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象處理基本流程(轉)1:圖象處理需要了解的最基本的概念: 文件格式 色彩模式 像素/分辨率 文件的基本操作:新建/打開/存儲/存儲為 2:文件瀏覽器/PS的輔助設置:標尺/參考線/網格 繪圖與修圖工具的使用及設置、技巧 3:圖象的調整[PS的調整命令使用及技巧][分析圖片的品質因素,圖片的信息存儲及各信息的改變所顯示的效果 暴光/色彩等基礎知識] 4:基本選擇工具[選區的基本操作與編輯] 5:色彩范圍及選擇菜單 6:畫筆面板/定義畫筆/畫筆的載入,刪除 7:工具模式的性質與運用 8:路徑[鋼筆工具的初級使用] 9:路徑的編輯與路徑面板 10:文字圖層與文字工具/字體的安裝/文字的區域輸入 11:路徑輸入文字/文字編輯/文字效果 12:圖層/圖層菜單/圖層面板 13:歷史畫筆與歷史記錄面板 14:通道面板及通道的基本運用 15:修片實例 16:摳圖實例 17:圖象的全面調整實例 18 19 20:模仿版面進行設計練習[日完成5組] 21:濾鏡/外掛濾鏡的安裝及使用 22:動作面板及動作的使用 23 24 25:從構圖、色彩搭配方面練習設計人像[日完成10組] 26:影樓流程/管理[主管的工作任務與責任] 27:設置/優化您的PHOTOSHOP 28:色彩的特殊處理及效果 29:模板運用與全面總結性質的解答 30:使用刻錄機/FTP/網機快車/RAR等基本工具 1個月,基本的技術技巧已經OK,別的東西再自己去積累經驗吧 第一課 流 程 1、 門市接待 2、 服裝部 3、 化妝部(新娘):修暇、主題、顧客意見 4、 攝影部(靈魂):修暇(光)、主題、數碼 5、 原始數據(FTP服務器) 清單審核 填寫內部工作流成單(分配任務) 修片 合成 小樣(jpg、800dpi寬) 發回服務器(通知顧客下載) 影樓顧客審片(輸出或修改) 6、 合成標準jpg格式(尺寸、精度、色彩) 7、 標準文件夾、注明傳入移動硬盤 8、 沖印公司(輸出) 9、 物流核實、分發。 第2課 構 圖 1、 元素: 、主體(表現內容):人、臉、眼睛、唇 、陪體(主體的情調氛圍):捧花、手等 、環境(補充):背景、前景、道具 、空白:透氣(內容) 、延伸(畫面):形勢、內容外衍(自由、想像) 2、 組成規則: a) 平衡(均衡) b) 透視:從大到小 從實到虛 從深到淺(幾何透視) 影調(圓球) 景深突出重點: 模糊、水彩畫效果。 c) 局部與整體(協調) d) 形式震憾,突破美學原理(1個) 3、 常用構圖: a) 對稱: b) 對角 c) 三角形構圖( 以上都是直線構圖,幾何平衡。 d) C型 e) S型 以上為弧線構圖。 第3課 色 彩 1、 產生:電磁波 可見光 白光(日光)混合光 2、分類:彩色 無色色(黑、白、灰、金、銀)屬于永久協調色,不可能通過兩種元色調出。 3、特性: A、 色相(紅、黃、藍三原色) (紅、綠、藍光三原色) (橙、紫、綠三間色) 對比色相加為黑; 90°角以內全部為協調色; 120°角以外一定是非協調色; 90°到120°角之間為非確定協調色。 運用:采用協調色,顏色比例不限,但缺乏視覺沖擊力,采用對比色,1:1絕對錯誤,視情況而定,突出主題。 B、 純度:黑白成份的多少(飽和度) 當黑為0,白為0就為純色; 加黑,為暗某色;加白,為粉某色;加黑白,為灰某色。 C、 明度:在色彩調和上為濃度(亮度、對比度) 4、 色溫:溫度(分子運動速度) 紅色(低溫),藍色(高溫) 5200K(紅)到9300K(紫)為可見光部分 色彩改變,整體調色只能做色彩偏移; 標準色溫照片,可以改成任意色調; 非標準色溫照片,不一定改成任意色調。 白平衡(相機可以處理,使整個色彩偏移可以拍到不可見光;相機不處理,原始數據記錄下非可見光部分,文件是RAW時,可以用專業軟件進行色溫偏移,而合成為jpg格式就無法調整。) 綜合:調整白平衡,合成于jpg。正常,輸出RAW到專業軟件(重新定義白平衡。在品質上,RAW高于JPG。 低色溫照片,往下偏移(黑) 黃照片到白 高色溫照片,往上偏移(白) 藍照片到黑 明度無限大時到白,曝光過度時超出部分為白,曝光不足時,超出部分為黑。 