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民共建節能型社會
一、日本節能背景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37.78萬km2(比云南小1.62萬km2),人口約為1.26億(約為云南人口3倍)。日本是一個能源極為匱乏的國家,其中煤95%,石油99.7%,天然氣96.4%靠進口。 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對日本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使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果斷地將節約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確定為未來能源的基本方針,并采取積極的能源政策,加大節能投入,積極開發節能產品,提高產品質量,調整產業結構,使之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受到的影響遠遠小于其他西方發達國家。進入80年代,日本加快以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1986年,電子工業產值超過汽車業成為日本第一大產業。現在日本的太陽能發電、利用間伐木材制造生物乙醇等新能源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生產領域,日本擁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節能技術。2006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編制了以保障能源安全為核心的《新國家能源戰略》報告,對日本的能源戰略作了重要調整。在該能源戰略報告中所闡述的八大措施,都與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串、開發利用新能源有關。30多年來,日本取得了顯著的節能效果,尤其在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是世界公認的佼佼者。 二、日本節能經驗和主要做法 30多年來,日本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由政府主導、企業實施、機構推進、行業監督、公眾參加的全民共建節能型社會機制。 (一)強化節能機構 為了有效加強節能管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保證每一項節能政策方針有效推進實施,日本在全國建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四級節能管理體系。頂層是以首相為首的節能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節能方針戰略。次層是以經產省及地方經產局為主干的節能領導機關,負責節能管理。國家機構中與節能工作直接相關的部門還有環境省、國土交通省等,它們從不同角度和職能對節能工作進行管理。第三層是節能專業機構,如日本節能中心負責節能推進和組織實施,新能源開發機構(NEDO)負責組織、管理研究開發項目,提供研究經費,2006年度NEDO(日本節能中心的民間組織)的節能管理研究開發項目經費的預算高達2290億日元(相當于156億人民幣)。第四層是大量的節能指定工廠(重點用能單位)和節能產品生產商和經銷商,負責落實各項節能政策措施。整個管理體系健全而又龐大,體系中各職能部門和責任單位分工明確,協調有序,真正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完善法律法規 早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日本就頒布實施了《節約能源法》。節能法實施27年來,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及時進行必要的修訂,前后共計修訂了8次,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06年的4月份。日本1991年頒布了《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隨后相繼出臺了《環境基本法》、《容器包裝回收再利用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家電回收再利用法》、《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法》和《汽車回收再利用法》等有關法規;1993年和1998年,日本還分別制定了《合理用能及再生資源利用法》、《2010年能源供應和需求的長期展望》、2003年5月開始實施《促進新能源特別措施法》;2006年5月,日本公布了《新國家能源戰略》報告。日本政府通過不斷出臺和完善節能法律法規,并配之以各項政策措施,形成了健全的節能法規體系,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手段,嚴格控制各行業和全社會對能源需求的增長,使各項節能工作始終體現了法制化、規范化的特點。 (三)加強制度建設 為了有效地推進實施節能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日本政府先后配套出臺了各種節能制度。 1.分類指定工廠管理制度。根據能源消費量將用能單位指定為2種類型工廠,第1類。T-V是年消費原油300萬L以上的單位,第2類工廠是年消費原油150萬L以上的單位。2006年8月,第1類工廠有7400家,第2類工廠有5900家。日本節能法對各類指定工廠的責任、義務進行了詳細明確的規定,并對不同類型的指定工廠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 2.節能報告制度。節能報告制度主要針對指定工廠。節能法規定,第1類和第2類工廠都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向經產省提交能源管理員申報書、能源使用量申報書和定期報告書。工廠選任或變更能源管理員時,在次年6月底提出申報;工廠必須于每年4月底提交上一年度的能源使用量申報書,將所消耗的各種能源折算為原油。