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閭不禁滄海竭
九轉靈丹都漫說
惟有班龍頂上珠
能補玉堂闕下穴
方劑名稱 斑龍丸
別名 仙傳斑龍丸 斑鹿丸 青囊斑龍丸
組成 鹿角膠(炒成珠子)半斤 鹿角霜半斤 菟絲子(酒浸,研細)半斤 柏子仁(取仁 洗凈)半斤 熟地黃半斤 白茯苓4兩補骨脂4兩
《醫學正傳》卷三引《青囊集方》
主治 虛勞腎虛 真陰虧損 精氣不足 遺精滑精 陽痿腰痛 盜汗耳鳴 體倦心煩
功效 滋腎填精 益氣養血 升固奇經 通補督脈 育子添嗣 延年益壽
制備 上為細末 酒煮米糊為丸 或以鹿角膠入好酒烊化為丸 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 空心姜 鹽湯送下 老人、虛人常服
附注 仙傳斑龍丸(《醫統》卷四十八) 斑鹿丸(《何氏濟生論》卷二) 青囊斑龍丸(《飼鶴亭集方》) 本方方名,《東醫寶鑒 雜病篇》引作 斑龍丹
《醫學正傳》卷三引《青囊集方》
班龍丸
鹿茸酒炙 鹿角膠炒成珠 鹿角霜 陽起石煅紅酒淬 肉蓯蓉酒浸 去甲 酸棗仁炒 柏子仁炒 黃芪各一兩 當歸酒炒 附子 地黃杵膏 各八錢 辰砂五錢上為細末 酒糊丸如桐子大 空心酒送下
治諸虛百損 髓竭精枯 殊有奇效 歌曰 尾閭不禁滄海竭 九轉靈丹都漫說 惟有班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闕下穴
方論選萃
明 李中梓 腎氣虛 則督脈傷而精竭 鹿性熱而淫 得天地之陽氣最全 故以鼻向尾能通督脈
足于精者也 茸 膠 霜三物同用 蓋以陽氣在頭 取其全耳 陽起 蓯蓉 附子 取其直入少陰 酸棗 柏子 辰砂 皆安神之品 《仙經》曰神足則氣旺
氣旺則精生也 黃芪 當歸和上下之氣血 酒糊為丸 通表里之隧道 且助添藥勢 令諸品無微不達 命曰班龍者 龍配東方 屬木為陽 且取其雄矯
此方為健陽而設 故以名之 如真陰下損 元陽上乘者 不宜輕投 反濟其火(《刪補頤生微論 清 費伯雄 鹿角 菟絲 陰中之陽也 地黃陰中之陰也
用以補腎 不偏不倚 若加入陽起石 辰砂等燥烈之品 則劫陰耗氣 全失立方之旨矣(《醫方論》)
清 王晉三 《乾寧記》云 鹿與游龍相戲 必生異角 故得稱龍 鹿有文故稱斑 用其角為方
故名班龍 鹿臥則口朝尾閭 故為奇經督脈之方 凡入房竭精 耗散其真 形神俱去 雖溫之以氣 補之以味 不能復也 故以有情之品 專走督脈 復以少陰
太陽之藥治其合 乃能搬運精髓 填于骨空 大會于督脈囟 而髓海充盈 鹿角霜通督脈之氣也 鹿角膠溫督脈之血也 菟絲 骨脂溫腎中之氣也 熟地
柏仁補腎中之精也 柏仁屬水性潤 骨脂屬火性燥 非但有木火相生之妙 而柏仁通心 骨脂通腎 井有水火既濟之功 使以茯苓 性上行而功下降 用以接引諸藥
歸就少陰 太陽達于督脈 上潮髓海 而成搬運之功 昔蜀中有道士酣歌酒肆曰 尾閭不禁滄海竭 九轉靈丹都漫說 惟有斑龍頂上珠 能補玉堂關下穴
《澹寮方》用鹿茸為君者 余藥亦不同 此茸珠丹非班龍丸也 今從《青囊》之方(《絳雪園古方選注》)
近代 冉雪峰 查此方補虛之陽 溫而不烈 益氣填髓 由下元上達至清 原方歌注云
尾閭不禁滄海竭 九轉靈丹都漫說 惟有班龍頂上珠 能補玉堂闕下穴 可以領其旨趣矣 本方妙在茸 膠 霜三者并用 精華盡擷 質氣不遺 鹿氣督脈通
陽氣盛 血隨氣貫 氣血俱充 不寧益陰 而且益陽 不寧補髓汁 而且補髓氣 佐蓯蓉地黃 則滋培潤育之力更大 佐陽起石附子 則興奮沖動之力更弘
黃芪當歸 補氣補血 酸棗仁柏子 寧肝寧心 蓋主要不嫌復味同功 則佐藥又何嫌合致累進乎 多方以求 古人補劑大抵如斯 此蓋得補元之三味焉
愚意茍非腦氣過損 無須陽起石 此蓋方士務求速效耳 宜改用膃肭臍 只令真元充沛 勿俾浮陽飛越 火并去辰砂 改用麝香為衣 即麝香鹿茸丸之意 醒豁神經
鉆透血脈 喚起一身功能 不尤較為妥善與(《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按語
班龍丸共三方 其一 宋 王璆《百一選方》鹿角膠(以酒浸膠數日 煮糊丸眾藥)
鹿角霜(碾為細末) 菟絲子(凈洗 酒浸兩宿 蒸 研) 柏子仁(凈者 別研) 熟地黃(好者 酒浸兩宿 蒸焙 余酒入在膠內)各十兩 上先焙鹿角霜
菟絲子 地黃 干后研為細末 方入柏子仁在眾藥內研 卻將鹿角膠酒約三四升煮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止 早 晚空心鹽湯或酒任下
