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into the wild 荒野生存 逃避放棄還是自由解脫?我們逃避的其實是理想

     解塵了凡 2010-09-26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兩年以上,同名電影由肖恩·潘執著10年傾情編導。

      我們究竟是誰?

      我們究竟何在?

      什么是生命中必要的事情?

      生活從來都不詩情畫意。

      因此,無論如何

      記得給自己留條回來的路

      令人震懾……讓人感動……一個探索人類心靈深處某種追尋的動人故事。

      ——《紐約時報》

      任何想流浪荒野、擁抱自然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扣人心弦的書。

      ——《華盛頓郵報》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因為這個孩子身上有種東西在閃光。他在短短時間內,獲得如此豐富的人生體驗,令我羨慕不已。

      ——肖恩·潘

     

     

    1.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Lord Byron
      無徑之林,常有情趣;
      無人之岸,幾多驚喜;
      世外桃源,何處尋覓,
      聆聽濤樂,須在海里:
      愛我愛你,更愛自然...
      -拜倫伯爵
      
      2.
      two years he walks the earth
      兩年來他行走于這個世界
      no phone,no pool,no pets
      沒有電話、游泳池,和寵物
      no cigarettes
      也沒有煙
      ultimate freedom
      至高無上的自由
      an extremist,an aesthetic voyager.
      他是個極端主義者,是個唯美主義的漂泊者。
      whose home is the road.
      他以路為家。
      no longer to be poisoned by civilization.
      不再被文明社會所荼毒。
      he flees,
      他逃跑了,
      and walks alone upon the land of to become,
      然后行走在大地之上,
      lost in the wild.
      湮沒在荒野之中。
      
      3.
      有些人認為他們注定得不到愛
      Some people feel like they don't deserve love.
      他們靜靜的走向沒有感情的未來
      They walk away quietly into empty spaces,
      試圖斷絕和過去所有的聯系
      Trying to close the gaps to the past.
      
      4.
      大海唯一可以給我們的就是無情的海浪
      "the sea's only gifts are harsh blows,
      有時候 海浪會來得很猛烈
      "and, occasionally, the chance to feel strong.
      現在 我對大海知之甚少
      "now,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e sea,
      但我知道這就是它所存在的方式
      "but I do know that that's the way it is here.
      我還知道 活著是多么的重要
      "and I also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in life
      不必真的很強壯 卻要覺得自己強壯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
      哪怕只有一次 也要去證明自己
      "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
      哪怕只有一次 也要最原生態中去發現自我
      "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獨自一人面對冰冷的石頭
      "facing the blind, deaf stone alone
      只靠你的雙手和大腦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

     

     5.
      你還年輕 不能一直游戲于血與火之中
      You're a young guy! can't be juggling blood and fire all the time!
      你知道嗎 這就是最真實的
      You know, this is nature.
      
      6.
      我決定要這樣一直走下去
      i've decided i'm going to live this life for some time to come.
      自由和單純的美太美好而匆匆流逝
      the freedom and simple beauty is just too good to pass up...
      有些人會問 為什么現在行動 為什么不等等呢
      Some may ask, "why act now? why not wait?"
      回答很明了 世界不會等你
      The answer is clear. 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7.
      我曾經歷了許許多多
      "i have lived through much,
      現在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and now I think I have found what is needed for happiness.
      在鄉下恬靜的隱居
      "a quiet secluded life in the country,
      盡可能對人們做些簡單而有用的善事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seful to people to whom it is easy to do
      
      good,
      盡管那些人們并不習慣我為他們做了這些
      "and who are not accustomed to have it done to them.
      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
      "and work which one hopes may be of some use.
      最后休息 享受大自然 讀書 聽音樂
      "then rest, nature, books, music,
      愛戴周圍的人
      "love for one's neighbor.
      這就是我對幸福的詮釋
      "such is my idea of happiness.
      在這些之上,有你作為我的伴侶,也許還有我們的孩子,
      And then,on top of all that,you for a mate,and children perhaps.
      一個人還能再渴望些什么呢?
      what more can the heart of a man desire?
      
      8.
      孩子 你在逃避什么啊
      Son, what the hell are you running from?
      這問題我也可以反問你
      You know, I can ask you the same question!
      不過我已經知道答案了
      Except I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你知道了?
      You do, do you?
      我知道 法蘭茲先生 你得回去面對這世界
      I do, mr. franz! you got to get back out in the world!
      從你那個寂寞的房子里出去 還有那個小車間
      Get out of that lonely house, that little workshop of yours.
      出去轉轉吧 真的
      Get back out on the road! really!
      羅恩 你還能活很久
      You're going to live a long time, ron!
      你應該徹底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You should make a radical change in your lifestyle!
      我是說 人類新的靈魂來自于新的經歷
      I mean, the core of man'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
      
    9.
      Rather than love,than money ,than faith, than fame ,than fairness give me
      
      the truth
      不要愛情,不要金錢,不要信仰,不要名譽,不要公平,只求給我真實!
      
      10.
      you are wrong if you think that the joy of life comes principally from
      
      human relationships.
      如果你認為快樂的生活主要來自人與人的關系那你就錯了。
      god placed it all around us.it's in everything.
      神把快樂置于身邊的每一件事情中。
      people just need to change the way they look at those things.
      只需要換一種方式去思考。
      
      11.
      I actually try not to be found.
      我不想被找到
      I'm gonna be all the way out there, all the way fucking out there.
      我只想離開,遠離。
      Just on my own. You know, about getting out of this sick society.
      就我一個人,你明白,離開這個惡心的社會。
      To call each thing by its right name.
      用正確的名字去稱呼每一個事物。
      by its right name.
      用正確的名字。
      
      12.
      When you forgive,you love.
      但是,當你懂得原諒,你便懂得了愛。
      and when you love,god's light shines on you.
      當你懂得了愛,神的光芒亦會照耀著你。
      
      13.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幸福只有被分享才是真實的! 
      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謝謝上帝,我的一生是幸福的。再見,上帝保佑你們!
      what if i were smiling,
      如果我能微笑著,
      and running into your arms,
      擁入你們的懷抱,
      would you see then,
      你們是否會看見,
      what i see now ?
      我此刻的所見的景色?

     

    14.
      
      《Society》
      
      It's a mystery to me
      這對我是個難解之謎
      We have a greed With which we have agreed
      我們總是貪婪索取
      You think you have to want more than you need
      你的欲望總是多過需要
      Until you have it all you won't be freed
      終日為自己的欲求羈絆
      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碌碌俗世,光怪陸離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沒有我的存在,希望你不會寂寞
      When you want more than you have You think you need
      當你的欲望多過需要
      And when you think more than you want Your thoughts begin to bleed
      當你的欲望多過需要 你的思想開始滴血
      I think I need to find a bigger place
      我需要找尋一個更大的空間
      'Cause when you have more than you think
      因為當你的欲望多過需要
      You need more space
      你需要更大的空間安放
      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社會,你是瘋狂的溫床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沒有我的存在,希望你不會寂寞
      Society, crazy indeed
      社會,你是瘋狂的溫床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沒有我的存在,希望你不會寂寞
    ---------------------------------------------------------------------------------

    “我寧可不要愛情、金錢、信仰、名譽、公平,也要事實的真相”——盧梭。

    1968年生人的克里斯就是為了“GIVE ME TRUTH”,尋找他內心的事實真相而死于1992年的美國荒野上的一個廢舊公共汽車里,終年24歲。他有著百萬家財的父母,有一表人才的容貌,剛剛大學畢業的他是全美國能有資格去哈佛繼續深造的為數不多的高材生之一。但他卻選擇了荒野生存,他死前在木板上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亞歷山大·超級旅行家(1992年5月)。

     