對比度,往兩邊拉,夸張(高反差片) 5、 色感:色彩的純自然屬性 a) 冷暖感:冷:綠、藍、青 暖:紅、橙、黃 紫、黃綠不定,主要看傾向性。 暖色調大于冷色調 這是一個比較值,也是一個絕對值。 b) 脹縮感(錯覺):鮮艷醒目會脹,灰暗的會縮(比較而言) 看飽和度及純度 c) 距離感:近大遠小,近深遠淺。 d) 重量感:灰度屬性,同灰度下的色彩濃度 e) 興奮感:自然的、人文的 6、 情感:自然情感及人文情感 自然情感指歷史流傳、民族原因一種氛圍下對色彩的產生和認識。(通用) 人文情感指特定條件下對色彩的認識及感覺。(文化背景) 自然情感: 紅:緊張、興奮、喜慶、性感 黃:年輕活力、光芒、高貴、輝煌(媚俗) 以上穿透率最強,同等強度下,更易引起視覺,自然雜合灰(含量17%)引起(標準灰) 綠:青春健康、生命、安全 橙:溫馨 藍:開闊希望、憂郁、浪漫、深邃(神秘感)、頹廢(環境色)(另類)(主動) 紫(貴族色):高貴(文化低蘊)(不可測、不可接近)、典雅、浪漫。主體表達 黑:恐懼、黑暗、神秘、郁悶(另類,帶有暴發味,被動)、深沉(智慧)、哀傷、沉重、嚴肅 白:純潔、干凈、舒暢、透氣 灰(貴族灰):高貴、臟(大面積均勻不顯臟)。環境表達 粉:清馨透亮,讓冷色調帶有暖色調的感覺(粉藍) 暗:讓暖色調帶有冷色的感覺(暗紅)浪漫、高貴 人文情感: 第4課 藝術人體解剖 1、 以頭為標準,標準身高為9個頭高。 兩手伸開,為整個身高的長度。 以腰分割:比例為0.618 三圍:88:64:90或86:62:88之間 三停五眼:三停以眉底、鼻底、下巴為分割線 五眼以垂線橫分臉部 2、 眉毛:光滑、毛感、形狀 眉頭:圓,色彩偏淺(毛感) 眉弓:最高部、色彩深 有尖出現,銳利,色彩偏深(光滑) 眉毛長度:嘴角到眼角的延長線,素描比例僅次于眼球、眼線,禁止眉尾低于眉頭,基本相平(也有可能眉尾高于眉頭)。 3、 眼睛:雙眼皮、長睫毛、眼睛略凹 眼袋消除,禁止黑眼圈,上眼線深過下眼線。 4、 眼影:色彩、深淺、暈染(從深到無過渡) 齊眼線部分最深,不超過眼角位置,有前移或后置。 5、 鼻子:高鼻梁,截面從下到上是梯形 鼻影處理有明顯的分界線(比較柔)正直。 6、 嘴唇:輪廓分明(硬) 下唇比上唇為2:1或3:2 中間線上翹,嘴角上翹 上唇為m型(黑人除外) 最高分為角或弧形 下唇為船形,有平的過渡。 7、 臉形:瓜子臉、圓臉、蛋形臉(中國古代美女)、三角形(偏瘦)、倒三角、國字臉(男性) 高顴骨、大腮修理 面部素描比例:額頭、鼻梁、下巴、兩眼下端(亮區) 臉側影、眼影、鼻影(暗區) 第5課 修 片 1、較色與修片的順序: a、 先較色后修片:方便、準確(精度不高) b、 先修片后較色:麻煩,預計值(一般使用這種方法) 2、 較色: a、 色階 ① 正常照片 ② 低調照片 ③ 高調照片 ④ 曝光不足照片(從新定義白) ⑤ 曝光過度照片(從新定義黑) 注:黑色區部分可能人眼看不到,但其實際信息存在,白色區是肯定可見的。 曝光不足片可以較正,曝光過度片不可以較正 只要有曲線,就是正常片,只用于較正曝光異常 灰色趨向于黑,反差小,趨向于白,反差大。 b、 曲線 杳看曲線,用于較正膚色(皮膚的素描比例——灰度比例) 拖動3/4點(皮膚點),整條曲線呈S形 c、 色平衡(一定范圍內jpg、tif格式文件): 一張正常的照片(基本偏灰)較到需要的顏色(膚色),調紅色和黃色,比例為2:1(這是由視覺平衡造成的) d、 飽和度: 用完曲線后,對灰度的再調整。 e、 柔光: 用于偏粉的灰調片,合成后可能偏黃,減黃。 f、 屏幕: 用于偏暗的灰調片 注:在較色時,人像照片禁止使用對比度和亮度,可能會造成斷層。 盡可能不用柔光與屏幕,由于此兩種方法會壓縮層次,有可能輸出時會出現流動環。 3、 修飾: a、 色工具 補丁:主要修飾痣、痘、雀斑等小面積的地方 圖章:明顯的點、塊、穿邦等大面積的地方。用于修眼袋,由下到上層修。 b、 形工具 修飾一些人體比例不正的地方。 c、 蒙皮效果(修完圖后用曲線壓暗,看缺陷): 模糊到眼線發虛,擦除眉毛、嘴巴、輪廓線、頭紗、眼睛等。 