天上學回來,她告訴媽媽別人說話都聽不懂,她不要去上學。

      媽媽說:“不上學怎么行?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話是這么說,媽媽在心里面非常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

      可是很快,媽媽發現小英變了,她的表情變得活潑起來,在家里和爸爸媽媽說話也多了很多,嘰嘰喳喳的,經常笑出聲來。

      小英媽媽看到孩子的變化,心里很納悶。

      剛到美國,媽媽自己什么都要從頭適應,并沒有花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變化應該和學校有關。她仔細問過小英上學的情形,搞清楚了小英的變化得益于她的老師。

      美國小學的班主任老師是全科制,他負責哪個班,那么這個班的算術、語文、科學、歷史這些主課統統都由他來教。一個班只有二十個學生,老師對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非常深的了解,也會有很深的影響。

      小英剛來時,老師看到她語言不通,怕她無法跟上班級的活動,就把班上的女生排了班,每天都有一個女同學負責陪伴小英:領她一起上廁所,到食堂吃飯時幫她打飯,課間帶著她去操場,排隊時拉她一起站好。老師看到小英上課時唯唯諾諾的,就努力挖掘她的長處。小英會做超出十位數的加減法,老師不住地表揚她數學學得好,很厲害,讓她到前面算題給大家看。小英看不懂英文,老師只寫算式,讓她把答案寫在黑板上。老師還把她的數學作業貼到墻上讓同學們學習。小英喜歡做手工,老師為了增強她的自信,特意把她做的手工擺到教室的展臺上讓同學們欣賞。

      小英寫中文歪歪扭扭,寫英文也好不到哪里去,依然是亂七八糟的。小英寫字時,老師站在旁邊左看右看,挑出一個寫得比較好的字母說:“你看,你這個字母寫得多整齊好看啊!如果其他的字母都寫成這樣,就更好了。我知道你是個聰明又努力的孩子,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對嗎?”小英聽老師這么說,不住地點頭,然后就靜下心來一筆一畫地用心寫,慢慢的,每一個單詞都寫得比較工整了。

      因為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小英努力地學習,參與班上的各項活動,到一年級學年結束時,已經變成全班各方面表現最好的學生了。同時,她的性情也大變,十分活潑開朗自信。

      小英的媽媽每次去開家長會,老師都會和她講小英多么可愛多么努力,取得了多么巨大的進步。

      小英媽媽一開始聽老師這么講,一個勁地搖頭否認,說這孩子身上有很多缺點。老師聽了,表情變得很嚴肅地說:“孩子如果有任何問題都是我們大人沒帶好,老師沒有教好。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如果一定說有,那都是大人的問題。我很幸運能夠教到這么好的孩子。”

      媽媽聽了很慚愧,人家老師能看到孩子的優點,自己做母親的卻看不到。她從老師的言談舉止中,從老師對待小英的態度中得到很多啟發,聯想到自己以前對待孩子的方式,心中感慨不已。她自己從美國老師那里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漸漸地也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在家里對孩子也盡量少批評,多鼓勵。

      小英上四年級的時候,考上了學校的天才班,這個在國內時像個影子一樣自卑的小女孩,如今是學校里學習最好的孩子之一,朋友多多,神采飛揚。

      1.10 女兒的樂器選擇

      女兒凱麗上四年級的時候,學校規定學生在這一學年可以任意選學一種樂器,學校提供相關課程。

      之所以從四年級才開始學,我想是因為學習樂譜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學樂器還需要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因為孩子要記住哪天有樂器課,有課的時候得背著琴去上學;平時要自己安排練琴時間;還有一個原因是,有的樂器像薩克斯管,小的孩子根本吹不動。

      開學伊始音樂老師就會領著學生們到音樂教室去實地考察各種樂器,放各種曲子,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小提琴、雙簧管、薩克斯管、架子鼓、長笛等等樂器的音色和演奏的感覺,然后孩子們可以隨便試,吹拉彈打,最后自己決定要學什么,沒有興趣的人干脆什么都不學也可以。

      學年終時學校會舉辦匯報演出,升入五年級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上樂器課,還可以申請參加學校樂隊練習深造。

      這一天女兒回來告訴我,她決定學“viola”。這是什么東西?聽都沒有聽說過。女兒解釋說,和小提琴很像,放在肩上拉的,但是比小提琴聲音低,我猜應該是中提琴。

      上網一查,果然。都知道馬友友拉大提琴,小提琴家更是數不勝數,聽說過哪個名家是拉中提琴的嗎?——沒有。

      因為中提琴一般就是伴奏用的,很少有獨奏的曲子,在樂隊中是絕對的配角。不像小提琴表現力豐富,可以獨奏,在樂隊中的位置也舉足輕重。朋友們的孩子都選的是小提琴。

      我在心里就覺得女兒有點傻,這樂器選得不好。如果放在以前,肯定當場就把這番話說出來了,可現在經過美國文化的熏陶,知道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人只有通過做選擇,才能證明自己是在生活著,別人替你選,不管那人是誰,都會變成那人的傀儡。

      我把滿心的不如意憋在了肚子里。

      學校老師只負責教琴,學生必須自備樂器。因為孩子一直在長,琴的大小要隨時更換,所以,大多數家長都選擇去琴行租琴。

      我們和女兒來到琴行里,店員量了量她的胳膊,然后拿出了一個合適尺寸的琴來。

      我一看,這不就是小提琴嗎?

      店員解釋說,成年人演奏的標準用琴,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大,但是像女兒這樣的小孩用琴,兩種樂器的尺寸是完全一樣的。

      兩種琴的琴弦也只差出一根,中提琴是CGDA,小提琴是GDAE。

      租琴的價格是每個月二十元左右,如果格外再加三元錢買保險,租的琴出現損壞店里負責維修更換。

      孩子她爹盯著琴一直在沉思,就在我要簽租琴合同的時候,他開口說:“孩子的姑姑從小學小提琴,我記得她有一整套各種尺寸的琴,如果現在凱麗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尺寸一樣,可以問問姑姑是否能把她的小提琴寄來給凱麗用,孩子有個自己的琴感覺多好。”

      我馬上給姑姑打電話,姑姑滿口答應。這時,我更加希望女兒選的是小提琴,多省事啊,琴來了立即就可以用。

      很快收到了琴,姑姑順便還寄來了一把更小的琴,說是送給小兒子三豬拉的。

      這也太早了一點吧?

      后來發現此舉極英明,三豬看姐姐拉琴,豁出命去搶,幸虧給他另備了一把。

      要把小提琴變成中提琴必須換琴弦,并不是只換掉那一根不一樣的弦,而是要把所有的琴弦都換個位置,連買帶換整套琴弦要花一百多美金。

      我看著女兒心想:真是的,你學小提琴不好嗎?又省錢又省事又有前途。

      于是,我若無其事地問她為什么不選小提琴,女兒把頭率性地一擺:“我不喜歡小提琴的聲音,太高了,中提琴的聲音剛剛好。”

      真奇怪,我平時說話無論大聲小聲她經常是聽不到的,怎么突然耳朵變得這么敏感了?

      我的內心里一直在做思想斗爭,要不要說服她改學小提琴?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幾天,想明白之后很感謝女兒:

      是她在學琴,這是她的選擇,作為父母,只有尊重一途。我最終三緘其口,花錢將琴弦換掉,由著她學那個“viola”去了。

      因為她的不一樣的選擇,讓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平時一直標榜自己是個寬容、講平等的母親,但真遇到事時,依然想以“為你好”做借口將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在尊重孩子的選擇這一點上,還遠沒達到自然而為的境界。

      因為是女兒自己選的琴,所以她興趣高昂,每天練琴都興高采烈的,好像擺弄新玩具一樣,家里時不時響起“殺雞殺鴨”的聲音,慢慢的,也可以聽出調了。

      到了五年級,女兒依然興趣不減,想繼續拉下去,我們到琴店去給她買了一把真正的中提琴。

      1.11 為什么美國孩子個個自信?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丑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那么,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一、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后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丑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么樣的孩子無關。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有父母的愛在后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么“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么獎。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里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并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父母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再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孩子長此以往會變得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精神科醫生認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都能從其家庭教養方式中找到癥結。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超過了學校和社會。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后才會自信。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內在的,只關乎自己的,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并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藥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么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后,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里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里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么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范過。

      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背多少詩,做多少道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三、贊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贊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么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里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么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贊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夸獎和贊美,不要害怕會把孩子給“夸得不知天高地厚”“夸得驕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不能對孩子全盤否定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盛怒之下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采取鼓勵贊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臺節目給家長們做匯報演出。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孩子們輪番上臺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會把臺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臺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平,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弦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平甄選的。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臺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么講都行。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最開始接觸到美國學校的老師,我以為自家孩子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后來發現,幾乎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才知道鼓勵學生發現孩子的長項是老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么熱?媽媽一點都不熱。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么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里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么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么,將來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里開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的平和正是來自于此。

      2.5 美國小學的數學教學

      剛出國不久,有朋友講起他上三年級的女兒轉學到一個新學校,校長想考察一下孩子的數學程度,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能不能從1數到100?”我當時聽了大張著嘴半天沒合上,太難以置信了。等到我自己的女兒在美國上三年級的時候,才知道三年級時能數到100的孩子真是很不錯的水平了。

      因為他們在學校里不做重復練習,很少有機會去練習數到一百。

      女兒在學前班時就開始學數學,學的范圍很廣,從學看鐘表認時間、認識錢、認識尺子,到分數、統計、幾何都學。聽著有點嚇人,我們在中國時要到初中才學幾何呢!可老師發回來的學業成績單上真有“統計”、“幾何”這些項目。

      所謂的“統計”,就是一張紙上面畫了各種動物,讓孩子統計一下,共有幾只羊、幾只牛、幾只馬、幾只豹子、幾只斑馬,再統計一下野生的動物一共有多少,在農場里生活的動物一共有多少。

      幾何,就是學習各種形狀,讓孩子自己畫出各種幾何形狀的實物來印證所學的形狀,比如畫一個氣球表示橢圓形,畫一個太陽代表圓形,畫一個門代表長方形。

      至于分數,就是學習一塊比薩餅分成了八塊,你吃了一塊,你吃掉了八分之一。

      這些數學概念等到孩子上一年級還會學,到了二年級還要學,到了三年級還在學!