    Chris,放棄了名牌大學的學位.放棄了去哈佛深造的機會.放棄了所有的城市中的名與利,放棄了父母贈與的新車."沒有錢活得更自在"就這樣他燒掉了所有的錢,輕松上路.沒有畏懼.去最純的大自然中尋找自我.他的生命.只有在他旅行的那兩年中,發揮了最大的光輝.沒有過多的行李.只有一個破舊的寬大背包.有生活必須品和幾本書.遠離都市.遠離喧嘩.遠離骯臟的一切.
      Chris是個理想主義者.他選擇了他的路.義無反顧.沒有是非之分.也許為了逃避.也許只是想要流浪.在路上.
      旅行中他遇到了許多人.有時候沒有錢大概真的會輕松自然.不需要太多防備.可以輕松地和每個人交談.所有的感情都自然而然地變得純真起來.他不斷地行走.和每一個感情深刻地人告別.告別友情.告別愛情.也許孤獨.但從不會寂寞.他只是想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看看我們,還有多少時間.還有多少青春.一次次地想上路,又一次次地推托.我是那么渴望旅行.那么渴望自由.卻有太多羈絆.這也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旅行."哪怕只有一次也要去證明自己 .哪怕只有一次 也要最原生態中去發現自我
      

    主角是因為誤食了野生甜豌豆中毒導致厭食而死的。
     

     "我羨慕他.然而始終做不到.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也會拋棄本不該附加于我的東西.追求自由.執著.
      "有些人會問為什么現在行動為什么不等等呢
      
      Some may ask, "why act now? why not wait?
      
      回答很明了 世界不會等你
      
      The answer is clear. 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世界不會等任何人.為什么不行動起來呢.我們膽怯.所以只能在這樣那樣的電影,書籍中找到慰藉.關于旅行的書我看過許多.每次都唏噓不已.然后依然過自己的生活.我還有等到什么時候呢.我不知道.在我等待的時候.已經有多少人收拾行囊準備上路.而我.永遠只是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

    ---------------------------------------------------------------------------------

    我也是個對詩意姿態流浪的意淫狂,但是下面這篇博客對我太具說服力了,忍不住一而再的推薦。
      http://seawaver./logs/47460851.html
      ---------------------------------------
      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
       ——尼采
      
       預定機票、聯系朋友、打點行裝,準備好相機、電池、旅游指南、剃須刀和避孕套,暫時逃避現實生活,在被贊美的風景里淺嘗輒止,是一種被普及的生活方式。還有一種古老而憂傷的出走方式,叫做流浪。
      
       “十一”是許多人外出旅行的黃金周,也是我的電影周。今天談論的電影和流浪有關,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一個20世紀90年代的、輕口味的“在路上”。主人公Chris(自名Alex)家庭優越、學業有成,可他毅然拋棄了存款和前途,獨身一人上路前往夢想中的Alaska,并最終死在冰天雪地中。評點這么有趣的故事,我的習慣是猜想別人的看法,羅列完畢后再開始旁若無人的自言自語,有點傲慢自大的評論方式,請各位海涵了。
      
       很多人會覺得,這小子挺不靠譜的,不過他也真敢干。從影片的記敘來看,Chris絕對不是一個專業的徒步旅行者,他沒有什么象樣的戶外裝備,幸好不斷有人接濟他一些必需的工具;他也沒什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本事,幸好他遇到的嬉皮士、退伍軍人和收容管理人員都不壞。如果不是這些幸好,我們的英雄主義小青年可能會死在墨西哥邊境或德州沙漠。我媳婦就說,這小子幸好在美國混,要是在中國的無人區,杵路邊站到死也打不著順風車。一個人徒步旅行可不像節假日出游那么簡單,更何況赤手空拳去荒郊野嶺。
      
       有一些人可能會大聲叫好,因為影片恰當的滿足了他們心底的流浪情結。壯美的自然風光、粗礪而質感的旅途感受讓這部片子有著豐滿的煽動性,為流浪的烏托邦打造一個現實的入口。電影也許不能鼓舞他們下定決心踏上流浪旅途,但足以讓觀眾對Chris決絕的勇氣和悲劇的命運報以贊美和同情。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Chris勇敢的去做了,雖然沒能堅持到一個美好的結局,意淫狂們依然心潮澎湃:自然太美了!流浪太帥了!將來,我一定要去哪里哪里哪里哪里…然后埋頭于案牘之中,過兩天就忘了這茬。
      
       還有個別人可能要想的深些,不止于這兩種浮光掠影的觀感。首先需要質疑的是,Chris的流浪在動機上是否值得思考?他有多少可靠的精神資源?表面上是他的父母失和,家庭關系出現不可彌補的裂痕,實際上是青年人本身在閱讀和思考之后,有了迥異于父母和一般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今日的中國青年中也很常見,無非是覺得社會虛偽、人情可笑、工作的無意義之類。但有趣的是,有了這么一丁點脫俗的認識后,青年人便覺得自己傲然物外了,有了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自信。讀書的目的,一在求知,二在解惑,如果只是沉醉于先賢的文筆和思想,繼而對現實世界左右看不順眼,倒未必是什么好事。
      
       Chris崇拜的三位大家,托爾斯泰、杰克·倫敦和梭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一生都在竭力逃脫世俗。托爾斯泰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的莊園,到了晚年還因不堪煩擾而離家出走;杰克·倫敦被稱為“馬背上的水手”,一生的歷險故事數之不盡;梭羅極力推崇自然生活,并身體力行的在瓦爾登湖邊建造了一間木屋獨自生活。Chris似乎只領略到了大師們的精神光輝,卻忽略了他們傳奇人生下的累累基石。杰克·倫敦從小是一邊做苦工一邊讀書的,少年時期就練就了許多生存技能;梭羅則是理論加實踐的動植物專家,他花了幾十年研究自然現象,另外在數學和地理上頗有造詣。相形之下,在Alaska的叢林里誤食毒草的Chris是否有點準備不足呢?
      
       其次要問的是,Chris的流浪是否得償所愿?我們都不奢望一個完美的故事,他能夠一直快樂的流浪下去,到很老很老什么的,但最起碼能夠證明:無論結局如何,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擇。Chris原本相信,生命的快樂只能在新鮮的經歷中尋找。這個信念如此堅定,當他遭遇Jan和Rainey的友情,Tracy的愛情和Ron的親情之后,哪怕再受用,最后還是拂了衣袖。可是當彌留之際,他給世界的遺言是:“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若無分享,并無幸福)”,他死的充滿遺憾和孤獨感。唉,這個結局難免會打擊理想主義的青年們,也許他們并不在乎結局,他們愛死了那種“為自己而活”的詩意姿態。
      
      
      
       如果我以上所說的部分都在你若有所思的范圍內,那么我們可以交個朋友,講點朋友之間的閑話。我有位朋友曾說,希望有那么一個人,擁有自由流浪的靈魂和腳步。有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在那擺著,哪怕自己的流浪夢想無法實現,起碼還有的憧憬。那么讓我們看看,成為這個傳奇人物的必要條件:
      
      1、他沒有父母。即使有,也是那種從未賦予他愛和溫柔的冷面家長,不然總有一天,他會擔心父母的晚年生活。
      2、他沒有愛人。即使有,也如浮萍勞燕,朝云暮雨后相忘江湖。若有一個女人始終念著他的名字,哪怕郎心似鐵,他也會記起曾經的溫柔。
      3、他要有強健的體魄來對抗饑寒,要有堅韌的心志去抵制誘惑。
      4、他要有一定的自然知識,包括天文、地理、潮汐、氣象、動物、植物…
      5、他要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避免被欺騙和傷害。
      6、他要有很強的生存技能,敢于并善于茹毛飲血、就地取食。
      7、他需要無限充沛的精力和矢志不移的信念,兩者缺一,他最終會厭倦流浪生涯。
      8、他能夠忍受真正的孤獨。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切斷社會關系就是切斷情感來源。他要真正的愛這個世界,才能超脫于普通人的人生境界,和自然、人生、宇宙完成心靈的對話,而不至于墜入虛無之中。到這種地步,可以說是哲人了。
      
