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魏晉名士話七賢

     費宗波的圖書館 2010-09-29
        據(jù)《修武縣志》記載:1750年,四十歲的乾隆皇帝沿太行山西行,途經(jīng)河南修武縣,當(dāng)他得知這里是魏晉時代“竹林七賢”聚會的地方時,不禁大發(fā)思古之幽情,揮筆寫下了《七賢詩》:
      嵇生放達意真豪,嗣宗青眼夸神交。
      啟事吏隱何妨濤,沛國豫流形陶陶。
      小阮不愧玉樹曹,阿戎清爽舞濁醪。
      竹林之游芳躅高,延之過激由去朝。
      是什么原因,讓一個自負的皇帝,對這七個古人感懷不已?
      其實,“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代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和王戎七位名士。由于他們曾經(jīng)在竹林中聚會,因此,得了這么個雅號。
      東晉之后,“竹林七賢”的名稱開始流傳開來。
      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逐漸演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和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些名士走進“竹林”的呢?
      關(guān)于這個事情,還要從漢朝末年說起。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經(jīng)過二十余年時間的征戰(zhàn),逐步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地區(qū),為曹魏政權(quán)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陽病逝。
      同年十月,曹操的兒子曹丕強迫漢獻帝以“禪讓”的名義退位,自己登基稱帝。
      226年,當(dāng)了七年皇帝的曹丕病故。
      臨終前,曹丕委托司馬懿和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真等人共同輔佐他的兒子、魏明帝曹睿。
      在中國,司馬懿幾乎是人所皆知的名字。 公元179年,他出生在河南省溫縣的一個世家大族。
      司馬懿出山后,在抗擊東吳、蜀漢等戰(zhàn)爭中屢建奇功,成為曹魏政權(quán)的重臣和謀略家。
      在《三國演義》中,對他的出色表現(xiàn)有著詳盡的描寫。
      239年,曹睿去世,八歲的曹芳繼承皇位,改元正始。由司馬懿和曹真的兒子曹爽共同輔佐。
      作為三朝元老,謀略和聲望都遠在大將軍曹爽之上的司馬懿,用裝病來麻痹對方。而暗中卻等待時機,準備給予對手以致命的打擊。
      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面對當(dāng)時險惡的政局,難測的宦海,為了免遭殺戮,許多士人不得不躲避于山林。隨之而來的,是玄學(xué)的盛行。
      所謂玄學(xué),就是老莊之學(xué)。魏晉時代玄風(fēng)盛行,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局不穩(wěn),在改朝換代的變動中,士人,尤其是那些與政治有干系者,往往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因此,如何避免受害和保全自身,成為這一時期士人關(guān)心,和思考的重要問題,而老莊的“貴無“思想,恰恰有助于他們,對這一社會和人生問題的解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總結(jié)道,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魏晉思想家不得不援老莊方外之觀以自慰,而其流遂漫衍矣。”
      而與玄學(xué)相伴相生的,是清談之風(fēng)的興起。
      著名學(xué)者林語堂說道:“魏晉清談之風(fēng),讀書人談不得國事,只好走入樂天主義以放肆狂悖相效率……這是人權(quán)被剝奪時,社會必有的反應(yīng),古今同然。”
      史料記載,曹芳在位時的正始末年,也就是公元248年期間,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經(jīng)常聚集在當(dāng)時河內(nèi)山陽的一片竹林里。
      他們遠離仕途,崇尚老莊,在竹林中談玄論道,縱酒行樂,過著瀟灑飄逸的生活。
      嵇康是七賢中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223年。
      嵇康字叔夜,譙郡铚縣,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安徽宿縣人。
      還在嵇康少年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靠母親、兄長撫養(yǎng)長大。
      在講究相貌風(fēng)度的魏晉時代,他是人們公認的才貌出眾、氣度非凡的名士。
      嵇康不僅長得出眾,在哲學(xué)、文學(xué)、音律等方面也很有造詣,彈琴的技藝深為當(dāng)時的人們所贊賞。
      嵇康又善書畫,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著作《書斷》中,將嵇康的草書列為妙品。
      作為與曹魏宗室有姻親關(guān)系的名士,嵇康明白自己很容易招來司馬氏的猜忌。
      他覺得在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中,“動者多累,靜者鮮患”。于是就“思丘中之隱士,樂川上之執(zhí)竿”。
      于是,嵇康離開朝廷,在河內(nèi)的山陽一住就是20年。
      據(jù)考證,山陽就在今天河南省修武縣一帶,它南臨黃河,北靠太行山,因在山的南麓而得此名。
      在河南修武縣云臺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內(nèi)的百家?guī)r,沿著古塔東面的山路前行百余米,有一塊寬約三十米、長一百米的平緩地帶。
      從前人留下的碑記石刻中得知,這里就是竹林七賢的聚會地點之一。
      百家?guī)r所在地的云臺山,總面積約190平方公里,景色秀麗。對于崇尚自然的嵇康來說,把家安在這里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同時,云臺山距離當(dāng)時的都城洛陽只有二百多里。修建有貫穿全國的古驛道,交通十分便利,在這里可以聽到朝廷很多消息,因此,對于那些出仕是為了入仕的士人來說,是很好的隱居之地。
      同那個時代的許多士人一樣,居住在山陽的嵇康,愛好《老子》、《莊子》,鄙棄禮教。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雖然隱居在云臺山的百家?guī)r,但名聲還是遠播在外。
      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人都先后到這里與他結(jié)交,于是,就有了七人的竹林之游。
      同嵇康一樣,阮籍也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
      阮籍,字嗣宗,生于公元210年,河南尉氏縣人。
      阮氏家族世代儒學(xué),父親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善解音律,曾經(jīng)做過曹操的僚屬。
      受家庭中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阮籍從小就有奇才異質(zhì),顯得與眾不同。
     《晉書》本傳說長大后的阮籍:“博覽群籍,尤好老莊,嗜酒能嘯,善彈琴,當(dāng)其得意,忽忘形骸。”
      阮籍的散文寫得很出色,他尤其擅長詩歌創(chuàng)作。
      作為名士的阮籍,自然是官場拉攏的對象。
      大約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前后,久聞阮籍大名的太尉蔣濟,準備讓他做自己的下屬。
      阮籍聽到消息后,寫了一篇《奏記》,稱自己是“負薪疲病,足力不強”,婉言謝絕。后來,在鄉(xiāng)親和親屬的勸告下勉強就任。但是,不久他還是辭職了。
      正始八年,阮籍又做了朝廷的尚書郎。但“少時,又以病免。”
      可是,沒過多久,阮籍又接到大將軍曹爽的征辟。
      《晉書》本傳說:“籍因以疾辭,屏于田里。”這個舉動,為他以后被司馬氏看中,埋下了伏筆。
      拒絕曹爽征辟的阮籍,每天“彈琴長嘯”。他或者“游行丘陵,終日不返。”
      在與嵇康結(jié)識后,阮籍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便欣然開始了竹林之游。
      竹林七賢當(dāng)中,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杰出的音樂天才。
      阮咸,字仲容。他為人放達,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阮咸和他的叔叔阮籍一樣,都鄙棄世俗。《晉書》中記載了一個關(guān)于他的有趣故事。
      據(jù)《晉書·阮咸傳》記載,有一年七月七,住在路北的阮家,家家都豎起了衣架,掛滿了綾羅綢緞,十分張揚。
         
    住在道南的阮咸,也在自家院子豎起了幾根長桿,把當(dāng)時名為“犢鼻褌”的粗布短褲,找出來掛在了上面。
      而阮咸卻振振有辭地說,既然大家都在七月七這天曬衣服,我也不能免俗,就把這些衣服拿出來曬曬,又礙著誰了呢?
