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者 曾遂今 論文關鍵詞 ,論文來源 中國音樂學5,論文單位 京,點擊次數 459,論文頁數 5-16頁1997年1997月論文免費下載 http://paper./paper_116843041/ 音樂社會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什么樣的客體范圍構成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這是我們進入音樂社會學大門之前首先所關注的問題。 音樂社會學,從詞意上理解,強調了音樂,也涉及了社會,則首先標志出音樂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內涵。但是,音樂與社會相互關系是多層次、多結構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有不斷運動的關系,也有相對靜止的關系,更有介于運動和靜止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說來,只要人們把觀察的焦點集中在這種關系的某層面上,那就產生了相關的學問和理論中的音樂與社會問題。比如音樂美學理論,文藝學理論、民族音樂學理論或音樂社會學理論中的音樂與社會問題等等。因此,為了判定音樂社會學處于音樂與社會關系的何種層面上,我們則先從筆者對音樂美學中的音樂與社會問題的理解談起。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音樂與社會關系在音樂社會學中的選擇。 一、音樂美學思想中的音樂與社會 在中國古代各時期音樂思想中,均內含音樂社會觀——即音樂與社會相聯系的思想觀念。從很多文獻里我們也基本能洞察到中國古人們在音樂認識主題中關于音樂從何而來,又向何而去的一個本質問題??鬃拥?#8220;興觀群怨”觀、莊子的“奏之以人,征之以天”、《呂氏春秋》中的“世濁則禮繁而樂淫”、董鐘舒的“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阮籍對“淫聲”社會根源的論述、李開先的“風出謠口,真詩只在民間”等等觀點,表現出歷代人們已經注意到音樂的社會來源問題、音樂對社會風俗的反映問題;而孔子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之題論、墨子的“為樂非也”觀、莊子的“樂也者,始于懼……愚故道”、荀子的“奸聲、正聲”感人論、賈誼的“教子以樂,以疏其穢而填其浮氣”、司馬遷的“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阮籍的“樂法不修,淫聲遂起”、汪xuǎn@①的“聲與政通,一感一應,禍福應之”等等觀點,又表現出歷代人們在注意音樂的社會來源、音樂的社會風俗反映問題的同時,又在觀察音樂和社會聯系的另一個側面——音樂的社會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問題。人們在對音樂和社會關系的認識中,均以音樂和社會這兩方面的相關聯系為主。 在西方,從古希臘羅馬時期起,從有關文獻中我們也同樣基本能洞察到,西方人在音樂認識主題中,對音樂從何而來,又向何而去的本質問題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音樂來自于社會和社會中人的情感,音樂又作用于社會,作用于社會人的情感。這就構成了他們的音樂社會觀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點上,西方與中國古代的音樂社會觀是相似的。與中國不同的是,西方的觀點較為集中、明確、直率,能直接就音樂與社會問題發論。而更多的音樂專門家,是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音樂社會觀,并以此觀念進一步地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中國,由于特殊的、漫長的封建社會性質所制約,很多人是站在統治階級、剝削階級立場,從維護本階級利益出發來包裝自己的認識觀念,大量的認識與科學規律背道而弛,有一部分觀點隱晦、荒謬、怪誕、玄妙,并將音樂的社會作用夸張到直接與“治國”、“亡國”現象相聯的不恰當的程度,由此而形成某些音樂社會觀念神秘的、不現實的色彩。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這些我們所謂的音樂社會觀,均是人們音樂思想的組成部分之一。更具體些說,這是人們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之一。 音樂社會觀所表達的是音樂的本質內容之一。音樂的本質,是音樂事物的內部聯系、內部特殊性,它決定著音樂現象的發展和運動。音樂的本質有多方面的內容。