      我聽到很多中國家長抱怨美國的小學在浪費時間,同樣的知識每年都要重復學。其實,這正是他們的教學體系的特點。雖然是同樣的知識,但是,每高一學年,所有的數學概念都會在原基礎上加深,引進更深更廣的概念。這種方式,不管什么程度的孩子,最終都能學會掌握。

      比如學習計量單位的應用,學前班時只是讓孩子知道尺子的用途。到了一年級,就學習用尺子來量東西,一支鉛筆是多少厘米,一塊橡皮是多少厘米。到了二年級,就介紹不同的長度單位,如果量兩個城市的距離要用公里,量身高要用米,量一張紙要用厘米,老師會讓孩子做些選擇題來鞏固這些概念。到了三年級,就要學習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國內的小學,數學叫算術,以算為主,美國的學校從頭到尾就叫數學,他們認為加減乘除不是數學,是計算能力,而數學是邏輯,是推理判斷,是應用。

      所以,美國學校教數學,是讓孩子們理解數學概念,理解數字都是干什么用的,對于計算能力根本不去訓練培養。我女兒到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教他們使用計算器,允許孩子使用計算器進行某些基本計算,到了初中和高中計算器更是必備的學習用具之一。

      這就是美國人普遍心算能力差的原因,他們在學校根本沒有練過。

      女兒在三年級時,每天的家庭作業是語文閱讀十五分鐘,數學做一頁練習,作業僅限于周一到周四,周五是周末不留作業。下面的練習內容是開學一個多月時拿回來的作業,是復習鞏固鐘表知識的練習。

      第一道題:a標示出差一刻到六點,b顯示在a時間基礎上過了兩個小時十五分鐘后的時間。

      第二道題:a畫出八點半,b畫出四小時二十分鐘之前的時間。

      第三道題:a標出十一點二十分,b標出三小時四十分鐘以后的時間。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做這種題都是列出算式的,但是,我看女兒做這張作業,就是在表盤上比比畫畫推導出來的,并沒有去計算。我問她老師是怎么規定的,用什么方式做這種類型的題?她說老師沒有規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得出正確結果就行。這種推算實際上就是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列算式雖然算起來很快,結果也不容易出錯,但是少了動腦思考的過程。這兩種解題方式訓練的效果不同,前者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后者更適宜于考試出好成績。

      美國年年重復、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好處在于讓各種資質的孩子都能學會基本的數學概念。一個孩子在一年級不理解某個概念,到了三年級開竅了可能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么這樣會不會埋沒了好學生的天分呢?

      答案是:不會。美國的教育理念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但是也絕對給好學生機會冒尖出頭。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如果發現某個學生有數學天分,會推薦給學校進行評估,然后根據他的水平會讓他去跟著高年級上數學課。如果一個孩子的閱讀理解的水平高,那么經過評估就可以讓他跟著高年級去學英語。假如一個孩子各科成績都超前,可以選擇跳級。到了四年級,學校還成立“天才班”,把成績好的孩子聚到一起,老師格外給開小灶,給“天才們”提供適合他們水平的學習材料。

      我有個朋友的兒子數學很棒,他在小學四年級時就到初中去學數學了,學校特意派個義工每天送他過去,再接他回來。等他上了初中,又要到高中去上數學課,這時他的年紀雖然可以單獨行動了,但是因為高中離得比較遠,學校又專門安排了一輛校車接送他。

      前兩年我回國時為了讓女兒學中文,把她送到了幼兒園的學前班去,幼兒園要求孩子必須到婦幼保健院做體檢。體檢中有一項智力檢查,那個醫生讓女兒從一數到二十,女兒當時在美國已讀完小學一年級,還算流利地用英語數了出來。醫生隨后讓她倒著數一遍,女兒立即暈了,歪著頭皺著眉怎么也數不回去,她從來沒倒著數過。

      出來后她還一個勁問我,那個醫生為什么要讓她倒著數?在美國學數學都是和生活中的事情聯系起來學的,學習“錢”,就是讓孩子拿著各種硬幣進行組合得出各種數目來,學習除法時,問你有十二個人,一張桌子坐四個人,需要幾張桌子。會算的用除法,不會算的一張張地畫桌子和人,擺也能把答案擺出來。他們不訓練孩子實際上用不到的技巧,比如倒著數數,生活中沒有什么地方會用到這個技能,所以學校根本不會讓孩子做。

      等女兒進了國內的學前班,我發現還沒上學的孩子,數學已經做到兩位數的加法了。看看上面那張作業的最后一道練習題,女兒他們三年級的孩子還在復習一位數的加減法。

      在運算能力上,兩國孩子相差的何止是一個數量級!

      不過,聽一位在美國大學任數學教授的朋友講,過度訓練計算能力會抑制數學思維能力。以美國的教育方式,有數學天分的孩子深入學下去,會真正理解數學的本質,學會建立模型并進行推理做出符合邏輯的判斷,會擁有強大的整合創新能力。

      這可能也就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歷屆獲獎者中,美國籍的獲獎者總人數最多的原因。

      2.6 高中生當義工

      我家兩個大孩子都喜歡巴爾的摩國家水族館,所以,兒子高二那年就買了年票,成為水族館的會員。隨后陸續收到他們發來的郵件,介紹針對會員開展的活動,其中有一項活動是號召會員去做義工,到麥克亨利國家保護區清理垃圾。

      我家距離那個做義工的公園有一百六十公里遠,周六一大早七點鐘全家人坐上車向目的地進發。

      到那兒之后發現,來做義工的人可真不少,大多數為高中生,他們成群結隊地搭伴而來,年齡稍小一點的孩子都由父母陪著來。兒子去登記處登記,之前我已經把申請表、家長同意書、同意媒體拍照等等表格填好傳真給他們了,所以,兒子的名字已列在名單上,沒費什么工夫就辦好了。兒子得到贈送的另一個公園的門票,還有一件印有此次活動名字的紀念衫。

      組織者還提供早飯和午飯給義工們享用。

      看他們組織得這么隆重,參加者是不是得工作一整天啊?實際上干活的時間只是九點到十二點,吃完午飯活動就結束了。

      我們后來領著兩個小的孩子到別的地方玩去了,中午回來接兒子,問了問他干活的情況,他介紹說他們分成了幾個小組,每組由工作人員帶領,分片清理公園地面和水邊的垃圾。兒子的小組是兒子和另一個小伙子用耙子把樹葉耙到一起,小組其他人把樹葉鏟起來裝到大垃圾袋中,然后有人負責運走。

      八歲的女兒聽了哥哥的敘述,看到大家身著統一服裝,團團坐在那兒聊天、吃飯,羨慕死了,一個勁嚷:我也能撿垃圾,下次我也要來。去報名處問了問,人家說這個公園的清潔工作十二歲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做,他們歡迎女兒到十二歲的時候再來。

      我在公園里四處走了走,發現整個保護區偌大的地方,他們只是清潔了外圍柵欄和水邊很有限的一小片地方。

      站在那兒照了幾張照片,跟老公笑說:“我以為我們就夠傻的了,單程開一個半小時的車送兒子來做義工,可是這組織者比我們還傻呢!組織這場活動的開銷大概請人來干這些活也夠了,還不用操這么多的心。”

      其實大家都明白,干活并不是組織這種活動的主要目的,他們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下一代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奉獻精神,他們在培養孩子作為一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品德。

      那一年兒子多次往返于巴爾的摩參加這個水族館舉行的義工活動。秋天的一次天氣比較冷,人來得有點少,我臨時報名也跟著去參加了清潔工作。那次兒子站在海水里打撈水面的垃圾,我在岸邊撿拾垃圾,看著兒子干活一絲不茍的樣子,很為他自豪。

      一上午干下來,拾起來的垃圾裝在袋子里堆得像個小山一樣,看著很有成就感。

      在美國,有統計超過三分之二的高中生都有過做義工的經歷,所做義工的范圍很廣,可以到食物銀行幫著分發食物給窮人,到老人院陪伴老人,也有人到特殊兒童中心幫助殘疾孩子,到醫院、圖書館去當義工……還有各種非營利性慈善機構都需要義工的奉獻來降低運營成本。

      美國的教育自始至終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要有服務于社會的精神,認為志愿者精神是美國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做義工已經成為一種傳統。各大學在錄取學生的時候,都會考查學生在高中做義工的情況,作為社會活動方面的一個指標。想申請讀醫學院的人,如果在高中和大學期間沒有當義工的經歷,學校根本不會予以考慮,因為他們認為學醫的人首先要有奉獻和服務人群的精神。

      因為義工有太多種不同的選擇,時間上有短期的長期的,服務對象也不同,怎么樣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義工、如何參與、怎么規劃時間,都需要孩子動腦筋安排,這也是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一個手段。

      做義工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傳遞了這份愛心,并讓孩子體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他們在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的高中階段去參加義工活動,還有助于他們認識社會、理解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從而對自己的生活心懷感激,更加熱愛生活。

      2.10 早上學與晚上學

      在美國,小孩五歲開始上學,第一年上學前班,只上半天。我們這個地區兒童上學年齡是生日截止在八月三十一日前,九月一日以后出生的小孩就要等到第二年再上學。

      但是很多幼兒園也提供學前班的教學,人人可上,不限制年齡。孩子學完學前班的課程之后,幼兒園會發給一個證書,證明孩子學前班畢業了。拿著這個證書到小學,就可以直升一年級,不用再在學校上學前班了。

      很多中國父母的做法是,如果孩子是在九月一日后出生的,一般都選擇讓孩子在幼兒園上學前班,第二年再到學校上一年級,這樣就和當年八月之前生的孩子一起讀一年級,不用晚一年上學。

      這么做的理由,一方面可以少付一年的托保費,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早上學比晚上學好,早上學可以早受教育,早學知識,不學習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在浪費時間。

      我家女兒凱麗是八月的生日,正好趕上當年上學。她上學前班時,我到她班上去做義工,發現有個小男孩個頭明顯比其他孩子大,神態看著也成熟,班主任老師有事就會喊他幫忙:接個電話、找個東西、排隊查點人數什么的,儼然是老師的左膀右臂。后來我看到班上學生的花名冊,發現那個孩子比凱麗大了一歲半還多,是頭一年一月份出生的。按照年齡他應該前一年就上學的。再查查,還有兩個男生一個女生都比凱麗大一歲,那個女生的生日是八月二十七日,本來正好可以當年上學,可是她也晚上了一年。

