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兒科常見病

     lhzhys 2010-10-04
    更新時間:12/9/2003       

    第二章  常見病證
    1、咳  嗽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兒咳嗽的概念,本病有外感、內傷之分。
        二、認識小兒咳嗽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的病位在肺經,而與其它臟腑有關,其發
    病機理主要是肺失宜肅,痰是病現產物。
        三、,掌握咳嗽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  概念
        咳嗽,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肺失宜肅,上逆作聲,咳吐痰涎而言。咳嗽,可分咳與嗽之
    不同,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為之嗽,但臨床上,多為痰,聲并見,故多通稱咳嗽。
        (二)  名詞解釋 
        百啐嗽:是指乳兒在生后百日以內的咳嗽,亦稱“乳嗽”或“胎嗽”,“百啐內嗽”。
        外感咳嗽;主要是感受外感六淫之邪,邪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受,肺衛感邪。肺失
    宣肅,上逆為咳,形成咳嗽,并見外感證侯表現,但其發病短暫,病位尚淺,故容易治療。
        內傷咳嗽,主要是其它臟腑先受損傷,然后累及肺經,引起咳嗽。如飲食不節,生冷積
    熱,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痰內生,上貯于肺,肺失宣肅,引起咳嗽。但其發病日久,病
    位較深,故難于治療。
        二、病因病理要點
        咳嗽的病詞有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為六淫犯肺,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能
    不固,又因神識未開,寒溫不識自調,難以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故在冬春氣侯多變之時,
    最易為六淫之邪侵襲。六淫之中,以風邪為主,常兼寒毛熱發病,內傷則為臟腑功能失調所
    致,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痰濁內生,貯肺作咳,或素體虛弱,肺脾受損,發展成為內傷咳嗽,
    最為常見。
        咳嗽的病理,不管是外感或內傷因素,其發病機理則一。皆須在肺臟受累之后才能發生。
    《景岳全書》指出:“外感咳嗽,其來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臟……內傷之駭,先傷他臟,故
    必由他臟以及肺”。可見外感咳嗽,是病起于肺,而內傷咳嗽,則系他臟先病,累及肺所致,
    故咳嗽須在肺臟受累之后才能發生。所以說,咳嗽的病位在肺,病理主要是肺失宣肅,而痰
    則為病理過程的產物。
        三、類證鑒別
        咳嗽與感冒的鑒別
        兩者均有咳嗽的癥狀。
        但感冒的咳嗽較輕,而且不多,不是主要的,必具的癥狀。且感冒的臨床特點是以發熱(或
    不發熱),頭痛,流涕,噴嚏,鼻塞,惡風(寒)等表證為主。
        咳嗽之證,則以咳嗽,痰鳴為主要癥狀;屬于外感咳嗽者,部分病例亦有流涕,噴嚏,
    發熱,惡風(寒)等癥狀。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  基本治法   
        小兒咳嗽的治療原則,以宣通肺氣,化痰止咳為主。有表證者龐疏散外邪,有里證者宜
    滌痰通腑,如果燥熱傷陰應清肺潤燥。若外感咳嗽。首應分辨其病因病理。風寒者宜疏風散
    寒,宣肺止咳,風熱者宜疏風清熱,化痰止咳。使邪去正安,痰去咳止。內傷咳嗽,則應辨
    明由何臟累及所致,視病情而定,立法論治。
        (二)  證型論治
        1.外感咳嗽
        (1) 風寒咳嗽:證見初起咳嗽頻作,喉癢聲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惡寒無汗,發熱
    頭痛,或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治法:散寒宣肺。方藥:金沸草散。
        (2)  風熱咳嗽:證見咳嗽不爽,痰黃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濁涕,伴有發熱
    頭痛,惡風,微汗出,舌苔薄黃,質紅,脈象浮數。治法:疏風肅肺。方藥:桑菊飲。
        2.內傷咳嗽
        (1)痰熱咳嗽:證見痰多咳嗽,稠粘難咯,發熱面赤,目赤唇紅,口苦作渴煩躁不寧,甚
    則鼻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黃舌紅,脈象滑數。治法:清肺化痰。方藥:清寧散。    .
        (2)  痰濕咳嗽:證見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悶納呆,神乏困倦,舌質淡紅,苔白膩,
    脈滑。治法:化痰燥濕。方藥:二陳湯。
        (3)  陰虛燥咳:證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喉癢聲 嘶,手足心
    熱;或咳痰帶血,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敷。治法:滋陰潤燥。方藥:沙參麥冬湯。
        (4)肺虛久咳:證見咳而無力,痰白清稀,面色境白,氣短懶言,語聲低微,喜溫畏寒,
    體虛多汗,舌質淡嫩,脈細無力,治法:健脾益氣。方藥:六君子湯。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  分清外感與內傷
        外感嚷嗽,氣粗聲高,多為新病,起病急,病情短,常伴有肺衛表證,病屬實邪。
        內傷咳嗽,咳聲低弱,多為久病,反復發作,起病緩慢,伴有內臟病證,有實證,也有
    虛證。
        (二)  從痰的數量、顏色、性質進行辨治。
        新病痰多,色白質稀,屬寒。宜用溫宣化痰,色黃質稠,屬熱。宜用清肅化痰;痰少質
    粘,屬燥,宜用滑潤肺燥。
        久病痰多,粘賦色白或灰,屬痰濕,宜用燥濕化痰;灰稠色黃,屬痰熱,宜用清熱化痰;
    痰少屬燥熱或陰虛,宜用清降肺火,或清肺養陰。
        (三)  治療禁忌,外感咳嗽,忌用斂肺,收澀,鎮咳藥,誤用則可致肺氣郁遏,壅塞不
    宣,外邪不去,反增咳多,遷延傷正,內傷咳嗽,忌用辛散之法,誤用可致耗損陰液,更傷
    肺氣,犯虛虛之戒。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咳嗽?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有什么不同?
        2.咳嗽的病因病理是什么?治療原則是什么?
        3.風熱咳嗽與風寒咳嗽如何辨證論治?
        4.痰熱咳嗽與痰濕咳嗽如何辨證論治?
        5,肺虛咳嗽與陰虛咳嗽如何辨證論治?