如音樂的感性材料、音樂的形式、音樂的內容、音樂的社會功能等等。 音樂的本質,是音樂該事物內部相對穩定、深刻的內在成分,我們可以用“靜態”來加以比喻。即音樂本質的內容,相對于“音樂本質的實現”來說,是“靜態”的而不是運動的。在馬克思主義音樂美學中,人們為了尋求音樂的各種相對穩定、深刻的本質,總是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毛澤東語)的科學抽象過程,曾取得一項又一項的認識成果。 音樂美學的研究,從根本上來講,是對音樂本質的研究,是對音樂所具有的相對穩定的、深刻的、“靜態”的成份、內容(這些均是音樂社會運動的基礎)的研究。由此,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不會重復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 二、音樂社會學中的音樂與社會 在對音樂的本質認識——音樂社會觀中,其中音樂與社會的正向聯系一面,含有一種運動的外部現象。這種運動的外部現象是由音樂的本質——音樂所具有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音樂要實現其社會功能,音樂就必須參與社會運動,音樂就必須從作曲家的寫字臺上、從作曲家的鋼琴健盤上進入社會。音樂作品不進入社會,不參與傳播,盡管它具有某項社會功能的可能性,但它沒有現實性。音樂永遠是一張樂譜或作曲家觀念中的音符群。只有作品進入社會參與各種運動過程,音樂才能作用于社會。 為此,音樂在其本質——音樂與社會聯系特點的“作用方向”一面,即音樂與社會正向聯系的一面,將可能會向我們展示出一個廣闊的、新的認識空間。這個空間是充滿運動活力、生氣勃勃的音樂現象空間。它包括著從事音樂、占有音樂的人的行為活動、社會效果,音樂的流動方式、流動規律以及音樂運動載體的本質與現象等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個空間卻是過去人們感覺到而未正視到,或人們正視到而未重視到的空間。而當隨著音樂的傳播技術的進化、發展到現當代的革命性飛躍,這個空間才開始被人們所重視——因為,由音樂作用于社會而引發出的一系列音樂社會問題單靠對音樂的本質、音樂美的本質的研究認識是不可能解決的。要深刻地認識音樂與社會的關系,還必須深入地在音樂與社會正向聯系的具體過程中了解音樂運動的全部過程。 音樂社會學,就是一門研究、認識、了解音樂的社會運動全部過程的學科。音樂社會學已超越了“靜態”的音樂社會觀念而對“動態”的音樂現象——音樂向社會的交織、音樂與社會的“結合部”、音樂向社會的作用過程進行認識與清理。 “音樂社會學”與“音樂社會觀”兩個詞組僅一字之差,表現出了兩種不同的概念內涵。前者是一門學科,在這門具有相應結構體系的學科中,研究相關的音樂運動過程;后者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表達了一種音樂的本質。而對音樂本質的探尋,是音樂美學的學科職能。 在中國和西方古代人們對音樂本質的認識中,在已經形成的音樂社會觀里,出現了一些音樂社會學的萌芽和端倪,如音樂的聽眾問題、流行問題、流行的激發與抑制問題等等。但這些思想與龐大的音樂社會觀思想體系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往往得不到重視與充分地展開。 在我國當代的音樂美學理論中對音樂和社會的關系作了本質而全面的論述。比如,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和音樂的社會屬性問題,有的學者們認為,音樂社會功能包括三個方面:其一,聽眾對社會現實和藝術家本人的認識作用;其二,對社會聽眾的情感道德倫理方面的教育作用;其三,對社會聽眾在身心愉悅、性情陶冶、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提高方面的社會審美作用。關于音樂的社會屬性,有的學者集中歸納為民族性、階級性、人民性、黨性和時代性五大特征[①]。其中對音樂社會功能的正視,是為了完美地說明音樂的特殊性,是對音樂要素和要素組合因特定性質、組合方式而產生的能力和發揮出的可以滿足社會一定需要的作用與結果的正視。對音樂社會功能的歸納,這本身就是在強調音樂所具有的這種性質。在音樂美學中,人們談音樂的社會功能,目的是指出音樂所具有的這種“可能性”,而有關功能的“現實性”,如音樂怎樣在社會中施展其三大功能,發揮這三大功能時各個具體的音樂傳播、流動環節怎樣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等等,這一切將是音樂社會學的任務。 音樂社會學,也不等于社會學家去研究社會中的音樂現象。正因為音樂社會學是音樂學科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音樂社會學要顯示出鮮明的音樂學專業色彩,它將充分利用音樂史學、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等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科學研究中所普遍采用的科學思維邏輯來進行學科的建設與開展。 