       綜上所述,一個在真正意味上的流浪者,應該是一個父母雙亡、妻離子散、知識淵博、體格健碩、意志堅定、思想成熟、飽經風霜而童心十足、精于世故而不通世故的哲人。我用這么一個長句子不是為了搞笑,而是讓你看到這種可能性的微乎其微。這既需要天賦,也需要機遇,既需要意識,又需要行動。所以,絕大部分人的一生只能在“流浪”和“回歸”之間來回奔波。當我們年輕時,當我們有想法時,我們出走遠方,尋找未知的風景和意外的驚喜;而當我們疲憊時,當我們受傷害時,我們回到家鄉,回到母親或情人的懷抱,回到熟悉親切的生活之中。我們都是半途而廢的流浪者,區別只在于周期。有人走的遠,有人走的近;有人的心思重,有人沒心沒肺;有人回歸是為了照顧受孕的新娘,有人回歸是因為出門時忘了關煤氣。
      
       在我最郁悶的時光里,每年都要單獨出門遠行。帶很少的錢,坐最破的車,住最爛的旅館,一天走好幾個地方,卻吃不上一頓飯,反正怎么折磨自己怎么來。不過很沒出息的是,我的周期只有二十天。兩個多星期的跋涉后,我就會想念親人和朋友,想念家鄉路邊熱氣騰騰的小吃,甚至連原本厭惡的人和事物,都在記憶中漸漸有了溫度。這不算什么流浪,因為你終將回家,而且你很清楚這一點。
      
       有一種流浪是用腳步丈量天涯海角,還有一種流浪是將思想放逐于無盡蒼穹。經歷過出走的沖動和旅途的疲憊后,我似有所悟:最美的景色永遠在夢想的遠方,再遠的腳步也走不出迷亂的心房。流浪是一種姿態、一種生活方式,咳,這話誰都會說,其實這說法浪漫而簡潔了。凱魯亞克一眾寫詩、吸毒、濫交,沿海岸溜了一圈后作鳥獸散,如此“在路上”能否稱之為流浪,我并不以為然。流浪是一件高成本的事兒,而且還有著極高的投機風險。買張車票提個行囊,轉悠一圈回來就跟妞吹噓:我流浪去了——您花的那個價,也就買個標簽而已。有些人把生命、愛情、信仰都搭上了,也終究是其意難平。流浪的艱險之處,不在于高山疾流、沼澤荒漠,而在于心情和思緒枝枝蔓蔓的纏繞著渴望自由的靈魂,永無盡頭。
      
       每一個浪子都應該懂得,他最終將為一意孤行付出代價。無論任何實質的“流浪”,都會不可避免的帶來傷痛。父母的白發、愛人的眼淚、親子的呼喚暫且不說,且問你在拋棄一切之后,能否正視生存的困境和孤獨的折磨,在另一種人生中重獲與自然對話的能力,和內心長久的平靜。推翻現實回歸自然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直抒胸臆的態度固然可貴,但我也看到太多對流浪的溢美矯飾,引領著一代代年輕人輕妄的迷戀。對心態成熟的人來說,流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若不然,流浪不過是一次掩耳盜鈴的逃避現實。

     

    ---------------------------------------------------------------------------------

     

     這不是影評,只是說明關於現實中Christopher McCandless其人的,應該被知道的重要事實。
      也許是我好事,但我認為事實很重要——如果你不是單純地討論電影藝術本身的話。
      
      1,Chris不是誤食毒果而死,是餓死的。
      2,他臨終并未寫下『Happiness is to be shared』這樣的話。
      
      Chris的日記中最後寫下的字是:“美麗的藍莓。(Beautiful Bluberries.)”
      而他的正式遺言是:我過得很快樂,感謝主。永別了,愿上帝保佑!
      (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那些所謂的『回家』幻覺,所謂的『懺悔』或者『大徹大悟』之類的情感不屬於Chris,是編劇所強加給他(或者說賦予這個角色)的。
      
      Chris的獨行生活和死亡在當時的美國是受到社會關注的事件:一個本應有為的青年逃離社會野外生活,五個月後卻餓死在Denali國家公園。
      
      可以說,電影是用最後杜撰的話來安慰那些想要出離卻不敢出離的人們。
      它似乎不好意思告訴這個乖順如羊的社會:那個早死的逆子活得很痛快,並且毫無悔悟之心。
      它最後只是帶著小羊領略一下美國大好河山,並且告訴他們珍惜現在乖順平凡的生活——看那隻狼最後都想當羊了。

    ---------------------------------------------------------------------------------

    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 (1968.2.12-1992.8.18)
      
      從小在Virginia的Annandale長大,父親Walt McCandless是一名為NASA工作的天線專家。母親Wihelmina Billie Johnson最早是父親的秘書,后來幫助他開了家很成功的咨詢公司。從小時候開始, Chris的老師就發現他有著非同尋常的意志力。隨著他慢慢長大,更增添了強烈的理想主義和身體耐力。在高中的時候他是跨縣聯隊的隊長,他鼓勵隊友將跑步視為一種精神鍛煉——“奔跑著以反抗黑暗的力量,世上所有的邪惡和仇恨”。
      
      1986年,Chris畢業于W.T. Woodson高中,1990年畢業于Emory大學的歷史和人類學專業。他不錯的背景和學業成績掩蓋了他愈發增長的對美國社會空虛的物質主義的蔑視。Jack London,Leo Tolstoy和Henry David Thoreau的作品對他影響很大,他夢想著離開社會過上Thoreau那種獨居靜修的生活。
      
      大學畢業后,他將自己積攢的25k$全部捐給了著名的慈善機構Oxfam International,開始以Alexander Supertramp的名字旅行。他途徑Arizona,California和South Dakota——他在那兒的一個谷倉工作了一段。Chris在定居和獨居的狀態間交替生活,有時候他在現實社會中做一份工過群居生活,有時候則過著沒錢、幾乎不與人接觸的日子,有時候在野外找些吃的。他經歷了幾次冒險,如在洪水泥石流中丟了自己的車,劃獨木舟沿Colorado River而下直奔California灣。Chris以這些最低裝備的冒險為傲,一般不做特殊準備。
      
      多年來他一直有一個去Alaska冒險的夢想。離開大陸,離開文明社會,帶一本旅行日志記述自己面對自然的力量的時候的身心。1992年4月,他一路搭便車來到Alaska的Fairbanks。最后見到他的人是James Gallien,他駕車將Chris從Fairbanks載到Stampede Trail。Gallien特別關心這個沒什么裝備,又對Alaska荒原沒什么經驗的Alex,他試圖勸說Alex推遲這次旅行,甚至要載他到Anchorage去購買些裝備。但McCandless拒絕了他的幫助,只收下了一雙橡皮靴,兩個金槍魚三明治和一袋棉簽。在徒步Stampede Trial一陣子后他在Denali國家公園附近發現了一個被獵人們廢棄了的公共汽車,開始了他的獨居生活。他當時有袋10磅大米,一支Remington半自動步槍和不少22LR子彈,一本關于當地植物的書,其他一些書籍以及一些露營設備。他認為自己能靠采集植物和打獵活下去。盡管他沒多少打獵經驗,還是捕獵到了些小動物如豪豬和鳥類。有次他成功地獵到頭駝鹿,但沒能成功地將剩余的肉保存好。在當地人們通常將肉切成細條后再風干,而他卻按照在South Dakota遇到的獵人朋友的建議,試圖用煙熏的方法。他的旅行日志總共記錄了113天,從喜到憂。7月的時候,他已經成功地在公車上生活幾個月了,當他打算離開的時候,發現由于Teklanika River漲水,路已經不在了。
    ---------------------------------------------------------------------------------

     

    被現實囚禁得久了,就會忘記人應該有夢想,而且還會嘲笑其他抱有夢想的人。

    “如果我們承認人生可以被理性掌控,生活的可能性就被全部摧毀”If we admit that human life can be ruled by reas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s destroyed.

