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終于又比出麻煩來了!繼2002年金龍魚調和油遭消費者公開質疑之后,此次再度將金龍魚推向輿論風暴中心的是中國糧油學會。9月7日,中國糧油學會在京城各大媒體發表聲明,憤怒譴責“1∶1∶1”假借學會之名“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盡管如此,眼下,由鳳凰衛視當家花旦吳小莉“領銜主演”的新一輪“1∶1∶1”廣告片在全國各大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得正酣。10年來5億巨資的廣告投入,著實令金龍魚調和油在搶占眼球和市場方面嘗盡了甜頭。如此看來,“虛假”也好,“誤導”也罷,數年如一日地為“1∶1∶1”最后買單的無疑還是不知情的消費者。
虛假宣傳惹惱中國糧油學會
(中國糧油學會委托千龍網發布的聲明全文)
9月7日,中國糧油學會發表《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鄭重聲明》,再度引起媒體對金龍魚的新一輪“口誅筆伐”。聲明中指出,“近日,個別單位在媒體上盜用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副會長李志偉的名義,錯誤地宣傳長期食用菜子油、橄欖油、紅花子油、大豆色拉油、花生油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極大地誤導了消費者,引起了社會各界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給本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該聲明指出,“上述報道內容是錯誤的和不負責任的,未經本會同意和合法授權,不代表本會及油脂專業分會副會長李志偉個人的觀點。”
該聲明最后表示,“本會嚴厲譴責上述行徑,并要求有關單位立即停止在新聞媒體上的不實報道,以消除影響。本會將保留訴訟法律的權利。”
引發這場事端的是8月26日刊登于北京某媒體的一則文章《你的炒菜油是否健康》,文中借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副會長李志偉之口,從專家的角度,對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所有食用油進行了點評,得出的結論是:長期食用單一的菜籽油、橄欖油、紅花籽油、大豆色拉油和花生油,都會引起營養不均衡。
此外,文章還以“均衡營養”為名,向消費者推銷“1∶1∶1”的概念。文章發表后,被40多家網站轉載。
9月9日上午,記者致電中國糧油學會要求采訪李志偉副會長,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負責人告知“出差了”。對于記者“報道中個別學術評論及觀點是否出自李志偉副會長之口”的問題,該負責人作了這樣的回答:“這份言論的發表并沒有經過李志偉本人同意,如果它是經過我們授權或簽字的,那我們還會發表這樣的聲明嗎?”
有意思的是,雖然在《你的炒菜油是否健康》以及《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鄭重聲明》中從頭到尾并沒有出現“金龍魚調和油”的字眼,但京城眾多媒體根據“1∶1∶1”的口號,還是很快地“對號入座”,將帳算在了“金龍魚”的頭上。一時間,有關“金龍魚涉嫌虛假宣傳”的報道滿天飛。
負責金龍魚品牌營銷管理的、遠在特區的嘉里糧油商務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對此事的態度顯得十分謹慎。他們一方面否認“盜用”專家名義,另一方面表示將盡快調查此事,給大家一個說法。
1∶1∶1究竟怎么比出來的
(金龍魚產品)
金龍魚的“1∶1∶1”高調唱了這么多年,那么到底什么是“1∶1∶1”,恐怕還不是盡人皆知的事。
“1∶1∶1”的比例來自于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農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等權威機構的研究結果,即當人體飲食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達到1∶1∶1的比例時,就能確保營養均衡。
2002年7月,金龍魚推出了第二代調和油,由精煉菜籽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紅花籽油等8種油品調和而成,隨即拋出了“1∶1∶1”的宣傳口號,稱“新一代調和油,巧妙結合了中國人飲食的實際情況,使人體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達到1∶1∶1的最佳比例,能確保營養均衡。”
從金龍魚方面提供的資料上看,其對于自己不遺余力推銷的“1∶1∶1”理念是這樣闡釋的:“世界各國的營養學家對人體膳食中不同脂肪酸的需求量有著長期的研究……單純從日常膳食中攝取脂肪酸存在不均衡、或飽和脂肪酸過高的情況。所以,需要食用經過多種植物油精心配比脂肪酸、采用專門配方和工藝調和而成的調和油,才能幫助達到人體膳食脂肪酸的1∶1∶1完美比例。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就是這樣一種食用油……居民在保持現時的膳食習慣及營養攝入量不變的基礎上,食用根據膳食科學設計的產品脂肪酸0.27∶1∶1恰當比例的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有助于人體吸收脂肪酸的比例達到世界三大權威機構驗證的1∶1∶1的完美比例……”