三、關于中國音樂社會學的學科認識 一般認為,音樂社會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在國外成形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把音樂社會學作為獨立的學科進行思考則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為此,中國音樂社會學應當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科學的學科對象、學科構架、學科職能和研究方法。 國外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觀的“成因論”,本質是研究音樂形成的社會原因?;趯@種社會原因的探索動機,出現兩種流派:其一是所謂“音樂學流派”[②]。這種“音樂學流派”的音樂社會學,是彌補一定歷史時期音樂史論研究中的缺陷與不足。這就是如布勞考普夫所說的“如果音樂學從各方面都能勝任這一任務,那就根本不需要一門獨立的音樂社會學了”[③]。其二是所謂“美學流派”。這個流派以阿多諾為代表。阿多諾的整體思想基于他的藝術哲學觀即“社會是藝術的本源”,而表現出音樂藝術的一切均是社會向音樂方向曲折的形成。因此,大到對音樂現象的概貌性社會理解,小到一個和弦和音調,都要作出社會的回答。然而,他的研究目的,不是去彌補音樂學中的不足,也不是社會學家對音樂現象作社會學的研究,而是力圖建立起“音樂反映社會”的學問——音樂社會學。前蘇聯音樂學家索霍爾認為,阿多諾的音樂社會學思想又融入他的音樂美學研究之中[④]。<BR> 然而,我們仍然認為,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音樂史論研究已充分發展的今天,音樂社會學沒有必要再去重復音樂史論中應當涉及的社會問題。 國外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觀中的“作用論”,其本質是研究音樂對社會的作用過程。也是曾出現有兩種學術流派。其一是所謂“經驗主義流派”(純社會學流派)。這是從社會學家的角度來考察音樂文化現象。其二是以索霍爾為代表的音樂社會學研究者的“交叉學科流派”。所謂“交叉學科流派”,按索霍爾的話來說,是這樣的:“音樂社會學,從名稱上已經表示出,是在兩門學科——社會學與音樂學的結合點上形成的學科。所以它部分地包括在社會學之中作為藝術社會學或文化社會學一個分支學科。”[⑤]為此,索霍爾基于“交叉學科”的理解,認為音樂社會學具有兩大研究課題:社會學中的音樂課題與音樂學中的社會課題。由此可見,“交叉學科流派”,本質上是對“經驗社會學流派”和“音樂學流派”有機的綜合。 六十年代音樂社會學對象觀出現的這種綜合,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時代性和進步性。但是,當我們在今天音樂傳播、音樂物質基礎和社會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歷史時代里,社會音樂生活的方式、音樂的社會運動規律出現了新的、有時是人們料想不到的變化。此刻,傳統的“作用論”、傳統的音樂社會學研習方式很難清晰地研究音樂中的社會問題和社會中的音樂問題。 為此,改換一種音樂社會學對象觀的思維方式,不去羅列和窮盡前人在“作用論”對象中所涉及或未涉及、涉及得深與淺的一切,而是把音樂作為在社會中運動的實體。為此,考察音樂的全部社會運動過程,可能會使我們的音樂社會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空間。筆者就是試圖以音樂的宏觀社會運動觀點,擬定出中國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觀。 1、中國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 我們可以這樣來認識音樂。在音樂的內部組織中,表現為一個運動過程。音樂單個音符或音符組合的“接力運動”,呈示出了音樂作品。這就如同人的內部循環系統充滿著血液循環流動一樣。另一方面,充滿著內部組織運動的音樂,還要參與同社會相結合的運動:音樂音響形態的社會產生、音響形態的社會傳播、音響形態的社會接收……。與此同時,音響形態還有一個隨物質技術基礎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運動著的音樂的內部結構本身就在運動。這也如同人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樣,人永遠在社會中運動。而且,健康的人從幼年到老年,表現出人的生理、心理的發展、成長、成熟、衰退過程。