方法:可以先用選區選出臉,柔化后,再用歷史筆擦除。 也可分幾部走,以1: 2:3的值做高斯模糊結合透明度。新建圖層1/n修發際線等邊緣部分(透明度50%),拼合圖層進行多次重復。 也可勾選臉皮,擦除眼睛、鼻孔、嘴巴,做羽化后,復復制多層,分別進行高斯模糊后再通過透明度,做效果。 4、 外景加色: 草地樹林加色方法:復制圖層,關閉上圖層,使用亮度和對比度調節下圖層,加飲和度,用橡皮擦去上圖層,即可。 天空加色,正常片不加冷調、暖調,加藍天;在上圖層上,使用透明漸變。 第6課 特 效 1、色彩: a、 整體色彩的改變(偏灰調) b、 整體偏色 冷調調藍(100青,100藍); 暖調調橙(100紅,50黃)(適用于古裝、白紗、外景片透明漸變); 冷調片不可做成暖調片; 暖調片不可做成冷調片; 冷調片適合做成高貴(COOL)(可做1~2次之間); 暖調片適合做成溫馨; 外景片可以做成冷調和暖調(黃昏或日光下)云彩可外加。 c、 單色調 先使用去色,然后用色彩平衡,紅:黃為3:1(棕調) 藍:青為1:1(藍調) 一般臉為黃紅色,嘴唇為紅色。 當素描比例很接近時(灰度很接近)不用單色調,主要觀看嘴唇。 偏色可以調成任何調,但原則上調成冷調或暖調。(這是沒有理由的) 單色調可以調成任何調。 d、 高反差效果 模擬正片負沖,通常用于一些另類片,可做成冷調或暖調 一般使用亮度和對比度以及柔光 素描比例的高反差,不用飽和度。 e、 淡彩片(飽和度) 降低飽和度,健康膚色的調整(客片不要求),通常用于臉部不帶笑容的。 f、 黑白淡彩 基調為黑白,嘴唇、頭花、手捧花做成淡彩效果。 方法:先做成淡彩(飽和度) 取片、快照、去色、復制圖層、歷史筆抹回、降底透明度和填充度。 5、 特效: a、 光照效果: 禮服、單色背景、大半身到全身像,照片要求高貴,仰視照片更適合。 濾鏡中的光照效果(光心在中心,光源在外),一般為酒紅色(84、39) 全身像:光心到膝蓋,光源出現半個; 半身像:光心在胸部下,光源出現半個。 建圖層,做透明效果。 b、 水彩效果: 不是整幅水彩,而是背景做成水彩效果。 方法:新建層,在底層使用濾鏡中藝術效果中的水彩,在上層用橡皮抹去。 一般選擇外景色彩豐富一點的片。 第7課 合 成 1、 自由設計 2、 模板套用(psd分層文件) 認識:一般分為背景層、裝飾層、文字層,其中夾有圖例層。 A、 基本操作:把需要替換的照片放在圖例層之上。一般要求透明度基本一樣,可能不同;蒙版或已扣圖現象就需要重新制作蒙版或扣圖。 B、 修補:自動選擇圖層,先選擇要選用的圖層,拖入圖章修補,橡皮擦掉。合成特效統一,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C、 透片:即背景效果(透明度及橡皮的使用) l 先拼合圖層,建快照,反回原層,調節透明度,合并圖層,選快照,歷史筆抹去。 l 不要照片透度,改變照片,復制背景,人在兩景之間,調整上層效果,橡皮擦除。 l 白色的照片可以用正片疊底:人處于兩景之間,調整上圖層的透度 可用快照,背景無影響,白色全透(無痕) l 讓整個照片籠罩在色片下,在人與景上建色圖(透明層)。 3、 扣圖(圖層0)(基本) a、 套索、模糊工具 b、 路徑 這兩個工具只能用于銳利邊緣的圖像扣圖。 c、 橡皮(發光效果) d、 蒙版(橡皮),可后悔,一定程度上可以扣透明體(50%、50%) 以上都是尋找邊緣的方法(老爺扣圖)。 4、 實際中實用(中級) a、 色彩范圍(選擇),先選擇點,后調容差黑白灰,刪除。(背景均勻,橡皮抹掉無用處) b、 色彩替代(改背景色),扣藍(純藍底) 方法:先建背景,后快照,色彩替換,歷史筆抹回。 可以多次刪除,花背景、白背景不可扣。 c、 修改統色衣服時可用替換顏色(圖像中),先使用色相,然后調整容差。 5、 技巧扣圖(高級) a、 扣頭發絲:由于黑完全遮住下一張層,白完全透出下一張層。 最好為白底版,使用正片疊底。 方法:照片放在背景上,復制照片層,在下照片層做正底疊片,然后橡皮擦出頭發絲。(最好配合快照) 如果為淺色底版(景調與人像調一致,淺色景比較好),定義白(色階吸管) 方法:復制圖層,下張片定義白,在下照片層做正底疊片,然后橡皮擦除上照片層的頭發絲,調亮度對比度,飽和度,色彩平衡與原照統一。