    能死在邁向目標的路上總比碌碌無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人更有意義吧。

    蒼蠅的生活是沒什么目標,空有一身技能卻只是用來躲蒼蠅拍,盡管蒼蠅也很討厭自己的生活現狀,但是卻無力去改變,為了生存,為了繁衍后代它必須要多在陰暗的角落,日復一日吃著很惡心的東西。
      有一天她看見一只蝴蝶想飛出這個城市,他大喊:不要飛出去,城市外面沒有剩飯剩菜!
      ————它不知道蝴蝶是去尋找鮮花的。

    主人公是有心理障礙的,他成長在一個缺乏愛的環境當中,他似乎也是一個不懂得如何愛的人,比起他來,我倒覺得那對老情侶和科羅拉多河岸邊的情侶更為健康一些
      他想要拋棄社會,逃開世界,去阿拉斯加之前,他還是說著幸福不存在于人際關系之中
      但最后他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聯系,明白了社會之于人的意義
      一個人想要逍遙其實真的不難,只要你拋得下責任和感情,但是幸福在于分享,分享意味著人與人的聯系,牽絆和承擔

     

    我覺得他的選擇很勇敢,至于最終的結局已經不是電影的目的,因為每一條路都不會盡善盡美,選擇了,就要承擔可能的后果。我終于明白為何那么多人喜歡這部片,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無比自由的荒野,只是有些人已經習慣了將它掩蓋,而Chris用自己的行動讓他得到了所追求的解放。正如同很多人喜歡看英雄片,Chris其實也是一個英雄,他讓我們的懦弱與逃避顯得多么的無地自容。

     

    主人公花了那么大的努力,實際上還是沒有逃出現實生活的羈絆,他不愿用原來的名字、不愿和妹妹聯系、不愿和別人談起自己的家庭。對于家庭這一點,他是在逃避,是一種懦弱不是灑脫。他一路走來什么都不怕,沒什么擋得住他,因為它無牽無掛。但最終他卻餓死在了車廂中,因為車廂束縛住了他,自從他找到車廂后,就不再前進了。

     

    chiris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青年,他因為對家庭失望而轉而寄希望與阿拉斯加,和有些有著同樣心理問題卻遷怒于整個社會和無辜旁人的過激行為想比,他的行為和結果至少沒有傷害太多的人。也不能說他的選擇幼稚或者錯誤,我想他的死亡原因倒是很回歸人類的初始狀態,在人類發展的初級階段,他這個死法恐怕是人類死亡排名第一的原因。影片有一種善意的中肯,并沒有極端的宣揚什么。我唯一的擔心是,主人公的父母還健在,不知要接受世人怎樣的評論。

     

    事實是我們只有在自己的世界中才不會孤獨.可問題是我們在只有自己的世界中卻難以生存,于是我們茍且偷生,生吞了孤獨,卻又被它活剝.
        因此對每一個憎恨吃屎的人來說,與社會決裂前都有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 : 你是否已經強到了對這一切說fuck off ?
        我們是不舉的衰神,我們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決定還是把頭默默的低下去繼續,其間用很多精神食糧和愛情信仰調調味,讓它容易下咽一些.
        而成為了傳奇的人物們卻不接受這樣的活法,他們說,即使活不下去,也要活的happy.

    單從chris本人出發來看,他確實超越的其他人,超越了他自己,真正的找到了他的那個比本質還本質的東西,和那些在另一端本質的很多人來說,他真的是太稀有了,太寶貴了。以至于人類不但要從文字載體記錄下來,還要導演花了上十年的時間才把它拍成電影。
      這個社會能否不像另一個本質那樣壞,有一點點的變好,才能對得起chirs,他也并不是遠離人群,他也最后知道happiness ishappy when it is shared。
    原著中最后的感悟是"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CARED

    我覺得這部影片宣揚的并不是像LZ所說的那樣,反而當他寫下SCARED,當他面對無法跨越的河流,當他說他饑餓,質問他的獵物在哪的時候,我知道他的人生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部影片被分成MANHOOD,GETTING KNOWLEDGE等幾個部分,講述的正是年輕人逃避社會,尋找心靈歸宿的故事,他在途中遇到了不同的人,他在經歷一些事,他在慢慢改變,當他相通HAPPENISS IS REAL WHEN SHARED的時候,他已無法回頭,但為什么他最后寫下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 是因為他死前的這1年多,他的人生觀有了轉變,不在沉浸于痛苦的過去,學會了原諒,他的靈魂得到了洗禮,他領悟了人生的真諦,他體驗了,他找到了歸宿,他感謝他的人生

    所謂強者,就是能夠不理會不想理會的一切, 仍能沒有后顧之憂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斯賓諾莎說的:"無知的人不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擾亂,從未享受靈魂的真正和平,而且過著對上帝、對萬物似乎一概無知的生活,活著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圍內,簡直可以不動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遠存在,永遠享受靈魂的和平。"(《倫理學》,第五部分、命題XLⅡ)
       這樣,圣人由于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他可以說是已經得到了絕對幸福。
      "
      若你已經強大到可以對這一切說fuck off, 又何必into the wild?荒野與廳堂,有區別嗎?

     

    人不能獨自生存,極致的自由意味著極致的孤獨.
     我們只是不愿意活在別人的世界,卻又沒勇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死亡。
    只有經歷完全不同的體驗才會令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
    不正是那些轉瞬即逝的相遇帶來的美好體驗,完美的教會了每個人孤獨的含義?

     

    "只有深切的孤獨的見證過一個偉大的存在,一個壯麗的瞬間,才能體會所謂的幸福終歸需要分享的意義。
        沒有經歷過的話,無從理解,也不要裝作理解。"
      Alex經歷了, 可是他死了。幸好我們還活著,所以我們分享
    you don't need to be strong, you just feel strong....

    只有分享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理想主義者極少能夠順利融入社會的,就好比我。不喜歡主流的生活,不想像大多數人一樣過活。這樣的想法使得我一直活在痛苦中,如果我沒有責任感,那我就沒存在的意義了

     

    不一定說那些生活在現代節奏,每樣事打理的特別有條理的人就不孤獨,而是他們掌握了調節的方法。我們凡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尋找自身的價值,讓自己活的明白點,追求內心的冀望。金錢,名利就成了附屬品。

     

    擁擠的人群不一定代表豐盈滿足,人們在寫字樓里,在宴席中,在24小時燈火通明的大都市,不是也常常會感到空虛迷茫?只不過,人們以為是自己擁有得不夠,因為貧乏而失落,于是更急切地去尋找更多的填充物,而不是一無所有的荒涼之地。


    有人說,我們是不舉的衰神,絕大多數人沒有和這個社會較過一次真,只是選擇默默地接受由別人創造的社會、思想、規則甚至鄰居的看法。我們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決定還是把頭默默地低下去繼續,其間用很多精神食糧和愛情信仰調調味,讓它容易下咽一些。
    成為傳奇的人物卻不接受這樣的活法,他們說,即使活不下去,也要活出我自己。

    也許,這么多人言辭激烈地苛責克里斯,是因為克里斯讓他們想到從前的自己。曾經年輕、敏感、叛逆、偏激的自己。莫名心驚。莫名失落。

     

    Chris在心靈上的所得:1、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盧梭似的隱居田園生活;2、對于家庭又找到了歸屬感;3、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對于自然在青年在熏制鹿肉失敗以后已經有清醒的認識,其實就是冷酷。而他的死完全是由于經驗準備不足的意外。如果說導演真正宣揚和支持,那就是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尋找自己內心的歸宿。Chris做到了,得到了。所以整個電影彌散著的淡淡的幸福的基調是貼切的。比起那些有夢不敢做,成天抱怨最后渾渾噩噩的眾生,他起碼是無悔的。Chris代給這個世界是精神這才是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去那輛巴士去悼念他的原因。個人導演還是很好的把握了這一點。

     