這個過程,也是運動。 基于這種運動的觀念和形象的比喻,我們可以首先了解音樂在社會中的全部運動過程,為此,我們的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觀就十分清楚了。 我們把音樂在社會中的運動稱為音樂的社會運動。 音樂社會運動過程概覽 音樂社會運動是由三方面的運動組成。這三方面的運動我們形象地稱之為音樂的社會縱向運動、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和音樂的社會綜合運動。三方面的音樂社會運動均是處于音樂進入社會的一面(即音樂與社會的正向聯系)。因為,只有音樂進入社會或音樂在進入社會的過程中,音樂才參與運動。而音樂參與社會運動的動力是人的觀念與人的行為。 音樂的社會縱向運動 所謂音樂的社會縱向運動,是指音樂順著時間長河流動的運動,它是相對于音樂在同一時間或同一時間區間的橫向運動而言的運動。音樂的體裁、風格、流派、民間音樂的樂種、表演唱奏方式、物質技術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消逝了,有的滋生發展了。而有的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衍變,成為了新的型態。這一切都不是在短時期內表現出來的,而是音樂長期發展運動的結果。這種長期的發展運動,也包含著無數次短期橫向運動的積累。 音樂的社會縱向運動不是孤立的音樂形式的運動。它是在社會動力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歷史現象。 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 音樂在縱向運動的時間軌跡中任何一段時區內所經歷的運動過程,就是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在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中,音樂從歷史中走來,并進入這個時區的社會群體中去(民間音樂現象);或者,音樂人作曲家的觀念中產生,并通過樂譜媒介、表演活動、傳播媒介讓社會聽眾接受。音樂的這種社會運動過程,是在時間長河的一個橫切面上進行的。 音樂在時間長河的橫切面上進行的社會橫向運動,是一個復雜的、變化萬千的運動。首先,這個運動有一個各功能環節完備的運動程序。作曲家有感于社會的創作沖動,形成了他的音樂構思和寫作,歌唱家或演奏家音響化地藝術再現作曲家擬是創造的音樂語言。此后,廣播電臺、電視臺或音樂唱片制作公司向音樂聽眾傳播這些音樂語言。這是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的運動程序和軌跡。在人類的原始時代,這個軌跡非常短促而簡潔,而在當代,這個軌跡則變得冗長而復雜。 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表現出的現象是多方面的。除運動程序外,還有運動激發、運動的主體、運動的形式、運動的載體、運動的方向、運動的控制等多種層面的構成因素。比如,以運動的載體為例。什么是音樂的運動載體?音樂的運動載體就是說,在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中,音樂作品是通過什么手段進入社會聽眾的耳朵。在今天,這個手段就是音樂商品。而在昨天,音樂商品手段才開始萌芽。如再往前看,而在人類的原始時代,就根本不存在音樂商品了。我們從音樂商品這個運動載體中,能發現很多有趣的或嚴肅的問題;我們如果從音樂商品的流動現象出發,更會使我們的思考空間從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的茫然困惑中變得豁然明亮。音樂商品伴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悄然出現了二千多年,而今天音樂商品更是強制性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占領了音樂載體的支配地位。我們會看到,是音樂商品,促進了音樂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我們也會看到,也是音樂商品,帶來了社會音樂的浮泛和社會審美素質的下降。音樂商品這個音樂運動載體內含的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這就是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表現出來的現象之一。 在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過程中,充分體現出音樂對社會的作用。音樂除了對社會聽眾產生作用與影響外,橫向運動鏈條上每一個環節的人還對音樂產生作用。正因為是這種作用的動力,才使得運動持續下去。 