      我們中國人都希望孩子早上學,不到年齡想辦法送進去,而這些老外孩子為什么到了年齡還要晚上一年?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和另一個老外義工媽媽聊天,就問了她這個問題。

      她說:“很正常啊,在這里大家都有讓孩子晚上一年學的傳統,尤其是男孩子。主要是因為男孩開竅晚,在家里多待一年孩子會更成熟一些,在學校的表現就會好很多,不會有挫折感。小孩子都愿意和大孩子玩,小的聽大的,大的領導能力自然就培養出來了。另外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時,年齡大一歲,個子高身體壯些,自然就表現好。

      等到了青春期,女孩子已經懂事了,同年齡的男孩子還朦朦朧朧的,女孩子有所表示他們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如果男孩的年齡大一歲,正好也開竅了,可以去追女孩子,在學校里會受歡迎人緣好。青春期的孩子都要證明自己長大成人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拿到駕照,那是孩子獨立的一個標志。可孩子只有到了十六歲才可以考駕照,那些晚上學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早一年拿到駕照,一下子就自由了,在同學中別提有多牛了,會特別有自信,而女孩子們也都喜歡和有車的男孩交往。年齡小的男孩只有眼睜睜地看著有駕照的同學開著車揚長而去,自己還要去坐校車,心里的挫折感特別強,人家都獨立了自己還是小孩。”

      她想了想又補充說道:“有的父母讓孩子晚上學一年還有個原因,你知道孩子上了大學就飛了,晚上一年學,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多待一年。”

      原來晚上學的好處這么多!

      后來我仔細觀察,發現她講的前面幾條,還是很有道理的。六七歲的孩子,年齡差了一歲各方面差距都挺大。女兒班上這幾個晚上學的孩子個頭高不說,心智明顯成熟些,心眼多,明白老師的意圖,做什么事都是領頭的,像凱麗這些年齡偏小的孩子,都是在后面跟著的。國外培養孩子看重培養“領導才能”,學前班和一年級的小孩,基本上誰年紀大誰就是小頭頭,領導地位這時候就已經開始確立了。

      而體育運動更能看出差別。

      凱麗參加足球隊,那些女孩都比她高比她壯,她明顯就處于弱勢。班上晚上學的那個女孩比她大一歲,兩個人一起搶球,凱麗很難碰到球。

      參加籃球隊,人家站著投籃五個球可以扔進籃筐里三個,凱麗個頭矮,手臂力量也不夠,一個球都投不進去,跑起來投就更不行了。

      二年級時她自己要求不參加籃球隊了,實在是差得太多了。踢足球怎么說還能跟著跑跑,她又特別喜歡踢,就一直堅持了下來。直到今年她上五年級了,踢球時她在身材上的弱勢才不那么明顯了。

      后來有機會認識一個中國臺灣媽媽,她的大女兒是九月二日出生的,孩子五歲時她正在當地的小學當老師,她就去找校長,希望學校通融一下讓自己女兒當年上學,只差了兩天而已。校長說她是本校老師,通融一下是可以的,只是不明白她為什么要讓孩子早上學。她回答說為了讓孩子早點學習文化知識,孩子已經認字了,可以自己讀書,數學加減法都會了,其實就是直接上一年級都可以的。

      校長對她說:“孩子的成長并不能單純用識字和算術來衡量,那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學業在教育中占的比重就更低了,孩子的品德、心理、與人交往能力、行為規范這些才是重點。孩子的童年就這么五六年,上了學就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就跟上了套一樣,你何不讓孩子多享受點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呢?她十七歲上大學和十八歲上大學有什么本質區別?”校長又勸她:“在班上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往往處理問題的能力強,挫折感少,自我評價都高,實際上孩子晚上學倒是有些優勢的。孩子的感覺和自信心比他學了多少知識重要得多。”

      這個中國臺灣媽媽聽從了校長的建議,讓女兒第二年再上學,后來她的小女兒也晚上了一年,兩個孩子在學校里各方面表現都極出色,屬風云人物,后來都上了美國頂尖的大學。

      當年我了解了美國人的這個傳統后,比較了凱麗和其他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凱麗不僅年齡小,還屬于開竅比較晚的孩子。在凱麗升二年級之前,我就找校長商量能否可以讓她在一年級留一年。校長沒同意,他說孩子能跟上就不要留。沒上學前家長可以這么做,已經上學了就不合適了,孩子看到朋友們都上二年級而她卻還在一年級,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對孩子的心理不好。

      唉,怪就怪不了解當地人的文化,要是當初讓凱麗在家里多待一年,她的感覺和表現肯定要比現在好很多,同時學業上交友上也都會不一樣。

      三豬今年已經五歲了,他是一月份生日,秋天時就可以上學了。朋友有個女孩比他大兩個月,前一年十一月份出生的,現在已經在幼兒園上學前班,她媽媽說她學習挺好的,等到今年秋天上學時,她就可以直接上一年級了。

      而我打算讓三豬明年再去上學,到時會比那個女孩矮兩級。可是在班里他大概就是最大的了,就會是那個跑來跑去幫老師做事的小幫手。

      2.11 中美教育理念的根本差異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他創建了“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類有著完整的智能“光譜”,人類智力是多元化而不是單一的。他將人類的智能類型分成八種,分別是:

      1. 言語—語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指聽、說、讀、寫的能力,表現在能夠順暢地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描述發生的事件以及和人交流的能力。

      2. 音樂—節奏智能(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指感受、辨別、記憶和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在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方式表達音樂的能力。

      3. 邏輯—數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指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在對事物間的各種關系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系的敏感以及擁有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能力。

      4. 視覺—空間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指感受、辨別、記憶和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現在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并能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

      5. 身體—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指運用四肢和軀干的能力,表現在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于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6. 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身的情緒、動機、欲望、個性、意志,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擁有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 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在能覺察、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并據此做出適宜的反應。

      8. 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指能夠辨別環境( 不僅是自然環境,還包括人造環境 )的特征并加以分類和利用的能力。

      加德納教授打破了傳統智能理論所信奉的人類的認知能力是一元的說法。他對于上述人類的八種智能每一種都建立了檢測標準。每個人在這八種智力上都是有強有弱,其組合、運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每個人都有其智力獨特的地方。相對于過去只能測量狹小范圍智商的IQ測驗,加德納的理論將人的智力開闊化,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為我們老祖宗說的“行行出狀元”提供了現代的理論根據。

      加德納教授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每個兒童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只是他們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現代的美國學校,都根據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來安排教學活動,給孩子提供發展八種智力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孩子的每種潛能都有機會獲得發展,并不僅僅是單一的采用由老師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而是采取了把體育、音樂、接觸自然、合作、獨立思考、自我認知、社交等各個方面兼顧起來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加德納教授曾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中國來考察研究中國的基礎教育,回去后他將研究成果寫成了《 To Open Your Minds 》一書,在書中,他舉了這么個例子,很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人的教育思維。

      他們夫婦來中國的時候,把當時只有一歲半的兒子本杰明也帶來了。每次全家從外面回到酒店,加德納都是把鑰匙給本杰明,讓他去開房間的門。本杰明拿著鑰匙在大門上劃來劃去半天也找不到鑰匙眼。孩子一點也不惱,反倒興趣盎然,覺得鑰匙碰在門鎖上發出的聲音很好玩,笑得嘎嘎的。加德納夫婦總是站在一旁微笑地看著孩子揮舞著小胳膊來回地嘗試,從來不出手幫他。有趣的是,每當有賓館的工作人員或者中國客人經過,他們都會立即停下腳步,上前把著孩子的手,幫孩子把鑰匙插到鎖孔里去,再轉動鑰匙把門打開。完后,他們都會微笑地看著加德納夫婦,等著他倆的感謝。

      這種舉動讓加德納十分驚訝和不解。因為本杰明并沒有要求大人的幫助,他在玩、在探索,在此過程中他得到了極大的樂趣,何況他們夫婦并不急著進門,如果著急,他們自己完全可以把門打開。可為什么每次都有中國人不請自來地提供“幫助”呢?加德納心里一點都沒有感激之意,他覺得很不可思議,這些人不請自來不僅打斷了孩子的思維過程,還破壞了他的探索樂趣。

      帶著疑惑,加德納教授向中國的大中小學的各個階段的教育同行們提出來這個問題。出乎他的意料,所有的中國同行都異口同聲地對中國人的做法表示贊同。大家一致認為:孩子小時候,什么都不懂,成年人就應該直接告訴他們怎么做,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樣可以讓他們少走很多彎路,省很多時間。

      這種做法跟美國父母的做法完全不同:美國父母絕對不會“手把手”地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相反,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得到樂趣,又培養和發展了技能。當然,這種教育方式需要父母花很長的時間,具有足夠的耐心才行。

      后來,加德納教授走訪了中國很多中小學校,看到的景象讓他又一次驚訝不已。中國學生取得優秀成績的方法是記憶老師或者專家提供的大量資料。而美國的情況是:學生不需要去熟記材料,重要的是能夠找到需要的材料,并能分析和歸納總結這些資料,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通過比較中美兩國的基礎教育,加德納認為,中國學校重視知識的掌握,但這種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和個性。美國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個性,可是卻忽略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

      這是一個世界一流的教育學家對中美兩國基礎教育很客觀公正的總結。

      所以中國的父母應當適當改變培養孩子的思路。

      中國的應試教育,重點培養孩子的考試能力,天生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就會如魚得水,不具備這種智力的孩子在學校里就會有挫折感。比如一個數理邏輯上極差的孩子,可能他的“人際交往”上智商極高,他的學校成績肯定不好,因為他沒長學好數理化的那根筋,但是如果父母保護開發他的強項,他就可以成為出色的銷售員或者外交家等等,從事他所擅長的職業。

      因為中國學校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個性和創造性,所以,父母在家里要多給孩子獨立思考和探索發明的機會,要花時間觀察挖掘自己孩子特有的高智能領域并加以引導和開發,在孩子的個性和創造性上多花心思。