      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的要數(shù)山濤,參加竹林之游時已經(jīng)四十三歲。
      山濤,字巨源,河南省武陟人。《晉書》本傳說他:“性好莊老,每隱身自晦。”
      《世說新語》中記載,有人這樣評價山濤:“此人初不肯以談自居,然不讀老莊,時聞其詠,往往與其旨合。”
      同阮籍一樣,走進竹林之前,山濤也經(jīng)歷過官場,做過河南從事。
      結(jié)識了嵇康和阮籍之后,山濤深感榮幸。
      他曾經(jīng)對妻子韓氏贊嘆道:“此生只有他倆可以做朋友。”
      《世說新語》記載,之后,山濤的妻子對山濤說,他們的才智遠遠超過你,你只能以度量和他們交朋友。山濤趕緊回答說,他們也認為我以度量見勝。
      然而,走進竹林中的山濤,對《老》《莊》并沒有真正的興趣,僅僅是口頭談?wù)劧选?/span>
      《晉書》本傳記載,山濤為布衣時家中貧寒,妻子常有怨言。山濤說:“且忍饑寒,我后當(dāng)做三公,不知汝堪做夫人否?”可見,山濤對做官早有盤算。
      山濤還和司馬氏有著親戚關(guān)系。
      當(dāng)司馬氏集團與曹魏集團爭奪政權(quán)時,他摸不準形勢,不知道誰勝誰負,因此逃離了官場,走進了竹林。
      但是,對鐘情于仕途的山濤來說,這只是權(quán)宜之計。
      竹林七賢中有一位是山濤的同鄉(xiāng),姓向名秀。
      向秀,字子期,擅長詩賦,曾經(jīng)注過《莊子》。
      據(jù)《晉書·向秀傳》記載:莊周著內(nèi)外數(shù)十篇,歷世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統(tǒng)也。秀乃為之隱解,發(fā)明奇趣,振起玄風(fēng),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
      竹林七賢中,還有一位以嗜酒著稱的人物——劉伶。
      劉伶字伯倫,安徽人。他愛好《老》《莊》之學(xué),為人通達詼諧,胸襟開闊,不拘小節(jié)。
      《晉書》本傳說劉伶身高六尺,僅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一米四十五。人矮小,其貌不揚,好飲酒。
      至今,民間仍然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他喝酒的逸聞趣事。
      劉伶平常沉默寡言,不輕易與人結(jié)交,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guān)心。
      但自從遇到阮籍、嵇康后,劉伶覺得與他們情投意合,便欣然加入了竹林之游的行列。
      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是王戎,參加竹林之游時只有十五歲。
      王戎字濬沖,他的老家在山東臨沂。
      《晉書》本傳還記錄了王戎一個故事。魏明帝曹睿在位的時候,曾讓人弄來一只老虎,關(guān)在京城洛陽宣武場的柵欄里。
      年僅七歲的王戎,也在看熱鬧的人群中。
      當(dāng)勇士斷掉虎牙之后,老虎疼痛難忍,怒吼震天,扭轉(zhuǎn)著身子,拼命地沖撞柵欄,仿佛就要破欄而出。圍觀的人全都驚呆了,有的四處奔逃,有的癱坐在地上,宣武場上一片混亂。
      但是,只有王戎紋絲不動,神情自若,看得津津有味。
      坐在門樓上的魏明帝曹睿,見到這個小孩如此出眾,不僅暗暗稱奇,連忙派人前去打聽他的姓名。
      王戎的大膽鎮(zhèn)定,因此為人所知。
      王戎參加竹林之游,得益于阮籍。
      還在阮籍做尚書郎時,就知道他的朋友、同樣做尚書郎的王渾,有一個被稱為神童的兒子。
      阮籍比王戎大二十來歲,他們能在一起長談,可見王戎有高超的言談本領(lǐng)。
      可是,參加竹林之游不久,阮籍就發(fā)現(xiàn)王戎有世俗之氣,便找機會對他挖苦調(diào)侃。
      有一次,嵇康、阮籍、劉伶等人在竹林中暢快地飲酒。
      等了很久,才見到王戎的身影。
      看到姍姍來遲的王戎,阮籍戲謔地說道:俗物又來掃人的興!
      王戎也不示弱,他微笑著甩過來一句話:像你們這樣的人,還有誰能掃你們的興呢?