(頭發不黑,會偏色,合成后改變) 如果為深色底版,則沒法扣,由于素描比例一定只能用色彩范圍扣。 b、 扣頭紗:(黑底的紗)屏幕 方法:黑底版導入背景,復制照片層,在下照片層做屏幕,上照片層用橡皮擦除。 深底版,下張片定義黑,同扣頭發絲,后用對比度、亮度、飽和度、色相等多種工具。 頭紗的老爺扣法(如果碰到有一定雜色的淺色的底) 常規(套索、路徑等),背景層、頭紗層、人的分界線,調中間層透明度。 方法:復制照片層,先扣景,去掉景,第二層扣人(反選),改變頭紗的透度(飽和度、對比度調整)。 6、 扣圖的頂級技巧(速度慢) 通道 a、 單通道方法:選擇反差最大的通道,復制刻通道,調亮度對比度,用白色筆抹去眼睛、頭發等(不透處)。載入選區,反選,刪除即可。 可配合快照、歷史筆,進行一定的回復。 b、 雙層通道方法:選擇合適通道,建立副本,調反差(亮度對比度);選擇另一合適通道,建立副本,反相,調反差;進行運算,到α通道;在α通道載入選區,反選,刪除即可。(難度大,沒標準) c、 在調反差時,要將照片一分為二,一半一半的分開調整照片。 數字”與“藝術”之間存在著巧妙而密切的聯系,人類早已對此表示出了極大的關注并進行了深入不懈的探討和研究。古希臘著名的學者畢達哥拉斯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提出了“萬物皆數”的重要觀點。他從鐵匠打鐵時發出的具有節奏和起伏的聲響中測出了不同音調的數的關系,并通過在琴弦上所作的實驗找出了八度、五度、四度和諧的比例關系。在對“數”特別是音樂的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和諧能夠產生美感效果,和諧是由一定數的比例關系中派生出來的。他把這種數的比例關系推廣到音樂、繪畫、雕刻、建筑等各個方面。“黃金分割率”就是和諧比例關系的其中之一。而今,畢達哥拉斯關于“萬物皆數”的觀點己成為近、現代科學觀念的一個主要特征,并從一定的層面上被“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所印證。數字化正以驚人的速度、洶涌澎湃之勢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電子計算機、數碼照相機、數碼電視機、數碼攝影機、數碼電腦復讀機、數碼DVD……層出不窮,令人眼花鐐亂、目不暇接。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藝術”應運而生。按照現代“數字藝術”的概念和內容,它在表面上看,與“黃金分割率”所研究的問題相去甚遠,然而在許多方面卻是相近的,特別是在“數字”、“藝術”、“人”三者關系的本質上,保持著完全的一致。 1 關于“黃金分割率” 希臘人在追求美感上最偉大的貢獻就是詳細觀察自然界中他們覺得美的物體,用數字的方式分析出它們的比例關系。他們發現1∶1 618或1∶0.618這種固定的比例十分優美,因而稱之為“黃金分割率”。它所帶來的不僅是一個人們普遍認為美的比例,而且是人類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對美感來源的探究,對數字、藝術與人類自身關系的思考。 1.1 “萬物皆數”的觀點是確立“黃金分割率”的認識基礎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這是他們哲學思想的核心。他們之所以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依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是,他們發現了數所具有的特點,……包括能夠說明象正義、靈魂、理性等這樣一些高級的復雜的事物。”(《西方審美觀源流》丁楓主編P.31)因此,他們認為,凡物皆數,數是事物的原型,也構成宇宙的秩序。如果想認識周圍的世界,就必須找出事物中的數。