      孩子以自己的強項做自己擅長的工作,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

      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才是讓孩子走向成功的關鍵。

      3.3 孩子偷了別人的錢之后

      一個尋常的夏日午后,陽光明媚,左邊鄰居茹娜打來電話,讓我家大兒子小州幫他們家割草。看天氣挺好的,我也領著兩個小的孩子來到外邊玩。我一邊給花壇拔雜草,一邊瞄著小兒子三豬爬滑梯,突然看見右邊鄰居家四歲半的卡頓緊張兮兮地從我身旁跑了過來,和他打招呼他都沒有注意到,一溜煙兒地從后門跑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了。

      小州割完草回來,看見我劈頭就問:“媽你有沒有拿信?”我說:“沒有,你上午不是已經拿過了嗎?”原來茹娜要出門,把裝著割草工錢的信封送給小州,他當時正在干活不方便拿,就讓茹娜把信封放到我家的信箱里。

      等他干完活了,卻發現信箱里空空如也。

      我聽了兒子的敘述,認為肯定是茹娜走的時候忘了把錢放進信箱了。兒子搖搖頭,覺得肯定是讓誰拿走了。那陣子他迷上了偵探小說,經常看到下半夜,我笑說他是偵探小說看多了才疑神疑鬼的。兒子聽了這話后很不滿地看了看我,一言不發轉身出去了。

      聽到門鈴響時我正在家里準備晚飯,打開門一看,是鄰居凱麗領著卡頓站在門外。卡頓兩眼紅腫,顯然剛剛哭得不輕。他手里拿著一個破損的信封,看到我就遞了過來,我看到信封上是茹娜的筆跡,寫著:給小州,茹娜。

      凱麗問卡頓:“你要說什么?”卡頓一邊抽泣一邊上氣不接下氣地對我說:“對不起,我知道做錯了,我不會再做這種事了。”

      我心下恍然。

      凱麗也向我道歉,說她發現卡頓在房間里鬼鬼祟祟的,她進去一查看,結果在枕頭底下找到了二十元錢。她的大女兒也在外面打工,所以她的抽屜里也有現金,凱麗最初以為卡頓拿的是姐姐的錢。后來,我家小州在外面看到了她家大兒子艾沙,問他是否看到有人開我家信箱,他丟了裝錢的信封。艾沙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說給凱麗聽,凱麗馬上意識到卡頓拿的是小州的錢,經過一番“嚴刑拷問”,卡頓把扔到后院垃圾桶里的信封撿了回來,證實確實是小州的錢,所以她就領著兒子來我家還錢兼道歉了。

      我說孩子還小,概念不清,做錯事是難免的。凱麗嘆口氣說,卡頓是她家四個孩子中最聰明的,又是老幺,有點被寵壞了。越聰明的孩子越難管教。從現在開始,他得學習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犯了錯誤要去面對并自己親自改正才行。

      凱麗是個極能干、要強的人,上篇《 無所不能的家庭主婦凱麗 》,講的就是她的故事。|福$哇%小!說@下*載&站|她的三個已上學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兩個大的都考入了天才班,懂事又有禮貌,我向來對她佩服得很。可以看出,卡頓拿錢這件事讓她十分困窘,可她還是盡力掩飾住自己的感覺,領著孩子上門來認錯、道歉。

      送走了他們,我在想,如果是兒子三豬拿了別人家的錢,我得鼓起多大的勇氣上門道歉啊!為了避免尷尬,還是從小就好好教他不能去碰別人的任何東西吧。

      3.4 是否該管教來家里做客的孩子?

      一天下午,我領著三豬到朋友蘇珊家玩,蘇珊的兒子和三豬是好朋友,她還有個六歲的女兒露易絲上一年級。

      那天,正好露易絲的同學瑪麗也在她家,四個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過了一會兒,瑪麗發現墻邊的架子上有個糖果罐子,里面裝滿了各色巧克力和糖果,就問蘇珊她可不可以吃。

      蘇珊點頭說可以,但是她家的規定是每次每人只能拿兩塊。

      于是,四個孩子興高采烈地圍著糖果罐挑選出自己喜歡的糖果,每個人都選了兩塊。

      不一會兒,露易絲走過來告狀:“媽媽,瑪麗沒有遵守規矩,她多拿了糖果。”蘇珊走過去問瑪麗:“露易絲說得對嗎?你拿的糖果超出了兩塊嗎?”瑪麗點點頭說:“你們家的糖果很好吃,我想帶幾塊回去給妹妹嘗嘗。”

      蘇珊說:“好的,你可以帶給妹妹。”

      露易絲大聲說:“可她拿了四塊。”

      蘇珊和顏悅色地對瑪麗說:“我們家的規矩就是每次只能拿兩塊,你也只能給妹妹帶兩塊,如果她喜歡,下一次你領她一起過來吃。”

      瑪麗不情愿地掏出了兜里的糖果,放回去了兩塊。

      我和蘇珊繼續聊天,卻同時發現,瑪麗又偷偷打開了糖果罐,抓了幾塊糖裝進了兜里,這時其他三個孩子都在玩耍,誰也沒有注意到。

      蘇珊站起身,走到瑪麗的身邊和顏悅色地說:“瑪麗,每家都有各自的規矩,露易絲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規矩,而你到我們家里來玩,就要遵守我們家的規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經常來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兩塊,你明白嗎?”

      瑪麗再一次把多拿的糖果掏了出來。

      蘇珊坐回來對我說:“別人家的孩子來玩是否該管教真是個難題,我的根據就是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如果露易絲發現瑪麗在我們家可以不遵守規矩,那么她也就有樣學樣,也覺得規矩是可以隨便打破的。”

      我問:“那么,瑪麗會不會因為你管教她而不再找露易絲玩了?”

      蘇珊回答:“我想不會,她很喜歡到我家里來。其實不找也好,她的行為習慣和露易絲的差別越來越大,我現在都開始擔心露易絲會被她影響到。”

      這和我們文化中講的慎交友是完全一樣的。不過,我們對待來家里玩的孩子都是要寬容些的,即使他們的行為有點差池,一般也不會和要求自己孩子一樣嚴格,蘇珊對待別人的孩子一視同仁的做法很給我啟發。

      我覺得蘇珊做得對,對于來家做客的孩子也要和自己的孩子一個標準要求,規矩立了誰都要遵守,不能隨意通融,否則對于自家的孩子就難有說服力了。

      3.5 孩子沉迷玩游戲怎么辦?

      朋友曉春的兒子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前一陣兒迷上了一種網上游戲,玩得不亦樂乎。他的同學們都在玩,互相比著玩。曉春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在心里對孩子玩游戲持反對態度,怕孩子玩上癮了,影響學習和生活。

      父母一般對玩游戲的孩子采取的措施不外乎兩種:要么限制玩的時間,要么干脆禁止。

      曉春在采取行動之前,先在周圍家長中做了一番調查研究。

      我們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從小父母管他管得非常嚴,根本不讓他碰游戲和其他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一門心思就是學習。上了大學之后,離家千里,沒人管了,這孩子一接觸游戲就上了癮,沒日沒夜地玩,功課都荒廢了。高中時門門是A的人,現在的學業成績就在及格線上晃悠。父母鞭長莫及,說輕了沒用,說重了兒子就掛掉電話,好幾天不接父母的電話。家里花了大筆的大學學費,就送孩子到大學去玩游戲了。

      另有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玩游戲,父母也管,但是管的力度不夠。初中時為了玩游戲,他模仿父親的簽名給老師寫假條,說自己生病了,然后早晨假裝去上學躲出去,等到父母上班走了再偷偷溜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去玩游戲。事情敗露之后,他爸氣得都得了高血壓。到這個地步,父母采取行動:鎖電腦、斷網絡、緊逼盯人,什么辦法都想了,可孩子是越不讓玩癮越大,后來改變策略,頭半夜睡覺,后半夜起床玩。有一次,他媽起夜聽到樓下隱約有聲音,以為家里進賊了,悄悄叫醒了老公,兩個人商量著是先報警還是下去看看,媽媽想起兒子,摸到兒子屋子里看看兒子是否安全,這才發現兒子根本沒有在睡覺!可想而知,結果就是爸爸和兒子大打出手,鬧得雞犬不寧。

      后來,爸爸覺得一味地限制與對抗不是辦法,也不起根本作用,于是,他就到游戲網站和論壇看看玩游戲的孩子都在想什么,怎么看待游戲這件事。他發現有這么一種說法,真正玩游戲玩得好的孩子往往對于編程序有天分,也感興趣,玩到最后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設想改變游戲設置。

      經過深思,在一個周末,爸爸開車一千多公里帶著兒子到另外一個城市去見自己的老朋友,這個朋友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現在在某大公司專門開發新游戲,年薪百萬。他深入淺出地向孩子演示了游戲運作的原理、如何編出程序改變設置,讓孩子大開眼界。孩子提出了好多自己在玩游戲中遇到的問題,朋友有的給他解答了,有的就讓他回去查書自己解決。朋友甚至還當場幫他設置了一個小程序讓他在玩的那個游戲中的積分快速提高,讓他明白,只有懂行才可以玩得高明。

      臨走,朋友跟孩子講了他們行業里的人教育孩子的一句話:不玩游戲的人都是傻瓜,那么好玩為什么不玩?但是,一味地玩游戲的人是更大的傻瓜,把時間都消耗在虛幻的世界里,就是浪費了寶貴的生命!