      就這樣,這些志趣,出身、經(jīng)歷并不相同的七位名士,面對當(dāng)時險惡的政局、難測的宦海,一起走進了幽靜的竹林。
      七賢在竹林中盡情地展露真性情,琴聲、笑聲時常回蕩在百家?guī)r的上空。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249年正月,一個發(fā)生在京城洛陽的事變,將改變竹林七賢的命運。

    公元249年的冬天,竹林七賢聚會的云臺山一片肅殺,天氣寒冷異常。
      史書記載,這年春節(jié)過后不久,離百家?guī)r二百里遠的洛陽打開了城門,小皇帝曹芳要到城外的高平陵,為他的父親魏明帝曹睿掃墓。
      讓曹爽意想不到的是,他剛剛出了洛陽城,一直裝病在家的司馬懿立即跳下床鋪,實行早已擬定好的計劃。
      司馬懿乘京城空虛的大好時機,迅速派兵占領(lǐng)洛陽各要地,關(guān)閉了城門,截斷了洛水浮橋,堵住了曹爽的回城之路。
      最后的結(jié)局是,曹爽和他的重要成員,被司馬懿殺害并誅滅三族。司馬氏集團對曹氏集團的斗爭取得了勝利。
      高平陵事變后,曹魏政權(quán)的權(quán)柄,落到了司馬氏家族手中。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明白,他的統(tǒng)治,畢竟離不開士人的支持。
      因此,那些與曹爽沒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的士人,特別是享有盛譽的名士,成為司馬懿積極籠絡(luò)的人物。
      在司馬懿籠絡(luò)的名士中,就有竹林七賢中的阮籍。
      在司馬懿看來,在云臺山百家?guī)r的竹林中,與朋友們談玄論道、撫琴吟詩的阮籍不但是名人之后,還是著名的才子,文采不亞于其父阮瑀,有很重的份量。
       
    最讓司馬懿看中的是,阮籍曾拒絕曹爽的征召。這在他看來,阮籍沒有倒向曹氏集團。所以,自然成為他拉攏的對象。
      這一年,四十歲的阮籍不得不走出竹林,擔(dān)任了司馬懿的從事中郎。從此,阮籍過上了“朝隱”的生活。
      公元251年的8月,七十三歲的司馬懿病故。由他的大兒子司馬師接班輔政。
      阮籍繼而又成了司馬師的從事中郎。
      此時,司馬氏的權(quán)勢日益膨脹,篡奪曹魏天下的企圖“路人皆知”。
      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企圖除掉他的皇帝曹芳,立十四歲的曹髦為新的君主。
      曹髦繼任帝位之后,司馬師為了籠絡(luò)人心,大肆封官晉爵。
      據(jù)《晉書》本傳記載,阮籍也被封為關(guān)內(nèi)侯、徙官散騎常侍。
      作為大將軍府里的幕僚,阮籍目睹了司馬氏的狠毒和陰險。他知道自己與虎狼為伴,必須小心謹慎。
      《晉書·阮籍》傳中說,司馬氏的親信鐘會曾多次拜訪阮籍,詢問他對時事的看法,目的是尋找機會、羅織罪名。
      阮籍自然明白鐘會的用意,他或發(fā)言玄遠,對時事不加評價,或大醉不醒,終于免遭陷害。
      司馬昭是司馬師的弟弟。255年,司馬師病死后,由他繼任大將軍,總攬朝政。
      就在這一年,擔(dān)任散騎常侍的阮籍,主動向司馬昭請求,要到外地去做官。
      他向司馬昭說,我過去到過山東東平,很喜歡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想到那里去做太守。司馬昭高興地答應(yīng)了。
      于是,阮籍就騎著毛驢到東平上任去了。
      這就意味著,阮籍原來由司馬氏的屬官,而轉(zhuǎn)變?yōu)榛实鄣某紝佟U紊吓c皇帝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如果按照職務(wù)的要求,擔(dān)任散騎常侍的阮籍,就應(yīng)該竭誠地為曹魏皇帝服務(wù)和效忠,這無異是把自己置于司馬氏的對立面。
       
    這對阮籍來說,等于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知道了這個背景,就知道他去東平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跳出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
      司馬昭也擔(dān)心,阮籍真的和曹魏王室綁在了一起。因此,對于阮籍到東平赴任的請求,他自然表示歡迎。
      《晉書·阮籍傳》記載,見到從東平歸來的阮籍,司馬昭十分高興。把阮籍安排到自己身邊,讓他重新做了從事中郎。
      誰知沒過多久,阮籍又主動向司馬昭提出做步兵校尉,其原因又是何在呢?
      《晉書》本傳記載的是:“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
      照此說來,阮籍出任這一職務(wù)的目的,是看中了那里儲藏的美酒。
      作為曹操故吏的后人和有正義感的名士阮籍,對曹魏王室在司馬氏父子接連不斷的打擊下,日趨衰敗,一蹶不振的局面,從心里產(chǎn)生了深深的惋惜和憐憫之情。
      生活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阮籍既要保持那份正直與良知,但又不能抒發(fā)心里的愛與恨,因此他的內(nèi)心異常苦悶。
      于是,阮籍以游戲、放誕的方式開始了官場生涯。
      高平陵事變后,司馬氏竊取了朝中大權(quán)。當(dāng)時的朝廷主人雖然姓曹,但實際的權(quán)柄卻由司馬氏一家掌握著。
      為了統(tǒng)治人心,司馬氏又重新打起了儒家“名教”的旗號,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公元256年,阮籍的母親去世了,他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
      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阮籍正在和別人下圍棋。聽到噩耗,跟他對棋的人趕緊說不下了。
      《晉書》本傳記載,母親將要下葬時,阮籍蒸了一頭小豬,喝了二斗酒之后,才去向母親做最后的訣別。
      接著,他舉聲一號,又是吐血數(shù)升,以致毀瘠骨立,殆致滅性。
      出殯之前,一個叫裴楷的官員前去吊唁。按照禮法,作為孝子的阮籍必須陪同他一起哭泣。
      可是,阮籍散著頭發(fā),叉著兩腿,坐在床上,一聲不吭。
      裴楷只管按照禮儀的規(guī)定,獨自一人哭悼阮籍的母親。
      阮籍的母親死后,嵇康的哥哥嵇喜前來吊唁。
       
    嵇喜在朝為官,在阮籍的眼里是禮法之士,所以,阮籍就給了他一個白眼,弄得嵇喜很不高興地退了出去。
      等到嵇康帶著酒,拿著琴前來吊孝的時候,阮籍十分動情。馬上露出黑眼珠,熱情地迎了上去。
      阮籍在居喪期間違背禮教的表現(xiàn),自然引起了一些禮法之士的反感。
      阮籍的行為,任誕不羈。雖然有悖于名教和司馬氏所提倡的“孝”。但他只是停留在生活方式上,他對政治上的是非無所議論,對當(dāng)時的人物無所品評,對司馬氏的政權(quán),不可能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損害。這也是司馬氏所以能夠容忍阮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保護的原因所在。
      就在阮籍的母親去世后的第二年,曾經(jīng)在云臺山百家?guī)r聚會、竹林七賢中的的王戎,被司馬昭征為相國掾。
      為了保全自己,減少政治沖突帶來的危害,《晉書》本傳記載他為官時“與時舒卷”、“與時沉浮”,不大過問政事。
      王戎的這種為官態(tài)度,是他處在危亂之世、旨在避禍的一種策略,或者是一種韜晦之計。
      學(xué)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在竹林七賢中,像他這樣采取韜晦之計的,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據(jù)史書記載,王戎把日常事務(wù)都放權(quán)給下屬。他自己卻穿起便裝,走出家門,騎著小馬,到處游山玩水。
      同阮籍一樣,王戎在居喪期間,不拘禮制。依然喝酒吃肉,
      他走出靈堂觀看別人下棋。
      王戎在母喪期間的做法,有人說,他是在模仿阮籍。從思想上講,王戎是主張自然與名教統(tǒng)一的。那么,他不拘禮制的表現(xiàn),可理解為是崇尚自然思想的反映。而他容貌毀悴的至孝行為,則可以理解為,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是信奉儒家禮法的。
      在竹林諸人中,王戎最佩服的人是山濤。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曾經(jīng)這樣贊譽山濤:“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其名器。”
      雖然,山濤在竹林中與朋友們談玄飲酒,但是,他會經(jīng)常瞇起雙眼、看山云翻滾。
      他的耳朵,時常都在注意來自京城洛陽的消息。
      由于當(dāng)時司馬氏與曹氏集團的斗爭日趨白熱化,不知“鹿死誰手”的山濤,
    只好放棄官職,隱居在竹林中觀望形勢。
       
    高平陵事變后,局勢明朗。山濤主動離開竹林到洛陽找司馬氏求官。
      當(dāng)時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熱情接待了這位表親,并用玩笑的口吻說道:“呂望欲仕乎?”