        (宋國維)
       
    2、肺炎喘嗽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肺炎喘嗽的概念,本病有常證,變證之分。
        二,認識肺炎喘嗽的病因病理要點,明確本病的病位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內竄心肝。
    其病理機制主要是肺氣郁閉之演變,痰熱是主要的病理產物。
        三、掌握肺炎喘嗽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  概念
        肺炎喘嗽是指肺經受邪熱熏灼,導致肺氣郁閉不宣,引起咳嗽,喘促的證候而言。臨床
    以發熱,咳嗽,痰鳴,氣促,鼻煽為主證。重則涕淚閉塞,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為特征。是
    小兒肺系常見的一種病證。
        (二)  名詞解釋
        馬脾風:是小兒急性喘證中兼有腹脹的一種類型,又稱暴喘。《幼幼集成》指出:“心火
    凌肺,熱痰壅盛,忽然大喘名馬脾風”。對馬脾風的解釋為,“益心為午火屬馬,言心脾有風
    熱也”。臨床癥狀為胸高脹滿,痰涎壅盛,鼻孔竅張,肺脹而喘,喘時兩脅煽動,陷下作坑,
    神氣悶亂,大便秘結等表現。
        火熱喘急:因風熱之邪,郁于肺胃,使肺氣郁滯不宣,痰濁挾熱,阻塞氣道,以致肺氣
    上逆作喘。證見面赤唇紅,喘促氣粗,胸滿痰涌,口子舌燥等肺熱證候,謂之火熱喘急。
        二、病因病理要點
        肺炎喘嗽的病因,外因責之于風邪,風邪有夾寒,央熱的不同。內因責之于小兒形氣未
    充,肺臟嬌嫩,抵抗力差而發病。
        肺炎喘嗽的病理,主要是由于外邪侵犯于肺經,使肺氣郁阻,日久生熱,肺熱熏蒸,將
    津液變為痰濁,痰阻肺絡,壅塞氣道,不得宣暢,因而上逆所致。其病位在肺,常累及于脾,
    亦可內竄心肝。其病理主要是肺氣郁閉之演變,痰熱是主要的病理產物。
      由于風熱之邪,逆傳心包,引動肝風,肝風心火交爭,可迅速演變為內陷厥陰之熱實閉證,
    若邪毒內陷,正氣不足,又容易出現心陽虛衰之脫證,若病重體弱,耗氣傷陰,正虛邪戀,
    常致病情纏綿難愈。
        三、類證鑒別
        肺炎喘嗽與咳嗽的鑒別
        兩者均可見咳嗽,痰鳴或發熱的癥狀。
        但咳嗽之證,是以咳嗽為主要癥狀,雖然時有發熱,吐痰,但無氣促,鼻煽等呼吸困難
    的癥狀。
        肺炎喘嗽之證,除咳嗽癥狀之外,卻以發熱,痰鳴,氣促,鼻煽為主證,并且以氣促,
    鼻煽等呼吸困難的癥狀明顯。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  基本治法
        本病的基本治療法則,是以宣肺定喘,清熱化痰為主.痰多者首應滌痰,喘甚者應予平
    喘,肺熱者宜清肺泄熱,病久氣陰耗傷者宜補氣養田,各種變證則應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施
    治。
        (二)  證型論治
        常證
        1.風邪閉肺   
        (1)  風寒閉肺:證見發熱無汗,嗆咳氣急,不渴,痰白面稀,舌苔薄白或白膩,質不紅,
    指紋青,多在風關,脈象浮緊。治法:辛溫開肺。方藥:三拗湯合蔥豉湯,或用華益散。如
    寒邪外束,里有伏熱,宜表里雙解,用大青龍湯.
        (2)  風熱閉肺:證見發熱惡風,咳嗽氣促,微有汗出,口渴痰多,咽部紅赤,舌苔薄白
    微黃,脈象浮數,屬風熱輕證。治法:辛涼輕劑,宣肺化痰。方藥:銀翹散。若見高熱不退,
    咳嗽頻頻,氣急鼻煽,涕淚俱無,鼻孔煙霉,喉中痰嗚,口渴煩躁,面色紅赤,小便黃少,
    大便不暢,舌苔黃,質紅而干,脈象浮數而滑,屬風熱重證。治法:辛涼重劑,化痰定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
        2.痰熱閉肺,證見發熱,煩躁,咳嗽面喘,呼吸困難,氣急鼻煽,口唇紫紺,面赤口渴,
    喉間痰鳴,聲如拽鋸,胸悶脹滿,泛吐痰涎、苔黃質紅,脈象弦滑。治法:清熱宣肺,滌痰
    定喘。方藥: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3.正虛邪戀
        (1)  陰虛肺熱,證見潮熱盜汗,面色潮紅,口唇櫻赤,干咳無痰,舌苔光剝,質紅而千,
    脈象細數。治法:養陰清肺。方藥:沙參麥冬湯。
        (2)  肺脾氣虛,證見低熱起伏不定,面色咣白不華,容易出汗,咳嗽無力,喉中痰鳴,
    氣喘不甚明顯,精神疲倦不振,消瘦納呆,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質偏淡,脈細無力。治法:
    益氣健脾。方藥:人參五味子湯。
        變證   
        1.心陽虛衰,證見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發紺,呼吸淺促,額汗不溫,四肢厥冷,虛
    煩不安,右脅下可觸及痞塊,舌苔薄白,質略紫,脈象微弱疾數。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
    脫。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
        2.內陷厥陰:證見壯熱神昏,煩躁譫語,四肢抽搐。口噤項強,兩目上視,舌質紅絳,
    指紋青紫,可達命關,或透關射甲。治法:平肝熄風,清心開竅。主方:羚角鉤藤湯,清心
    牛黃丸。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  分清常證與變證  
        常證,包括風邪閉肺,痰熱閉肺,正虛邪戀等證。
        變證,由常證演變而成,有內陷厥陰、心陽虛衰之證。
        (二)  辨別寒熱虛實之不同
        風邪閉肺,有風寒與風熱之證。風寒閉肺,除見主證之外,還有風寒表證證候,風熱閉
    肺,除見主證之外,還有風熱表證證候。兩者均屬表實證。
        痰熱閉肺,屬氣分熱盛之里熱實證。
        正虛邪戀:是病之后期,正氣虛弱,邪氣留戀,遷延不愈的虛證,陰虛與氣虛之分。
        變證中的邪陷原陰是實熱閉證,而心陽虛衰則為虛寒脫證。
        (三)  治療要隨證施治:肺炎喘嗽證型多樣。寒熱虛實變化較大,兼證較多,治療時,
    既要注意一般規律,又要注意變化后的特殊情況,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復習思考題]
        1.何謂肺炎喘嗽?它有哪些常證與變證。
        2.肺炎喘嗽的病因病理是什么?治療原則是什么?
        3.如何辨別肺炎喘嗽的寒,熱,虛、實證?
        4.肺炎喘嗽的常證如何辨證論治?  
        5.肺炎喘嗽的變證如何辨證論治?