    Alex只是從頭到尾的作為一個人,他自己這么一個人,在尋找著自己的真實
      他沒有單純的說我要回歸自然我要像個最原始的野人一樣的生活
      他要的只是擺脫一切的過往一切的過去與社會強加在他身上的束縛去探尋何為真實
      這不是很多人所自己為是的爭論的他是個瘋子就只想擺脫社會的文明想要回到最原始的自然中去生活還自信滿滿的抨擊他既然要成為野人還好意思要用人類社會的產物槍而不是自己削磨的樹枝來捕殺獵物
      我想問說這話的人你要不要拿著他穿的衣服他住的車他吃的米來建立你那堅實強悍的論證呢?
      別人要的什么都沒有看懂
      就別學著別人的樣去把“鄙視“的單詞高掛
      
      他在這種及至中探求他的真實
      如果說他最初因為混亂因為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得不到幸福
      那么最后的最后即使他在那個卡車之中為饑餓而孤獨的死去
      他也至少領悟到了他自己人生的真諦他所追求的幸福
      那么內心能充實,即使那充實不是最美好甜蜜的感受,地死去
      他也多少好過如此之多盲目地活著到死抱著內心巨大的空洞在溫暖的床上死去的人吧

      
      當然 我的這種比較是建立在我的價值觀上的
      或許很多人就是寧可什么也不想的過完一生
      或許很多人就是要為著金錢地位來彰現他們的生命
      或許很多人就是要平凡的感受生活的安穩
      
      但是 我卻也質疑
      這些人真的是在過著他們想要的人生面對他們的真實嗎?
      或者只是他們這樣讓自己相信著

    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幾個人士真正快樂著的呢?
      他們真的覺得自己有真實的活著嗎?
      或許一次次的成就或者其他一個個的瞬間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
      但是它們之后卻也總伴隨著更深的空乏感或者是更深刻點的痛苦寂寞感
      
      但是 我們卻還是這樣麻木的活著
      拋不下這個社會給我們構造的一個生存的體系
      因為它是“好的“ 定下了那么幾十幾百條路 我們照著走就知道結局
      人類是懼怕那種未知感的 我們會為了逃避一種百分百不可預知明天的生存模式
      所以我們貌似心安理得地生活在這些固定的模式中
      卻完全忽視了自己最真實的需求
      冒險者 于是誕生了
      如果說有人要認為Alex是為了逃避而走上這條路的
      我可以同意
      不過面對有人的評價“天真,幼稚,自負,自我膨脹,一廂情愿?”
      你會覺得一個這樣的人可能會在那樣的嚴酷之下持續兩年的征途嗎?
      所以,即使說他是逃避了,
      我也相信他是有那個勇氣去逃避“作為一個社會人的麻木與懦弱“而挑戰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人并那么勇敢的經歷這一切
      與我們逃避的“真實“而言
      誰在體驗生存?

     

    再加上一段個人的經歷
      5月底的一天,帶上兩雙鞋,2個600ml的水瓶,兩根香蕉 和3個巧克力派,一天內下到大峽谷谷底colorado河然后再回到south rim
      不是沒有戶外知識
      只是在那樣的地方當時有個沖動就是最簡單的完成一次行程
      大峽谷午后暴烈的太陽
      我是在最后幾個小時的回程中切實地感受著鄰近死亡的感覺
      我絕對不掩飾的說我當時恐懼到極點
      肉體和精神的折磨我現在無法想象與描述
      但是當時我卻毫無疑問的經歷著最深的絕望
      我想了很多東西那時
      但是卻在那一天最出乎意料的挑戰中我發現到
      我有那么的慶幸 我是在做一件我任著本能去做的事情的時候死的
      而當時我不是躺在一個我所從不切實感受的熟悉的世界中迎接死亡的
      
      .
      所以 對Alex所選擇的一切
      我不知道他在那最后的一刻究竟有沒有后悔
      但是我會相信如果他沒有邁出這一步他臨死的時候將面臨無法抑滅的悔恨
      
      我現在沒有那樣的能力去全然地追求我的真實
      但是我絕對地崇敬McCandless對真實的追求
      

     我覺得根本就沒有必要逃避,也永遠逃避不了。從你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從你聽到的第一聲人類語言,你就再也無法與人類的社會相脫離,永遠糾纏徘徊與人類文明的污濁黑暗與光輝璀璨。這個世界這是因為有了光明與黑暗,美麗與丑陋,善良與邪惡,追求與失望,才使之成為真實存在的世界,才使我們的生命不至于成為毫無意義的泡影。見到不滿,積極而有魄力者,可以任意妄為地將它改造成你所期望,滿意的世界,雖然永遠不可能達到;懶散的家伙,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觀里使之找到調和,構建精神的完美境界,達到中國傳統哲學的至善之境

    “If you want someting in life,reach out and grab it.”理想主義者的幼稚?我想追求夢想才應該是本片的價值觀,不僅僅是局限于劇中主人公求生荒野的夢想。生活中一切的夢想,我們都要義無反顧的追求,人活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的人生發光,哪怕一次也好,因為人,會死很久的。

     

    如果說到具體點的話,那就是最後Chris認識到了自我,成長了,但是化凍的河水卻阻止了他回家的步伐,但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沒有看到而在不斷的批評這部電影,對於觀衆來説,同樣也都認識到了這些東西,同時對於家人失去親人的體會會更深,那麼,這些東西就很是足夠了。
      人生是什麼,就是Chris在電影裏面前期說的truth,中期說的experience,也就是到最後所體會安靜的小屋,有一些精神上的富足,書,音樂,在這些上面是有一個伴侶,安靜而祥和的渡過自己的一生,其他的再多的東西也都是虛幻。

    人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毀滅自我傾向的物種。人才是自然界中唯一會不因生存需求而殺死同類的物種。人類曾今幾次將地球推在毀滅的邊緣(核戰爭)并且在將來仍很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自然界的美好是因為人類的自我意識,我同意除去這一點自然界是冷酷而簡單的。Tim Treadwell死于灰熊爪下是一個悲劇。但如果他生活在人類社會他將生不如死。LZ也承認人類社會其實就是一個Jungle,弱肉強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要比自然界殘酷。丑陋,骯臟,腐敗的多。
      蒼蠅確實是進化史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但你不能強迫所有動物必須都像蒼蠅那樣生活。有些動物天生就脆弱,沒有蒼蠅那樣頑強的生命力適應各種環境。它們并不完美,有些過不了寒冬。有些的食譜并不像蒼蠅那樣廣泛什么都吃。它們有可能在將來會消失。但不能就此說這些物種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這些脆弱的物種就因該集體滅絕--畢竟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只有蒼蠅。

     光活著就是珍惜生命么?

    看不懂這部片子的人,很悲哀,但幸運.

     只能說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嗎?不,不可能,宿命似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
      

    人類在自然界里死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這是自然和人類本來的面目。
      克里斯有他的執著和夢想,比起在城市里追求金錢和名利的夢想比起來 實在沒必要被譴責或嘲笑。
       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接受這種價值觀 ,但是他曾讓我感動 ,感動是不能被代替的真實情感和靈魂共鳴

    他不是在逃,不是厭世,電影里放逐荒野是理想的化身。

    電影里有句話,if you have any dreams in life,reach out and grasp it(大意),如果有夢想,請站起來去實現,至于是不是準備好了,這個是個個性化的問題,但是總體來說,鼓勵人去實現夢想,這是好的,在我看來比渾渾噩噩的取得些別人所羨慕的社會地位,而后終老要有意義得多。就像《big blue》里的雅克抱著海豚離開,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重要的不是意識形態,不是價值觀,而是理想主義者實現理想的這一步,人實現其夢想的這一步。

    克里斯托并非是一廂情愿的將自己的情感加之與自然之上,至少在我看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他只是做了選擇,是選擇充裕的物質還是自由的身心。所有的外在因素,比如壓抑的家庭,其實只是在堅定他的選擇。我只是佩服他的勇氣。其實他所遇到的一切外力,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甚至更甚,而他選擇了出走,我們則選擇繼續。如果我有這樣的勇氣,你說我是逃避也無所謂。這種逃避是需要代價的,我們都懂,CHRIS也懂。荒野只是一個象征,是壓力下的一個出口。而我們常常沒有勇氣往出口邁哪怕是一步,因為我們怕付出代價。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被生活所左右嗎?