      司馬師說的呂望,就是商朝末年的姜太公。
      相傳他垂釣于渭水之濱。八十歲遇見周文王以后才步入仕途,終于找到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機會。
      走進官場的山濤謹慎勤勉,深得司馬氏信任。
      公元264年,司馬昭親自率領(lǐng)大軍西征平息叛亂。
      當(dāng)時,曹操的后人、魏氏諸王都居住在鄴城。司馬昭擔(dān)心他們會趁機鬧事,就讓山濤擔(dān)任鄴城的行軍司馬,并派出五百名士兵鎮(zhèn)守。
      出征之前,司馬昭囑咐山濤說:“西邊的事我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待到司馬昭西征歸來,鄴城果然平安無事。
      于是,司馬昭對山濤也就更加信任倚重。
      山濤擔(dān)任過的一個重要官職是尚書吏部郎,職責(zé)是為朝廷選拔官吏。他在這個職位上干了十來年。
      雖然,山濤曾經(jīng)一度步入百家?guī)r的竹林中,和嵇康、阮籍等人談玄論道,但他真正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孝,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據(jù)說,得到母親生病的消息,山濤立即告假回家。看見面容憔悴、病重臥床的母親,山濤失聲痛哭。責(zé)怪自己沒有盡到孝子的責(zé)任。
      山濤整天守護在母親身邊,喂湯喂藥。
      連給母親做的飯,他都要親口嘗一嘗,看看香與不香。
      《晉書》本傳記載:母親去世之后,山濤雖“年逾耳順”,但“仍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
      山濤還準備在墳?zāi)古赃吔Y(jié)廬而居,為母親守墓。這與阮籍、王戎居喪期間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山濤不是沒有看到司馬氏的劣行和朝中的兇險,他想借母喪的機會告老還鄉(xiāng)。沒想到他的請求被朝廷駁回。
      山濤的家鄉(xiāng)河南武陟縣,距離他與朋友們聚會的那片竹林只有四十里。
      一旦想起在竹林中聚會的美好時光,他腦海里首先出現(xiàn)的是嵇康彈琴的身影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隱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對著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撫琴自娛。
      史書記載,嵇康的琴藝超倫,負有盛名。
      嵇康最喜愛彈奏的是《廣陵散》。
      《廣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夠得到它,還有一個故事。
      《廣陵散》聲調(diào)絕倫,不同凡響。客人彈奏完畢,便將這首曲子傳授給了嵇康。臨別時,他再三叮囑,千萬不要再將這首曲子傳給他人 
      于是,聽嵇康彈奏《廣陵散》,也就成為朋友們聚會時難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彈琴的技藝精湛,而且對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詣和研究。他是當(dāng)時杰出的音樂理論家。
      他撰寫的《琴賦》,不但為當(dāng)時的人們所推崇,東晉時,人們已將它作為音樂之賦的寫作參照尺度。
      他還撰寫了《聲無哀樂論》,著重探討音樂的本質(zhì)、音樂與情感的關(guān)系、音樂與教化功能等三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音樂自身的規(guī)定性問題。
      嵇康認為音樂是自然的產(chǎn)物,仿佛氣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間一樣,不會因為人們的喜怒哀樂而有所變化。因此,在音樂與情感的問題上,嵇康以為音樂本身并不蘊涵快樂與悲傷。
      嵇康對琴情有獨鐘。他不但經(jīng)常彈奏和吟誦,還在《琴賦》的序言中強調(diào):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賦予了文人閑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詩歌繪畫中出現(xiàn)時,往往和飄逸寧靜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
      作為魏晉玄學(xué)的代表人物,嵇康不僅是詩人,也是文章大家。流傳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種特殊的文體,主要目的是為了勸誡。
      嵇康撰寫了一篇《太師箴》,并以太師的身份,通過稱頌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譴責(zé)后世的衰敗,進而對當(dāng)今的君王加以規(guī)勸。
      嵇康從道家思想出發(fā),認為,上古社會民風(fēng)淳樸,君主寡欲少私,清凈無為,而萬民則自足自樂。
      然而,隨著歷史的進程,古老的統(tǒng)治所依賴的自然、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于是,后世的統(tǒng)治者就試圖用倡導(dǎo)仁義來改造社會。
      嵇康認為,好的社會形態(tài)是保持“君靜于上,臣順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諧關(guān)系。
      嵇康的《釋私論》,也是針砭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的文章。
      針對當(dāng)時的偽善風(fēng)氣,嵇康在《釋私論》中提出“無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試圖找出回復(fù)人之真性的道路。
      嵇康的“無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人們在欲望的驅(qū)使下可以為所欲為。相反,他認為回復(fù)到自然的本性,就體現(xiàn)為自覺接受法則,在觸景而行、任心而動中體現(xiàn)善的準則。
      但是,在一個崇尚名教的社會里,追求名聲的過分舉動往往為世俗所認可;后人看起來不近情理的事情,在當(dāng)時人眼里卻有著充分的理由。
      像嵇康這樣的有識之士,敏銳地覺察到這類行為的虛偽,憤然鄙薄世俗虛名。 他隱居山林,專注地探尋自然和事物之理。
      然而,嵇康畢竟是一個憤世嫉俗之人,他的文章見解精辟,筆鋒犀利,風(fēng)格清俊。
      同嵇康一樣,竹林七賢中的代表人物阮籍,也是魏晉之際著名的玄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創(chuàng)作《詠懷詩》八十余首,為世人所重。被王夫之譽之為“曠代絕作”。
      與嵇康不同的是,阮籍無緣享受“濁酒一杯、彈琴一曲”的隱居生活。高平陵事變后,他受到司馬氏的征召,極不情愿地進入朝廷做官。
      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不愿意與之同流合污的阮籍,感到異常地孤獨和苦悶,使他更加懷念在竹林中度過的快樂時光。他的詩作中,反映了這種心境。
      詩言志。從阮籍的詩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少年時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建功立業(yè)的決心和期望長大成人后,有一番作為的理想抱負。
      可是,自從曹芳繼位后,曹氏集團與司馬氏集團走向分裂,政局動蕩不安,阮籍的英雄夢也變得虛無縹緲。
      與此相應(yīng),阮籍的政治和生活態(tài)度也經(jīng)歷了痛苦的轉(zhuǎn)變。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活在春秋末年。
      他見周朝逐步衰亡,就騎著青牛出走函谷關(guān),到人們不知道的地方隱居了起來。
      這首詩,明確表示了阮籍對老莊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隱士為楷模,做萬載垂清風(fēng)之士的決心。
      阮籍認為,現(xiàn)實社會既不安全又不快樂,既沒有自由也沒有幸福。
      于是,他主張“飄搖于天地之外,與造化為友”。這在他的文章《大人先生傳》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還設(shè)計了一個崇尚名教的人物“士君子”。并用“士君子”之口,對大人先生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大人先生”是“身處困苦之地”,并不能真正獲得自由、幸福和歡樂。
      最后,阮籍這樣總結(jié):“汝君子之禮法,誠天下殘賊、亂危、死亡之術(shù)耳。” “而乃目以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過乎!”