    (宋國維)
       
    3、哮  喘
       [目的要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哮喘是一種以發作性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征的小兒肺部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    
    有聲,氣促,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哮喘。可分哮與喘之不同。哮指聲響而冷哮:
    指寒痰水飲所致的哮吼。證見咳嗽、氣促,喉間哮鳴聲,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狀,形寒無
    汗,面色青暗,四肢不溫,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膩,脈象浮滑。
        熱哮:指痰熱蘊結所致的哮吼.證見咳喘哮鳴,痰稠色黃,發熱面紅,胸膈滿悶,渴喜
    冷飲,聲高息涌,呼氣延長,小便黃赤,大便于結,舌虹苔黃賦,脈象滑數。
        二、病因病理要點
        哮喘的病因,有內因與外因的不同。素體肺、脖、腎三臟不足,痰飲留伏,是發病的主
    要內在因素,即內因,而氣候轉變,寒溫失調,接觸異物,過食生冷威酸,是發病的重要條
    件,即外因.兩者之間,外因雖條件,是誘發的因素,內因是本質,是發哮喘的病理,是由
    于外來因素作用于內在因素的結果。所以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在于痰飲久伏,遇到誘因,
    一觸即發,反復不已。發作期與緩解期病理改變亦有不同。發作期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
    新感觸引而發,痰隨氣升,氣因痰阻,壅塞氣道,肺失宣降,導致痰鳴哮吼,氣息喘促;而
    緩解期的病理則以正虛為主,由于反復發作,寒痰傷陽,痰熱耗陰,病則由實轉虛,成為肺。
    脾,腎虛喘之變。
        三、類證鑒別
        哮與喘均有呼吸困難的表現。
        哮,指聲響而言,必見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獨立疾病。
        喘:指氣息而言,為呼吸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病久延,可發展為經常性的痰喘。
        (二)哮喘與肺炎喘嗽鑒別   
        兩者均有氣促而喘,呼吸困難的表現。
        但哮喘必有喉中哮鳴的聲音,并有一定的誘發因素,且有反復發作的病史。
        肺炎喘嗽沒有喉中哮鳴之聲,沒有明顯的誘發因素,一次治愈后,很少呈反復發作性。
    但會時有重感發病。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哮喘的基本治法應遵從“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原則。當其發作之
    際,由于多兼感受外邪誘發,屬于邪實,應當攻邪以治其標,并辨寒熱而施治。而病程較長,
    反復發作,病久則虛,所以,正虛痰伏是本病的主要矛盾,也是論治的主要依據。故緩解期
    要扶脾益腎,補土生金;調其臟腑功能,去其生痰之因,制止發作,以冀根治。
        (二)證型論治
        1.發作期
        (1)  熱性哮喘,證見咳喘哮鳴,痰稠色黃。發熱面紅,胸悶膈滿,渴喜冷飲,聲高息涌,
    呼氣延長,小便黃赤,大便干燥或秘結,舌苔薄黃或黃膩,脈象滑數。治法:清肺化痰定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蘇葶丸。
        (2)寒性哮喘;證見咳嗽氣促,喉問有哮鳴聲,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狀,形寒無汗,面
    色晦滯帶青,四肢不溫,口中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或白膩,脈象浮滑。治法;溫肺
    化痰定喘。方藥:小宵龍湯合三子養親湯。
        2.緩解期
      (1)肺氣虛弱:證見面色猶白,氣短懶言,語聲低微,倦怠乏力,自汗怕冷,四肢不溫,苔
    薄質淡,脈細無力。治法:補肺固衛,方藥:玉屏風散。
        (2)脾虛氣弱:證見咳嗽痰多,食少脘痞,面黃欠華,大便不實,肌肉痿弱,倦怠乏力,
    苔少色淡,脈緩無力。治法:健脾化痰。方藥:六君子湯。
        (2)腎虛不納:證見面色猶白,形球法冷,下肢不溫,腳軟無力,動則心悸氣促,大便澄
    清,或夜間遺尿,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法:補腎固本。方藥,金匱腎氣丸。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注意寒熱的捫兼及其轉化,寒痰郁久,可以化熱,熱痰傷正,轉從寒化,在變化之
    時,應給予相應的兼治。小兒哮喘,以新感、熱證居多,但若反復發作,以及年齡幼稚者,
    亦不乏寒證的表現或寒熱相兼證。
        (二)注意虛實夾雜及其轉化。一般病史不長者,發作時以邪實為主,久病可兼虛象,平
    時則表現正虛為主,但當重感時,往往又旦本虛標實夾雜之證。治療也應標本相顧。
        (三)在治法上,當根據疾病的新久,發作與否,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加以處理。
    —般而言,當其發作之際,由于多兼感受外邪誘發,屬于邪實,應當攻邪以治其標,并辨其
    寒熱而施治.根據本病病程長,反復發作,以及病久則虛的特點,在其緩解期則應扶脾益腎,
    補土生金,調其臟腑,劫奪宿痰,從本治療。至于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虛實兼見,寒熱并
    存,相互夾雜轉化,治療時對于這些情況,又當適當加減兼顧。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哮喘?小兒哮喘與肺炎喘嗽有何區別?
        2.試述小兒哮喘的病因病理及其治療原則?
        3.哮喘發作期有哪些證候?如何辨證論治。
        4.哮喘緩解期有哪些證候?如何辨證論治。
        5.哮喘為什么要重視平時治本的法則,請具體闡述之。
        (宋國維)
    4、鵝  口  瘡
        (目的要求)
        一、了解鵝口瘡的概念,本病證有輕、重的不同表現.
        二、認識鵝口瘡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的病因有胎熱內蘊,或口腔不潔,感染邪毒
    所致。其發病機理主要有心脾積熱與虛火上浮之不同。
        三、掌握鵝口瘡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概念
        鵝口瘡是指小兒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稱之為鵝口瘡.常見于嬰幼兒,尤其
    以早產兒及久病,久瀉,體質虛弱的乳幼兒。
        (二)名詞解釋
      雪口:指鵝口瘡,因其色自如雪片,故又稱為“雪口”
      胎熱:是指胎孕期間,孕婦受熱或誤服溫燥,熱毒蘊結,熏蒸胎氣,故出生以后,旬日之
    間,乳兒目閉而赤,眼胞浮腫,遍身壯熱,口氣熱灼,成有白屑,煩啼不已,溺赤便結……
    等證候,稱之為胎熱。
        二、病因病理要點
        鵝口瘡的病因,可由于先天胎熱內留,或口腔不沽,感受穢毒之邪而致。亦有因嬰兒先
    天胎稟不足,或因后天乳食調護失宜,久病,久瀉之后,病后體虛而成。
        鵝口瘡的病理,往往因患兒素質的差異和病因的不同有不問的病理演變。若由孕婦喜食
    辛熱炙博,胎熱內蘊,遺患胎兒,或生后口腔感染邪毒,以致心脾積熱,上熏口舌而成鵝口,
    而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久瀉之后,臂陰虧損,水不制火,虛火上浮,熏于口舌面
    致鵝口。兩者發病機理總不離火,但有實火與虛火的不同,其病位總是以心脾為主。
        三、類證鑒別
        鵝口瘡與乳穢的的鑒別
        兩者均見口腔有白屑(白腐)附著。
        但乳穢,常見于初生嬰兒嘔乳,溢乳之后,以致喂奶后見乳塊殘留口舌,不屬疾病。只
    要服溫開水,乳塊即可沖去,或以棉球輕輕拭去凝于舌上的白色奶塊而消失。
        而鵝口瘡則不易把白屑擦去,且其白屑下面的粘膜潮紅,充血,粗糙,故屬病毒。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鵝口瘡的治療原則,屬于心脾積熱實火者,竄清熱瀉火,以解心脾積熱。屬于虛火上浮
    虛證者,宜滋陰潛陽,引火歸元。
        (二)證型論治
        1.心脾積熱:證見口腔舌面滿布白屑,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叫擾啼哭,口干或  渴,
    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滑。治法:清泄心脾積熱。方藥:清熱瀉脾故。   
        2.虛火上浮:口舌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或口糜舌爛,形體怯弱,面白顴紅,神氣
    困乏,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紅,脈細。治法:滋陰潛陽,引火歸元。方藥:六味地黃
    湯加肉掛。
        五、臨證注意事項
        (一)辨別證候的輕重   
        輕證,除口腔舌上出現白屑外,無其它癥狀的表現。
        重證:白屑可蔓延至鼻道,咽喉,食道,甚至白屑疊疊,壅塞氣道,妨礙乳哺,啼哭不
    止,如見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啼聲不出者,為危重證候。
        (二)辨實火與虛火證
        實火之證,口腔粘膜自屑較多,周圍掀紅較重,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叫擾啼哭,口干
    或渴,大便于結,小便短赤,舌紅脈滑。
        虛火之證,口腔粘膜白屑散在,周圍掀紅不甚,或口舌糜爛,形體怯弱,臉白顴紅,神
    氣困乏,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紅,脈細。
        (復習思考題)
        1.何謂鵝口瘡?本病初起時有什么臨床癥狀?
        2.試述鵝口瘡的輕證和重證,實火與虛火之不同?
        3.鵝口瘡的病因病理是什么?治療原則是什么?