一旦數的結構被抓住,就能控制整個世界。同樣的道理,“和諧”和“美感”也是由一定數的比例關系組成的。 正是基于此種認識觀點,引發了他們探尋美感比例的研究實踐,而“黃金分割率”就是這種研究的結果。事實上,建立在“萬物皆數”觀點基礎上對美感比例的研究自古希臘人開創了先河之后,一直延續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建筑師帕拉迪奧(Andrea Paliadio)提出,被我們經常覺得優美的比例,除了最平穩、和諧的1∶1(正方形和圓形)以外,尚有1∶2,1∶3,1∶1 618,1∶4(兩個1∶1的組合),以及1∶5(兩個黃金比的組合)。”(《建筑的涵意》劉育東著P.61)19世紀德國美學家們對黃金分割進行了實驗美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1.2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黃金分割率”確立的基本原則 古希臘人在確定黃金分割率時,必然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和諧”和“美感”究竟是什么?它們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1∶1.618具有美感效果?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被畢達哥拉斯高度凝練為一句話即:“人是萬物的尺度。” 在古希臘人看來,健康的人體是最完美的,其中存在著優美、和諧的比例關系。人體的和諧與宇宙萬物的和諧“同聲相應”,相似默契。這種相應和默契依據人類自身的特征和規律進行主動感受和尋求才能獲得,由此而產生對和諧的美的感受。因此,人體可作為萬物的量度。 2 關于“數字藝術” “數字藝術”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提出來的。所謂,“數字藝術”是指藝術與高科技結合,以數字化方式和概念所創作出的藝術。它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運用計算機技術、軟硬件設備及科技概念進行設計創作,以表達屬于數字時代價值觀的藝術;另一種則是將傳統形式的藝術作品以數字化的手法或工具表現出來。 2.1 “萬物皆數”的觀點對“數字藝術”的意義 “數字藝術”的產生基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它依賴于電子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是以數字化為特征的,其所代表的數字化過程對藝術設計的巨大影響令人難以估量。計算機的數字化不僅能表現客觀事物,而且能表現藝術家、設計師頭腦中所創造的主觀虛擬“世界”,這一切進一步說明了“萬物皆數”這一在古希臘就被提出的自然哲學命題在今天也是很深刻的。 2.2 “人是萬物尺度”的觀點對“數字藝術”的意義 計算機數字化過程融入藝術創作過程所帶來的是更為拓展的思路,更為迅速的表現,更為真實的模擬,更為成熟的選擇,更為便捷的修正,更為有效的儲存……它突破了以往許多在藝術創作思維,創作方法,創作表現方面的限制,把藝術家和設計師帶入嶄新的創作天地。然而這一切卻終不能代替人的創造思維,不能代替人對事物的評價和選擇。“數字藝術”仍離不開人的審美意識,仍是在“人的尺度”下進行藝術和設計的創作實踐。這是我們正確認識“數字藝術”非常關鍵的一點。 3 “黃金分割率”與“數字藝術”間的聯系 如上所述,“萬物皆數”及“人是萬物尺度”的觀點無論是對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率”還是對當代的“數字藝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使我們的視線將兩者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和思考,以利于我們消除心理上對“數字藝術”的神秘感、排斥感甚至是恐懼感。 