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在運動的結構上,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運動。在原始社會中,橫向運動的結構十分簡單但卻很穩定,這是與原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音樂傳播條件相一致的。今天,橫向運動的結構十分復雜但仍然顯得穩定。因為在社會中占主流的音樂運動狀態絕不會退回到過去的水平線上。 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這也就是說,在音樂的社會運動中,除了運動主體——音樂家和音樂聽眾——參與促進音樂的流動外,為音樂家與音樂聽眾服務的其他人們也參與這種促進音樂流動的活動。如以今天的社會音樂生活為例,則我們會看到,媒體、商家、工廠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都投入到促進音樂運動的活動中來。 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是音樂本質之一——音樂對社會功能作用的現象表現。但由于這種現象的復雜、豐富、多變,當我們來重新認識各種音樂運動現象的本質時,將會使我們的認識進入一個新的深度。 音樂的社會綜合運動 音樂在社會中作橫向運動的同時,也在緩慢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縱向運動,為此而形成如同對角線式的綜合運動。這種綜合運動也是一種音樂的社會運動。它表現為音樂的內容、形式、風格等多方面音樂型態在橫向運動的量的積累中產生的質的變化。它也表現出音樂橫向運動中構成的因果關系。在今天的時區橫切面上的橫向運動是因,而在明天的時區橫切面上的橫向運動則是果。 所謂音樂的綜合運動,是在對音樂社會橫向運動認識基礎上對音樂社會縱向運動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音樂社會學研究音樂的橫向運動與綜合運動 以上根據我們對音樂社會運動分類與過程的大致觀察,可知我們的音樂社會學研究范圍,應當集中在對音樂的橫向運動和綜合運動兩個方面。因為對音樂縱向運動的研究,其實已經在大量的音樂史論研究中充分得到展開。人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把整個音樂歷史和音樂理論,放在發展、變化的社會背景之中,以此來觀察音樂的歷史事實和音樂的美學、技術特點。因此,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排除音樂社會運動的縱向(歷史)運動方面。但是,這并不等于我們在對現實的研究中將要排除歷史的方法。在以后我們將進行的音樂社會學理論思考中,為了說明各種音樂現象和社會運動問題的本質,我們將從歷史的角度對現象大量地進行跟蹤觀察,從而達到對現實現象的深刻認識。但這是方法問題而不是對象問題。 音樂社會學根據音樂美學對音樂本質的認識結論之一——音樂的社會功能論用在音樂社會功能發揮的范圍、在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范圍內確立音樂社會學研究對象。其中包含研究對象的三個層面: 音樂社會橫向運動的規律性研究 根據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多方面的現象表現,我們首先要對音樂的橫向運動程度即社會音樂生產程序進行系統考察。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音樂生產內部環節的多層次分析,以此認識相關各環節(音樂創作生產、音樂唱奏生產、音樂傳播生產和音樂科研評論生產)的相互制約性和動力作用規律,并揭示音樂的社會良性運轉、非良性運轉規律。 在橫向運動規律性研究中,對音樂的社會運動形式認識更是十分重要。其中包括了音樂的社會流行形式,即音樂的社會流動現象和音樂的傳播形式,即音樂的技術的流動現象。在音樂的社會流動中,尋求流行的本質、流行的人為性特點和流行的量化方法;在音樂的技術流動中,跟蹤音樂傳播技術的發展歷程、剖析傳播現象的本質特點、觀察傳播——商品——情感透明度三者之間關系。 對音樂的橫向運動載體——音樂商品的研究,也加深了我們對橫向運動規律性的認識。在音樂商品的全面考察中,中國的音樂社會學將力圖系統地明晰如下問題:音樂與音樂商品的區別與聯系;音樂商品的歷史進化與發展流程;音樂商品的分類;音樂商品的社會參與。在這其中,我們要重點了解與研究當代的音樂商品價值膨脹的表現形式與特點,以及什么是正向音樂商品生產、什么是負向音樂商品生產和音樂傳播透明度的衰減規律。 在橫向運動規律性研究中,還將系統地考察運動激發環節——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活動和運動控制環節——音樂評論與音樂研究活動。