        4.比較心脾積熱與虛火上浮兩證的癥狀,治法,方藥。
        (宋國維)
    5、口  瘡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口瘡的概念,本病有輕,重癥之分。
        二、認識口瘡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脾胃積熱,心火上炎所致,其發
    病機理主要是心脾熱盛而有實熱,虛熱之分。
        三、掌握口瘡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概念
        口瘡,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口腔疾患,以口頰,舌邊,上腭,齒齦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征,
    本證初起,常見患處紅腫熱痛,或見潰瘍口臭之癥.
        (二)名詞解釋
        燕口瘡:口瘡發生于口唇兩側者,稱為燕口瘡。
        口糜:口瘡見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稱為口糜。
        二、病因病理要點
        口瘡發病原因,主要由于脾胃積熱,或心火上炎所致,亦有由虛火上浮而發者。嬰幼兒
    眙中有熱,或感受風毒濕熱,或乳哺不節,養育過溫面致熱灼唇口,發為口瘡,亦有因小兒
    稟賦虛弱,或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脾腎虛損,陰液虧損,以致水不制火,虛火上炎面成
    口瘡。
        口瘡的發病機理,常因致病因素的不同,患兒體質強弱而異,機體反應的表現不一,故
    病理表現主要是心脾熱盛。但熱有實熱與虛熱之分,故又有脾胃積熱、心經火熱、虛火上浮
    的不同。其發病部位在心、脾、胃經。
        三、類證鑒別 
        口瘡與鵝口瘡均為口腔疾病,影響小兒吞咽飲食,可從發病年齡。部位,顏色去鑒別。
        年齡:口瘡以幼兒,幼童較多,鵝口瘡則以新生兒較多。
        部位:
        口瘡以口、舌。齦、咽。腭處單個散在,極少相連,鵝口瘡則以口、舌、齦、咽、頰、
    鼻道、氣管等處滿布密集而多見。
        顏色:
        口瘡色淡黃或灰白色,周圍有鮮江突起的邊緣,鵝口瘡則以色自如雪花狀,周圍無
      明顯鮮紅突起邊緣。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口瘡的治療原則,屬于實熱者,宜清瀉實熱為主,再視其何臟何經而分制用藥。如脾胃
    積熱,則以清泄脾胃,如心經火熱,則以清心泄熱。屬于虛熱者,則以滋陰降火為法。 
        (二)證型論治
        1.脾胃積熱;證見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煩躁多啼,口臭
    涎多,小便短黃,大便于結,或發熱面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方藥:涼膈散。
        2.心火上炎,證見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口干欲飲,小便
    短赤,舌尖紅赤,苔薄黃,脈細數。治法:清心泄熱。方藥:瀉心導赤湯。
        3.虛火上浮:證見口瘡潰瘍或糜爛,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口流清涎,神疲顴紅,口干
    不渴,舌淡紅苔少,脈細效。治法:滋陰降火,方藥:六味地黃丸。
        五、臨證注意事項
        (一)辨別證候的輕重
        輕證:除口瘡癥狀外,僅妨礙哺乳。
        重證:除口瘡癥狀外,還有發熱,煩躁,啼哭不安,或見嘔吐,腹瀉。嚴重者,可致邪
    熱內陷,神昏抽搐。
        (二)分辨虛實證的區別
        實證,凡潰瘍周圍鮮紅,疼痛較甚,口臭流涎,甚或發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結,
    心煩不安者多為實證。
        虛證:凡潰瘍較少,周圍淡紅或灰白,疼痛較輕,兼見神疲顴紅,口干者多為虛證。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口瘡如何區別其輕重?
        2.口瘡的病因病理是什么?治療原則是什么。
        3.脾胃積熱的口瘡,為什么要用涼膈散治療?
        4.比較心火上炎與虛火上浮兩證的癥狀、治法、方藥。
        (宋國維)
    6、嘔  吐
        [目的要求] 
        一、了解嘔吐的基本概念。
        二、認識嘔吐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病因主要有積滯,胃熱,胃寒,驚恐以及肝氣
    犯胃等因素,其病理主要是冒失和降,氣逆于上所致。
       三、掌握嘔吐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概念
        嘔吐,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導致冒失和降,氣逆于上,引起乳,食由冒中經口吐出為
    主的證候。嘔吐,可分嘔與吐之不同,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但臨床,多為嘔
    與吐并見,故多稱為嘔吐。
        (二)名詞解釋
        幌乳:乳兒因于傷乳而嘔吐者,稱為“規乳”。
        溢乳:小兒哺乳后,乳汁自口角溢出,稱為“溢乳”,一般不屬于病態。
        胃熱吐:嘔吐是由于胃中有熱,胃熱上沖,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形成。
        胃寒吐:嘔吐是由于胃中有寒,寒濕中阻,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形成。
        傷食吐:嘔吐是由于傷于飲食,停滯中脘,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形成。
        驚恐吐:嘔吐是由于暴受驚恐,氣機暴亂,導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形成。
        二、病因病理要點
        小兒嘔吐的病因,多見于乳食積滯,胃中積熱,脾胃虛寒,肝氣犯胃及跌仆驚恐等各種
    原因所致,其中跌仆驚恐引起嘔吐為小兒的特點,此外,外感犯胃,蛔蟲侵擾及其它內、外
    科病變所引起的嘔吐,不屬于本節討論的范圍。
        嘔吐的病理,主要由各種原因,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引起“冒失和降,氣逆于上”,形成
    嘔吐,故嘔吐的病位主要在胃。
        三、類證鑒別
        (一)急性嘔吐與食物中毒的鑒別
        兩者均見嘔吐,且來勢急迫。
        但食物中毒,常伴有腹痛如紋,上吐下瀉,發熱口干,吐瀉劇者,迅速出現氣脫液竭,
    肢冷脈伏等危象。并可找到食物中毒史及同類中毒病者,同時可查出中毒的原因。
        急性嘔吐,則以嘔吐急劇為主,一般來說,不伴腹瀉及其它全身癥狀表現。
        (二)慢性嘔吐與反冒的鑒別   
        反胃,是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為特征。
        慢性嘔吐,多有胃病史,嘔吐時作時止,不甚劇烈,并往往與情志有關。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小兒嘔吐的治療原則,先以祛除病因,結合和胃降逆為主。屬于傷食所致用和胃導滯,
    屬于胃熱的用清熱和胃,屬于胃寒的用溫中散寒,屬于肝氣犯胃的用疏肝理氣,屬于驚恐所
    致的,用鎮驚止吐。
        (二)證型論治
        1.傷食吐,證見吐出物多呈酸臭乳塊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氣臭穢,腹部作脹,
    大便秘結,或瀉下酸臭,舌苔多厚膩。治法,和胃導滯。方藥,消乳丸。
        2.胃熱吐:證見食入即吐,嘔吐酸臭,口渴喜飲,身熱煩躁,唇千面赤,大便氣穢或秘
    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法:清熱和胃。方藥,加味溫膽湯。
        3.胃寒吐:證見起病較緩,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多為清稀痰水或不
    消化殘余乳食,不酸不臭,時作時止,面色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溫,或腹痛綿綿,大便
    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治法:溫中散寒。方藥:丁萸理中湯。
        4.肝氣犯胃:證見嘔吐酸水,或暖氣頻頻,胸脅脹痛,精神郁悶,易怒多啼,舌紅,苔
    多薄膩。治法:疏肝理氣。方藥:解肝煎。
        5.驚恐吐:證見發生于暴受驚恐之后,以嘔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煩亂,睡臥不
    安,或驚惕哭鬧為主要癥狀。治法:鎮驚止吐。方藥:定吐丸。
        五、臨證注意事項
        (一)從臨床癥狀辨別嘔吐的屬性
        食入嘔吐,多為胃熱嘔吐,食后方吐,常為脾胃虛寒,吐出物其味酸臭,多因乳食停滯,
    睡臥不安,哭鬧不寧,面色忽青忽白而吐,多為驚恐,暖氣泛酸而吐,屬肝氣犯胃。
        (二)針對病因病理,進行治療  
        嘔吐的病因不同,因此臨床表現也各有特點,治療時先宜祛除病因,結合和胃降逆為其
    總則,標本結合,是治療嘔吐的基本治法。故此,不能單純見吐止吐。因為一些嘔吐既是病
    態的表現,又是祛除胃中病邪的一種保護性的反應。如傷食腹脹,食物中毒者。吐后就會好
    轉,故應因勢利導,給予探吐以祛除病邪,因而不應用止吐的方法。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嘔吐的概念,何謂觀乳?溢乳?  