       “大人先生”式的人格與理想,正是阮籍的追求。
      阮籍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達莊論》中,又一次寫到了一位逍遙在神游境界中的老莊式人物:
      先生“徘徊翱翔,迎風(fēng)而游…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先生以為“以生言之,則物無不壽,推之以死,則物無不夭,自小視之,則萬物莫不小,由大視之,則萬物莫不大。”
      《達莊論》中的先生具有萬物齊一的思想境界,阮籍以此為基礎(chǔ),走上了無是非、任自然的人生。并把這種思想帶入了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
      有學(xué)者這樣評價:在魏晉玄學(xué)史上,真正把理想人格的建構(gòu)、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顯出來的,是以阮籍為代表的玄學(xué)家。他根據(jù)自身對于時代的感受和對于現(xiàn)實苦難的體會,傾盡全力去探討自我意識與自然的關(guān)系,希望擺脫壓迫而獲得精神的解放。
      作為魏晉時期玄學(xué)哲學(xué)家的阮籍,除了《大人先生傳》、《達莊論》之外,他寫過的哲學(xué)著作還有《樂論》、《通易論》、《通老論》、等篇。
      從這些文章中看出,阮籍從傾向于自然與名教的結(jié)合,到崇尚自然而貶抑名教的痛苦轉(zhuǎn)變過程。
      同阮籍一樣,嵇康也寫過一篇名為《卜疑》的文章, 文章里的“弘達先生”,也是一位虛擬的莊子至人式的人物。不同的是,“弘達先生”沒有阮籍筆下的“大人先生”那么多虛幻飄渺的神采。
      嵇康、阮籍創(chuàng)作中的玄學(xué)化傾向,對后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阮籍描寫的“大人先生”式的生活是無比自由的。但實際上也曲折地影射了現(xiàn)實社會的不自由。因此,阮籍的內(nèi)心十分痛苦。
      《晉書》本傳記載:阮籍經(jīng)常一個人駕著車子,載著酒,漫無目的地四處游蕩。
      直到走到路的盡頭,再也無法前行了,他開始走下車來號啕大哭,哭夠了,才按照原路返回。
    于是,阮籍常常用酒來麻醉自己。
      專家考證,中國的飲酒之風(fēng)興盛于東漢末年。正始年間玄學(xué)產(chǎn)生后,酒就開始普遍進入士人的生活。
      竹林七賢和酒密切相聯(lián)。他們聚會在竹林,肆意酣暢。
      而在七賢中以飲酒聞名于世的,還要數(shù)劉伶。
      關(guān)于劉伶的好酒,可以從這幅古畫中窺見一斑。
      畫的作者是唐代的孫位,畫名為《高逸圖》,右上角的題識為宋徽宗的墨跡。最早著錄于《宣和畫譜》。
      近人研究發(fā)現(xiàn),此畫所繪內(nèi)容,正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
      畫中的劉伶,正回頭準備漱口,而雙手仍然端著酒杯,似乎對杯中之物戀戀不舍。
      學(xué)者研究發(fā)現(xiàn),劉伶是把酒后的玄意寫入散文的第一人。
      學(xué)者們認為,竹林七賢對后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就文學(xué)的影響而言,則更多地表現(xiàn)在審美情趣上。比如中國文學(xué)崇尚高逸淡雅之美、自然之美,傳神之美。都與竹林七賢密切相關(guān)。
      竹林七賢中另一位以飲酒著稱的人物是阮咸。
      阮咸雖然在文學(xué)上沒有高深的造詣,但卻“妙解音律”,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
      阮咸不但“妙解音律”, 還善彈琵琶。
      阮咸在那個年代里發(fā)明的琵琶,一千多年來,一直給人們帶來快樂。
      史書記載,竹林七賢中的山濤,也是一位寫文章的好手。曾著有《山濤集》,可惜今已不存。
      魏晉士人思想的解放、玄學(xué)的追求、放達的行為反映到書法上,就進入到一個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自覺時期。
      從此,中國的書體從單一的篆隸,演化出楷、行、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其中就有竹林七賢的功績。
      他們的書法放任、灑脫、飄逸,如行云流水,鯤鵬展翅。
      字如其人,透過墨跡,人們看到了他們“大人先生”式的精神境界。
      著名美學(xué)家宗白華先生評論道:“這種高超的藝術(shù),只有晉人瀟灑超脫的心靈,才能心手相應(yīng),登峰造極。”
      其中,嵇康的書法特別為人稱道。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評論說:“叔夜善書,妙于草制。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筆墨。若高逸之士,雖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人們難以想象,在充滿殺戮與殘暴的魏晉時代,卻活躍著一群超凡脫俗的士人,他們用智慧和情感,開創(chuàng)了深奧的玄學(xué)思潮,創(chuàng)作了獨具魅力的文學(xué)、詩歌、書法等藝術(shù)。
      他們在詩酒風(fēng)流、山光水色中,去尋找生命的真我,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情。

    在竹林七賢中,最能代表玄學(xué)人生旨趣的是嵇康。
      嵇康天資卓越,才識超凡。而追求的是一種超脫世俗之外、自由閑適的恬靜生活。
      因此,當(dāng)阮籍、山濤走進司馬氏掌權(quán)的朝廷做官之后,嵇康仍然隱居山野,堅守在竹林中。
      史書記載:隱居在山林中的嵇康,除了彈琴自娛之外,還和竹林七賢中的向秀,經(jīng)常在自家門前支起爐灶、打鐵為樂。
      嵇康雖然家中貧寒,卻從來不收取金錢。
      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名叫呂安。
      呂安,山東東平人,他氣概不凡,不喜仕宦。
      據(jù)《世說新語·簡傲》記載,嵇康與呂安交情很深,每當(dāng)他想念呂安的時候,即使相隔千里,也要立刻坐車去拜訪。
      后來,把嵇康看成知己的呂安,干脆從東平遷來山陽,與嵇康朝夕相處。
      但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即使隱居在山林,也會被打擾。
      嵇康正和向秀在門前打鐵,他們一個人扶砧,一個人掄錘,干得叮當(dāng)作響,十分熱鬧。
      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貴公子鐘會。
      史書記載,鐘會曾經(jīng)撰寫過《四本論》,書中討論人的才干與性格的同、異、合、離問題。
      此時,只比嵇康小一歲的鐘會,擔(dān)任朝廷的司隸校尉。
      《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對前來拜訪的鐘會不理不睬,“鍛而不輟”。
      有的學(xué)者認為,由于嵇康的傲慢,給鐘會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熱衷于打鐵的嵇康和向秀,閑暇之時,還對養(yǎng)生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
