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三星曾公開發布了一個關于3D電視對身體健康不利的警告。事實上,在每一個3D顯示技術應用的說明文檔上都會有類似的警告,只是有的在不起眼的地方,你沒注意到。它可能出現在你的3D 電影票的背面,但我懷疑電影院是不是會盡責地去找出觀眾中的孕婦和小孩。我想,一般都是“后果自負”的吧。那么,為什么要警告呢? 三星指出快門式3D技術(點擊這里了解3D顯示技術分類)中使用的主動式快門眼鏡有可能引發會產生癲癇、中風和其他一些人體不適。這種眼鏡的原理是:每秒交替使用左右眼30次或60次,相當于拿一個高頻閃光燈對著你的臉。 你也許知道這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例如癲癇),看過3D電影的人應該都了解,看完電影頭暈、惡心和疲勞等癥狀并不少見。雖然這并沒有經過充分的調查,不過據我的經驗來看,不斷的閃爍、搞頻率接收不同的信息會導致虹膜和晶狀體肌肉疲勞。危險是危險,但其實一切都在變的更好,3D影像的精度越來越高了,現在停電也越來越少了,眼睛停下來休息的機會可能更少了。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之后再做選擇。 也有觀點認為,不論是否使用快門眼鏡,3D都會給人帶來傷害。他們的觀點很容易理解:你是在欺騙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強制認為某些不是很遠的地方位于很遠的位置。如果我們考慮到這兩點:
那么,這種欺騙就不像是個小把戲了,而是很嚴重的一種欺騙手段。 回想一下,當你注視著你的手指,然后再注視遠處的東西。你的眼睛知道必須在晶狀體上進行一些變形以便把焦點移到遠處的物體上。當你看到電影上的一個物體,眼睛會立刻嘗試變形晶狀體來判斷這物體的距離,但是沒有任何效果!例如,視覺系統認為“這車要成為雙眼的焦點了!”,可事實上并沒有發生而且也并不會發生,同時,每次畫面變化、場景變化、人物移動,眼睛都要重新調整,改變形狀。這就造成了肌肉疲勞和大腦的混亂。 當你轉移注意力和目光到另一個物體,眼睛也自然地改變交匯點。當你在看3D電影的時候,你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3D效果的一根骨頭,而忽略它前后的物體。當眼睛的交匯點移動了,它們很自然就會想要改變注視的焦點,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改變了交匯點意味著晶狀體形狀變化了。例如上圖的阿凡達,她是畫面的焦點,這時候無論你把雙眼的交匯點移動到畫面上除她以外的任何物體,企圖看清楚它,都是不可能的。雖然你的眼睛和大腦被欺騙了,一直想要去把模糊的物體看清楚,但這是毫無必要的行為,而且不利于對3D圖像的正確感知。如何安排好場景拍攝,控制住觀眾的目光這就是電影廠商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另一個效果是視差 - 從有一定距離的兩個點上觀察同一個目標所產生的方向差異。問題出在了視差依賴于眼鏡和屏幕的距離,如果眼睛距離屏幕40英尺,當你移動你的頭,屏幕上的物體已經不會有很大的位置變化了。但是,只要眼睛移動了,大腦就會預計圖像的移動。 已經有人在看過3D電影后出現了深度感知問題,而3D游戲可能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因為你不僅僅是在看一個虛擬的3D畫面,還要與之交互。可以想象,為了能更好地適應、體驗2D物理平面上的3D世界,你的視覺系統的某些部分肯定會被改變甚至重新組裝。 我不想危言聳聽,但誰沒有感受到這種后遺癥呢?或許有人說3D影響帶來的短暫身體不適是無害的,就像“俄羅斯方塊效應”一樣正常。 雖然視覺可以在一段時間恢復到正常狀態,只是因為它有一個正常的狀態可以返回。這對于我們這些視覺系統已經定形的人來說沒什么問題,但對于那些還在成長的(例如兒童)來說是個危險。關于視覺系統何時達到成熟目前也未有定論,沒有人清楚幾歲的孩子可以觀看3D電影而不受到傷害,這就是危險所在。 如果孩子的視覺系統大部分被那些2D物理平面上的虛擬3D環境所占領,大腦會認為這是“合法的”,可能使正常的視覺能力受損。在孩子們的電子數碼娛樂問題上,我并不是個懷疑論者,但戶外運動和現實世界都是孩子身體和心理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 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但說實話,對我來說現在并沒有很大的風險。孩子們花在3D媒體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多,慢慢地它可能會證明我們擔憂的問題是什么,但如果我們事先告訴孩子們在接近虛擬3D世界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它就傷害不了他們。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對3D或者2D顯示的“原生”理解也未必是件壞事,我良好的手眼協調和部分反射功能就該歸功于小時候常玩《忍者外傳II》和《馬里奧》。 我們可以做什么遺憾的是,我們無法減少觀看3D電影的風險,能做的只是控制自己。
|
|
來自: ㄣe乄sht↘ > 《210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