        2.試述的病因病理及其治療原則?
      3.胃熱吐胃寒吐如何辨證論治?
        4.驚恐吐有何特點?如何辨證論治?
        5.傷食嘔吐與肝氣犯胃嘔吐有何特點,如何辨證論治。
        (宋國維)
    7、泄  瀉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兒泄瀉的概念,本病有常證與變證之分。
        二、認識小兒泄瀉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的發病原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和脾
    胃虛弱等為多見,主要病變在脾胃。其發病機理主要是脾胃失運,濕邪內盛為主。
        三、掌握泄瀉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概念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如水樣為其主證。泄瀉可分為泄與瀉之不同,泄
    是指泄漏之謂,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之泄,瀉是指傾瀉之謂,大便清稀如水,勢急宜下者為
    之瀉。但在臨床上,多為泄與瀉并見,故多通稱為泄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
    季較多見,南方則冬季亦常發生,故有“秋季腹瀉”之稱。
        (二)名詞解釋
        泄瀉傷陰,本證多起于濕熱泄瀉,由于瀉下無度,水掖耗損,陰津受劫,津傷液脫面成。
    臨床以瀉下無度,質稀如水,色黃混濁,小便短少,皮膚干燥或枯癟,目眶及前囟凹陷,啼
    哭無淚,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口渴引飲,齒干唇紅,舌絳無津或起芒刺為主。
        泄瀉傷陽:本證見于暴吐暴瀉或久瀉不止,脾腎虛敗,命火衰微,田寒內盛,陽氣外脫
    之候。臨床以洞瀉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蒼白,神疲氣弱,表情淡漠,四肢蹶冷,冷汗自出,
    舌淡苔白,脈象沉傲為主。
        二、病因病理要點
        引起小兒泄瀉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和脾胃虛弱等為多見。無論是外感與內傷,
    或是脾虛所致的泄瀉,皆與濕邪有關。
        泄瀉的病理變化,可從《景岳全書·泄瀉》所論得之,其曰:“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整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
    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
    而降,而瀉利作矣,”此論提示泄瀉一癥,病在脾胃,與濕有直接關系。
        出于小兒具有“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和“易虛易實、易寥易熱”的病理特點,且小兒
    泄瀉又易于損傷氣液,故如病情較重,常可發生“傷陰”、“傷陽”的變證。其中暴瀉者常傷
    陰,久瀉者常傷陽,病情嚴重者亦可同時發生陰陽兩傷之病理演變。
        三、類證鑒別
        泄瀉與痢疾鑒別。
        兩者均有大便次數增多的相同癥狀。
        但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凍為主證。痢疾之腹痛與里急后重同時出現,其
    痛不因便后而減,或雖暫時減緩,但旋即如故,腹痛如常。

        而泄瀉則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如水樣為主證。泄瀉雖有腹痛,其痛往往在瀉
    下后即減緩,故與痢疾有明顯之不同。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小兒泄瀉的治療原則,以祛除病因,結合祛濕止瀉為主。屬于實熱者,宜清解,屬于喪
    寒者,宜溫散,屬于里寒者,宜溫里,因于傷食者,宜消導,因于脾虛者,宜健脾,因于腎
    虛者宜溫腎,以上皆為常法。在泄瀉導致傷陰。傷陽變證時,又當適時變道,或救陰、或扶
    陽,或陰陽兩補治之。
        (二)證型論治
        1.常證
        (1)傷食瀉:證見脘腹脹滿,肚腹作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糞便酸臭,或如敗卵,噯
    氣酸餿,或欲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微黃。治法:消食化積。方藥:保和丸。
        (2)風寒瀉:證見泄瀉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兼惡寒發熱,舌苔白膩,
    治法:疏風散寒。方藥:藿香正氣散。
        (3)濕熱瀉:證見瀉下稀薄,水份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腹部
    時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惡,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
    治法,清熱利濕。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
        (4)脾虛瀉:證見大匣稀溏,多見食后作瀉,色淡不臭,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
    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復發作。治法:健脾益氣.方藥,參苓白術散。
        (5)脾腎陽虛:證見久瀉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
    面色恍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治法,補脾溫腎。方藥:附子理中
    湯.
        2.變證
        (1)傷陰:證見瀉下無度,質稀如水,色黃棍濁,小便短少,皮膚干燥或枯癟,目眶及前
    囟凹陷,啼哭無淚,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口渴引飲,齒干唇紅,舌絳無津或起芒刺。治法:
    酸甘斂陰。方藥:連梅湯。
        (2)傷陽:證見暴瀉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蒼白,神疲氣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
    自出,舌淡苔白,脈象沉微。治法:溫陽救逆。方藥:參附龍牡湯。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分清常證與變證
        常證,包括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等證候,雖然都有不同程度
    的泄瀉,但均無傷陰傷陽的變證。
        變證,可由各種常證,因泄瀉無度或泄瀉日久,演變成傷陰,傷陽,氣竭液脫或陰陽兩
    傷的表現。
        (二)辨別輕、重的不同
        輕證,便次不多,便溏如糊狀或如蛋花,身熱不甚或不發熱,無嘔吐,能進食,精神尚
    佳。
        重證:便次較頻,可達日十數次或數十次,或伴嘔吐,多伴身熱,精神萎靡,或煩躁不
    安,口渴不止,甚或目眶凹陷,尿量減少,四肢不溫,腹脹痙厥等證候。
    .    (三)從糞便性狀與癥狀之不同,分辨寒熱、審察虛實。
        凡暴瀉者多實,久瀉者多虛,遷延難愈者多虛中夾實,腹脹痛者多實,腹虛脹喜按者多
    虛,糞便黃褐而臭者多屬熱,便稀如水,糞色淡黃,臭味不甚者多屬寒,舌苔厚膩者多屬濕
    滯,舌質紅,苔黃者多為熱邪,舌淡胖邊有齒印者為傷陽,舌紅絳而于者為傷陰。
        [復習思考題]
        1.何謂泄瀉?小兒泄瀉有哪些常證與變證?
        2.小兒泄瀉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3.小兒泄瀉常證如何辨證論治?
        4.小兒泄瀉變證如何辨證論治?  
        5.診治小兒泄瀉,臨床上要注意些什么?如何去分辨量瀉的寒熱虛實?