      這是一組典型的辯論文章。有的學(xué)者認為,這也是嵇康、向秀玄學(xué)清談的真實記錄。
      嵇康對那些長生不死的神話并不真正感興趣,而是關(guān)注如何通過養(yǎng)生來延長壽命。
      在嵇康看來,一般的人是由于疏于保養(yǎng),所以不能夠達到神仙的境界。 
      嵇康以為,人世間存在著“特受異氣,稟之自然”之人,這類人活千歲不難指望。
      他的理論是,人要長壽,既要養(yǎng)形,又要養(yǎng)神。
      嵇康相信,在自然界里,確實存在某種特殊的藥物,能延長人的壽命。然而,許多人只知道食用五谷,而沒有認識到這些藥物的作用。或許知道了也不能堅持服用,因而達不到預(yù)期的效果。
      把養(yǎng)生的見解寫成了文章的嵇康,還身體力行。
      嵇康的山間別墅,在云臺山下的百家?guī)r。
      云臺山峽谷幽深,人跡罕至,自古以來就是道家、高僧的修行之所。
      同時,云臺山山林茂密,藥材眾多。
      《晉書》本傳記載:為了養(yǎng)生,嵇康時常到深山采藥。并服食一種叫“五石散”的藥物。
      魯迅先生考證:五石散包括石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等。
      魏晉時代的名士們冒著生命危險服用“五石散”,一是為了延年,二是暫時忘卻精神的痛苦。可是,讓大名士嵇康苦惱的事還是接踵而至。
      公元255年,司馬昭想起了隱居的嵇康,想把他征召到朝廷裝點門面。
      厭惡官場的嵇康得到消息后,只好離開竹林,躲到了河?xùn)|,一走就是三年。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講究服食養(yǎng)生的嵇康,在大山里遇到了隱士王烈。于是,就有了他們交往的記錄和傳奇的故事。
      王烈,河北邯鄲人,他常年在太行山一帶的深山里修行,研究養(yǎng)生之術(shù)。
      據(jù)記載,當(dāng)時已經(jīng)三百多歲的王烈,看上去卻像一個青少年。
      嵇康與王烈相識后,十分高興,他們兩人經(jīng)常一起到山里采藥。
      258年,躲避官場的嵇康,還在大山里遇見了另外一個大隱士孫登。一些史書也記載了他與孫登交往的逸事。
      嵇康與孫登相處長達三年,可多次向他請教問題,孫登都不予回答。嵇康時常為此嘆息。
      孫登接著告誡嵇康:你有才能,卻缺少遠識,要在當(dāng)今之世免除災(zāi)難是很難的。今后你要謹慎做人,一定要少發(fā)表議論。
      后來發(fā)生的事情證明,孫登的確有先見之明。
      公元261年,在朝廷擔(dān)任吏部郎的山濤,將升遷為散騎常侍。讓誰來接替自己原來的職位呢?
      山濤不由地想起了仍在百家?guī)r隱居的朋友嵇康。
      山濤清楚,在247年,嵇康娶了曹魏宗室的長樂亭公主后,被朝廷“遷郎中、拜中散大夫”。但這只是一個閑職而已。
      有人認為,山濤是考慮到嵇康的名氣太大,如果再不出仕,會引起司馬昭的猜忌,有性命之憂。他推薦嵇康做官,是對嵇康的保護。
      不過,也有人認為,自從山濤走出竹林進入仕途后,很快就成了司馬氏的寵臣和心腹。
      他那塊竹林名士的牌子,不僅能招徠熱衷清談的士人,還可以分化那些依附曹魏的名士為司馬氏所用。
      因為山濤知道,嵇康不會出來為司馬氏服務(wù),更料定他會“標不屈之節(jié)”來回絕。果然,嵇康這樣做了。
      得到這個消息,嵇康決定給山濤寫一封信,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
      山濤,字巨源。因此,這封信的題目就叫《與山巨源絕交書》。
      信中寫道:足下舉薦我做官,恐怕不是想要真的抬舉我,而是因為足下獨自做這樣的官感到害臊,所以要拉我去做你的助手。就像廚師不好意思一個人獨自屠宰下去了,要拉一個祭司去幫忙一樣。
      在絕交書中,嵇康一一列舉出自己難以做到的、官場上的“必不堪者七。”
      接著,嵇康又說明了自己不能進入官場的“甚不可者二”是:每每非議商湯王、周武王而鄙薄周公、孔子,為禮教所不容,此為甚不可者一;
      性情剛直、放肆直言,遇事便忍不住,此為甚不可二也。
      因此,嵇康責(zé)怪山濤不了解朋友的天性,強人所難。
      嵇康表示自己“愿守陋巷,飲酒彈琴,教養(yǎng)子孫,也絕不出來做官。”
      《與山巨源絕交書》,實際上也是一篇拒絕與司馬昭合作的宣言書。為嵇康被殺害埋下了禍根。
      不久, 一個讓司馬昭捉把柄的機會到來了。
      嵇康的好朋友呂安的妻子,被他同父異母的兄長呂巽,用酒灌醉后奸污。
      可是,呂巽卻做賊心虛。他惡人先告狀,反咬一口,以虐待老母親的罪名,把呂安告上了法庭。
      呂巽的禽獸行為,讓“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的嵇康拍案而起,他憤然寫了一封給呂巽的絕交書。
      嵇康的絕交書寫得極其悲憤,他怒斥呂巽誣陷無辜、包藏禍心;后悔自己以前無原則地勸呂安忍讓,覺得自己對不起呂安;而對于呂巽,除了決裂,無話可說。
      可是,當(dāng)時擔(dān)任大將軍司馬昭相國掾的呂巽卻毫無悔改之心。在他的蠱惑下,呂安獲罪,并被判發(fā)配邊疆。
      呂安的內(nèi)心激憤難平,他給嵇康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顧影中原、憤氣云踴”,“披艱掃難、平滌九區(qū)”的詞句。
      這樣的文字,不能不使人聯(lián)想到“掃平司馬氏政權(quán)”的意思。
      在司馬氏專斷獨行、滿腹猜忌的魏晉時代,這樣的信件很容易授人以把柄,招來司馬氏的嫉恨。
      現(xiàn)在,輪到司馬昭給嵇康判罪的時候了。
      司馬昭心里也明白,他們父子提出以孝治國,只不過是用來篡奪曹家政權(quán)的一個幌子而已,其實,對于孝與不孝,司馬昭自己并不在意。
      司馬昭在意的,是嵇康的那封《與山巨源絕交書》。
      在司馬昭看來,這是一封與他決裂的公開信和挑戰(zhàn)書。嵇康在絕交書中把官場仕途說得一無是處,這等于是對他把持朝政的不滿和攻擊,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正在這時,鐘會求見司馬昭。
      自從拜訪嵇康受到冷遇后,鐘會一直懷恨在心,這時他便趁機跑到司馬昭面前進讒言。
      鐘會接著對司馬昭說,您知道嵇康給山濤寫絕交書的背景嗎?據(jù)我了解,嵇康想幫助別人謀反,由于山濤反對沒能成功。因此,他才與山濤絕的交。
      鐘會列舉了姜太公、孔夫子都誅殺過名人的例子之后,建議說:嵇康、呂安這些人言論放蕩,誹謗圣人經(jīng)典,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不能容忍的。現(xiàn)在如果不除掉嵇康,將難以淳正風(fēng)俗、清潔王道。
      聽了這些讒言,司馬昭勃然大怒,決定殺掉嵇康。
      但是,沒有想到嵇康非常不給面子,竟然寫了一封絕交書,把他的態(tài)度公示天下。
      嵇康在絕交書中,還提出“非湯、武而薄周、孔”,這一下子就更刺到了司馬昭的痛處。
      嵇康、呂安最終被判死刑。
      在監(jiān)獄里,嵇康浮想聯(lián)翩,想到孫登的囑咐,他不免有些懊悔。
      自知難于免禍的嵇康,在監(jiān)獄里給十歲的兒子嵇紹寫了一篇《家誡》。
      在《家誡》中,他囑咐兒子說:
      小事不必計較,人情世故的細瑣方面,不必認真;
      不要強勸別人飲酒,也不要力拒別人的勸酒;
      人們的閑談,大可不必介入;
      官長的家不可常去,也不可留宿;
