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現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頭才設置筆筒。這與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筆筒造型簡單,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變化。比起其它文具,筆筒簡單而實用,可在明朝中葉之前,文房用具中卻沒有筆筒。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編》中僅提了一句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文震亨《長物志》明確指出了筆筒的古制:“鼓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雖舊物,亦不雅觀。”文震亨在萬歷年間已將此類筆筒視為舊物,可見其生命力之弱。這類一方三圓(個別也有四圓)孔的鼓形文具,很長時間名稱混淆,功能說法不一。據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就是筆筒之祖,與后來大量生產的筆筒大相徑庭。
傳世筆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筆筒明末很多,可以認定萬歷年間的亦不在少數,然瓷制筆筒萬歷年間的幾乎不見,唯崇禎一朝大量出現,且精美無比。竹木牙一類筆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愛,取之自然。文人親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數。留下姓名的名家有許多,朱氏三杰、濮仲謙、張希黃,代表著明朝竹雕的三大風格。入清以后,人才輩出,竹雕木刻技藝無不精絕。而瓷制筆筒,沒有留下工匠之名,書寫制做年款的卻不少見。這似乎與竹制筆筒屬款之風有著某種聯系。明代瓷制筆筒,目前僅見青花,繪制技法一反萬歷草率之風,工細之極,不讓畫家,足見文人對筆筒之重視。入清以后,筆筒材質更加豐富,瓷制品種驟增,應有盡有,至康熙時期達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時期風格變幻多樣,仿生品種迭出,粉彩美侖美奐。 中國文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注重個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調。這種格調與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筆筒這么簡單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態。一個小小的筆筒,置于案頭,幫助文人敘說他的審美心境,同時,也向后人展示了他們的非凡才華。 清.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高17.8cm 口徑13.5-8.5cm
筆筒橢圓形,鵝黃色,嵌紫檀木口緣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以山崖屏障為界,將畫面分為兩部分。山壁右側為曲徑幽林,古松插壁,垂蔭如蓋,松下三位老者圍石桌而坐,談笑自若,正在對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蓮花,相顧低語。山壁左側樹高林深,峽谷重疊。兩騎士高舉信旗,爭先恐后,策馬奔馳在谷道林間。山澗一側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題詩一首,方有楷書“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吳之璠”、“魯珍”等款識。 這件筆筒取材東晉淝水之戰的故事。雕刻層次清晰,雖然紋飾滿布全器,但布局妥貼自然。尤其是謝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態,表現了運籌帷幄、落子必勝的信心和毅力,與策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靜一動的鮮明對比,既有各自的獨立性,情節上又互相呼應,使兩部分構圖連成一體。 ![]() 明.象牙雕山水人物圖筆筒高14.6cm 口徑10.8cm 底徑11.5cm
筆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博帶手捧牙笏的官員,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燈引路,后面侍從掌扇相隨。背景在煙嵐霧靄中樓臺隱現。筆筒背面雕一青年,牽馬執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諄諄叮囑。兩圖連續,表達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題。并有陰刻行書題詩,提點畫意。 此器采用淺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紋飾乃至細節刻畫都具有明代象牙雕刻工藝的典型風格。 ![]() 清初.象牙雕松蔭高士圖筆筒高14.4cm 口徑12.7cm 底徑12.7cm
筆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邊的回紋裝飾帶之間雕鏤人物場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長青。其中人物可分三組:一組為老者攜杖徐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隨,興高采烈;一組為一老者立于橋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童于岸邊聞聲觀望;又一組為二老者伏案觀書,似忽有所感,與正在烹茶、提壺的小童一起遠望。作者利用圓形的筒身鋪排情節,以山松為界,步步設景,每一轉側均為不同的畫面,而其間又有內在聯系,藕斷絲連,十分巧妙。 此筆筒以高浮雕為主,并配合淺浮雕、鏤雕等技法,精巧嫻熟。其制作一絲不茍,連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圓整,顯示出這一時期象牙雕刻的典型風格。 ![]() 清初.象牙雕松梅圖筆筒通高15.1cm 口徑12.4cm 足徑13.5cm
