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幣的出現和發展: 自明朝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起,我國海禁開放,歐美各國商人相繼來華進行商品貿易,他們帶來了本國銀元與我國進行商品買賣。此后,外國銀元不斷流入中國,及至清世祖順至四年(1647年),一度規定外商只準在澳門進行商品貿易,但實際上貿易的范圍是無法得到有效限制的,外國銀元的流入量有增無減,大有以外國銀元取代中國銀兩的趨勢。這些外國銀元初稱“番餅”,亦稱為“洋銀”,當時民間依其圓的形狀,稱之為“銀元”。由于各國所鑄,名目繁多,于是又產生了許多俗名,諸如馬劍、站人、坐人、鷹洋、蝙蝠、大髻、小髻、蓬頭、雙柱、爛版、光面、佛頭等,不一而足。而其中要以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輸入為最多。西班牙本洋自清康熙二十年至道光十三年(1681─1833年)一百五十三年間輸入近一億元;墨西哥鷹洋的輸入到清末,總數達四至五億元。外國銀元的大量輸入,造成套購我國大量白銀的外流,引起清朝朝野的重視,不少有識之士,紛紛要求順應時勢,自鑄銀元,維護國家權益。清光緒七年(1881年),吳大澂在吉林設立造幣機器局,試鑄一兩制銀元,是我國采用正規機器鑄造銀元之始,開了我國近代機制幣的先河。及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再次奏請朝廷自鑄銀元,以謀抵制,經清政府同意,遂于1888年在廣東設立銀元局試鑄銀元。翌年,以庫平七錢三分記其重。由于新型的銀元是采用引進的外國機器設備鑄造的,故這種銀元在民間俗稱“銀洋”或“銀洋鈿”。 當時廣東所鑄的銀元,先是試鑄以七錢三分記重。自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鑄七錢二分記重后,各省相繼設立銀元局,均以廣東銀元為模式,紛紛開爐自己鑄造銀元,使機制幣大為普泛開來。據估計,僅以龍為圖案的銀元,其鑄造數量就不下三億枚,而其中以“光緒元寶”(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鑄造了近一億枚,為最多。“大清銀幣”(宣統三年、1911年)鑄造數量大約為七千七百多萬枚,名列第二。廣東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鑄壹圓銀元的同時,還鑄造了五分、壹角、貳角、五角四種銀輔幣,成色為82%。以后又陸續大量鑄造。至民國三年(1914年)頒發的《國幣條例及其施行細則》中規定了銀輔幣的重量規格:壹角銀幣重七分二厘;貳角銀幣重一錢四分;五角銀幣重三錢六分。成色均為70%銀和30%銅。銀元和銀輔幣在我國的大量鑄造發行,促進了古老的中國銀兩制向銀元制的迅速轉化,推動了我國鑄幣工藝技術的飛速發展,這是中國近代錢幣史新的開端。 我國的機制銅元又稱為銅幣,俗稱銅子兒、銅角子、銅板、銅鈿。其種類很多,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等八種,前三種鑄造量極少,后三種通稱大銅元。銅元的鑄造也開始于廣東。銅元作為銀元的輔幣,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開鑄以來,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已有十二個省,共計有十五個銀元局鑄造,鑄造數量急驟猛增。至宣統元年(1909年)在青島還曾發行過五分、一角兩種鎳幣,以后廣東、云南等地都有鑄造。 清朝鑄造的銅元,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是于光緒二十六年在廣東開始鑄造的“光緒元寶”,每枚重二錢,成色為95%銅、4%鉛和1%錫,圓形無方孔。幣面正中有一圓圈,內有“光緒元寶”字樣,內加滿文“寶廣”二字。圈外靠近邊部有“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等字樣,后改為“每元當制錢十文”。幣背面正中圓圈內有蟠龍圖案,四周有英文“Kwangtung One Cent”(廣東一仙),后改為“Ten Cash”(十文)。其后各省仿制廣東銅元,基本形制一樣,只是蟠龍花紋各有不同。