每年6月底工廠報告前一年度的狀況,報告事項主要包括分類能源使用量、用能設備狀況、判斷基準遵守情況、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5個方面的內容。對于第1類工廠,每年6月底向經產省報告前一年度的狀況的同時,還必須提交節能中長期計劃書和各類統計報告。以上所有報告書的內容事先已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并采用規范統一的表格樣式。在節能報告制度實施過程中,各指定工廠非常積極,很少發生拖報、錯報現象。 3.能源管理師制度。為落實企業節能管理的目標責任,提高管理水平,日本對企業的節能管理人員實行“能源管理師制度”,由國家統一認定能源管理人員的從業資格。早在1952年日本便開始實行熱能管理師國家考試,1979年又增加了電氣專業,改名為能源管理師考試,每年有4000多人通過考試取得能源管理師資格。日本節能法規定,第1類工廠中的制造業、礦業、供電業、供氣業和供熱業等5個重點行業必須從能源管理師中選任能源管理員,能源管理員的數量根據能源使用量的大小選任1-4人。對于第1類工廠的其他單位(如寫字樓、公寓、賓館、學校、醫院、游樂園、機關大樓等)和第2類工廠的能源管理員可以不具備能源管理師資格,但必須經指定培訓機構培訓合格。能源管理員發生變更(選任或解任)時,必須在次年6月底以前向經產省申報。 4.領跑者制度。為了加大生產制造環節管理,使制造商盡可能地改進生產效串,為市場提供更多更好的節能產品,日本從源頭加強管理,建立起了“領跑者”(Top Runer)制度。“領跑者”制度是以能耗效率最佳產品的值為基本設定目標標準值,將必需達到同一目標標準值的產品分為同一類,并根據產品技術進步不斷修訂標準值。根據《節能法》,制造商必須遵守標準,否則將受到警告、公告、命令、罰款(100萬日元以下)等處罰。 5.能效標識制度。為了向消費者提供家電產品節能相關信息,便于查詢、理解和比較節能產品,促進普及高效節能產品,日本對量大面廣的用能產品強制實行能效標識制度。從節能標識標簽上消費者可以了解到能效等級、每年的能源消費量、節能標準達標率、能源運行費用、生產廠商、產品名稱和型號等內容。隨著產品的更新和進步,每年進行一次調查,當達到最佳標準的器具比標準制定增加30%時,重新評價能效最佳標準,每年4月1日進行多級評價標準變更。 6.節能型產品銷售商評價制度。日本從2003年開始實施“節能型產品銷售商評價制度”,對營業面積800m2以上,家電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50%以上的商店每年進行評選,并公布“節能型產品普及推進優秀店”名單,授權懸掛全國統一的圖形標志。每年還在大型的銷售商中評選經濟產業大臣獎和環境大臣獎等。 7.節能財稅制度。為了鼓勵企業引進節能設備、新能源設備、替代石油的用能設備,日本政府從1992年開始實行能源稅制改革,在直接購買使用符合規定的設備時,允許對折舊資產進行特別攤銷,即在正常攤銷的基礎上,還可對設備進價的30%進行攤銷,對于中小企業(資本金在1億日元以下或者是員工在1000人以內),當年還可享受設備進價7%的稅額減免(以稅額的20%為上限)。同時,日本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融資政策,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能效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等。 (四)發揮市場作用 節能工作既需要有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動和支持,也需要市場“無形之手”的培育和考驗。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日本政府大力扶持能源服務產業,把“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開展節能工作。從事能源服務產業的節能服務公司擁有一批節能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一般畢業于專門的節能管理院校,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然后獲得國家頒布能源管理師資格證書。日本的節能服務公司向服務對象提供解決方案時,注重系統解決,注重細節點滴,小到一個車庫換氣扇和過道的幾盞路燈均實施了節能改造。目前,日本各行各業活躍著大量的節能服務公司,節能市場發展迅猛。 (五)動員全民節能 日本國民節能意識十分強,想方設法節約能源已成為日本國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成果斐然。日本政府非常重視節能宣傳教育工作。除建立節能日(每月第一天)、節能月(每年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節能技術普及和推廣,舉辦形式多樣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外,還規定每年8月1日和12月1日為節能檢查日,檢查評估節能活動以及生活習慣。民間的節能活動已經由點到面,從單一的家庭節能擴大到區域節能。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地方成立了“節能活動推進協議會”,這個組織由地方政府官員、節能專家、居民代表和企業人士組成,任務是研究制定一個地區的節能目標和實施計劃,使區域節能效率超過個別單位和家庭的效率。“協議會”經常開辦節能講座,開展節能活動,如建立“無車日”,共同熄滅建筑物上的燈飾,推廣使用風能、太陽能等自然清潔電力等。“協議會”還派出“節能指導員”,進入家庭進行節能指導。這些具有專業知識的“指導貢”可以很快發現家庭生活中的能源浪費,進而提出節能建議。這種活動不久為家庭節約了能源,而且為居民節省了不少電費,因而深受歡迎。此外,日本政府部門帶頭節能。2006年6月,日本政府宣布開展“節能裝”活動,內閣成員帶頭穿“節能裝”,各位大臣都穿著簡便行裝,不打領帶,并要求政府公務員脫去呆板的西裝和領帶,穿短袖襯衣上班,同時,將辦公大樓的空調溫度設定在28℃。日本政府為鼓勵和激發企業不斷創新,每年2月份召開表彰大會,獎勵能源生產單位、能源使用單位、節能產品生產、節能產品銷售商優秀代表,每年的節能獎項設:經濟產業大臣獎3個、資源能源廳長官獎5個、經產局地方局長獎15個、節能中心會長獎33個。(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