在這些研究中,音樂社會學將從新的角度和方位來支架起本學科的考察鏡頭。 在以上的各層面中,如音樂的社會運動程序、社會運動形式、社會運動載體、社會運動激發與社會運動控制等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與影響的。音樂社會學要揭示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與關系。 對音樂社會橫向運動的參與者研究 對橫向運動參與者研究則是從另一個側面來強化對音樂社會橫向運動的規律性研究。在運動參與者中,由于橫向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特質,其中一部分人員的本質揭示可以放在傳播、流行、商品研究中綜合進行。而對音樂運動的主體人員環節如音樂從職人員、音樂聽眾將可能單列專題研究。 音樂從職人員的職業歸宿,是歷史的產物,更是音樂從職人員謀生和藝術追求的手段。對音樂職業的基本認識,可以為音樂從職人員的社會功能揭示打下基礎。前者,音樂社會學要跟蹤中國和西方的音樂職業歷史進程、當代中國音樂家的職業特點和社會活動特點;后者,中國音樂社會學要明析中國音樂從職人員(團體型的音樂從職人員和個體型音樂從職人員)的社會功能、社會功能表現的規律性(成名現象、實力成名、假象成名)以及音樂從職人員的職業道德。 對音樂從職人員及其職業的研究,在音樂社會學研究和現實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音樂從職人員在當代社會音樂生活和音樂歷史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支配地位。他們是音樂現象的激發者。對他們的音樂職業及其行為活動的考察,有助于我們及他們對自身的科學認識并把自己放到促進社會進步、團結與文明的科學機制上。 音樂聽眾是歐洲很多國家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但是很多的研究者并沒有將音樂聽眾提高到促進音樂社會橫向運動的高度上來認識。也許是由于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對音樂聽眾的研究,缺乏宏觀的整體觀察,也缺乏具體的個案剖析。在音樂聽眾分類的研究中,只從現象出發下結論而丟掉了本質的科學探尋。最明顯的例子是阿多諾的音樂聽眾分類。正如日本學者們所批評的,“關于音樂現象,即使進行了分類和整理,也象見于聽眾類型化(“專家”、“優秀聽眾”、“有教養的消費者”、“帶情緒的聽眾”、“復仇者型聽眾”、“爵士樂專家與爵士樂迷”……)的場合那樣,帶著很強的直觀特點,因此,其他研究者進行發展、驗證都是困難的。”[⑥]學者的批評無疑是正確的。阿多諾在音樂聽眾問題上的研究缺乏起碼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另外,歐洲國家的一些學者在音樂聽眾研究上也沿著非科學方法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如前蘇聯學者祖格爾曼、達維道夫、匈牙利學者瑪羅蒂、維法魯西等人[⑦]。 音樂社會學對音樂聽眾的研究,首先是將聽眾提到音樂社會運動的參與者的高度來認識。既要對音樂聽眾作整體的宏觀觀察,也要看到當代音樂傳媒條件下出現的特殊音樂聽眾群體。與此同時,要對音樂聽眾進行科學的、客觀的、本質的分類。音樂聽眾的分類思想和科學依據有三:其一,音樂聽眾所處的地域特點;其二,音樂聽眾所具備的年齡特點;其三,音樂聽眾所具備的主體條件。 音樂社會綜合運動的預測研究 前面我們已經指出,音樂在社會中作橫向運動的同時,也在緩慢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縱向運動,為此而形成一種如同矩形對角線式的綜合運動。這種綜合運動表現為音樂的內容、形式、體裁、風格等多方面音樂型態在橫向運動的量的積累中產生的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出現的后果可以促進我們的預測思維,從而建立起一種科學的音樂未來觀。 預測性思維和科學的音樂未來觀,為音樂社會提出了新的任務。音樂社會學將研究一些人們感興趣的問題。如在音樂語言問題上,二十一世紀以后人類的音樂語言是一種什么樣的音樂語言?二十一世紀以后音樂的繼承和創新關系是否還遵循著同樣的規律?二十一世紀以后計算機音樂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對社會音樂生活將有什么樣的影響?二十一世紀以后社會的音樂審美觀念是否就等于今天音樂廳中極少數中所具備的所謂“超前審美觀”?另外,隨著信息傳遞的強化與發展,二十一世紀以后世界性的文化“趨同現象”是否最終要“抹平”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風格、音樂特色,民族民間音樂是否會在未來爆炸性膨脹的物質文明中喪失殆盡? 