3.1 數字是兩者間相互聯系的紐帶 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以數為范型的,萬物之中都存在著某種數量的關系,都可以用數來表達。這是“黃金分割率”與“數字藝術”共同存在的基礎。正象前面本文對兩者分別表述的那樣:“萬物旨數”的觀點引發了古希臘人對和諧美感比例的探尋,同樣也啟動了現代人向數字化邁進的步伐。只不過“黃金分割率”與“數字藝術”所涉及的對數字的研究,一個主要限于美學范疇,另一個主要是科學領域。 3.2 “人”是兩者間相互聯系的通道 雖然“黃金分割率”與“數字藝術”在表面上不是一回事,但它們實質上卻均涉及到同樣的問題即:“藝術”、“數字”、“人”這三者之間關系。其中,人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在這一點上,雙方完全一致。對于“黃金分割率”來說,“人”是關鍵的要素,人在探索“藝術”與“數字”之間關系的奧妙,“人的尺度”是確立“黃金分割率”這一美感比例的基本依據;對于“數字藝術”來說,“人”同樣至為重要,人在探索“藝術”與“數字”相結合的奧妙,“人的尺度”同樣是進行“數字藝術”創造的基本依據。 3.3 “求美”是兩者間相互聯系的橋梁 古希臘人對“黃金分割率”的研究可以說是在探求美感產生的數字化規律,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而現代人對“數字藝術”的研究則可以說是在探求用數字化方式表現美感的問題,同樣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雖然兩者在具體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美”的問題上卻走到了一起。將“黃金分割率”與人類的“求美”活動相聯系很容易理解。這里著重分析一下“數字藝術”與人類“求美”活動間的關系。首先,“數字藝術”歸屬于藝術的范疇,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人類“求美”的過程;其次,計算機對藝術創作的數字化表現,為“求美”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如:對創作構思效果的多種虛擬而“真實化”的表現,使創作者可以反復進行比較,選擇更完美的創作構思;對藝術創作效果的表現可便利地進行各種修改和調整,使創作者能夠反復地斟酌、推敲直至達到完美的效果……。可見,“求美”是“黃金分割率”和“數字藝術”所共同擁有的特征。 3.4 “數字藝術”離不開美的規律 從具像的角度來看,“黃金分割率”表示的是1∶1 618這樣一個具有美感效果的比例數字,而從抽象的角度來看,它代表著的則是整個美的規律,代表的是人類對美感規律的渴望和探尋。由此,它與“數字藝術”之間的聯系又發展了新的內容:一方面,“數字藝術”的創作需要美的規律的指引,正象以往人類自覺運用“黃金分割率”進行藝術創作實踐那樣;另一方面,“數字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應該是對美感規律的探尋過程,電腦數字化表現的強大功能為人類對美的規律的探索提供了極其寬廣的空間和便利的條件。 總之,在數字化時代到來的今天,對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率”與當代的“數字藝術”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和研究,這在使我們能正確認識和把握“數字藝術”方面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
|
來自: gzaszmc1988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