    自然也好,社會也罷,這個片子絕無評判高下之意,而只是依循Mcandless的生命軌跡,去貼近他勇敢面對內心、尋找人生真意的旅程。
      
      走向荒野只是Mcandless追求內心快樂的個人方式。人生正是這樣一個旅程,他只是比常人更富于勇氣去尋求一個純粹忠于自己的旅行。
      
      即使他這么勇敢,也還是會為一個錯誤而付出無法挽回的代價。但是,他只是倒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而這一點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所在。

    人新的靈魂是來自對冒險的熱情,簡單點就是對新鮮事物的體驗,感受

     

    人為什么會建立社會?村落、辦公室、公司、城鎮、國家,現在還有聯合國?本質原因?自然。。。什么是自然?我覺得,自然界絕大多數生物,都不是群居的,這樣才更健康,更符合自然規律,除非利益上的萬不得已。也就是說,群居或說建立社會,是個物質和理性上的妥協。而不一定是精神上的必需或說感性的追求。所以,追求絕對自由,跟同類保持距離,是基因上的生物的天性。而人類走到今天,只不過仍是初級階段,仍需要為了利益而越聚越緊。但我們的內心呢。人生處處是選擇,理性和感性的沖突,或說物質和精神的沖突。要錢,還是要尊嚴?至少在現在,大部分人都選擇的精神服從物質需要。但總有極少數人,做出了在常人看來不理性的選擇,選擇寧失去物質利益(極端就是生命),而成全精神上的勝利,大部分人會說這種人是傻子或瘋子。但物質是什么,精神又是什么,物質終究是精神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

     

     哦,一句話,只要是人,就有屁股。
      有屁股,就一定會坐到自己利益那一伙,
      就算嘴上如何正義凜然,屁股覺得不會向別的階級傾斜----“個人主義至上!”這句話,中國幾億產業工人,絕對說不出來,因為他的工作,要和大家協作,集體才有利益。
      反而呢,作家、文化人們一定要喊的,為啥?
      一個沒有個人特色的文化人,不如死人,很多人寧可死了也要轟轟烈烈的炒作一把!
      
      更簡單的說,如今的社會,看似文明,如今的人們,自詡開明,當觸到她的敏感的心,一樣要罵你沒商量!
      
      走人荒野,此片的角色原型,按中國人的一般看法,無疑是有病。
      數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傳統不說,就算改革前,如果中國有這么一個非要遠離人群的家伙,也絕對是稀罕動物。
      北大荒是好,沒有一種集體力量支撐,有沒有人去開荒?!
      沒有。瘴癘澇澤,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中國人現實,大家都以為是貶義,其實,這是多少先人在歷史的苦難中,慢慢遺留下來的生存哲學而已。

    所以,并不是“勇敢的為了理想而戰斗”取決一切,而恰恰是樹立的不同價值觀在決定著人行為的走向和意義。人類的許多惡行都是在“為了理想而戰斗”的口號下做出的,很多時候,一群人的理想,就是另一群人的末日。
      我討論整個電影的核心目的,就是在質疑“勇敢的為了理想而戰斗”究竟有多少盲目,功利和瘋狂的因素在內?我們是不是有能力衡量理想在社會與世界中對他人和自己的意義,再去實現,還是所有人都是自己“理想”的俘虜,早已失去判斷的可能?
      其實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盡量排除的是對善惡二元的道德判斷,排除所謂的偉大崇高的字眼,才可能認清“勇敢的為了理想而戰斗”究竟意味著什么。我的判斷是,這個思維模式是我們這個世界運行模式的主流之一,對它的反復強調實際上實在不斷的刺激人本身征服欲望的發酵進而達到生存和發展的目的。勃發的是咆哮的獸性,無論它在普通道德層面上體現為“善”還是“惡”,這才是人的本性之一。

     不原諒,最終還是會傷害自己。原諒別人,原諒自己

    我們只是個什么都放不下的俗人,面對像chris那樣什么都可以放下的人,我們有什么資格去評斷呢?
      
     自由從來都是相對的.個體自由與群體和諧之間,一直是斗爭和妥協的運動。尋找超脫群體、超脫世人的絕對自由,結局就是被世界所孤立,如果這樣還能快樂,那么他不被定義成精神病,就會被定義成超人。人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人的一生,就是在對群體的妥協和斗爭中,尋找自由和快樂。唯其如此,才嘆生之不易;唯其如此,才會珍惜少之又少的自由和快樂時光。

     Alex的信仰是:“快樂不是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帝將快樂放置于我們周圍每一件事當中,人們靈魂的精髓來源于新的經歷”。
      
       極少有人能像他一樣,去實踐自己的信仰.
      
    有些事年輕時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可是如果他不體驗,就不會懂得社會生活的美好,就像一個人窮人沒過過有錢人的生活,他每天都幻想過有錢人的生活,但他成為有錢人之后,或許他只喜歡過窮人的生活,那他幸苦地奮斗成有錢人的過程就白費了嗎?不是的,這時他償便了所有味道就懂得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他便有選擇的權利……
      
      而且片中該同學也做好了回到人類社會的準備,念完名牌大學,找工作養活自己不成問題……他只是不走運送了命……
      
      他如果回到人類社會絕對是個完人,他工作的時候一定沒有憂慮,因為他不怕失業,他不怕沒有朋友,不怕沒有戀人,不怕沒有親人,連無人區他都可以生存下來,可以忍受寂寞,回到社會還有什么難得到他呢?

     

    Alex對父母的失望,讓他內心對自由的詮釋無限放大。他的確在逃避。但這種逃避從某種角度來講,是一次救贖。即便生命終結前流下了兩行悔恨淚水,但他一直在自己選擇并熱愛的路上行走。這段過程在他不算長的人生軌跡中增添了輝煌。死亡比自由大嗎。沒有誰能證明。
      
      在現實社會中,在喧雜的人群中。那種孤獨,才是可以磨滅人類靈魂的無形悲劇。

    when you forgive,you love

    想起另一部片子——摩托日記,講切格瓦拉的,當固執的人成為時代的符號,他的固執就變成 英勇的堅持
        想起另一部片子——單車環島日記,講一臺灣殘疾男青年的,當弱勢群體在干正常人的事時,他的固執就變成 高貴的挑戰
        
        INTO THE WILD
        希望自由的人看了,會更向往自由
        希望家庭的人看了,會更珍惜家庭溫暖

    每個人年少時都是有著不同的反叛,理想,只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方式而已。alex逃離父母的虛偽,是他對現實的不滿,他選擇用自己的能力在荒野中生存,只是他沉醉在自我編織的完美理想中。
      他的思想確實他不同時間的旅程中變動著,由天真回歸理性。由朋友所訴說對兒子的思念,他似乎也開始體會父母的溫情,由他與老人的對話,他似乎也領悟到老人的智慧,當他準備回歸時,殘酷的自然讓他無法回頭。

     

    我們的靈魂需要出生證,身份ID來證明,我們的財產需要銀行來確保安全,我們的身體不能保持足夠的溫暖需要布料來遮蓋,我們天性中的自卑感要靠各種化妝品來彌補……
      
      我們真的自由嗎?
      