      這個上初中的孩子受到很大的觸動,他對學習編寫游戲程序充滿了興趣,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后借來很多編程序的書自學,又下決心也要到斯坦福大學去學計算機程序設計。他自己在學習上變得努力起來。高中時參加州里、全國的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都得了獎,最后如愿以償地進了斯坦福大學,畢業后就應聘到微軟公司搞開發去了。

      曉春和老公從這兩個孩子的經歷里得出經驗教訓:玩游戲肯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不過現在影響比以后影響好,至少現在父母在身邊外松內緊地監督著,不會出什么大格。如果等上了高中還一個勁地玩,會影響申請大學,而等到上了大學再玩,會像那個荒廢大學學業的孩子一樣,變成脫韁的野馬,父母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前途會真的被游戲毀了。

      所以,曉春決定,干脆現在就放手讓他玩好了,玩夠了就不會那么上癮了,這個年齡的孩子都像小動物一樣,還想著出去跑呢,讓他成天在屋里待著他自己都待不住。讓他自己過這一關,早過比晚過好。

      于是,有一天,兒子在網上玩得昏天暗地的時候,媽媽進來了,兒子想起同學傳授的經驗,臉上作若無其事狀,手上卻迅速地關上了游戲網頁,點開另一個早已打開的和學習有關的網頁。

      當媽的那是什么人?那都是如來佛的化身,孫猴子再有能耐,也跳不出手掌心的主兒。曉春自然明白兒子的貓膩,坐下來對他說:“你是不是在玩游戲?你不用遮著掩著的,媽媽不禁止你玩游戲,你盡可以光明正大地玩。”

      兒子又驚又喜地看著媽媽,難以置信。

      媽媽接著說:“但是媽媽有條件,不管怎么玩,你都不能耽誤了學校的課業和那些你已經報名參加的活動。平時每天晚上九點鐘一定要上床睡覺,周末可以睡得晚一點,但是也不能超過十點鐘。你要知道,玩游戲會花費很多時間,會影響你喜歡的其他活動,學校的功課也可能會受影響,你都要自己安排好,任何后果你都要自己承擔。”

      兒子連連點頭,管它什么后果,現在讓玩就行。

      于是,肆無忌憚地玩開了,媽媽也就真的不管,只要孩子按時吃飯睡覺,按時上學、按時完成作業、按時參加學校活動即可。

      學校中期成績出來以后,他的成績果然比以前下降了。

      曉春拿出上一次的成績單讓兒子自己比較,兒子點頭承認確實不如以前,保證說下一次會提高,媽媽也就不再多說什么。

      兒子玩游戲有時真會把正經事兒忘了,比如他沒有按時參加足球隊的訓練,媽媽就懲罰他,一個星期不許玩游戲,孩子知道自己確實做錯了,認罰。

      在這期間,曉春和老公每到周末就領著孩子去國家公園玩,去博物館參觀,還領兒子去看他喜歡的球賽,讓孩子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起來。同時,晚上吃完飯,爸爸媽媽自己不看電視劇也不上網,向兒子提議大家一起玩紙牌游戲,或者和兒子下棋。他慢慢地喜歡在棋牌上挑戰父母的感覺,這些活動占據了很多時間,他花在玩游戲上的時間不斷減少。

      一件事情如果受到禁止,就有“禁果分外甜”的感覺,會覺得刺激,現在玩游戲沒人管、隨便玩,反倒吸引力沒有那么大了。

      10歲的年齡段好玩的事情很多,曉春的兒子逐漸又開始出去和朋友們打球、騎車、溜滑板……游戲他依然在玩,只是不那么迷了。有空閑了,也會連續玩幾個小時,不過干別的事兒的時候他都會專心去干,而不是一心都撲在游戲上。

      有研究表明,普通的孩子玩網絡游戲只是一種娛樂,不會出大格。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通常都是和父母原本就有溝通上的障礙,這些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個人意志一直被壓抑,人格不被尊重,和父母難有深層次的交流。

      網絡游戲仿佛是孩子的虛擬生命一樣,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獨立自主、自由,以及溫暖還有情趣,在虛擬的世界里都得到了滿足。

      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在現實中表現得懦弱的孩子在游戲中的角色卻非常勇敢,孤僻的孩子在游戲中卻非常有合作精神,冷漠的孩子在游戲中是俠肝義膽。網絡游戲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對于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游戲中虛擬生命的意義已經大于了他真實生命的意義,他們怎么能不沉迷?

      其實,他們選擇的是逃避現實!

      大人要做的,不是粗暴地封網,鎖計算機,斬殺孩子的虛擬生命,而是要在現實世界中,還原網絡世界中能提供給孩子的溫情與理解,獨立與自由,和孩子建立起良性溝通并幫助孩子在現實中找到能夠發揮他們特長的舞臺。

      曉春和老公采用了尊重孩子的做法,放手讓他玩,同時他們花更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紐帶更緊密。孩子對游戲一直采取的是娛樂的態度,而不是沉迷不拔。又過了幾個月,學校的期末成績單下來,他的成績全都回來了。

      曉春真正放下心來,只要孩子沒有耽誤正事,那么業余時間他喜歡玩游戲,就玩好了。何況,孩子玩游戲也不是什么壞事,不同的游戲可以訓練孩子不同的技能,尤其重要的是,他和別的孩子會有共同語言,可以交到朋友,在學校里感覺良好。也有可能孩子哪天從玩游戲中得到啟發,也像上斯坦福的那個孩子一樣玩游戲玩出名堂來了。

      3.6 世界上最好吃的花生米

      海濤有個獨生女,聰明又美麗。從小就被父母進行精英式的教育,大凡在國外小孩可以學的東西她基本都學過了。上高中以后,鋼琴已經考完級可以教琴賺外快,游泳可以當救生員,中文聽說讀寫都不在話下……在學校里,她一直上的是天才班,直到去年考取了一所美國名校,父母的苦心栽培才告一段落。

      父母對她的愛護和培養是面面俱到的,從衣食住行到學業品行,在處于青春期的女兒眼里,就有幾分被束縛和壓抑的感覺。

      她本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性格溫良,到了高中后期卻開始叛逆,常常因為父母的督促和建議大發脾氣,事事和父母對著干。

      海濤兩口子向年長的朋友訴苦說,那個懂事聽話的女兒怎么突然就不見了,現在的這個“刺猬”不知從什么地方跑來的。

      朋友勸他們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用家長的權威去壓,要以朋友的態度對待她。

      海濤一次和女兒交手后又大敗而歸,氣急敗壞地一個人在屋里摔東西,邊摔邊說:“還說什么和她當朋友,這當孫子都不行啊!”

      報考大學時,離家近的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學錄取了女兒,還給了她獎學金,她偏偏選擇了離家遠的學校,那時一定是覺得,離父母越遠越好吧?

      遠,就意味著父母鞭長莫及,就管得少了,自己就多了幾分自由。

      女兒第一次離開家,父母的牽腸掛肚只能用打電話來稍微消解幾分。

      飯吃得好不好?衣服穿得夠不夠?和寢室的同學相處得如何?課上得怎么樣?……沒有一件事不掛心,沒有一件事不詢問。

      剛離家的女兒仿佛是沖出籠子的小鳥,正待展翅翱翔,那電話仿佛是拴在腿上的線,讓她礙手礙腳地飛不順暢。

      于是,女兒在接到爸媽的電話時,聽著他們苦口婆心的忠告,稍不順己意就在父母的滔滔不絕聲中把電話掛掉,耳根立即清靜無比。

      到后來發展到,看到手機上顯示的是父母的來電,常常就直接關機,不接電話。

      父母知道女兒的心思,克制住心里的思念和不放心,慢慢地減少了打電話的頻率,改為給她發郵件。

      這樣即使她不喜歡,也會看完吧?

      三個月后的一天,海濤太太突然發現手機上顯示女兒來過電話,自己當時正在開會,手機關機所以沒有接到,馬上打回去,卻發現女兒關機了。

      當媽的心里頓時七上八下起來,過一會兒就給女兒打一次,一直持續到下班,女兒的手機都處于關機狀態。

      海濤太太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等海濤一進門,立即就告訴了他這件事。海濤愣在那里,想了想說:“這孩子肯定是出什么事了,否則怎么會主動打電話回來?”兩個人飯也沒心思做,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考慮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輾轉反側,一夜無眠。

      熬到早晨六點半,海濤和太太給女兒打去電話,里面終于響起了悅耳的鈴聲!

      女兒睡眼矇眬地接起電話,媽媽馬上急不可待地問:“孩子你怎么了?發生什么事了?”

      女兒說:“沒事呀!”

      “那你昨天為什么事給我打電話?”

      “上課前,想起你來了,就給你打個電話,沒什么事。”

      然后兩個人聊了一會兒,掛了電話。

      虛驚一場。

      夫妻倆面面相覷,女兒怎么改性了,竟然會主動給父母打電話了?!

      原來,孩子入學后在最初的興奮勁兒過去了之后,開始住宿生活,發現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需要操心的,隨便一件小事都可以導致焦頭爛額的結果。她在學校丟過宿舍鑰匙,在洗衣房拿錯同學的衣服,經常錯過食堂吃飯的時間又來不及到外面去吃,只好自己隨便湊合著吃點零食……而過去父母在生活上什么都給打點好了,她覺得凡事本該如此,理所當然,自己真正在外面生活,才知道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

      以前出門前媽媽總是提前查看了天氣預報然后叮囑她多穿衣服或者帶上雨傘,把她煩得要死。這一天,上午突然變天了,她在教學樓間穿梭凍得瑟瑟發抖之時,想起過去媽媽讓自己多帶一件外套時,自己對媽媽嫌棄的樣子,心里十分難過,也開始想念那個溫暖的家了。所以進教室前,給媽媽撥了個電話,想聽聽媽媽的聲音。

      等到圣誕節放假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海濤明顯感到女兒的態度變了,會和爸爸媽媽講許多知心話,再不是你說東她偏要向西地擰著來了。半年的獨立生活,孩子已經深切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不是累贅,而是自己的幸運和幸福,自然態度就發生了變化。

      海濤兩口子的心里十分欣慰。因為那個體貼懂事的女兒又回來了。

      一年級結束了。暑假回家[http://www.福哇小說下載站],女兒和父母商量說,學校允許二年級的學生不住學校宿舍,她想和要好的同學合租校外的公寓。

      父母就幫她買好了各種家具,開學前兩個人分別開兩臺小貨車給她送過去。

      啟程的前一天,因為三個人要各自開車,五六個小時的車程,海濤太太囑咐女兒早早睡,早晨不用早起,睡足了覺好開長途車。

      第二天,海濤太太起床做早飯,卻發現女兒已經把三個人的早飯都準備好了:每個人的餐盤里都有一份早餐圓餅,父母的餅上用楓葉糖漿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心”形圖案,盤里還有一杯熱牛奶、切成半圓形的草莓……

      音箱里放著悠揚的樂曲,仔細聽,歌詞是:

      “I can’t wait to fly…”( 我等不及要去飛翔…… )

      “Mom,you give me a life,you give me a love. It is broken my heart to hear you say goodbye…”( 媽媽,你給了我生命,你給了我愛,聽你說再見讓我心碎…… )