        (宋國維)
    8、腹  痛
        [目的要求]
        一、了解腹痛的基本概念及嬰幼兒腹痛的特點。
        二、認識小兒腹痛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的發病原因有受寒邪侵襲,乳食內傷,中
    陽不振及絡脈瘀滯而導致腹部氣機壅阻,經脈失調,凝滯不通而腹痛。
        三、掌握腹痛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辯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臍之兩旁及恥骨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的病證,若是痛在脅
    肋曰脅痛;痛在臍上則曰胃痛,故又當別論。所以腹痛涉及的疾病范圍很廣,許多內、外科
    疾病均可出現腹痛的癥狀。本節所討論的內容主要是指無外科急腹癥指征的小兒腹痛。這類
    腹痛以感受寒邪,乳食積滯,臟氣虛冷,氣滯血瘀為發病因素。若因蛆蟲擾動而致腹痛者,
    屬蛔蟲痛范圍。
        (二)名詞解釋    .
        積滯實痛:是指實證腹痛而言。凡腹內臟腑,經脈受寒邪侵襲,或腸胃為。乳食所傷,
    或因跌仆而致經脈瘀滯,均可引起氣機壅阻,經脈失調,氣滯不通,形成實證腹痛。  
        虛寒腹痛:是指虛證腹痛而言,凡素體陽虛,或病后體弱,臟腑虛冷,中陽不足,脾不
    運化,以致寒濕內停,氣機失暢,血脈凝滯,導致綿綿隱痛之虛寒腹痛。
        二,病因病理要點  
        小兒腹痛的病因,多由于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臟腑虛冷,跌仆損傷等原回引起。腹痛
    的病量變化,主要由于上述各種原因,導致腹內臟腑氣機壅塞,經脈失調,以致經絡不通,
    氣血不暢,不通則痛,形成腹痛。
        三、類證鑒別
        小兒腹痛應與胃脘痛,蛔蟲痛,腸癰痛相鑒別。   
        上述各證均有腹部疼痛為主的癥狀。但從發病的部位,伴隨的癥狀均有所不同。
        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常伴有暖氣,泛酸等證。
        蛔蟲痛;以臍周隱痛,或絞痛劇烈為主的癥狀。但其痛喜揉喜按,按之痛減,時作時止,
    并有大便下蟲史。  
        腸癰痛:起病先是全腹痛,或伴發熱,嘔吐之癥。以后迅速局限在右下腹部疼痛,痛喜
    縮腳,并以麥氏點壓痛為特點。   
        而小兒腹痛,則系討論胃脘以下,臍之兩旁及恥骨以上部位的單純腹部疼痛的病證而言,
    與胃脘痛,蛔蟲癰,腸癰斑有明顯的區別。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小兒腹痛的治療原則,以疏通經脈,宜通氣機為主,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同時還應針
    對病因治療。以溫散寒邪,消食導滯,溫中補虛或活血祛瘀等法治療。
       (二)證型論治
        1.腹部中寒:證見腹部疼痛,陣陣發作,得溫則舒,面色蒼白,痛甚則額冷汗出,甚則
    唇色紫暗,肢冷,或嘔吐,腹瀉,小便清長,舌苔多白滑。治法:溫中祛寒。方藥:養臟散。
        2.乳食積滯:證見腹部脹腹疼痛,按之痛甚,噯噦腐濁,口氣酸臭,不思乳食,時轉    矢
    氣,糞便臭穢,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時有嘔吐,吐物酸餿,夜臥不安,時時啼哭,    舌
    苔多厚膩。治法:消食導滯。方藥:香砂平胃散。
        3.臟腑虛冷,證見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處喜按,得溫則舒,得食則綴,面色蒼白,
    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飲食較少,或食后作脹,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治法:溫中補虛。方
    藥:小建中湯合理中湯。
        4.氣滯血瘀:證見脘腹族悶,痛而拒按,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固定不移,或觸之有
    塊,推之不移,按之痛劇,面無光澤,口唇色晦,舌紫暗或有瘀點。治法:理氣化瘀。方藥:
    少腹逐閼湯。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掌握嬰幼兒腹痛的特點
        嬰幼兒不會語言,其腹痛的發生,往往須細心觀察,詳問其父母而得。如見突然或陣發
    性的反常曲腰哭鬧,時急時緩,或雙手捧腹,起臥顛倒,煩躁不寧,或拼氣出汗,面色蒼白,
    或精神萎靡,曲腰踡臥等癥狀時,則常為腹痛之可能。
        (二)從疼痛的性質辨別腹痛的寒熱虛實
        凡暴痛者多實,久痛者多虛,劇痛而拒按者多實,隱痛而喜按者多虛,食后痛增者多實,
    得食痛減者多虛,熱敷痛甚者多熱,得熱痛減者多寒,痛時走竄而無定處者為氣滯,痛如針
    刺而固定不移者,以血瘀為多見。氣滯,血瘀均為實證。
            [復習思考題]
        1.試述腹痛的概念,如何發現嬰幼兒的腹痛?
        2.試述腹痛的病因病理?其治療原則有哪些?
        3.如何辨別腹痛的寒、熱、虛、實?  
        4.蝮部中寒與臟腑虛冷的腹政痛有什么異同向,如何辨證論治? 
        5.乳食積滯與氣滯血瘀的腹痛有什么不同,如何辨證論治?
           (宋國維)
    9、厭    食
       [工目的要求]  
        一、了解厭食的基本概念。
        二、認識厭食的病因病理特點,明確本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飲食不節,或喂養不當,長
    期偏食所致。其病位在脾胃,病理變化主要是脾胃受損。
        三、掌握厭食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概念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欲不振,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其一般精神均較
    正常,病程長者,可出現面色少華,形體消瘦等癥狀。
        (二)  名詞解釋   
        運脾:是治療濕重困脾的方法。如見胃脘飽脹,飲食無味,惡心嘔吐,泄瀉腹脹,口淡
    苔白滑,脈濡。用蒼術,陳皮,藿香,蔻仁等芳香祛濕以運脾。而運脾法,具有補中寓消,
    消中寓補;補而不礙滯,消而不傷正之法,故欲要健脾者,旨在運脾,欲使脾健。則不正補
    而貴在運也,   
        養胃:即滋養胃陰之義。是治療胃陰不足的方法。如見胃部灼熱或胃痛不舒,易饑或厭
    食,大便燥結,口干咽燥,舌淡紅少苔,或光紅少津,脈細數者,常用沙參,麥冬、石斛,
    玉竹等以滋養胃陰。  
        健脾,亦有補脾,益脾之說,是治療脾虛而運化功能減弱的方法。常見為面色萎黃。疲
    倦無力,飲食減少,胃痛喜按,進食后痛減,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濡弱,用黨參、白術、
    茯苓、山藥鋅補益脾胃之藥。
        二、病因病理要點   
        厭食的病圃,主要由于飲食不節,或因喂養不當,以及長期偏食,成進食不定時,生活
    不規則等因素所致。
        厭食的病理,由于上述各種原因,損傷脾胃,以致脾失健運,胃不思納,形成脾胃不和,
    產生厭食證。
        三、類證鑒別
        厭食與食欲不振的鑒別。
        兩者均有不思乳食的癥狀。
        但一般的食欲不振病兒,多見于各種疾病的病后,而且時間短暫,比較容易恢復。
        而厭食患兒則多因飲食不節,喂養不當,長期偏食形成,其食欲不振已達到厭食的程度,
    即長期見食不貪,甚則拒食為主要表現,難于短期恢復。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厭食的治法是根據不同的證候表現來決定,屬于脾運失健的采用運脾法,屬于胃陰不足
    的采用養胃法,屬于脾胃虛弱的采用健脾法治療。
        (二)證型論治
        1.脾失健運:證見面色少華,不思納食,或食物無味,拒進飲食,形體偏瘦,而精神狀
    態一般無特殊異常,大小便均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膩,脈尚有力。治法:和脾助適。方藥:
    曲麥枳術丸。 
        2.胃陰不足,證見口干多飲而不喜進食,皮膚干燥,缺乏潤澤,大便多干結。舌苔  多
    見光刺,亦有光紅少津者,質偏紅,脈細。治法:養胃田育陰。方藥:養胃增液湯。
        3.脾胃氣虛,證見精神較差,面色萎黃,厭食,拒食,若稍進飲食,大便中夾有不消化
    殘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凈或白,脈無力。治法,健脾益氣。方藥:參苓白
    術散。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辨胃陰不足與脾胃氣虛
        胃陰不足:除厭食證的癥狀外,主要見陰虛表現:如口渴欲飲,大便燥結,舌紅苔少之
    證。
        脾胃氣虛:除厭食證的癥狀外,主要見氣虛表現,如神疲氣弱,大便軟溏,舌淡苔薄之
    證。
        (二)本病證在治療方法上,除用藥物調治外,還應遵循“胃以喜為補”的原則。
      即首先從患兒喜愛的食物來誘導其食欲,使其開胃,而暫不要考慮其營養價值如何,待其
    食欲增進后,再按需要補給,逐漸改善其頑固性厭食狀態。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厭食,它與食欲不振有何不同?
