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定位巧記四法
□ 彭果然 湖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在臨床上針灸的治療效果與定取腧穴是否準確有著密切的關系。 然而記憶腧穴定位卻讓不少學習者大傷腦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記住腧穴的定位呢? 筆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了如下四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一、要點記憶法 教材上關于腧穴定位的文字表述很詳盡,一字不落地死記硬背下來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很 容易遺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教材上的腧穴定位,我采取了提煉要點的辦法來精簡文字以減 少記憶量。如手太陰肺經的中府,教材上的定位是“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下1寸,平第一 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我在專門記腧穴定位的本子上只記“平第一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 寸”。我發現其實很多腧穴的定位都可以用像中府這樣的兩個小短句表述清楚,至于那些修飾 語句只要不影響理解大可以忽略不記。本法適用于所有腧穴,方法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文字來表 述清楚定位,只要自己能夠理解,越簡單越好。 二、組合記憶法 本法適用于歸屬同一經又定位大同小異的兩個或多個腧穴。如手太陰肺經的天府與俠白, 定位都在肱二頭肌橈側緣,只是上下尺寸不一樣,天府在腋前紋頭下3寸,俠白為4寸。這樣就 可以組合起來記憶,同時配合要點記憶法記成“天府、俠白:腋下3、4寸,肱二頭肌橈側緣” 。類似的可以組合記憶的腧穴還有很多,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相同文字表述的重復記憶。 三、歌訣記憶法 本法強調所背的歌訣一定要是最對自己口感的,最好是自編的。因為在自編的過程中有一 個自我創作的過程,人往往對自己用心創作出來的東西記憶深刻。而且一定要反復讀,達到能 夠隨時脫口而出的境地。像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上的腧穴,我編的歌訣是“第一大杼二 風門,第三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膽十一脾十二胃;一腰三焦二腰腎,三腰氣 海四大腸,五腰關元;一骶小腸二膀胱,三骶中膂四白環”。 四、對比記憶法 本法適用于具有可比性、容易混淆的兩個或多個腧穴。對比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根據腧穴 名稱相似、部位鄰近或是相對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一種對比的習慣,一看到 某個穴名就有意識地去想它與哪些穴位容易混淆,記憶起來容易模棱兩可,然后把它們在本子 上一一列出來予以重點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可以采取聯想的方法幫助準確記憶,如太溪與昆 侖、照海與申脈,定位相對,內外有別。我在記憶的過程中這樣聯想:太溪與照海名稱中都有 水,而腎主水,故這兩穴應該歸屬足少陰腎經,自然就在足內側,余兩穴就在足外側。對于尺澤 與曲澤,分別是在肱二頭肌腱的橈側還是尺側,我聯想成:尺澤偏要在橈側,曲澤只好委屈地在尺側。
在學習針灸特定穴的五輸穴時,筆者發現,在其運用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聯系到與本經臟腑 五行屬性相合的穴,即本穴。如肝在五行屬木,肝經五輸穴中的井穴大敦也屬木, 故肝經本穴即是大敦。十二正經各自的本穴如表1所示。 本穴在臨床上運用得相當廣泛,一般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根據五輸穴的主治特點來選取相關的本穴進行治療,因為本穴隸屬于五輸穴, 從表1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二正經的本穴各自對應井、滎、輸、經、合穴。因此《難經·六十八難》 所說的“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的主治特點自然 也適用于本穴。如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常致胃脘部、脅肋部脹滿,可取肝經的井穴也即本穴大敦治療。 2.根據五行學說來選穴,辨明疾病的病性虛實,結合臟腑、經脈和五輸穴的五行屬性按“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理論對相應的本穴及其母子穴施以補瀉。具體又可分為: (1)本經本穴補瀉法,是指選取病變所屬經脈的本穴進行補瀉。如肺實證瀉肺經本穴經渠, 肺虛證則補經渠。 (2)本經本穴補母瀉子法,是指選取病變所屬經脈五輸穴中本穴的母穴或子穴進行補瀉。 如肝實證取肝經本穴的子穴行間瀉之,肝虛證則補其本穴的母穴曲泉。 (3)母子經本穴補瀉法,是指選取病變所屬經脈的母經或是子經的本穴進行補瀉。 如肺實證取其子經腎經的本穴陰谷瀉之,肺虛證取其母經脾經的本穴太白補之。 此外如有必要的話,還可以選取病變所屬經脈的表里經同樣運用上述三種方法進行選穴, 表里陰陽經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本穴的五行屬性也一致。根據五行屬性的不同, 筆者把本穴分為五類。 結合表2不難發現前面提到的“母子經本穴補瀉法”恰恰是對六陰經和六陽經總體采用本穴補母瀉子法 ,同樣舉肺實證按“母子經本穴補瀉法”瀉陰谷也就是對本金穴經渠的子穴本水穴陰谷施以瀉法, 而肺虛證即是對本金穴經渠的母穴本土穴太白施以補法。 3.根據子午流注針法按時選取相應的本穴及其母子穴,在《素問遺篇·刺法論》 中說:“木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厥陰之井……火欲發郁,亦須待時,君火相火, 當刺包絡之滎……土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太陰之輸……金欲發郁,亦須待時, 當刺手太陰之經……水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少陰之合。”所選穴位均為各經的本穴, 且要求“亦須待時”。因此如果在本穴的運用中配合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取穴,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輸穴在臨床上運用極其廣泛,古今醫家都予以高度重視,論述頗豐。但對其中的 本穴卻著墨不多,筆者查閱一些針灸專業術語辭典中都未予刊載。其實在五輸穴補瀉法中 所選穴位均為本穴或是其母子穴,提出本穴能把復雜的選穴問題簡單化。本文前面提到的本穴 補瀉法也就基本上涵蓋了五輸穴補瀉法,論述簡潔明了。 按五行屬性不同將本穴分成五類,表2所列。一方面強化了表里經之間的聯系, 可根據臨床具體情況配合選用表里經的本穴及其母子穴或是表里經的母子經的本穴。 另一方面把母子經本穴補瀉法轉換成整體陰經和陽經的本穴補母瀉子法可簡化思維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