      官長送人們出來時,你不要在后面,因為恐怕將來官長懲辦壞人時,你有暗中告密的嫌疑……。
      教導(dǎo)孩子如此瑣碎,與秉性高傲的嵇康判若兩人。
      2628月的一天,嵇康被帶到了刑場。
      面對即將到來的殺戮,嵇康鎮(zhèn)定自若,神色不變。
      他環(huán)顧日影,見臨刑的時間還沒到,就要來一把琴,當(dāng)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
      彈奏完畢,嵇康感嘆道:“早先,袁孝尼一再要向我學(xué)習(xí)這支曲子,可我始終不肯教給他,《廣陵散》從今絕矣!”
      說完,引頸受刑。
      史書記載,嵇康被殺,“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
      就這樣,一代名士嵇康悲壯而又瀟灑地、走完了四十歲的人生歷程,他給世人留下的是千古絕響。

    公元2628月,伴隨著一曲《廣陵散》,嵇康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嵇康死后,竹林七賢其他人的命運和歸宿又是如何呢?
      嵇康被殺后,向秀在家中閉門沉思。
      不久,他來到洛陽,叩響了大將軍府的大門。
      據(jù)說,當(dāng)時司馬昭正在與臣僚在府中議事。
      《晉書》本傳記載:見到向秀,司馬昭故作驚訝地問道:“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傳說堯帝要讓位給巢父、許由,他倆不接受,就逃到箕山隱居,因此,箕山之志就是隱居之志。
      向秀回答:“巢父、許由是狷介之士,不理解堯帝的一番苦心,不值得欽慕和效法”。
      向秀的這番回答,司馬昭聽了非常高興。
      從此,向秀走入仕途。先后擔(dān)任過“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
      因為是不得已而出仕,向秀只是做了一個“朝隱”之士。《晉書》本傳說他:“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
      一個寒冷的黃昏,向秀路過昔日與嵇康、呂安等人聚會的山陽舊居。
      伴隨著遠處傳來的清越高遠的笛子聲,向秀邁著沉重的腳步,慢慢地走近曾經(jīng)與朋友們聚會的那片竹林。
      故地重游,觸景生情,向秀又仿佛看見了嵇康、呂安等人的身影。
      272年,嵇康被誅殺后的第十個年頭,四十五歲的向秀在憂郁中離世。
      向秀的墓地就在他的家鄉(xiāng)附近。雖然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風(fēng)雨侵蝕,墓冢依然醒目。
      嵇康被殺后,阮籍依然每天以酒為伴。
      263年的10月,曹髦死后繼任皇位的小皇帝曹奐,被迫加封司馬昭為晉公。阮籍知道,司馬昭邁出了這一步,離改朝換代的日子就不遠了。
      一個叫鄭沖的官員提議,《勸進表》由大名士阮籍執(zhí)筆。
      最后,派去的人在袁孝尼家,找到了醉酒酣睡的阮籍。原來,他只顧喝酒,竟把這件事忘到了腦后。
      來人趕緊叫醒阮籍,說《勸進表》等著急用。
      其實,阮籍心里不愿意寫《勸進表》。想用醉酒的辦法搪塞過去,但是,他心里明白,這一次是躲不過去了。
      于是阮籍帶著醉意,伏案疾書,一氣呵成,寫好了《勸進表》。
      司馬昭看了《勸進表》后,滿心歡喜,愉快地接受了封爵。
      寫了《勸進表》的一兩個月后,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五十四歲的阮籍,在痛苦、失望、憂郁、自責(zé)中離開了人世。
      臨終之前,阮籍又想起與朋友們聚會的那片竹林 ,想起了自己作的那首詠懷詩:
      一日復(fù)一夕,一夕復(fù)一朝。
      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
      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叟間,魂氣隨風(fēng)飄。
      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阮籍去世兩年后,2658月,司馬昭病死。
      四個月后,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曹奐退位。然后,率領(lǐng)文武百官在洛陽南郊設(shè)壇祭天,舉行了隆重的“受禪”典禮。
      司馬炎登帝位,改國號為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
      隨著司馬炎登基,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官也越做越大。后來,他終于當(dāng)上了司徒,成為早年夢寐以求的三公。
      山濤為官清廉。他雖然身處要職,但與家人一直住在只有十幾間屋子的舊房里。
      283年秋天,七十九歲的山濤得了一場大病。不久,就去世了。
      死去的山濤葉落歸根,安葬在他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
      山濤在世的時候,曾經(jīng)在司馬炎面前,推薦過竹林七賢中的阮咸。
      走進官場以后的阮咸,還經(jīng)常彈琴長嘯嗎?還瀟灑地飲酒嗎?在始平太守的職位上,他又有何建樹?因為史料的欠缺,這一切都不得而知。
      在《晉書·阮咸傳》的結(jié)尾,知道他“得以壽終”。
      《晉書》本傳說竹林七賢中的劉伶:“澹默少言,不妄交游,而機應(yīng)不差。”
      同向秀一樣,嵇康被殺害后,劉伶也被迫走進了仕途,當(dāng)上了建威參軍。但是,他依舊嗜酒如故。
      劉伶整日喝酒,不謀其政,每當(dāng)朝廷詢問時,他總是以無為而治來搪塞。
      最終,司馬炎把他罷黜免職。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罷官后的劉伶并沒有回到老家安徽,而是和妻子在河南獲嘉縣境內(nèi)、黃河岸邊一個叫桑古寺的地方,開酒店做起了生意。
       “桑古寺”靠近古驛道,加上劉伶酒名遠揚,善于經(jīng)營。因此,他開的酒店每天賓客盈門、生意興隆。
      隨著劉伶的后代繁衍興盛,“桑古寺”曾一度叫做“劉伶村。”后來,又更名為劉固堤村。
      大約在公元300年,八十歲的劉伶病逝。
      劉伶死后安葬在劉固堤村東北方向約一公里的地方。
      公元305年,王戎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晉書》本傳記載:王戎生前也到過昔日與嵇康、阮籍等人聚會的地方重游,并對陪同他的人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我過去與嵇康、阮籍曾經(jīng)在此暢飲,共為竹林之游。自從他們兩個逝去,我便為時務(wù)所羈絆了。今日舊地近在眼前,當(dāng)年的事情卻邈若山河了。
      西晉以來,嵇康、阮籍成為名士的楷模,名聲日盛。
      東晉之后,人們將嵇康、阮籍等人的清談游賞稱之為“竹林之游”。
      專家考證,大約東晉時已經(jīng)有“七賢”的稱呼了。
      東晉時期,玄學(xué)理論走上沒落之路,而凸顯的僅僅是玄學(xué)外化的形式——縱放狂誕的生活態(tài)度與行為。因此,人們對玄學(xué)的抨擊也多著眼于此。
      東晉思想家、醫(yī)學(xué)家葛洪對此批評道:“世人聞阮嗣宗傲俗自放,古人所謂‘通達’者,謂通于道德,達于仁義耳。豈謂通于褻瀆而達于淫邪哉!”
