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5日至17日,江蘇省2006年中學教育科研協進會暨“師陶杯”頒獎儀式在張家港梁豐高級中學舉行,省教科院楊九俊副院長在會上作了題為《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主題報告。這里發布的,就是是根據博客“桂子留香”主人的記錄整理稿編輯處理的文檔。 (一)討論有效教學的視角: 人的一生是發展的,要有終身教育的思想,不要用模子套一個人,要關注學生的今天、明天、后天的發展,要可持續發展,全面的發展、自由的發展,改變以往的灌輸、反復操練,學習就是訓練,而學習是人的生命內涵不斷充實和發展的過程,要考慮時間和空間要素,班級授課制的組織要素,教學效率的追求,投入和產出的關系 理論視角,都應該站在思想、理論的制高點。有很多問題是孤立的看法。 現在課改有三種視角: 一種是大眾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以前高小都是精英教育。這個轉型有很多問題。根本的轉變是:從學生適應學校到學校適應學生。 二種終身教育的思想。十六大提出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制。但終身教育的思想在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沒有到位。要從關注學生的當下要關注學生的未來,培養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第三是素質教育的思想。馬上要召開全國教育會議,主題還是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已經猖狂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教育觀要從科學主義轉向人文主義,什么是課程觀,從制度型號轉向創生型。學習觀,從知識學習轉向生命發展,學習是生命內涵的充實和擴展。 (二)什么叫有效教學? 在三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有效教學有四個要素: 1.時間要素:一節課而言 2.空間要素:課堂,但不僅是教室。 3.班級授課制。 4.效率追求。 投入產出要成比例。 一、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生是否主動。 二、教學有明確具體的目標。有的教師目標很隨意。 三、有挑戰性的思維活動。 四、有深刻的情感體驗。 五、有合適的學習方式。 六、知識完成有意義的建構。 七、有一種清晰的反饋。 八、有遷移和創造的欲望和能力。 (三)三維目標: 分開是不對的,是整體的概念。 什么是知識: 知識能重要。新課程不要知識,誰也沒說這個話。要討論是真知識還是假知識。比如說:柳斌講:外孫女,外婆給我三個,買了……。打電話給語法專家劃分句式,六個人的答案不一樣,他們都強調要語法。 舊的知識觀和新的知識觀。新的知識是廣意的。 語文學科有一部分知識是可以言傳的,有一部分是不可以言傳,只能意會的。沒有掌握的是可能言傳。黃宗英寫文章,沒有文法,但寫得一樣的。說省略號省兩個點、有時六個點、有時八個點,印出來都是六個點,她很惱火。 語言學家的文章高中學生都不喜歡讀。缺乏靈動的東西。 知識是條件化的,還是非條件化的。條件化是必須在具體的情境中,在情境中就是活的。 能力: 最重要的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 結合具體的學習情境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 關于過程: 從單一到綜合。有共性有個性。有個性有合作。從課內到課外。從形成到優化。 強調三個問題:要讓所有學生參與活動,要照顧不同的學生,要發展個性。 例《無字詞典》:請同學聯系生活的經驗說什么是驕陽似火。環節沒有問題,但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參與活動。 如何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目標是層次性,作業是彈性,設置一些階梯性問題,如:在書上找出寫哥白尼學術價值的詞語。 不改變這個詞語的意思,改變詞序來說。 怎么讓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例:從高等教育的視角看高中數學。孫維剛。思維超前于老師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穿靴戴帽的現象。例:插花:統一祖國、祖國欣欣向榮 1.人格影響,生活態度。教師本身成為學生常讀常新的經典。教師要樂觀、開朗。引用詩意:普希金全篇洋溢著對生活的微笑。于是,俄羅斯的青年感受到生活的陽光。希望孩子在我們這里感受到生活的微笑。 2.新課程的價值取向。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怎么能真正地尊重學生。在人格上與學生平等。例:光頭。每年艾滋日,有人剃光頭募捐。移民會這樣嚇孩子: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回去(指國內) 3.應該體現學校文化,班級文化。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到它的存在。