筆筒截取一段象牙隨形雕成,外壁雕作古干虬枝狀,其上密布癭節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數枝松枝,松針茂密,如笠如輪,生意盎然。又從口沿處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頭,饒有韻味。松干沉郁,梅枝矯健,動靜相生。 筆筒構圖只截取局部而能生動自然。又采用深刻和減地浮雕法表現樹癭、枝杈。對梅花的處理上主要是通過鏟出花瓣的傾斜度以突出花蕊,顯示出立體效果,頗具匠心。 ![]() 清中期.牙雕人物方筆筒高11.7cm 筒徑9cm
筆筒方體,四角內凹作葵瓣式,并陰刻曲線修飾,頗為新巧。底部中央鏤雕一圓形空洞,本應裝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開光內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飾一重變體夔紋隨形開光,在雙重開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內容皆文苑隱逸題材,分別是撫琴、弈棋、題壁、醉酒等,人物雖小但須眉儼然,神情畢肖,景物不過截取片斷,卻也精雕細鏤,起到極好的襯托作用。 ![]() 清.黃振效牙雕漁家樂圖筆筒高12cm 口徑9.7cm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漁樂圖。畫面中山上雜樹成蔭,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樹下,表現出漁家閑樂的太平景象。山壁一側刻楷書乾隆御題詩一首:網得魚蝦足酒錢,醉來蓑笠伴自眠。漫言泛宅曾無空,一曲漁歌傲葛天。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長月小臣黃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種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筆筒造型堅實穩健,構圖嚴謹洗練。畫面分兩部分,既有層次感,全景又和諧統一。這種帶有蘇州、嘉定竹刻風格的高浮雕深達6至7層,所刻景物細膩靈透,工細入微。人物的發、須、眼以墨點染,保留著濃厚的雍正時期的牙雕風格特點。松葉如輪,松針纖細鮮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這種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圖體現了黃振效雕刻技術的精湛,同時也表現了清代雕刻工藝頂峰時期牙雕藝術的獨特魅力。從御題詩可見,這件精致的漁樂圖筆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歡心。 ![]() 清中期.牙雕黑漆地描花筆筒高13.7cm 最大徑11.5cm
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通體曲線優美。底部6頂角設6矮足。口、足邊沿飾變體夔紋,筒身主體紋樣則為開光內飾各式折枝花卉,如牡丹、玉蘭、菊花、梅花等,圖案黑地白章,效果鮮明強烈。 此種工藝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面去地淺浮雕紋飾,然后在空地上反復髹黑漆,直到漆面與紋飾高度平齊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葉脈等處配合陰刻填漆技法,才能達到最理想的裝飾效果。其整體觀感已經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這種工藝是清中期宮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 清中期.牙雕開光進寶圖轉芯式筆筒高12.7cm 筒徑8.5cm
筆筒圓體,象牙雕,口唇過渡柔和,口沿陰刻回紋帶,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幾達數十,分成多組錯落置于山水間,有推車者,有托盤者,有抱瓶者,有驅象者,大都興高采烈,所盛裝的皆為珊瑚、寶石、靈芝等殊方異寶。底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圓形臺,與筒身以螺口相連。外層又鏤雕一字紋地方形開光圓筒,套于口沿與足沿之間,可以旋轉,轉到不同角度,開光內顯現的紋飾亦不同,給靜態裝飾帶來了豐富的變化,是此筆筒最為精彩的一筆。 筆筒壁上之圖景實際即清代常見的番人進寶圖之變體,其人物均著西洋服飾,表現出當時中西交流的頻繁以及清代統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國的倨傲心態,頗堪玩味。 ![]() 明.紫檀雕玉蘭花筆筒
![]() 清.黃釉雕瓷高士圖筆筒
![]() 清康熙.青花釉里紅《圣主得賢臣頌》筆筒高15.1cm 直徑18.1cm
清康熙帝在位時尊孔崇儒,起用漢族文人治理國事,穩定社會,因此博得了文人階層的擁護,而用《圣主得賢臣頌》來歌頌康熙,并將其文字作為官窯瓷器裝飾,盛行一時。筆筒外壁通體楷書《圣主得賢臣頌》,抄寫工整,文尾落釉里紅“熙朝傳古”四字二行篆書方章款,底落康熙官窯楷書款。 ![]() 乾隆,碧玉樊桐仙侶圖筆筒,高14厘米,口徑14.6厘米,乾隆乙卯御題款
![]() 乾隆,太平盛世圖四方筆筒,高14.3厘米
![]() 清中期 黃楊木雕仿竹形筆筒
![]() 清中期,竹雕留青攜琴訪友圖筆筒,高13.5厘米
![]() 清中期,竹雕牧牛圖筆筒,高14厘米
![]() 清中期,紫檀百寶嵌愛鵝圖筆筒,高13.9厘米,口徑12.2厘米,清宮舊藏
![]() 清中期,象牙雕山水人物圖方筆筒,高10.2厘米,口徑6.3厘米,足6.8厘米,清宮舊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