    最后他寫下的話是:“謝謝GOD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人生……神保佑你們所有人。”
      
      “分享幸福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他度過了一個驚世駭俗的人生,最后卻寫了這么平凡的話。而,在真實事件中平靜死去的這部電影的原型,在相機里留下了他燦爛的笑容給別人。那種笑容是你終生難忘的。

     

     這部電影觸及到哲學上的G點:絕對自由是什么。很多人用一生去驗證它,但是更多中庸的人活在其中,有的到死都無法開悟。
      
      電影臺詞句句值得品味和研究。電影拍出精神境界觸及到靈魂深處。
      
      請別用為父母盡孝那套理論太評價這部電影,這是硬傷。人自出生了那刻開始就有了罪。叔本華說: 每個人都被判了要生活下去。佛陀也說過:一切情緒皆苦。
      
      主人翁是個幸福的人。這一輩子有這么一次,我覺得他的死,很完美。他完成了他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用他的經歷,去觸動了很多人,提醒了很多人。
      
      多么希望我們不要開悟,永遠愚昧地生活在這個肉若強食的社會里,去想著怎樣去爬上高位,獲得名利。
      
      或許我們才不會去想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純粹,什么是干凈,什么是愛。
      一旦開悟了,卻又無法去實現,這輩子多么掙扎。

     

    我向往Alex那樣的生活,拋棄身份、拋棄羈絆、回歸自然,體驗著生命的無限,不顧任何人的感受,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完完全全為自己而活。但我沒有他的灑脫,我不能拋棄我的爸媽,他們養我不容易;我不能拋棄朋友,因為就像Alex最后寫的,”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我不能拋棄工作,沒有穩定的物質生活,我生存不下去。
      
      其實我還是為別人而活,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我會為了彰顯自己的品味,把最深奧的書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我會在豆瓣上給《游戲規則》打五星,雖然我看不懂;雖然我不會買名牌就為穿出來顯擺(周圍這樣的人很多,我瞧不起),但我有時會把名牌的牌子遮住,我和他們又有什么分別?在乎的還是別人的看法。
      
      我到底是應該更多的為自己而活——徜徉在書和電影的精神海洋里自得其樂;還是為了別人的認可,花更多的時間(在我看來就是浪費生命)在趕酒場、打麻將這種交際場合里,以謀求更高的職位、更多的金錢、更多注視的眼光?身處北方的國企,想當官,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同一年進單位的大學生,時常雙休日就支個桌在寢室打麻將,還總邀我入局,我謊說不會,他們就說“有哪個局長不打麻將的?想當局長必須打麻將”,我笑笑說“我寧可不當”;我們所長一天三頓酒,高血壓和糖尿病都已經上身,照樣舉杯不輟,“朋友”大都是在酒桌上認識的,這我有切身體會,但我面對酒局總是能躲就躲,去了也只喝一瓶啤酒,絕不多喝。如果參加工作前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答案毫無疑問是前者。但現實是殘酷的——我想掙更多的錢,讓積蓄都花在給我買房的爸媽過上更好的生活,實現我爸的汽車夢;我想有更高的地位,讓我的成績受到肯定,我的存在受到關注,我的意見受到重視。絕不希望混得不像樣子,都沒臉參加同學會;也不想一飛沖天,而喪失最后一批純粹的朋友,同學的友誼。

     

    我的座右銘:堅持理想,面對現實。

    難道當理想照進現實注定只有一種結果嗎,我不愿意接受,中國人就是活得太現實了,好像只有一條陽關道,擠的頭破血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人性善良的前提下,如果人們都為自己而活,這個世界其實會更美好,沒有遺憾。

    昆德拉曾經寫過,人類存在的整個價值就在于超越自我,存在于自我之外,存在于他人之中并為他人而存在。
      
      人活著,幾分為自己,幾分為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比例,也不好評價。要尊重自己的想法,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左右折騰,所以才說人是社會的動物。

     "這樣的電影,就是我為什么愛看電影(也包括書)的原因,人的經歷如此的有限、平凡、單調,但電影能帶來無窮的體驗,搞笑的、離奇的、悲傷的、惆悵的,讓平凡的自己時常扮演各種不平凡的角色,感受不同的人生,就像多活了幾輩子。"

     

    CHRIS選擇自己的生活,無可厚非
      
      只是最后結局不夠圓滿,畢竟活著,才有希望。
      
      只是我們受的枷鎖更牢一些。
      
      我們面對現實,接受5000年歷史給我們的多多少少的思維定勢。
      
      我們向往自由,但更容易接受這血淋淋的現實
      
      “別做夢你已二十四歲了
      生活已經嚴厲得象傳達室李老伯
      快別迷戀遠方
      看看你家的米缸
      生活不在風花月
      而是碗里醬醋鹽
      去面對那些生存的硝煙
      你可知人情冷暖
      你可知世事艱險
      天真是一種罪
      在你成人的世界
      生活不在風花月
      而是你辛辛苦苦從別人手里賺來的錢
      
      可又讓我怎么能
      不做那些夢
      那些夢......”

     

    停留在感受別人的體驗的人是懦弱的,我寧愿一輩子為超越生活而奮斗,至少我們嘗試過
      我需要真實的感覺,不是書不是電影,更不是靠酒精音樂迷幻劑來維系我們的臆想

     


    生活的勇者
      人生就是一場妥協,而Alex面對生活現實和自己的夢想時候卻沒有思豪妥協,他是一位勇者,絕對的生活的勇者。同意lz的看法,他的結果不重要,意義在于他對生活的體驗,正如那句老話,生活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中國人,中國文化,根子里的都是中庸之道,面對領導我們自然地拍著違心的馬屁,是我們中國人的特長。而敢于坦然面對自己的純潔的內心的人,并且去毫不妥協的做的時候,他便是生活的勇者。

    人總是活在自己有限的生活里,幻想自己如果不是這樣,可能會過上的其它生活。然而我們短短的一生,實在承受不了太多的可能。很多時候,我們聽人說說,也就完了,回家之后,該干啥干啥。你或許根本不用理睬《在路上》是一種什么生活,也不用去呼應《荒野的呼喚》,你不會有什么損失。說不定你甚至由此保全了性命,你會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然后娶妻,生子,供房,和你的同事一樣去健身,開一個博客,寫一些不咸不淡的東西,你甚至會在網絡上與人爭論,并認為這很重要。可是你也要知道,人生或許有很多可能,你或許會在黑暗中背負重擔,你或許在當初的十字路口走了另一條,就會成為一個不同的自己。可怕的是,這樣的十字路口還在你的面前不斷出現,可是到了后來,我們的生活已經在追隨慣性,沒心沒肺地活著,不再理睬遠方的呼喚。可是你千萬不要以為你屬于人類的大多數而沾沾自喜,你怎么知道什么時候,你也會被一些你自己都無法理解的因素,甩出你自己的軌道?

    大哲人亞里士多德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在這里,我看到了更多似乎在靈體上一樣的“神的乞兒”。一直在乞求孤獨,一時又懼怕孤獨。把自己關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固執地認為這里才是最快活最安全的。其實,我們可能只是少了些面對的勇氣。孰不知當你在你的小世界里關自己禁閉時,門外有多少為你擔心為你牽掛的人

     

     

    理查德?扎克斯在《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一書中,向我們揭發梭羅這位儼然已成神話的隱居者道,“這位自然之子在周末的時候還是要跑回家去,并且把家里裝點心的壇子舔個干干凈凈。”事實可證,梭羅母親和姐姐居住的康科德村離瓦爾登湖僅兩英里,她們還每周六給他送來滿籃的食物,很多朋友是那里的常客,甚至還有團體在梭羅的小木屋前舉行過party。“就在梭羅隱居的時間里,這個被稱為“寂寞之所”的地方,有陣子甚至一下擠進過25位訪客。”
      但我并未因此而鄙夷梭羅的虛偽,無論如何,他活下來了,并給我們留下一本美妙絕倫流芳千古的《瓦爾登湖》。(Chris也絕未想到永居荒野,這個大男孩僅僅只想做一次冒險,然后寫一本跟《瓦爾登湖》一樣偉大的書罷了。)
      更何況,身體的隱居和心靈的隱居,實際上是兩回事。

     

