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研究越來越引起我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許多學者基于外國經濟學家的觀點,結合中國國情加以補充,提出了不同的選擇基準和方法。
總之,目前在區域主導產業選擇評價研究方面還存在諸多指標選擇的隨意性較大,評價方法計算過于復雜等問題。 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及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選擇區域主導產業的原則 緊扣主導產業概念的內涵及選擇的目的。選擇主導產業的目的是為了培育,而培育的目的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爭取區域經濟動態比較優勢。為實現上述目的,確定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就應考慮主導產業的兩大功能:一是結構高級化功能,即對內帶動產業結構高級化;二是優勢升級化功能,即對外推動比較優勢升級轉換。 緊扣主導產業的本質特征。主導產業的本質特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高創新率或吸收創新率,二是高增長率,三是高帶動力。在進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時,應緊扣主導產業的這些本質特征。 應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目標相一致。新型工業化道路體現了兩點核心內容,一是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盡可能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應體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性和就業功能。 同時考慮選擇的“必要性”和培育待選產業的“可能性”。區域主導產業選擇不僅要考慮選擇的“必要性”,即待選產業所應具備的性質、功能等,而且要考慮對待選產業進行培育、扶持的“可能性”大小,如待選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待選產業的扶持空間如何、待選產業培育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待選產業功能發揮的空間大小等。要選擇那些“必要性”與“可能性”都符合要求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對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進行評價,有必要選擇一組相應的評價指標。其主要原則是: 客觀性原則:在篩選評價指標的過程中要盡量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地分析所選指標的經濟含義,依據其經濟含義做出取舍。 可行性原則:盡量采用有數據支撐的指標,而對數據不可得的指標則只能作舍棄處理。 可比性原則:要求指標計算口徑保持一致。 區域性原則:評價指標的設計要適應于區域產業選擇。 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基準指標體系的確立 綜上所述,本文確定了選擇區域主導產業所運用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既力求從各方面反應出主導產業的特征,使指標體系具有理論上的完備性和科學性,同時又考慮到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