      魯迅指出:因為他們的名位大,一般的人就學(xué)起來,而學(xué)得無非是表面,他們實在的內(nèi)心卻不知道。因為只學(xué)他們的皮毛,于是社會上便有了很多沒意思的空談和飲酒。
      到了東晉,一些有識之士對西晉覆滅的教訓(xùn),進行認真的反思。
      認識到了仕不事事,也就是在其位不謀其職,以及放蕩無度的生活態(tài)度帶來的極大危害。
      縱觀歷史,對于竹林七賢,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對竹林七賢持否定意見的人們,有的站在儒家之學(xué)的立場上,批評他們崇尚道家虛無思想,致使圣人之學(xué)淪喪;
      有的站在維護教化的立場上,批評他們放蕩無羈,破壞了綱常
      還有的站在經(jīng)世致用的立場上,批評他們中的某些人缺乏對社會的責(zé)任感,以致清談?wù)`國等等。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傾向于把西晉滅亡、甚至魏晉禪代的原因,直接歸之于竹林諸人。他說:
      “正始十年則太傅司馬懿殺大將軍曹爽,一時名士風(fēng)流,棄經(jīng)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視其主之顛危若路人然,即此諸賢為之倡也。自此以后,竟相祖述。”
      魯迅指出:后人就將嵇康阮籍罵起來,人云亦云,一直到現(xiàn)在,一千六百多年。
      盡管歷史上對竹林七賢評價不一,但從兩晉南北朝一直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間,竹林七賢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他們宏放曠達的精神風(fēng)貌、生活情趣或行為,一直在文人士大夫階層有著巨大的影響。
      19605月,南京地區(qū)西善橋南朝大墓里,出土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
      榮啟期是春秋時代的名士,其作為與七賢頗為相似,因而被放在了一起。
      在畫像磚上的七賢,有的撫琴嘯歌,有的頜首傾聽,有的高談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寬衣博帶,孤傲高雅;崇尚老莊之情,追求個性之心,溢于畫面。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畫像磚上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
      這些磚畫出現(xiàn)在皇親國戚的陵墓中,清楚地表明,當(dāng)時社會上層對魏晉玄學(xué)的推崇,以及對竹林七賢的景仰。
        據(jù)《續(xù)高僧傳》記載:有一位南朝后梁的僧人,非常景仰阮籍,其生活態(tài)度也頗似名士。
      南北朝之后,嵇康的歷史形象漸漸定型。
      在后人的歌詠中,他鐘情山水,飲酒彈琴,不受羈絆,不肯隨俗,桀驁不群。成為高士形象的代表。
      杜甫在《入衡州》一詩中寫道:
      我?guī)燂逡梗蕾t張子房。柴荊寄樂土,鵬路觀翱翔。
      白居易也在一首詩中寫道: 
      張翰一杯酣,嵇康終日懶。塵中足憂累,云外多疏散。
      陸游在《自嘲》一詩中吟唱道:
      華子中年百事忘,嵇生仍坐懶為妨。病于榮宦冥心久,老向端閑得味長。
      似水流年,經(jīng)過歷史長期的沉淀,阮籍的人格形象,已經(jīng)演變?yōu)椤半x經(jīng)叛道”的人格典型,成為一種特定的思想文化形態(tài),并影響著后人。
      在魏晉士人中,魯迅先生特別推崇嵇康。
      嵇康正直、剛毅、高傲、反叛,不肯隨俗。在他身上,魯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913年,魯迅開始重新修訂《嵇康集》。
      他歷時二十多個春秋,參考多種版本,經(jīng)過數(shù)十遍的校對,終于使《嵇康集》有了一個相當(dāng)精善的本子。
      魯迅校訂《嵇康集》以及對魏晉時代研究的重視,從整體上提高了對嵇康的評價以及魏晉思想、文學(xué)的地位。
      時光飛逝,斗轉(zhuǎn)星移,今天的人們該怎樣評價和看待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呢?
      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儒家提出、設(shè)計了一整套的禮制法度,并推行相關(guān)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
      但是,如果將它們強調(diào)到極端,陷于僵化的境地,就會成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束縛,使人們喪失自我,喪失獨立的人格。
      魏晉時期,隨著玄學(xué)的興盛,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思想家,借助于先秦道家的思想形式,重新肯定了個體層面上的人的自我意識,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個性自我。
      可以說,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本質(zhì)上顯示的,是一場個性解放的運動。
      當(dāng)然,竹林七賢的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也有極為消極的一面。他們中的一些人,片面地強調(diào)自己的個性,而忽視了人在社會層面上的價值和意義。
      著名哲學(xué)家張岱年認為,包括阮籍在內(nèi)的玄學(xué)哲學(xué),作為立國之道,作為治國安邦的學(xué)說,是很難行得通的,是沒有實效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某一個人的身上也往往如此,竹林七賢自然也不例外。
      時光越千年,但是,他們仿佛還沒有走遠。
      可以肯定的是,已經(jīng)被人們談?wù)摿松锨甑闹窳制哔t,今后,仍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被關(guān)注的一個群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不AV麻豆|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91午夜福利精品|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99精品热在线在线观看视|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红杏|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 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严洲|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日韩人妻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日本久久99成人网站| 午夜无码电影888不卡| 丁香五月激情综合色婷婷|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欧美一本大道香蕉综合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隔壁人妻被水电工征服|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超频97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国产啪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