        2.厭食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3.如何運用“運脾”、“養胃”、“健脾”三法治療厭食?
        4.厭食有哪些證型,如何辨證論治?
            (宋國維)
    10、積    滯
        [目的要求]
        一、了解積滯的基本概念及其臨床特征。
        二、認識積滯的病田病理特點。明確積滯的病因以傷于乳食為主,病理演變則以乳食內
    積,脾胃受傷為其機理。
        三、掌握積滯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  概念
        積滯是指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腸胃疾患。積滯由傷乳或傷
    食引起,但積滯日久,也可演變成疳證。所以傷食(傷乳),積滯,疳證三者有著  密切的關
    系。   
        積滯臨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為特征。
        (二)名詞解釋
        傷乳:由于乳哺不節,損傷脾胃,引起嘔吐乳片,不欲吮乳,大便有奶瓣等消化不良癥
    狀,謂之傷乳.
        傷食:由于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出現嘔吐酸餿,不欲飲食,大便有食物殘渣等消化不
    良癥狀,謂之傷食。
        乳積:是積滯的一個類型。由于過食母乳,或母乳味厚,損傷脾胃,形成積滯,謂之乳
    積。
        食積:是積滯的一個類型。由于飲食不節,或膏梁厚味,損傷脾胃,形成積滯,謂之食
    積。   
        二、病因病理要點
        積滯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或傷于乳食所致。
        積滯的病理,主要是乳食內積,脾胃受傷,其中有乳食不化之實證以及脾虛夾積之虛中
    夾實之分別。
        三、類證鑒別 
        積滯與厭食的鑒別
        兩者均有不思乳食的癥狀。
        但厭食證之不思乳食,在時間上,多數是長期的,在程度上,則是較嚴重的,出現見食
    不貪。甚至是拒食的程度。
        面積滯的不思乳食,在時間上,多數是短暫的,在程度上,則較輕些,并伴有食而不化。
    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的特征。
        四、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積滯的治法,遵循實證以消導為主,虛中夾實以消補兼施為法。
        (二)證型論治
        1、乳食內積:證見面黃肌瘦,煩燥多啼。夜臥不安,飲食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
    脹實,或時有腹痛,小便黃短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低熱,舌紅苔膩,肆象滑
    數,指紋紫滯。治法:消乳消食,導滯和中。方藥: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肆虛夾積,證見面色萎黃,困倦無力,夜臥不安,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
    嘔吐酸餿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膩,脈沉細而滑,指紋青淡。治法:健脾
    助運,消補兼施。方藥:健脾丸。 
        五、臨床注意事項
        (一)辨實證與虛中夾實之不同
        實證:除主證之外,兼見煩燥多啼,夜臥不安,嘔吐酸餿,腹部脹痛,大便酸臭,小便
    黃短,或兼低熱。舌苔厚膩,脈象滑數,指紋紫滯之熱實證。
        虛中夾實:除主證外,兼見面色萎黃,神疲困倦,夜睡不安,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嘔
    吐酸餿,大便溏薄,味有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膩,脈沉細滑,指紋青淡等虛實兼見。
        (二)治療上善于運用消補兼施
        本證以實證居多,以消導為主的攻法多用,而單純的虛證較少,故純補為主的補法少用。
    更多的是注意虛中央實證,而應用消補兼施之法。一方面以補益脾胃的藥物以治脾虛,另方
    面以消食導滯,理氣消脹的藥物以治其積消補結合,相得益彰。
        [復習思考題]
        1.何謂積滯?其臨床特征是什么?
        2.解釋傷乳,傷食,乳積,食積之含義。
        3。積滯的病因病理是什么?其治療原則是什么?  
        4.比較乳食內積與脾虛夾積的癥狀,治法,方藥。
          (宋國維)
    11、疳    證
        [目的要求]
        一、了解疳證的含義及,臨床特征。
        二、認識疳證的發病原因。
        三、闡明疳證的病理要點是脾胃虛損,津液消亡。治則以顧護脾胃為本。
        四、掌握疳證的基本治法及各證型的辨證和治療。  
        [學習內容]
        一、概念及名詞解釋
        (一)概念  
          疳證是由于喂養不當,或因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導致全身虛  弱
    贏瘦,面黃發枯等小兒常見慢性疾病.本病起病緩慢,嚴重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發育。故曾
    被列為小兒四大要證之一。
        (二)名詞解釋
        疳者甘也:指發病原因,認為恣食肥甘,傷害脾胃,形成積滯,日久成疳證。
        疳者干也:指病理與癥候,認為主要是氣液耗傷過重,全身消瘦,肌膚于癟成疳  證。
        哺乳疳:病證名,又名乳癆。指小兒因乳積成疳,田黃肌瘦,筋骨顯露之證,
        丁奚疳:病`名。指小兒疳疾,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證。
        疳腫脹:病證名。疳證兼見小便短少,全身或四膚目胞浮腫,面色無華,舌質淡嫩,苔
    薄白。乃脾虛水濕不運,泛濫肌膚,稱為疳腫脹。
        脾疳:病證名,五疳之一。由于喂養不當,引起脾胃虛損,營養不良。初期面黃肌瘦,
    能食易饑,大便時干時稀,睡眠不安,多汗,兇齒,愛俯臥。如歷久不愈,日見贏瘦面色萎
    黃,胸膈壅悶,肚腹脹大,乳食不多,經常腹瀉,大便酸臭,神倦體乏,懶言少動。
        心疳:病證名,五疳之一,又名驚疳。因心經郁熱,出現面赤唇紅,五心煩熱,磨牙易
    驚,口舌生瘡,小便赤澀。
    肝疳:病證名,五疳之一,又名眼疳,筋疳。因肝經受熱所致,癥見消瘦腹脹,眼睛澀癢,
    搖頭揉目,畏光羞明,甚則眼珠混濁,白膜遮睛,夜盲雀目,面色青黃等證。     
    腎疳:病證名,五疳之一,又名急疳、骨疳。疳證兼因伏熱內阻,或由腎氣不足所致。出現
    形體贏瘦,發育遲緩,骨骼變形,雞胸龜背,齒齦出血,或潰爛,四肢無力等證。如原有解
    顱,鶴滕,以及齒遲。行遲等腎氣不足小兒,則證情較重。
        肺疳:病證名,五疳之一,又名氣疳。疳證兼因郁熱傷肺,出現咳嗽氣逆。痰中帶血,
    盜汗顴紅,咽喉不利,或鼻下生瘡,壯熱憎寒等證。
        積為疳之母,是指積與疳的關系,也就是說,積是形成疳的條件,疳證的產生是來源于
    積。故有“無積不成疳”以及“疳之成多起積,治疳必先去積”之說,從而說明,積與疳之
    間,有著較密切的關系,在指導臨床實踐中有一定的意義。
        疳氣:指疳證中病程不長,病情較輕的一種證候。多由乳食不節,雜食亂投,饑飽失常,
    損傷脾胃引起。證見形體略較消瘦,面色萎黃少華,毛發稍稀,或見厭食或食欲不振,精神
    欠佳,易發脾氣。   
        干疳:為疳證重候,亦稱“疳極”,屬疳之晚期,皆因津液干涸,氣液耗傷所致。證見極
    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膚干癟起皺,大肉已脫,皮包骨頭,精神萎靡,啼哭無力,毛發
