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青牛與老子思想(一):子譽老子為龍
來源:北斗社區 發布者:北斗成功網 孔子比老子為龍,正是取龍所具有的神變能通、超然高潔、令人難以把握的特點。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宗師。古代文獻《莊子》、《史記》等記載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并且孔子譽老子為“龍”,老子比孔子為“鳳”。孔子問禮于老子這件事真實與否,歷來就有爭論,難有定論。我們姑且懸置這一訟案。我們感興趣的是,在這里,龍、鳳究竟有何寓意。此外,神仙家附會說老子乘“青牛”出關,青牛又表達了神仙家的什么觀念。我們嘗試著對此做一番解讀。
一、 子譽老子為龍
《史記·老子列傳》說孔子問禮于老子,歸去之后,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莊子·天運》亦說:“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歸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xie),予又何歸老聃哉!”這段話中共三個“歸”字,前者是歸去之意,后二者通“窺”,窺見的意思。以上兩處都提到孔子譽老子為龍,那么龍究竟有何象征或寓意呢?
老子思想
聞一多先生曾作過解釋。他從圖騰崇拜出發,認為“龍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說老子是龍,等于說他是楚人,或是夏人的本家。”(《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龍鳳》)這種從民族學和神話學角度所做的解釋可謂全然不得要領,因為即使龍是人和楚人的象征這種說法不錯,聞一多先生的解釋也未免過于簡單。如果孔子只想表明老子是楚人或夏人后裔,那么又何必對龍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那么多呢?如果我們想弄明白孔子稱贊老子為龍的本意,就必須首先弄清楚古人心目中對于龍的觀念。
在古人看來,龍是一種變化莫測、形蹤不定的動物。“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蠋(zhu),欲大則藏于天下,欲尚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管子·水地》)漢代劉向說:“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於戲!允哉!君子辟神也。”(《說苑·辨物》)許慎《說文》:“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可登天,秋分可放淵。”王充也說:“龍之所以為神者,以其能屈其體,存亡其形。”(《論衡·龍虛》)成書年代較早的《易經》多次提到龍,還詳細描繪了龍的各種形態,或稱“潛龍”,或稱“飛龍在天”,或稱“或躍于淵”,或稱“群龍無首”。可見,在古人心目中,龍是善于變化,難于捉摸的神物。
龍是性格是喜怒無常、變化多端的。“夫龍之為蟲,可狎而騎也,然喉下有逆鱗徑尺,嬰之則殺人。”(《韓非子·說難》)龍是一種性格上時而溫順(“可狎而騎”),時而兇暴(“殺人”)的動物,其喉下逆鱗千萬不要觸。人們用龍來比喻君王、天子,是再恰當不過了。
龍還是一種十分高貴的動物。孔子本人對龍是比較了解的,他曾說過:“龍食于清,而游于清;龜食于清,游于濁;魚食于濁,游于濁。”(《呂氏春秋·舉難》)龍和龜雖然都在“靈物”之列,但龍要比龜更加高貴。
孔子比老子為龍,正是取龍所具有的神變能通、超然高潔、令人難以把握的特點。據說孔子是想把自己的著作藏于周室才來拜見老子的(《莊子·天道》)。可見了老子之后,孔子被老子通達睿智的思想、深不可測的學識和不濁于世的品格深深地折報了,以至于張口結舌,驚訝地說不出話來(“口張而不能嗋”)。孔子感到了自己學識的不足。孔子曾周游列國,見識的人也不可謂不多,而且孔子一向是強調要“知人”的,可見過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對老子這位智者時,卻感到難于把握對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種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對于走獸,可以張網(“罔”)來捕它;對于游魚,可用釣絲(“綸”)來捉它;對于飛鳥,可以用拴著絲繩的箭(“矰”)來射它。此三者或走、或游、或飛,固守一端。而老子是龍,高深莫測,變化無形,難怪孔子不知用什么辦法來把握他,以致茫然不知所措了。
孔子如此贊譽老子,若從情理上講,也并非是那么不可思議的事情。眾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人文學者,精通六藝,嚴格說來,卻算不上是哲學家。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史記·老子列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熟悉歷史,知識廣博,這一點應是毫無疑問的。此外,老子還是一位思想大師,一位沉思形上之道的哲學家。孔子在老子這位哲學家面前,有相形見絀之感是正常的。
從《史記》和《莊子》的記載來看,孔子對于會見老子的感覺是美好的。孔子回去后,一連三日不談與老子見面的事,他也許沉浸在與老子談話的美好回憶中,也許在深深地思考所受到的教益。孔子由衷地稱贊老子,把老子比作龍,這既突出了老子學識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現了孔子的偉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謙虛豁達的品德。一個是中國哲學的泰山北斗,一個是儒家的萬世德宗。孔子譽老子為龍這件事,使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偉大的兩個人物相得益彰地閃爍著燦爛的文明之光。
除此之外,用龍來代表老子的哲學也是十分貼切的。老子崇尚陰柔,龍正好是陰獸。在古人觀念中,龍是水中的神獸。《呂氏春秋·召類》云L“以龍致雨”,高誘注曰:“龍,水物也,故致雨。”在陰陽學說中,水為陰,所以龍即為陰獸。“龍之為言萌也,陰中之陰也。”(《古微書》引《春秋元命苞》)龍為陰獸,這和老子崇尚陰柔和講求水德這一點是相合的。
來源:北斗成功網 http://www./viewnews-42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