      此情此景此音樂讓做媽媽的受不了了,眼淚止不住地“刷刷”流了下來。

      “看看,女兒做飯給你吃,怎么還掉眼淚啊!是不是做得太難吃了?”海濤強忍心中的激動,打趣太太。

      等到吃完早飯要出發了,他們發現女兒已為大家準備好了礦泉水和零食放在各自的車上。

      爸爸的那個裝有各色零食的包包里,有他平時最愛吃的一種中國烤花生——花生外殼已被女兒細心地剝掉,只把花生米裝在塑料袋中。

      海濤把那包花生米拿起來,撫摸著,再也忍不住,一個人在車里痛痛快快地哭了出來。

      他一邊開車,一邊吃著女兒剝好的花生米,心潮起伏。

      這是他此生吃過的最好吃的花生米!這個時刻,他是那樣滿足,那樣幸福,覺得自己對女兒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經過獨立生活鍛煉的女兒,如今,已能夠體會到父母對她的愛,并且開始體貼關心父母,是真真正正地長大了。

      海濤想告訴那些正處于被反叛期的孩子折磨得焦頭爛額的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要對孩子說過激的話,說傷害彼此的話,說難以收場的話。

      叛逆期很快就會過去,孩子終會長大。

      4.2 一件小事看中美父母的不同

      朋友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中國母親去參加會議,回程時和一位男同事還有他們的頂頭上司坐在一輛車上。他們三個人年齡相仿,都有美國學校的博士學位,家里恰巧也都有一個正在念初中的孩子。

      他們所在的州在八年級末,也就是學生初中畢業前夕,會舉行一次全州統考,共考五門主課,主要目的是為了檢測各個學校的教學水平,考試成績寄到家里,按照特優、優、良、及格和剛入門五個級別打分。

      男同事隨口問起中國媽媽,她兒子這次考試的成績怎么樣,中國媽媽長嘆一口氣說:“我真是太失望了!”又說:“我已經和他的老師聯系過了,準備讓他放學后再參加一個補習班。”

      男同事無不同情地說:“這可有點糟糕啊!我女兒這次考試有一門課得了特優,還有兩門課得了優,剩下的兩門是良,我和她媽媽都非常高興。”

      上司接了話茬說:“你女兒真是太棒了!我兒子只得了三個優,兩個良。”轉頭問中國媽媽:“你兒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嗯,他有門課得了優,只差兩分就可以拿到特優了。”

      “那剩下的四門課呢?”

      “剩下的都是特優。”中國媽媽回答。

      “你說你特別失望?!”

      “我失望的原因在于他沒能像我們期望的那樣五門課都拿全優!”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對孩子學業的要求差別有多大。

      中國父母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中國父母愿為孩子的教育犧牲時間和金錢,只要孩子取得好成績,其他的都不在話下。而很多美國家長則更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卻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在美國人的觀念中,學習是學校負責的事,家庭是培養孩子品德、愛心,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地方。

      中國的父母對孩子充滿期待,會給孩子設計未來,希望孩子達到父母設定的目標。美國父母對孩子沒有期待,沒有要求,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就好。

      中國父母往往一心要教育出在學業上最優秀的子女來,他們永遠在逼孩子讀書。美國父母讓孩子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成為一個全面的人。

      在美國,華裔媽媽們湊到一起說起孩子,話題就是學習成績、AP選課、SAT考試,并以子女的優異學習成績為驕傲。而美國媽媽們湊在一起談論孩子時,不怎么談孩子的學業,孩子的成績更是比較隱私的事兒,別人管不著。她們更熱衷于談孩子的球隊、課外活動以及學校里發生的各種故事和趣聞。

      應該說,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子女,都希望孩子們有幸福成功的未來。中國父母更愛孩子的優異成績和突出表現,愛他們希望孩子所要成為的樣子。美國父母愛子女,愛得比較超然,他們愛孩子本身,無論他表現出來的是個什么樣子,無論他的學業成績如何。

      4.3 活學活用“孔融讓梨”

      女兒凱麗上的中文班學到了“孔融讓梨”這一課。故事說的是孔融上有五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爸爸拿來一盤梨,孔融挑了最小的一個。爸爸問他為什么要吃最小的,他回答哥哥比我大,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哥哥。爸爸又問,那還有弟弟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把大梨讓給弟弟。

      在讀了課文講解了生詞之后,老師重點又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講解了一番。然后為了看看學生們理解得如何,老師挨個問,如果換成了她們,會不會讓梨?

      這天共有五個女孩子來上課,都是八九歲的年紀。

      第一個女孩A是個獨生女,老師知道她常和鄰居家的孩子們一起玩,就問她如果鄰居家的小孩來了,媽媽拿出一盤梨,她會不會把大梨讓給鄰居的小孩吃?

      女孩A搖頭說我不會,我要吃大的。

      老師很吃驚地問為什么呢?

      A回答:“鄰居家那兩個小孩每次吃東西都要剩下來,從來都不吃完,如果把大梨給她們吃肯定要浪費了,浪費東西不是好習慣。”

      老師呆了呆,覺得這個孩子雖然不讓梨,但是她的說法也蠻有道理的,所以對A的說法沒有加以評判,接著問下一個孩子。

      第二個女孩B家里有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四十得女,對B寵愛得不得了。

      老師和藹地問道:“你在家里吃梨,會不會把大的讓給哥哥吃?”

      B女孩“NO、NO、NO”地連連搖頭。

      為什么呢?

      “因為我媽媽和哥哥總是要把大梨給我吃,我讓給哥哥他不會吃的,我吃了他們才高興,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要吃大梨。”

      老師看著她,不知說什么才好,這孩子的出發點好像也是站得住腳的。

      又接著問第三個女孩C。C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兩個人時常打打鬧鬧的。

      問C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

      不待老師問原因自己就義憤填膺地說:“哥哥他很壞,對我一點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讓給他!”

      老師聽了長嘆一口氣。

      第四個問到凱麗,老師想,問了兩個有哥哥的,效果都不好,干脆就不提哥哥了,和弟弟比吧。

      滿懷希望地問凱麗:“凱麗,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會不會把大梨讓給弟弟吃?”

      凱麗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不讓,我比三豬大,我當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這才公平。”

      (下課后,我曾單獨問凱麗,小州比你大,那么你是不是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她回答:“小州都是大人了,怎么還來和我爭?我比他小嘛,所以我應該吃大的。”課文里孔融做的可是正相反。我覺得從邏輯上講,凱麗和孔融實際上都屬于有點混亂的,只不過,孔融是為他人著想,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千百年來大人們一直鼓勵小孩子向他學習。而凱麗全為自己,好像就有點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老師聽了凱麗的回答,氣得暗道:統統是朽木不可雕也。

      在重重打擊之下,可憐的老師不抱任何希望地問最后一個孩子,她也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

      “你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

      這個女孩輕輕地點了點頭。

      老師眼睛驟然一亮,這一課沒白上啊!終于有一個孩子領會了課文的重大意義,領會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啊!

      班上不盡是朽木,還是有良材的!

      遂探身向前,熱切地問道:“那你為什么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呢?”

      那女孩子回答:“我不愛吃梨,我哥愛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

      美國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個性鮮明、獨立思考永遠是被贊賞鼓勵的。無論孩子對一個問題回答得多么離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師的標準答案甚至離題十萬八千里,都會得到一句“Good Try( 嘗試得好 )”的贊許。從這幾個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們的率真來,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讓梨或者讓梨的理由。

      這堂課除了學中文外,就白上了嗎?暫時看似在思想品德方面對孩子們沒有什么效果,但是后來我卻發現,這種德育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實際上孩子們不知不覺間接受了課文要傳達出的信息。以我家凱麗為例,后來的一天我洗了一盤蘋果,她先挑了一個大的遞給了弟弟三豬,很隨意地說:“你比我小,你吃大的吧。”讓我吃了一驚,趕緊提出來表揚一番。

      所以,還是要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的經典教育,培養他們做人的根本。

      4.4 在美國教“弟子規”

      去年年中我又開始教我們自組的中文班大班的課,孩子們都上初中了,只學課本上的內容有點單調,我就想找點課外讀物作為補充。

      中國臺灣近年來“兒童讀經”很火,在所讀經文中,兒童首先學的是《 弟子規 》,|福$哇%小!說@下*載&站|它像《 三字經 》一樣朗朗上口,教孩子做人的道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比較缺乏的。把它作為孩子們學中文的課外讀物很合適,孩子既學了中文,又學了為人處世的規矩。

      我首先征詢家長們是否同意給孩子們上《 弟子規 》。中國臺灣來的媽媽一聽,眼睛瞪得比燈籠大,高興得連說:“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快教快教。”大陸來的父母不置可否,因為以前誰都沒有接觸過,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我說是教孩子孝順、有禮貌、講信用還有怎么交朋友、搞好人際關系還講學習方法,父母們一聽,也都覺得學這個挺好。

      弟子規,籠統地說,就是弟子應該遵守的規范,這個“弟子”在家里面指的是子女,在學校指的是學生。做兒女的做學生的,居家、學習、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規則,就是弟子規。

      它的總序,出自《 論語 》的“學而篇”,短短幾句話,已把做人的基本規范說得清清楚楚。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搖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 弟子規 》是依據圣人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謹慎,說話做事要講信用;和別人交往時要平等仁愛,時常親近德行好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必學必做之事,如果這些事情都做好了之后還有剩余的時間精力,那么要去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讀這個總序,已使人感慨不已,孔子和現代人的觀念大不同啊!我們如今都是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放在鋼琴、數學、舞蹈、體育等才藝上,雖然也會去培養孩子的品德,但是不會將之凌駕于文化知識的學習之上。古圣賢卻認為“文”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是有了余力之后再去學的,對于孩子,最重要的是人品和道德的建設,這才是培養人的根本。

      在教孩子《 弟子規 》之初,我有點擔心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會很有限,只怕理解不了。心想,只要能給他們一點啟蒙就好,即使現在不明白,將來遇到事情,他們能想起來曾學過的一些基本做人的規則,也會有所助益。所以,我沒有要求孩子們去背誦、翻譯、理解,只要他們肯跟著讀,聽聽講解就行,不讓他們感到絲毫壓力。

      上課時孩子們大聲跟著念,因為押韻,朗朗上口,幾次課下來,總論自然而然就給背下來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的領悟力極強,對于文中的思想和教誨,孩子們也能夠明白和接受。

      比如,總論中講到要“泛愛眾 而親仁”,泛愛眾他們能理解,因為美國文化中就有博愛的觀念,對于“而親仁”就有點迷惑。我解釋說,這個可以理解成交朋友,一定要交品德高尚的朋友,不能交有惡習的朋友。比如一個孩子偷偷吸毒,和他來往多了,你有一天也會想試試,就可能發生很嚴重的后果。他們聽了覺得有道理。

      又比如在講第一節“入則孝”的時候,頭幾句是“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有個孩子就問:“如果父母講得不對怎么辦?他們做錯了事難道我們也要聽嗎?”

