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平衡針灸”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技術
“平衡針灸”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技術 王文遠 作者單位:100026北京軍區總醫院全軍平衡針灸中心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為主要臨床特點,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關節囊的慢性損傷性、無菌性炎癥所致。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肢節痛”范疇,多為上肢筋脈、肌肉、關節等軟組織受風、寒、濕邪外襲,閉塞經絡,氣滯血瘀所致,主要表現為“肩痛累月,肩關節如膠連接不能舉”,又稱之為“肩凝癥”。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淺神經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平衡針灸法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等特點。1989年曾獲全軍科技二等獎、“十五”被列為國家級中醫藥標準化招標課題。 1適應證 各種原因引起的肩關節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頸椎綜合征、胸廓出口綜合征、肩袖損傷、頸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軟骨炎、岡上肌腱斷裂等引起的疼痛。 1.1西醫診斷標準 ①40~50歲以上,緩慢起病,多有受涼或外傷史;②肩部疼痛逐漸加重,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③體征檢查:肩局部壓痛,活動受限,肌肉萎縮。④X線檢查陰性。 1.2中醫診斷 ①風寒阻絡:肩部疼痛、抬舉困難、手指麻木,微惡風寒,舌淡紅苔白,脈浮緊;②氣虛血瘀:肩部疼痛、上舉困難、肩部活動不便、面色灰白、氣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 ③寒濕凝絡: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熱痛減,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1.3孕婦禁用。 2治療方法簡介 2.1操作方法 右側病變取左側穴位,左側病變取右側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則。交叉取穴是平衡針法的特色之一。 采用28號3寸毫針1支,行直刺法,進針約2.5寸,可行上下提插針刺手法,待出現針感即可出針,整個針刺時間應控制在3秒鐘以內。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的患者可留針以增強針效。留針期間可適當配合肩部運動。 2.2技術關鍵環節 2.3治療時間及療程發病2周以內者,每日針1次,14次為1療程;發病2~4周者,每日針1次,21次為1療程;發病4周以上者,每日針1次,28次為1療程。 3不良事件及處理方法 暈針是針灸常見的副作用,針刺“肩痛穴”,只需3秒,時間極短,發生暈針的概率很小。病人首次就診應讓其臥床治療,以防暈針。 4注意事項及禁忌證 4.1在急性炎癥期水腫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進行功能鍛煉。待病情進入恢復期后可配合適度的功能鍛煉,否則會增加新的炎癥和水腫。 4.2在急性期、炎癥期、水腫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嚴禁在局部進行機械性治療。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針灸針刀,藥物封閉、理療烤電等,都會加重肩關節的急性炎癥和水腫。 4.3對體質虛、體質過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針刺肩痛穴后可出現局部痛或不適感覺,可以通過交叉針刺膝痛穴緩解。 5特點 ①取穴少,痛苦小;②見效快、療效高;③操作簡便、易于普及;④安全性較高;⑤突出人體自身平衡。 6臨床研究結論 ①找出了治療肩周炎肩部軟組織損傷的專病專穴—“肩痛穴”;②突出即時效應,針刺當時見效率達90%;③提出針刺神經支或神經干產生的針感效應假說;④采用單穴療法;⑤針刺經驗穴—肩痛穴,臨床治療380例,有效率94.1%。肩痛穴治療組療效與傳統取穴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⑥無副作用。本法安全簡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