    克里斯托弗并不可憐,甚至他在很多方面讓人很羨慕,羨慕他的,都是像我們這些拘于鋼鐵森林、能有假期遠游就謝天謝地的人,但效仿他似乎又不是什么值得贊賞的勇敢舉動,他的人生像是一次爭議性十足的試驗,結果有了,世人卻沒法評判和得出結論。生存在荒野需要上蒼的憐憫和一流的運氣,而文明也不是惡臭難聞、棄之唯恐不及的一堆屎

     

    以前,我拿這部電影推薦了兩類人,一類是我自己歸為比較現實的人,他們都說看了沒感覺,其中包括我父親,他嚴肅的批評了alex的不孝順與不懂事和不可理解,其中不孝順我同意,其他的就保留意見了。因為我們的代溝不止好幾個。另一類,是我認為比較有理想,有志但在現實面前很無力很脆弱的人,他們都很欣賞alex。他們和豆瓣上的眾多文青一樣推崇alex,說是真正的強人就要"if you want sth in life ,just reach out and grab it"。

     

    搞戶外的人覺得alex太不專業,你搞戶外連野生植物有沒有毒都分不清?!但又有誰可以在流浪前把鈔票都燒掉?這就是最不專業的流浪者抒寫著最專業的流浪精神和最決絕的告別。

     

    逃避是因為不如意,因為你們不滿足我,所以我要離開你們。貌似很決絕,卻是一種弱者的生存之道,不該是理想主義的借口。但alex卻理想的活,將理想主義的活法進行到底,就是死。也詮釋的貌似偉大。這就像我們這些理想主義者,向世界伸手要和平,要民主,要和諧,要愛。得不到就憤青。就上網罵,沒事發個帖子,讓樓下保持隊型。感覺自己很牛逼。但不知道,牛逼是暫時的。這個世界依舊是黑的,要光明應該自己來造!我們有沒有alex的勇氣?如果沒有就不要幻想。
      
    我們一直企圖在無邊的黑夜里制造光明,但黑夜卻無情的將所有光明抹殺。alex的死去終將被遺忘,但黑夜依舊。身邊仍然是高俗的整改,大膽的制假販假,和諧的口號此起彼伏,但民主在哪里,誠信在哪里,都在十萬八千里。北方很寒冷,黑夜依舊黑。有時候,我們真該像條狗,吃快跑快,見風使舵,見人對笑臉,背后罵他傻逼,比最低速的狗還俗。讓俗狗都怕你。最后,如果我們幸運的話,一切塵埃落定,黑夜初見光明,我們成了先驅的狗,被記住或被遺忘,這時再把狗的良心拿出來曬曬,稱稱少了幾斤,再來接受來自"人性"的呼喚吧。
      
    中庸的生存,還是永不妥協?

    生命就是一段旅途,周而復始地從一段開始到另一段結束,然后再從另一頭選擇另一種方式再開始……前赴后繼來回往復,那就是生活。你遇見誰,離開誰,以何種姿態去迎接然后說再見,那都是生命中無可預知又天生注定的,誰都無權更改。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所處的時間和空間里,尊重和善待每一個出現的人,并堅持自己所喜歡的,無所畏懼
      《練習曲》里面有一句話:“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不要因為路途遙遠,就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而出發”
      
      “一個人知道自己想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生命活著的本質目的是為了理想,沒有理想的人,他和咸魚有什么兩樣?可是太多的人在這個物質年代里迷了路。小的時候老師讓大家說自己的理想,有人想當科學家,有人想當宇航員,可是上了高中進了大學即將畢業,還有多少人還在堅持自己的理想,還有多少人會像海子一樣驕傲的做自己世界的王?

    如果沒有風,要翅膀有什麼用

     

    在鄉下恬靜地隱居,盡可能對人們做些簡單而有用的善事盡管那些人們并不習慣我為他們做這些,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然后休息,享受大自然,書,音樂,對周圍人的愛。在這些之上,有你這個伴侶也許還有我們的孩子。一個人還能指望些什么呢?

    亞歷山大的妹妹說:哥哥用四年的時間去完成了父母要求的一項極其荒唐,乏味的責任.我不知道這句話被許多大學們看到后,會不會覺得渾身都癢癢,也許會有那么兩個被刺的一跳八尺高,背著包就去公園露宿了.但有沒有想過,亞歷山大還能做到盡其責,盡以A的成績畢業,爾后這也是一種解脫,他完成父母最大的期望,這也催使他內心被壓抑的靈魂逃出牢籠,去飛翔自己的人生.

    我們也許會迷茫,這不可怕,但請保持移動。這是生命的激情,就像《燃情歲月》中,崔維斯策馬離棄所有的人,一走了之,當時光飛逝,他再度回來,金燦燦的夕陽下,奔馬而來的不又是一條好漢嗎?
      
      有人說,亞歷山大這樣離去,讓家人和朋友墜落在悲傷的歲月當中,是太不負責任的表現,可好好想想,當你連自己的心都快麻木或是悲痛到無法跳動的時候,你是繼續麻木,還是選擇掙脫韁繩,責任,只有大多時候是為了愛別人,有些時候,我們更要愛的還是自己。內心當中那個真實的自己,好好愛這個人,好好做他。

    亞歷山大選擇的是我夢想的生活,雖然23歲生命是個無情的悲劇,可對于他的價值來說,卻已經超過很多人更長的人生,這是自由的一生,極少人能活得這么自由,沒有時間,沒有身份,沒有社會,沒有人與人的傷害(這TM真了不起)。許多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做到這樣,電影呈現給我們殘缺的生命,也展示了一次完整真實的人生。很多的時候,我們做一切都是在為他人而生活,他人的趣味,他人的價值,他人的意義,整日被無聊,空虛的陰囊壓著,像個蛋蛋似的晃晃悠悠,所有的意義都是沒有意義,物質,物質,都是物質,就連精神需要也成了物質需要的一種理由和借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是廢人.毫無價值。

    在男主人公的流浪旅途中他遇到的最后一個朋友是一位失去妻子與愛子的老人,老人脫離社會,一心在自己的小工作室中進行著皮革雕刻,大半輩子的光陰都是這樣的周而復始,即使想出去旅行也因為怕錯過訂單而不敢成行,人生乏味而充滿畏懼。對于老人的人生,24歲的超級流浪者卻不敢認同,鼓勵老人改變現實生活的同時,他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看法,他說:“你到底要逃避什么?你必須得重新融入社會,走出那寂寞的房子,走出你的小工作室,重新上路!你還要活很長時間,你必須給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個大改變,人要靠體驗新事物來保持活力,但你看看自己,一個固執的老頭子,屁股都不挪窩。如果你認為人生的快樂源于人際關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上帝將快樂賜給世間萬物,快樂無處不在,我們能從任何事物中體驗快樂,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看待事物的方法。”是的,多半時候,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看待事物的方法,快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看你是否想抓住并擁有它。

     


    ---------------------------------------------------------------------------------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于,本-沙哈爾如愿以償,奪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涌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并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并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后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里,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后悔,并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里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后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于“忙碌奔波型”。

     

    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夸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獲。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系,這樣干,今后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么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么當今社會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板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后,人們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后,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于這種喜悅,來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后的放松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 

      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么”,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對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3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么帶給我意義?二,什么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順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將成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里,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余。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占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里還想做什么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 

      “難道說,現實世界里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并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并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說。 

      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系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并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3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從副教授到終身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 

      就像第二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系,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系。有時候,人們并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于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愿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歷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 

      “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面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并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系,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么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 

      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并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夸張表演的人。無論怎么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于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并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松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系,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并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后問問自己,能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并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并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无码少妇高潮浪潮AV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一 |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躁婷婷|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黄十八禁网站|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AAA片|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视频| 久久大蕉香蕉免费| 成人福利国产午夜AV免费不卡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果冻传媒亚洲区二期|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九九在线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韩国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仙踪林|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内射女校花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高清国产| 日韩av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波多野结衣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亚洲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 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有码|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对白熟女受不了了|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