    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便秘或便溏,時有低熱等。
        二、病因病理要點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脾胃失調,這與小兒時期“脾常不足”生理特點有關。飲食失節:飲
    食無度,恣食肥甘生冷,或投高級營養滋補食品,壅聚中焦,釀成積滯,日久脾胃運化失職,
    不能吸收水谷精微,臟腑失養。喂養不當:由于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需求相對
    較大,如母乳不足,過早斷奶,或未及時合理添加輔食,在喂養質和量方面,不足滿足小兒
    機體需求,造成營養失調,不能濡養臟腑、肌肉,形體日漸消瘦。其它因素,轉化為疳:多
    見于長期吐瀉,或因病后失調,引起脾胃虛弱,臟腑失養,氣血虛虧。其病變部位在脾胃。
        三、類證鑒別  
        疳證與積滯的鑒別
        二者均是因乳食不節,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的胃腸疾病。不同之處在于積滯為乳食停滯中
    脘,食滯不化,積而不消。積久不化,郁而生熱,耗傷津掖可以轉化為疳。故前人有“積為
    疳之母,疳為積之漸”之說,兩者病情有輕重深淺之不同。
      腎素虛,復因泄瀉,陰寐內盛。  (三)陰虛風動:急驚風或溫熱病后,遷延未愈,耗傷陰
    液;腎陰虧損。其病理變化,多因脾胃受傷,肝木侮土,脾虛生風,脾腎陽虛,火不生土,
    陽氣衰敗,虛風內動,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血虧損,筋失濡養,陰虛風動。
      發作時,抽搐無力,其病位主要在肝,脾,腎三臟。
        三、辨證論治的基本證型及治法方藥
        (一)基本治法 
        急驚風的治療原則是是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四大基本法則,在審證求因時,宜
    詳辨痰、熱、驚、風的不同,而靈活應用上法。慢驚風治療原則,重在治本,以溫中健脾、
    溫陽逐寒、育陰潛陽、柔肝熄風為主。
        (二)證型論治
        急驚風
        1.外感驚風
        (1)感受風邪:多見于冬春季節,起病急,證見發熱,頭痛,咳嗽,流涕、咽紅、煩躁、
    神昏、驚厥,舌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疏風清熱,熄風鎮驚。方藥:銀翹散。
        (2)感受暑邪,多見于盛夏炎熱季節,證見壯熱多汗,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煩躁昏睡,
    四肢抽掣,驚厥不已,舌苔黃膩,脈洪數。治法,祛暑清熱,開竅鎮驚。方藥:消瘟敗毒飲。
    昏迷抽搐較甚者,可選用牛黃清心丸,紫雪丹清心開竅,痰涎壅盛可加用至寶丹開竅鎮驚。
        (3)感受疫邪
        氣營兩燔,證見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譫妄,驚厥,苔黃糙,舌質深紅或絳,
    脈數有力。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熄風。方藥:白虎湯合紫霄丹。
        濕熱疫毒:證見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神志昏迷,或煩躁譫妄,反復抽搐,驚厥不已,
    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挾膿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化濕,解毒熄風。方藥:
    黃連解毒湯。
        2. 痰食驚風:先見納呆,嘔吐,腹痛,便秘,以及痰多等證,繼則發熱神呆,迅即出現
    昏迷痙厥,喉間痰鳴,腹部脹滿,呼吸氣粗,舌苔黃厚而膩,脈象弦滑。治法:消食導滯,
    滌痰鎮痙。方藥:玉樞丹合保和丸。亦可加用小兒回春丹,礞石滾痰丸。
        3.驚恐痙厥:證見面色時青時赤,頻作驚惕,甚則痙厥,偶有發熱,大便色青,舌苔無
    異常變化,脈象多見數亂。治法:鎮驚安神。方藥:抱龍丸、安神丸。
        慢像風
        1.土虛木亢:證見形神疲憊,面色萎黃,不欲飲水,嗜睡露睛,大便稀薄,色帶青綠,
    時有腹鳴,四肢不溫,足跗及面部有輕度浮腫,神志不清,時有抽搐,舌質淡,苔薄白,脈
    沉弱。治法:溫運脾陽,扶土抑木。方藥:緩肝理脾湯。
        2.脾腎陽衰:證見面色咣白或帶灰,囟門低陷,精神極度萎頓,沉睡昏迷,口鼻氣涼,
    額汗涔涔,撫之不溫,四肢厥冷,手足蠕動震顫,大便澄澈清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回陽救逆。方藥:固真湯,逐寒苗驚湯。
        3.陰虛風動:證見虛煩疲憊,面色潮紅,身熱消瘦,手足心熱,肢體拘攣或強直,時或
    抽搐,大便干結,舌光無苔,舌絳少津,脈細數。治法:育陰潛陽,滋水涵木。
    方藥:大定風珠,黃連阿膠湯,或三甲復脈湯。
        四、臨證注意事項
        驚風發病有急有緩,證候表現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凡起病急暴,屬剛屬實者,統稱急
    驚風,病久中虛,虛陰、屬虛者,統稱慢驚風。
        (二)急驚風在審證求因時,在詳辨痰、熱、驚、風同時了還要注意區別痰有痰火和痰濁
    之分;熱有表熱里熱的不伺,風有外風、內風的差異,驚證有虛亦有實。因此,治療時,在
    豁痰法中有芳香開竅,甘寒清心,滌痰通腑的區分,清熱有解肌透表,苦寒瀉火的不同,治
    風有疏風,熄風的類別,鎮驚有平肝鎮驚,滋水涵木的差異,在臨證時,要綜合全身情況,
    進行辨證論治。
        3.慢驚風一般屬虛證,寒證,多起病緩慢,病情較深,且較復雜,由于形成原因不同,
    因而在癥狀上亦有所差異,既有虛寒,虛熱之分,亦有虛中夾實之別。臨證時,要詳辨之。   
    4.急驚風發作時,應先設法止痙,可用針刺及中成藥,如紫雪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必要時應采用中西醫結合進行搶救。
        [復習思考題] 
        l.急,慢驚風發病特點各有什么不同? ’
        2.急,慢驚風的病菌病理有什么不同?
        3.急驚風的急救處理如何? 
        4.急,慢驚風主要有哪幾種證型?其治法,方藥各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午夜成人片在线观看|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 国产日产精品系列|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少妇高潮水多太爽了动态图|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熟妇XXXX潮喷视频| 国产又爽又黄又爽又刺激|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日韩AV高清在线看片|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又大又粗又硬放不进去了| 一区二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少妇被无套内谢免费看|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成人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jizz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国产日韩制服丝袜|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免费A级毛片樱桃视频|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韩国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