沒有它,精神文化就會倒 4.體現在學科的科學體系。對體現世界觀和…… 5.體現在教科書的人文內涵。 6.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例處理:3+5=6 語文學科當中要達到三重情界: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花團錦簇 三維中很多東西是相通的。 (四)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要能夠有效,要強調設計的有效性。 第一個問題是教什么?對文本和內容要吃透,理解。如果有什么不滿足,就是備課不夠。對文本的特點體會不夠。第一要有進入文本的方法,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第二是達到要求:通體透明,形神兼備。有一句話讓人受益:“要把文本玩得像做燒餅師傅手上的面團。”第三:關注陌生感。文本陌生的地方要有一種敏感。陌生的地方就是教學有味道的地方。如果教學中不斷給學生帶來陌生的東西,他們會成長得很快。 第二問題是怎么教?建議:一要有統籌的觀點,首先要考慮是一節課一節課中的一節課,要有單元意識,整本書的意識,年段的意識。要整體地認識教學對象。二要了解學生的情況。了解差異,了解學生情感方面獨特的背景。三是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內容有了,要有好的表達形式,什么方式最好,要看所要教學的內容、情境是否符合。四是要整合資源。 怎么創造情境?怎么設置學生的活動?如果都考慮就有新課程的特征。要考慮預設與生成,給動態生成留有空間。有關注動態生成是二次生成。應該有兩次生成:第一次能超越文本,超越教案,是一種生成,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生成。認為李吉林在備好課的時候,第一次已經生成了。課堂絕大部分生成是早就預設的。 第三個問題:要有一種洗課的意思(這幾年反復強調)。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都值得我們好好的研究和思考。 第四個問題: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不教什么。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那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 第五個問題: 我們的有效教學,要追求一種思維文化。課堂要有足夠的思維含量。有幾個要點:要在問題情境當中學習。是建構知識的基礎。 思維五步:一是情境;二是問題;三是假設。四是推斷;五是檢測。也可以概括為三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 建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理解:什么叫思維?就是思考理解。第一步要有一個知識平臺,有一個知識基礎。要建構一個理解的知識體系;二是要養成自覺理解的習慣。第三步打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要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 要認真研究和提問。李吉林說要打倒兩座山,提問山,習題山。 提問要提一串問題,要考慮問題的整體性,要注意三個度:要有強度,要有價值,一定不要所有孩子舉手。要有思維的坡度。三是思維的清晰度。要思考自己的問題,也要想學生如何想這個問題。 第六個問題: 課堂教學評價問題。強調三點:一要堅持方向性。大的方向一是新課程的價值取向。二是讓公開課回歸常態。要成為常態的一部分,防止做假。三是要教學評價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個方面。 特別強調的是不要做假。說我們的公開課漂亮的就像“假”的。 如果用一句話說:就說有效思維。 有效思維是一個載體,裝載的是知識, 建立一個反思性的教學評價的體系。評價的指標要經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結合。 建議各個學校把評價體系進行修改。讓老師參與。 建議要使學校的團隊成為專業發展的團隊。 建議每個教師每個學年來一次二次備課,二次上課。 第七個問題:教學要素 1、講解 這要有一種風格,學過不講,學不會不講,學的會不就講;2、提問 思維要有三個度,強度、陡度、清晰度,訓練提問技巧;3、語言 精確、精練、精彩;4、節奏 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循序漸進,有淺入深,張弛有度,過度自然。 第八個問題:教師 態度的改善、行為的改變 第九個問題:教學評價 評價的方向性,按新課程理念評價,公開課應在常態上討論,認真研究一節好課的標準。我理解的有三條:基礎目標的達成度。有效思維的時間長度。情感內化的深度。 (反思性的評價體系,拓寬反思途徑) 第十個問題 教學管理 優化學校的德育工作,創新教育常規(光著膀子穿西裝,要有襯衫、領帶) 彭鋼的評價是:心中有理論,口中無術語,課堂教學有思維含量,入戶其內,出戶其外,通體透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