今天的音樂橫向運動,疊加入走向明天的縱向運動,就是音樂在社會一定歷史時期歷史中的綜合運動。今天的因就是明天的果。音樂社會學要分析這種因果關系,科學地推斷出可能出現的音樂后果。 綜上所述,中國的音樂社會學從音樂的社會運動觀念出發,其研究對象在三個層面上展開:1.對音樂社會橫向運動的規律性研究;2.對音樂橫向運動參與者的研究;3.對音樂社會綜合運動的預測研究。三方面的研究方向,構成了音樂社會學在音樂社會功能發揮的范圍、在音樂的社會橫向運動和綜合運動范圍內的研究對象。 2、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結構 結構(Structure)用語來自于工程技術。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現已普遍應用結構概念。其意義包含兩方面:其一,任何一個作為獨立對象看待并具有完整意義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因素或成分組合而成的。因此這些成分可以分解和分析;其二,組成這些事物的因素或成分并非雜亂無章地組合,而是按一定的方式、原則有機地組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發揮其相關的功能。 音樂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它也應當具備一個完整的結構,其結構內部是由相關的層次、研究對象或子學科組合起來。 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結構具有兩方面的理解和應用。第一種是學科的內部結構,我們稱之為音樂社會學學科結構;第二種是音樂社會學的學科族系結構。它是音樂社會學在研究實踐中的深化與發展,表現出音樂社會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刻的內涵。 音樂社會學學科內部結構 作為音樂社會學學科,它由三個學術層面與以支撐,從而形成完整的、結構牢固的構架。這三個學術層面是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和工具層面。 所謂理論層面,即研究音樂社會學中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它將宏觀、整體地來解剖這個學科、分析這個學科,并用嚴密的理論思維體系來規范這個學科,用科學的方法論來武裝這個學科。在音樂社會學的理論層面中,它還要闡述論證音樂社會學學科在社會中和在社會科學及音樂學領域中合理性和必要性。為此,音樂社會學學科的理論層面至少包括了如下的研究內容: 音樂社會學的歷史發展; 音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音樂社會學的學科職能; 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結構; 音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音樂社會學的學科特征等等。在學科特征中,應包括音樂社會學與音樂美學的區別與聯系;音樂社會學與社會學的區別與聯系;音樂社會學與音樂學的區別與聯系。 所謂實踐層面,即是指音樂社會學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具體對音樂在社會中的各種運動進行研究的范圍:究其現象的本質,尋求規律,使我們理性也正視各種現實問題。這其中包括了對音樂生產的研究、對音樂流行的研究、對音樂傳播的研究、對音樂商品的研究、對音樂聽眾的研究、對音樂職業的研究、對音樂教育、科研與評論活動的研究、對音樂創作表演的研究、音樂的預測研究等等。這些問題,均是從音樂社會學的角度,對社會音樂生產結構各環節的性質、功能、運動形式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 中國的音樂社會學,只有在實踐層面完整而全面地展開,只有在實踐層面上研究、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才能體現出該學科所具有的中國特色和跨世紀的時代特點。音樂社會學絕不是純理論的學科,它是面向實踐、面向應用的學科。 所謂工具層面,則表現出音樂社會學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盡管音樂社會學不等于社會學,但它仍然要借用社會學的一些經驗研究的方法。在面向社會的觀察、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將要借助于某些手段。這就是所謂工具層面的含義。 借用的研究手段,常常是為社會學研究服務的統計學中內容。其中包括: ?。薄⒚枋龅膯巫兞拷y計。(1)集中趨勢。集中趨勢是統計總體中各單位統計值趨向中心位置的特性。它表現為所有的個體值都可以用一個中心值作為它們的代表。