      馬上找出這一節靠后面的一句話給他們看:“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對這個問題回答得很清楚,父母也是人,也會做錯事,這時候,孩子要去“諫”,告訴父母他們做得不對了,態度上要誠懇,要和顏悅色。

      另一個孩子接著問:“可是我說了他們根本不聽怎么辦?”

      答案在這里:“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如果父母不聽規勸,這時要耐心等待合適的機會,比如父母情緒好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打罵,此時我們雖然難過得痛哭流涕,還是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被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將來鑄成大錯。

      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講的“孝”并不是愚孝。文中有理有節,將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都講到了,有了疑問在里面都能找到解答,所以孩子們能夠欣然接受。

      “出則弟”講的是兄弟之間的相處,“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兄弟姐妹之間相處不去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之間能夠包容忍讓,沖突抱怨自然消失不生。

      在“謹”的一節里,主要說的是日常起居的規則,“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看了這四句忍不住會心一笑,“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等等,這些都是在家里、在外面的行為準則,仔細想想,每一句都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

      “信”一節里講到“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讓孩子明了言而有信的重要以及人生應該看重的東西。

      “泛愛眾”里說道:“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就是“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的理念啊!“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等等講的都是為人處世:人家忙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不要去說別人的短處和隱私。最絕的是最后連怎么和用人相處都提到了,“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既要“端”,又要“寬”,以理服人,不以勢壓人。

      若是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了這些道理,哪里會有處不好的人際關系?

      在“余力學文”一節中,講到了許多學習方法,比如“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在訂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而到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功夫深了,困擾疑惑的地方自當迎刃而解。當心里有疑問的時候,要隨時把問題記下來,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明白其義。

      《 弟子規 》最后四句話是:“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鼓勵我們當人生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要發憤上進,圣賢們的境界雖高,只要肯循序漸進地努力,普通人也是可以達到的。

      在中文班教其他小孩的同時,我在家里也試著教女兒凱麗,晚上吃完飯就學幾分鐘,斷斷續續地已經講完了一遍。凱麗很喜歡讀,至于道理,不知道她理解了多少。但是,功夫沒白下,不管凱麗是否受教,已經有人受益了,那就是在一旁“旁聽”的老公。一直以為他在電腦跟前忙自己的事情呢,誰知道他豎著耳朵在聽我們上課。那天,我給凱麗講完了,他在一旁感慨地說:“這些道理太好了,我覺得我都該好好學一學。為什么小時候沒人教我們這些道理呢?”現在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學到這一課,要把他們培養成為品德高尚的、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人。

      4.5 美國孩子如此評價窮人和富人

      上文提到,我在美國小鎮上中國人自組的中文班里教課,這個班的學生都是十二三歲,在美國上初中。課堂使用的教材是國內一所大學為國外中文教學編的一套十二冊的中文課本。有一次上課,學到了一篇講聰明農夫智斗地主的課文。

      故事說的是一個聰明的農夫到地主家借鍋,還的時候鍋上還放了一口小鍋,地主就問:“你只借了一個鍋,怎么還回來了兩個呢?”農夫回答,借去的這口鍋在他家生了一個小鍋,所以一起還回來了。地主很高興地收下了,告訴他以后想用鍋就來借。

      很快,農夫將地主家最大的那口鍋借走了,然后一直都沒有還。地主去要,農夫說,那口鍋死了。地主很生氣地問:“鍋怎么會死呢?”農夫回答:“鍋都可以生孩子,怎么就不會死呢?”地主很生氣但是拿他沒有辦法。

      讀完了課文,我和孩子們討論這個故事,他們的回答徹底顛覆了我以前對這個故事的印象。

      老師:關于這篇課文,你們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甲:鍋應該屬于比較私人的物品,農夫為什么要到別人家去借呢?

      老師:因為他比較窮,家里沒有足夠的鍋用,就需要借了。

      學生乙:哦,那什么是地主?

      老師:地主就是農村里比較富裕的人,家里通常有很多田地,雇人來耕種。

      老師:你們讀了這個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

      學生甲:我不喜歡這個故事,也不喜歡這兩個人,這種文章不應該放在教科書里,會教壞小孩的。

      老師:為什么?

      學生甲:這個故事里面的人都不誠實。

      學生乙:對,他們都欺詐、貪婪。

      學生乙:我覺得這個農夫看似聰明,實際上很蠢,花那么多心思合計圈套,就是為了用一個小鍋騙來一個大鍋,還是個人家用過的舊鍋。

      學生甲:他之所以窮得要借鍋,大概就是因為只想著不勞而獲,耍詭計騙別人的東西。他如果把心思用在努力工作上,一定可以賺很多鍋出來。

      學生乙:是啊,如果他把用來買那個生出來的小鍋的錢攢起來,再去干活賺點錢,就可以自己買一口大鍋了,何必去騙人。

      老師:嗯……你們說得對,努力工作、自食其力是做人的本分。

      學生甲:還有,他再去跟別人借東西,肯定沒有人會借給他了。

      學生乙:就是,他借東西不還,失去信用了。

      小時候讀這樣的故事時,聰明的農夫總是可以斗敗愚蠢又貪婪的地主,是個正面人物形象,而在這些受美國教育的孩子們的眼里,他卻是個既狡詐又愚蠢還沒有信用的人。

      仔細想想原因,聰明農夫的故事實際上有背景,那個地主向來自私貪婪,對雇工又苛刻,窮人都對他敢怒不敢言,只有這個農夫能對付得了他,經常讓他吃個虧出個丑,為窮人出口氣。這個故事里農夫最開始借鍋的目的大概就是為了耍弄地主,而不是為了借鍋用。

      美國長大的孩子生活在法治社會,尊崇誠實努力個人奮斗,欺騙撒謊沒有信用都是讓人唾棄的行為,即使地主不仁在先,他們大概也難以理解農夫的做法。我覺得他們對于個人品行的理解是正確的,所以沒有深入地去給他們講故事的背景。

      我又問他們對地主這個人物怎么看。

      學生甲:他太貪心了,第一次農夫還鍋的時候,多還的那個鍋不是屬于他的,他就不應該要。

      學生乙:他沒有做人的原則,既然是有錢人,別人都窮得要借鍋了,他怎么還能多要人家的東西呢?

      學生甲:是啊,他有錢應該主動幫助窮人,做慈善事業才對。

      老師:說得好,我們要想著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占別人的便宜。做人也忌諱貪心,中國有句老話叫“貪為死門”,很多禍事都是由貪心引起的。

      窮人要努力工作,有錢人要做慈善事業,孩子們心目中的社會是真正的和諧社會啊!

      4.6 差生變成了優秀生

      小明酷愛打籃球,自身條件也夠好,打球時身手矯捷靈活不說,身高在初二時就達到了一米九。他們學校的操場上有個籃球架,籃筐上已經沒有網了,只剩一個空架子,卻也擋不住他玩球的熱情,一下課拿著球就奔球場而去。

      小明的班主任老師喜歡拖堂,該下課時不下課,總是嘮叨個沒完,把小明給急得一個勁地用手指頭轉籃球,兩條腿不停地晃來晃去。因為他個子高,課桌里面放不下那雙長腿,他總是把腿伸到桌子外面,所以他轉球晃腿班主任在前面看得一清二楚,再看到一下課他就拿著球奔出教室的緊迫樣,老師主觀上就覺得這個學生滿腦子都是玩,不求上進。

      小明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不算差,屬于中上游,可每次考完試,班主任老師給他的評語都是不夠努力,精力沒有完全放在學習上。經常在班上不點名地批評,有的同學整天就想著玩,毫無上進心和緊迫感,等到考不上理想高中,考不上好大學時后悔就晚了。小明聽了心里就很氣,不就是下課玩球了嗎?又沒有上課玩!

      有了抵觸情緒,對老師就不那么尊重了,有時老師批評他,他會頂嘴。老師對他的印象更壞了,一開始只是覺得他貪玩,現在認為這個學生的品質有點問題。

      一次老師又拖堂,小明在下面轉籃球,一下子沒拿穩,球掉到地上,彈跳著一路沿著走道滾到了前面,惹得兩旁同學大笑。老師以為他是故意的,火冒三丈,下課后罰他不許出去不說,還把籃球沒收了。

      小明很氣憤,因為他根本不是故意的。尤其讓他郁悶的是,老師讓他寫檢查在班上念,必須全體同學都通過了才行,否則就不還給他籃球。

      他和老師的梁子越結越大,因為四十多歲的班主任老師是個單身母親,人又認真古板,所以,在背后他給老師起了個外號叫“滅絕師太”。

      不知怎么這個外號就傳到了班主任的耳朵中,老師惱羞成怒,叫來小明的爸爸媽媽訓斥了一番還不解氣,又將小明告到了教導主任和校長那里。最后,學校給了小明一個記過處分。

      但是,老師的“滅絕師太”綽號也因此傳遍了全校,人人皆知,班主任老師因此恨他入骨。

      小明的初中生活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班主任老師從來不給他一個好臉看,老師在場,同學們都不敢和他接近。他破罐子破摔,初升高時沒有考上重點高中。班干部私下透露說,老師在檔案里給小明的評語很差,到了高中這些檔案都得背著,所以,小明在高中的日子只怕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小明的父母萬般無奈之下,聽從親朋好友的建議,湊錢把小明送到了美國讀高中。

      剛來美國,小明英語不好,學校特意安排他進ESL班學習英語。學校的輔導員幫助他選課,建議他剛開始選容易的課,少選課,只要選夠學分就行,不要貪多,等到英語過關了,適應了美國的學習方式,第二年再多選一些課程。

      課外活動,小明只選了籃球一項。

      每天放學后可以光明正大地在正規的籃球場地和身手相仿的同學一起打球,小明幸福到家了。就沖這個,就覺得美國學校好,就是好!開學不長時間,籃球隊教練就看中了他,把他招進校隊。

      小明訓練刻苦,素質又好,球技飛速提高。籃球隊代表學校出去參加比賽時,一般高一的孩子都是坐板凳的多,他卻可以得到些上場機會。等上了高二,他就變成了絕對的主力。

      高二那年,他們籃球隊得了地區比賽的第一名,小明是最佳得分手。美國人特別重視體育,全校都為他們球隊的勝利歡呼,校長在學校廣播里表揚球隊,特意提到小明如何英勇頑強,和隊友協調作戰,有勇有謀地奪取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他們籃球隊的大照片掛在學校櫥窗最顯眼的地方,小明自己有個單獨的大特寫放在旁邊。

      在美國學校,最有人氣的孩子不是學習好的孩子,而是體育明星,那真是女生追捧,男生羨慕。在體育方面得的獎杯在學生們眼里絕對比科學比賽的獎杯有分量。小明成了學校的明星學生,不斷有女生向他送秋波,還有學生問他是不是姚明的親戚,要不怎么都叫“明”?