逐日早晚服 其二 明 虞摶《醫學正傳》鹿角膠(炒成珠子) 鹿角霜 菟絲子(酒浸 研細) 柏子仁(取仁 洗凈) 熟地黃各半斤 白茯苓 補骨脂各四兩
上為細末 酒煮米糊為丸 或以鹿角膠入好酒烊化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姜 鹽湯送下 另一方即本方 虞氏方較《百一》增加白茯苓
補骨脂二味 本方則較《百一》增加鹿茸 黃芪 肉蓯蓉 當歸 酸棗仁 辰砂 陽起石 黑附子 從方義而論 《百一》 《正傳》二方 溫柔濡潤
非若本方之溫而剛燥也 冉雪峰氏論之極是 學者當詳察焉
583 中年脈垂入尺澤 按之緩濡 腰椎痠痛 形體即欲佝僂 旬余大便下血 此少壯不慎 腎真先奪 督脈不司束固 儀用青囊班龍丸
359 脈左虛澀 右緩大 尾閭痛連脊骨 便后有血 自覺惶惶欲暈 兼之納谷最少 明是中下交損 八脈全虧 早進青囊班龍丸峻補玉堂關元 暮服歸脾丸 涵養營陰 守之經年 形體自固
鹿茸 鹿角膠(鹽湯化) 鹿角霜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鹽水侵炒) 菟絲子 赤白茯苓(蒸) 補骨脂(胡桃肉搗爛蒸一日揩kai凈炒香)溶膏練蜜丸 淡鹽湯送下
鹿茸狀督脈之陽 鹿角霜通督脈之氣 鹿角膠補腎脈之血 補骨脂獨入命門 以收散越陽氣 柏子仁涼心以益腎 熟地味厚以填腎 韭子菟絲就少陰以升氣固精 重用茯苓淡滲本草以陽明本藥能引諸藥入于至陰之界耳 不用萸味之酸 以酸能柔陰 且不能入奇脈耳
358 沈55 酒濕污血 皆脾腎柔膩主病 當于剛藥
黑地黃丸 蒼術 熟地 五味子 干姜
犯脾腎為柔臟 可受剛藥 心肝為剛臟 可受柔藥 不可不知 謙甫fu治此證 立法以平胃散為主 加桂附干姜歸芍重加地榆以收下濕 用之神效 即此意也
334 經來腹膨 臍脊痠垂 自秋季泄瀉不已 脘痞仿食 用濟生丸不應 鹿角霜 菟絲餅 生杜仲 蓯蓉 茯苓 沙苑 焦歸身炒小茴香
42 陰陽二氣不振 春初進八味 減桂之辛 益以味 芍之酸 從陽引陰 兼以歸脾守補其營
方得效驗 茲當春升夏令 里虛藏聚未固升泄主令 必加煩倦 古人謂 寒則傷行 熱則傷氣 是當以益氣為主 通攝下焦兼之 仿內經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法
非治病也 乃論體耳 夏季早服青囊班龍丸方法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膠 赤白茯苓 熟地 肉蓯蓉 補骨脂 五味子
晚服歸脾 去木香加枸杞
43 萬 二七 診脈數 左略大 右腰牽絆 足痿 五更盜汗即醒 有夢情欲則遺 自病半年
脊椎六七節骨形凸出 自述書齋坐臥受濕若六淫致病 新邪自解 驗色脈推病 是先天稟賦原怯 未經充旺
肝血腎精受戕(qiang殘害)致奇經中乏運用之力乃筋骨間病 內應精血之損傷也
人參一錢 鹿茸二錢 枸杞炒黑三錢 當歸一錢 舶茴香炒黑一錢 紫衣胡桃肉二枚 生雄羊內腎二枚
夫精血皆有形 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 聲氣必不相應 桂附剛愎bi 氣質雄烈 精血主藏 臟體屬陰 剛則欲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潛法 潛陽堅陰 用知柏苦寒沉著 未通奇脈 余以柔劑陽藥 通奇經不滯 且血肉有情 栽培身內之精血 但王道無近功 多用自有益
46 入夏發泄主令 由下損以及中焦 減谷形衰 陰傷及陽 畏冷至下 春季進河車 羊肉溫養固髓方法 積損難充 不禁時令之泄越耳古人減食久虛 必佐胃藥 晚進參術膏 早用封固佐升陽法 長夏不復奈何
鹿茸(生研)鹿角霜 熟地 菟絲子 人參 茯苓 韭菜子 補骨脂 枸杞 柏子仁 蜜丸 早服四錢 參湯下
參術膏 人參四兩 另用泉水熬 九蒸于術四兩 另用泉水熬 各熬膏成 以炭火厚掩干灰 將藥罐收至極老為度 每服二錢五分 開水化服
47 李 29 勞怯 形色奪 肌肉消 食減便滑 兼痰嗆喉痛
知醫理者再無清咽涼肺滋陰矣病人訴心事操持病加 顯然內損 關系臟真 冬寒藏陽 人身之陽升騰失交 收藏失司 豈見病治病膚淺之見識 據說食進逾時
必有痛泄 經言 食至小腸變化 變化屈曲腸間有阻 常有諸矣 凡湯藥氣升 宜丸劑疏補
資生丸食后服
晨服 人參 坎氣 茯苓 黑殼建蓮 五味 芡實 山藥漿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