而針對所謂的“1∶1∶1”,中國糧油學會專家也于近日作出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目前國內外市場上沒有任何單一食用油或者食用調和油的成分能達到1∶1∶1的均衡營養比例。凡是符合國家食用油標準的產品,均在健康、安全和營養的范圍內。”
“如果油脂真的達到1∶1∶1的比例,外觀會呈現粘稠狀,甚至根本無法流動。”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另一位專家表示。
其實早在兩年前,
在全國各地就屢屢發生消費者對“1∶1∶1”質疑的事件。2002年中秋節前夕,南京一位有“另類王海”之稱的消費者——楊鴻在對當地一些商場、超市的調查中,發現“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存在著宣傳上的“文字游戲”,誤導了不明真相的消費者,遂開始介入維權。
楊鴻在購買了金龍魚調和油后,以“涉嫌夸大宣傳”為由,向媒體和工商執法部門進行投訴和檢舉,媒體及工商部門立即展開行動,對金龍魚在上海的生產基地——上海嘉里糧油工業有限公司進行調查。
無獨有偶,2002中秋前夕,一位北京的消費者吳某也站了出來,將批判的矛盾直指“1∶1∶1”。吳某說,他從電視廣告、商場的招貼廣告和產品的外包裝上得知,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符合三大權威機構所提出的健康理論”,于是在北京家樂福超市購買了一桶5升裝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但他發現,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在醒目的“1∶1∶1膳食脂肪酸的完美比例”的產品標簽下,具體的產品營養成分表卻顯示三者的比例是“12∶44∶44”。
“既然廠家的產品沒有達到1∶1∶1的健康標準,為什么還要在產品的宣傳廣告中大力宣傳這個概念呢?這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吳某說。
2002年8月17日,由吳某個人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在北京湖北大廈舉行。吳某在發布會上,向金龍魚廠商提出兩點要求:一、立刻停止對消費者造成侵害的所有虛假宣傳,包括電視、平面媒體廣告和商場內的廣告,對第二代調和油產品標識中的虛假內容進行修改;二、在媒體上公開向廣大消費者賠禮道歉。
面對質疑聲四起,金龍魚方面的解釋是這樣的:“廣告中所出現的1∶1∶1指的是人體每日膳食應攝入的脂肪酸比例,由于人體所攝入的飽和脂肪酸來源除了調和油之外,還有肉類等食物,因此廣告中所說的1∶1∶1并不是金龍魚調和油的脂肪酸比例,以金龍魚調和油的12∶44∶44比例,再加入正常攝入的肉類等食物所包含的飽和脂肪酸后的比例,就正好是1∶1∶1。”
5
億元巨額廣告費都攤給了誰

(金龍魚市場份額圖表)
我國是一個食用油消費大國。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中國食用油消費量達到1200多萬噸,銷售總額大約為600億元。2002年,食用油的市場總供給超過1634萬噸。與此同時,食用油的消費需求也正日趨多樣化、細分化、高檔化。食用油正在成為一個市場巨大、前景誘人的朝陽產業。
金龍魚無疑很早就瞄準了這個巨大商機。1974年,郭兄弟集團在香港成立了嘉里集團有限公司,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專為中國的糧油企業而設立的一個投資公司。1990年,嘉里糧油投資的第一家油脂生產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正式投產,此后不久,在北京、廣州、上海出現了金龍魚生產基地。
1993年,中國取消了平價油的政策,油價暴漲。金龍魚抓住了這個機會,不惜血本搶占市場,價格甚至低于散裝油價。低價格使金龍魚獲得了初步成功。1996,金龍魚開始在全國重點布局,嘉里糧油先后建成了七大糧油生產基地。2001年,金龍魚占有市場50%以上的份額,累計銷售5億瓶,總銷售額達到60億元。
截止到2002年底,金龍魚系列共推出了16個品牌,除金龍魚外,還有鯉魚、元寶、胡姬花、香滿園、花旗、手標、巧廚、嘉龍、萬黛蘭、海皇、花鼓、衛星等15個品牌。但似乎哪個品牌的知名度都不如金龍魚,這無疑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1∶1∶1”廣告的狂轟濫炸。有數據顯示,在最近10年中,金龍魚投放的廣告費用高達5個億。
從2002年7月金龍魚推出第二代調和油至今,“1∶1∶1”的廣告也差不多對中國人“轟炸”了整整兩個年頭,尤其是逢年過節,則勢頭更猛,且“演員”不斷更換、花樣不斷翻新。
不管“1∶1∶1”中的水分有多少,在一片爭議與質疑聲中,金龍魚調和油依然占據著超市中“最有利”的位置,以及為數眾多的中國老百姓的廚房。這不能不說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事情。金龍魚何以能在非議聲中保持“紅旗不倒”?對“1∶1∶1”的批判是太早或太晚、太多抑或太少?
“對我們中國糧油學會來說,這次主要是因為涉及到了學會中的個人,我們才會有這樣的舉動。至于以前1∶1∶1如何宣傳,那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中國糧油學會那位不愿透露職務及姓名的女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但她同時指出,在對企業商品廣告的播放和刊載中,許多媒體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如果他們對廣告真實性的審查嚴格一些,那么消費者受到的誤導和欺騙就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