而幣面文字排列、作價、措辭卻五花八門,版別極多,每省都有百十種。二是“大清銅幣”,比較簡單統一。幣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有一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上部是滿文“大清銅幣”四字,兩側為鑄造年份,如丙午等。邊緣中部分列“戶部”二字,下面鑄有“當制錢十文”。幣背面中央仍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鑄有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國銅幣)。 民國所鑄銅元更為復雜。比較普遍的是幣面上有交叉五色國旗與軍旗圖案的,還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等等。民國所鑄銅元的成色重量,按幣制條例規定,已較清朝規定減為一錢八分,成色為銅95%、錫4%、鉛1%。各省所鑄都比這個標準低。就是在同一地區同一造幣廠同一式樣的銅元,其重量、成色也相差很大。及至北伐戰爭以后,銅元逐漸被鎳幣替代而退出流通領域。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戶部奏請朝廷,要求在天津設立造幣總廠,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始議歸并,除戶部設立造幣總廠外,各省銀元局合并為直隸、湖北、江寧、福建、廣東、奉天、河南、四川、云南等九個造幣廠,統歸戶部管轄。至宣統二年(1910年),度支部奏準清廷將銀元、銅元各幣歸為天津造幣總廠鑄造,而把武昌、廣州、成都、云南、奉天五廠改為分廠,其余各廠一律撤消。民國元年三月(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被毀,乃就北洋銀元局舊址改建新廠,將東、西二廠合并,仍舊稱為天津造幣總廠。各地分廠分別有奉天、南京、武昌、長沙、成都、廣州、云南七廠和重慶一局,共有八處。鑄幣模種由天津造幣總廠分發各地造幣分廠,并監督其鑄幣質量。該廠規模較大,袁世凱頭像就是該廠委托意大利雕刻家L.喬奇設計雕刻的。至1933年日寇侵略中國后該廠關閉。 民國九年(1920年),當時的上海金融界由鑒于各省鑄造的銀圓,同面額的銀圓重量、成色不一,難以相互流通,再加“洋銀”漲落不定,在使用、計算、找補上極為困難。為統一幣制,建立本國幣制信譽,集議呈文北洋政府,建立上海造幣廠。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版式極為復雜,具有濃厚的地方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各省根據需求,各自為政,本省鑄造,本省流通,極不統一。當時的機制幣,還經常以銀幣印模鑄成金幣,稱之為“銀模金鑄”,如以孫中山先生像為圖案的開國紀念金幣,就是采用銀幣模具進行壓印的。凡是銀模金鑄的金幣,并非是流通領域中的錢幣,只是作為某種紀念,饋贈之物,示其珍貴。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在農村各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銀行─一蘇維埃工農銀行,鑄造發行中華蘇維埃銀幣和銅幣,但鑄造量不大,僅限于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內流通,主要有中央蘇區蘇維埃一分銅幣、五分銅幣、貳角銀幣及川陜蘇維埃二百文銅幣、五百文銅幣、壹圓銀幣等。及至1931年,中央蘇區蘇維埃政府又分別鑄造發行了列寧正面頭像、側面頭像的壹圓銀幣,湘贛蘇區和湖南平江縣蘇維埃政府也分別鑄造發行了壹圓銀幣。1933年, 閩浙贛蘇區、鄂豫皖蘇區鑄造發行了壹圓銀幣。1936年,陜甘寧蘇區在瓦窯堡鑄造了壹圓銀幣。皖西北蘇區也曾于1936年鑄造過少量銅幣,此外,井崗山地區,在1931年前后也曾鑄造過袁世凱壹圓銀幣,便于與白區進行商業貿易。為了控制革命根據地的銀元外流,蘇區政府還曾用墨西哥鷹洋加蓋“工”字,或在袁大頭幣面上加蓋上“蘇維埃”三字,作為革命根據地的貨幣予以流通。(未完待續)
作者:上海造幣廠 章 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