集中趨勢用來反映調查總體或樣本總體最一般的情況。常用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來表示。(2)離散趨勢。在統計總體中,各個別值是有差異的,因而反映集中趨勢的各數學值代表性也是有強有弱。反映其代表性的強弱就是離散趨勢。離散趨勢用標準差(方差)、四分位差和異眾比來表示。(3)頻數分布。所謂頻數分布,對于定類變量和定序變量來說,說是各類別樣本頻數所占總體的百分比。 ?。?、雙變量統計。(1)交互分類表。(2)相關數計算。(3)線性回歸方程。 音樂社會學的學科內部結構可以用下頁的圖簡示之。 ?。ǜ綀D 音樂社會學的學科族系結構 音樂社會學隨著學科的深入發展和認識的深化,可以進一步發展為一個較大的學科族系。如音樂創作社會學、音樂表演社會學、音樂教育社會學、音樂傳播社會學、音樂流行社會學、音樂生產社會學、音樂經濟社會學、民間音樂社會學、職業音樂社會學、業余音樂 社會學……。
當音樂社會學科族系形成之時,我們對音樂的社會運動規律,已到了全面而完整掌握的程度。 中國音樂社會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學科。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并非是強調指所謂的“實證”方法,而是指學科的社會作用。音樂社會學所研究的有關音樂社會問題和社會音樂問題,對當代從事音樂理論、教育、創作、表演、廣播電視以及文化、文藝理論研究和音樂行政管理、群眾文化工作管理、音樂品生產、文化市場、文化稅收管理工作等,將帶來業務啟發、認識和應用作用。 中國音樂社會學理論大廈呼喚更多的有志之士來參與對它的創造與組建。 1996年4月30日 北京 ?、?葉純之、蔣一民:《音樂美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207、211頁及212頁。 ?、?(蘇)A.H.索霍爾:《社會學和音樂文化》,自《社會學和音樂美學問題》,列寧格勒1980年俄文版,第16、17頁。 ?、?轉引自金經言:《外國音樂社會學歷史發展述略》,自《音樂學文集》,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版。 ?、?同②第18頁。 ?、?同②第19頁。 ⑥ (日)德丸吉彥:《音樂社會學》,秦序譯,張前校,自《音樂社會學·音樂詞典詞條匯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 ?、?(蘇)ю.達維道夫:《作為社會學現象的藝術》,轉引自②第109、110頁。 [編輯部收到本文日期:1996年5月16日] 作者簡況:曾遂今,男,四川樂山人,1949年生?,F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音樂學術信息》副主編、中藝院企業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中國輕音樂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際大眾音樂研究會(IASPM)會員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自幼受家庭音樂影響,“文革”期間高中畢業并失學,于磨難中步入音樂之旅。六十年代研習作曲,七十年代師從姚以讓教授并任專業表演表演團體作曲與演奏。1982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音樂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學習民族音樂并繼續學習作曲理論、創作技法與文藝美學,先后師從于郭乃安研究員、陸梅林研究員及屠冶九教授、樊祖蔭教授、秋里教授。1985年春研究生畢業并以《涼山彝族口弦》獲文學碩士學位。1991年以前已發表論、譯、文、評和音樂作品若干。自1992—1996年期間的主要文論、音樂作品為:《現代通俗歌曲觀念與技法》(書著)、《中國樂器志·氣鳴卷》(書著)、《音樂社會學概論》(書著)、《論音樂批評的科學性》(論文)、《社會音樂生產本質結構引論》(論文)、《音樂傳播新探》(論文)、《中國笛文化》(論文)、《從中國音樂的社會學問題看傳統》(論文)、《流行音樂中的微觀理論話題》(文論)、《通俗歌曲的四種社會審美效果》(文論)以及《呼喚明星》、《說明星》、《“發燒友”的社會責任》、《振興合唱,就是振奮民族精神》等評論多篇。主要獨唱、合唱、器樂音響作品為《太陽金牌》、《老百姓的話》、《魔笛》、《歸來的夢》、《思念的心律》、《苗風》、《山民》、《迷途的羔羊》、《惠安女》、《佛光》、《中華兒女一條心》等。*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火加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