      小明那嘴樂得合不上,感覺簡直太好了,練球也更積極了。

      同時,小明的文化課也漸漸如魚得水。他高一選的代數在國內初一就學過了,所以覺得容易得不得了,基本的英語數學詞匯明白了之后,數學在他看來簡直就是小兒科一樣,使得老師對他贊不絕口。有一次上課,他發現有一道題老師演算錯了,同學們都照葫蘆畫瓢地跟著做,他心里琢磨著要不要和老師說一聲。在中國,指出老師的錯誤老師有可能非常不高興,小明太怕老師給小鞋穿了。他沒有當場說出來,等到下課,拿著自己的演算問老師是否正確,老師才意識到自己錯了。老師不僅沒有惱,還連連夸他聰明,說他是數學天才,推薦他進學校的科學小組,參加培訓,代表學校參加數學競賽。

      小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在國內經常被老師罵得狗血噴頭,屬于不努力不上進的朽木,在這里竟變成了天才!還可以參加數學競賽,這種好事在國內的時候哪里能輪到自己啊!

      在各門課中,他最差的就是英語,英語課老師考慮到他的具體情況,考試時網開一面,允許他查字典。平時他取得了任何一點進步老師都是不住嘴地表揚,有時候小明都被表揚得不好意思,甚至懷疑老師是不是諷刺自己啊?看著老師真誠的笑臉,他知道不是,老師真的認為他取得了巨大進步,為他高興和自豪。

      他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上課特別積極,從來不落課,按時完成作業,并在球隊和科學小組里交了很多好朋友。他的籃球水平也不斷提高,學校球隊在他高三那年拿了全州的冠軍,他在州數學競賽中也取得了一枚獎牌。

      申請大學時,一所籃球非常厲害的名校因為他的籃球特長而特招錄取了他,并給他四年全額獎學金。

      這個在中國的差生,卻在美國高中里如魚得水,成為校園里的風云人物,前途似錦。

      4.8 和“性”有關的作業

      兒子上初二時,有一天拿回來了一張作業讓我也做做,我驚訝地發現原來是學校發的和性問題有關的問卷。

      要求:請對下列問題寫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去問父母的看法,如果父母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不同,請和父母一起討論。

      1. 你對年齡在十三歲到十八歲之間的異性孩子約會的看法。

      2. 你對十三歲到十八歲的孩子發生性行為的看法。

      3. 你對十三歲到十八歲的女孩懷孕的看法。

      4. 你怎么看待離婚?

      5. 你對喝酒的看法是什么?

      6. 你對毒品的看法是什么?

      ……

      本來在兒子進入青春期后,我就想找機會和他談談和“性”有關的問題,老師的問卷提供了最好的機會,我們趁機和兒子討論了一番。他在學校已經上過生理衛生課,知道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性行為、孩子的孕育過程……所以凡有點尷尬的部分,他都知道了,根本不用詳細去講,討論起來頗為容易。兒子表現得很“傳統”,上述問題都選擇回答“不”,我們的答案當然也都是“不”。

      學校提供性教育課程真好,省了家長多少事。

      兒子后來在高中的時候喜歡上了學校的一個女孩,所以他十三歲時講的“不約會”的想法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就變了。不過他沒追上那個女孩,后來和另外一個女孩關系很好,節日互送禮物,在學校來往也比較多。我曾問他,那個女孩是否是他的女朋友,他說他們只是好朋友,不是男女朋友。他自己完全分得清。

      在我們東方人的觀念里,“性”和“性欲”這些問題都是隱晦的不能公開談論的話題,尤其是和孩子。我記得自己上初中時生理衛生課學到和身體隱秘部位有關的章節,老師都是讓同學們自學的,而美國的學校會提供明確的信息還會讓孩子們參與討論,并強烈建議家長參與其中。

      這里對于女孩的性教育開始得比男孩還要早。女兒今年十歲,有天回來跟我說:“媽,下一次去買東西,你要記得買衛生巾。”嚇我一大跳,趕忙問道:“你來月經了?”

      她若無其事地回答:“沒有,要買來預備著,一旦要用的時候臨時買來不及。”“誰告訴你的?”“今天老師給班里的全體女生講了女孩子的生理衛生和小寶寶是怎么在媽媽的肚子里形成的。還說我們很快都會來月經了,讓大家要有所準備。”

      然后從書包里拿出一張作業,上面是女性人體解剖圖,要求學生標出生殖器官的名稱,女兒說過兩天還要考試。

      她邊做作業邊想起來一個問題,又問道:“媽媽,我知道寶寶是怎么來的,老師講女人排出了卵子以后,如果遇到精子,會變成受精卵,才會長成寶寶,可是那個精子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鎮定地用極其自然的口吻若無其事地回答:“精子是爸爸提供的,所以,女人一定要先結婚然后才能生小孩。”

      “噢。”然后她又埋頭做作業了。

      她沒有繼續問精子是怎么碰到卵子的,或者爸爸是怎么提供的,有點不求甚解,卻讓我暗自松了口氣。她的荷爾蒙還沒有開始大肆分泌,所以現在純粹是好奇,沒有任何雜念在里面。等到她真正成熟的時候,這個話題一定是免不掉的,到時候再認真和她談談。

      聽一位家有上高中女孩的母親講,到了初中和高中,學校還會繼續給他們上課,教他們性知識以及避孕的知識。

      我想,無論學校是否提供性教育,家長都至少要讓孩子建立起這樣的概念:第一,“性”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大小便一樣,我們不會當著別人的面去做,卻是生理上一個正常環節和需求,人到了青春期自然就會有這方面的要求和向往,這是正常的。但是“性”有其特殊性,涉及別人,還涉及下一代,人只有在成熟到一定程度,能夠為自己和別人負起責任的時候,才可以進行性行為。

      第二,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有相應的結果,所以,做之前就要想到事情的結果,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并面對。

      第三,對女孩子,要教會她如何說“不”,如何保護自己。

      用坦誠的態度和孩子討論,孩子也會在性的問題上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他不會去輕舉妄動。而孩子對性越無知越覺得這件事神秘就越想去嘗試。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后,父母可以選擇生活中比較自然的時機,比如看共同感興趣的電視節目、看電影、談論社會新聞等涉及男女關系、戀愛、未婚生子等的話題,和孩子討論“性關系”,為孩子建立正確的性觀念,同時,這也是和成長中的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契機。以后,孩子遇到了感情上的問題,他們也會愿意和父母溝通。

      4.9 “早戀”與“早練”

      我有兩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學校。一個中國朋友很保守,對女兒要求很嚴,希望孩子將來上一流的大學,談戀愛這種事在中學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可是女孩對班里的一個男孩動了心,不敢讓媽媽知道,這個從來不撒謊的孩子為了這件事開始和父母撒謊,想盡各種辦法背著媽媽和那個男孩約會。后來,男孩提出分手,女孩暗自傷心,偷偷流淚,體重和成績一起直線下降。她媽媽一直都沒有發現孩子郁郁寡歡、學習成績變差的原因在哪里。

      另一個老外朋友很開明,她的女兒學習成績很好,從小學就開始上天才班。女兒上了初中之后媽媽告訴她:媽媽不反對你談戀愛,但是你一定要讓媽媽知道。假如你要和他出去看電影什么的,媽媽還可以給你當司機。到了初三,女孩回來和媽媽講,自己喜歡上了同樂隊的一個男孩。媽媽很守信用,沒有反對,只是和她約法三章:和男孩在一起談談心、一起玩都可以,但是不能發生性關系,因為她還承擔不起隨之的后果。同時還強調,她不能因為戀愛而影響了學習和其他正事,否則媽媽就要限制這件事。女兒都答應下來。

      因為媽媽的接納態度,女孩經常會把她和那個男孩之間的事兒和媽媽討論,征求媽媽意見。一年后,她覺得男孩身上有些地方自己不能忍受,就提出分手。兩個人后來一直還是朋友。在談戀愛又結束戀愛這段期間,女孩的成績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初三畢業時拿了全校的第一名,得了校長獎,并代表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講話。

      孩子早戀,父母應該持有的態度,從這兩個實例中我們會得到些啟發。

      有些父母就像上面第一個媽媽一樣,采取禁止的態度,這些媽媽反對女兒戀愛的理由,一個是會影響學習,另一個是孩子不成熟,中學談戀愛根本是瞎胡鬧。

      我和很多美國媽媽交流過這個問題,在她們看來,出于這兩個理由,恰恰說明孩子應該早早戀愛。

      因為,如果談戀愛會對學習造成影響,在初中談影響考高中,在高中談影響考大學,那么在大學就不影響學習了嗎?不是常有孩子因此都畢不了業,還有殺人自殺的?何況,大學談也會影響考研究生,到了工作時談戀愛,會影響工作,影響升職。如果早晚都是影響,那么在感情上起伏最大的初戀最好發生在初中或者高中一年級,這個年齡的孩子恢復能力強,影響相對少些,孩子還經歷了這個年齡段應該經歷的東西,品嘗了少男少女清純愛戀的滋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亚洲成人av免费一区| 亚洲AV无码AV在线影院|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 日韩高清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试看视频|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玖玖|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十页|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AV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阿V|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AV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