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 作者:郭耕 來源:互聯網
攤開世界地圖,目光從中國向西向南。越過喜馬拉雅山,移向南亞次大陸。在這塊地理位置獨立于亞洲大陸的次大陸上,赫然可見的最大國家便是印度。
印度因其古老神秘,盛產寶石而被譽為“月亮之國”;又因其版圖形如牛首,且舉國敬牛如神,而被稱為“牛顱之國”。我有幸來到印度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安排的環境教育國際培訓,用我的話就是“上西天取了一次經”,取的是自然保護之經。從8月到11月,雖然酷熱難耐,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這里濃重的宗教氛圍,以及由宗教文化決定的人與自然、特別是人和動物那種親密、甚至是神秘的關系。
印度牛真“牛”
早就聽說印度的牛非常多,城鎮鄉村隨處可見,這次身臨其境,果然名不虛傳,便由衷地贊嘆:印度的牛真“牛”。印度無處不在的牛不僅數量極多,而且地位很高,簡直到了“橫行霸道”的程度。在那里,牛被奉為圣物,嚴禁屠殺,還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印度是吃不著牛肉的,但常常受到牛的恩惠:喝牛奶。
大街小巷到處閑逛的牛實際上是一種叫瘤牛的牛,這種牛肩上有瘤狀突起,如同駝背。體毛乳白,雙角高翹,兩耳下垂,頸下垂肉晃了晃當,走起路來昂首闊步,八面威風,儼然一個個牛魔王下世。但它們牌氣平和,從不輕易攻擊人,也不把公路上來往疾馳的汽車放在眼中,似乎知道沒人敢碰它們。白天逛馬路在路旁吃草,夜晚干脆巨石般地臥在馬路中央,成為印度大街上不可或缺的一景。在印度住了些日子后,我發現印度人對這些牛也持不同態度,有送吃送喝,敬牛愛牛的;也有提出異議,要求驅牛的。我見到一些司機的車上常備一根竹棍,遇到“神牛”擋道,竟敢掄棍梆牛,但多數司機鳴笛示意,等牛不緊不慢地讓道后才一踩油門,擦牛而過。
看到街上四處游蕩的牛,我當初以為就像松鼠、八哥那樣沒有歸屬呢。后來問及印度同事,人家說:當然有主人了,主人必須幫著擠奶,但飼喂、繁殖都不必操心,因為大街就是大牛圈,走到哪吃到哪,走到哪拉到哪,甚至走到哪生到哪。主人受到恩惠,牛兒充分自由,多好哇。好是好,只是牛多草少,害得這些牛在大街上可憐兮兮地找吃找喝,在垃圾堆里翻來翻去,什么瓜皮爛葉,甚至連報紙都吃,以至于我們見到此情此景便戲言:看,印度的牛多有水平,還會讀報呢。這些牛既然生于大街、長在大街,當然就不怕人,也不會去威脅人,大家相安無事。只是有一次我見到路邊一頭母牛分娩,小牛軟軟地攤在地上,母牛一拱一拱地盡舔犢之情,我覺得這個感人場面十分難得,便拿著照相機靠了過去。不料,母牛一反常態,雙目圓睜向我沖來,嚇得我奪路而逃。看來,牛生孩子與人生孩子一樣,都是瞧不得的。
印度人民普遍信奉印度教,教民占人口90%以上;其次為伊斯蘭教、耆那教,佛教居少數。印度教主張萬物有靈的“泛神論”,把許許多多大山大河、動物植物都敬奉為神,或當做精神的寄托,形成了人與自然緊密聯系的“梵文化”,處處體現人對自然的崇敬、感恩之情。錢幣上印有三種動物:虎、犀和大象,國徽上有四種動物:雄獅、大象、駿馬和公牛。
神猴哈努曼
出于職業原因,我早就知道印度盛產長尾葉猴,并被賦予神話色彩。感謝WWF給我機會,使我真正領略了這種猴子的風姿。
長尾葉猴又名哈努曼葉猴、喜馬拉雅葉猴、普通葉猴,是印度最普通的一種猴,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葉猴。其體態修長,頭小面黑,雙耳尖聳,長尾高翹宛如旗桿。古典小說《西游記》中提到猴王孫悟空變幻多端,卻常常忘記收起尾巴的情節,使我頓時聯想到長尾葉猴。有人提出孫悟空的原型是金絲猴,但金絲猴之尾不善高豎,又不及長尾葉猴的尾長(達100厘米),且遠離塵市,隱居深山,所以被文人詳細描述的機會較小。長尾葉猴恰恰相反,自古與印度人相伴左右,早在公元前五世紀,著名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神猴哈努曼,便是長尾葉猴的化身。傳說神猴哈努曼為印度人民除暴安良立過大功,所以被奉為神,受到敬重。據考證,吳承恩的《西游記》取材于《大唐西域記》,這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后寫的回憶錄。那么,孫悟空的形象源于印度的神猴哈努曼,便是順理成章的了。中國境內也有長尾葉猴,但僅僅限于西南一隅,動物園中飼養的很少。我見過許多種猴子,非洲的、南美的、亞洲的,卻從未真正與長尾葉猴謀面。這次在印度,有如沐浴在猴子出沒的神話氣氛中,可謂大飽眼福。
初到印度那天,從孟買乘飛機到此行的目的地——阿默德巴德。環顧左右,已是舉目無親,周圍全是膚色黝黑的南亞人,我成了地地道道的外國人,自然引人注目,很快就被環境教育中心的人找到。坐上接站的汽車,駛入印度的鄉間公路,眼前景物一切都是新鮮的:白布包頭的男子,紗麗裹身的女人,悠然自在的神牛……忽然,瞥見幾只灰黃色的大猴子拖著長尾飛身上樹,是不是長尾葉猴?我禁不住一陣驚喜,這可是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啊。幸虧我沒有喊出聲來,否則人家印度人一定會笑我少見多怪的。
環境教育中心是一座上百畝的大院,院內叢深樹茂,風格古樸的現代建筑由一色的紅磚砌就,紅綠掩映、格外清幽。枝頭大大小小的鳥兒時隱時現,我幾乎一種也不認識。粗斜的樹干上常有半尺多長的刺蜥一動不動;小松鼠是用餐時不請自來的客人,后院不時有孔雀啼鳴,野鵪鶉偶然散步到窗前……,令人恍如置身伊甸園中。猴子呢?十幾天過去了,我卻找不到它們了。一天正在上課,窗外的枝葉一陣嘩嘩作響,接著一根毛絨絨的長尾巴垂到我的眼前。哈哈,猴子露面了。我憑著坐在落地穿前的有利位置正好看了個面面相覷,一只表情豐富的半大母猴呲牙咧嘴地朝我使了個鬼驗,大概它覺得太近,忙不迭地地躲開了。這節課我什么都沒聽進去,滿腦子是猴,仿佛上的是一節靈長類行為學。原來,印度長尾葉猴雖然很常見,但并非籠中動物那樣想見就見,它們就像我們身邊的喜鵲那樣,可遇而不可求,說不上什么時刻就冒了出來。一個午后,幾十名校服齊整、靦腆斯文的中學生來到教育中心。當他們在草坪上做環保游戲時,猴子們也拖兒帶女地聚了過來,像瞧戲似地端坐墻頭,有抱孩子的,有成雙成對的,也有形單影只的,先是猴子看人耍,沒過多外,猴兒們便坐不住了,像受了感染似地也開始追跑打鬧,或是在比試一下誰玩得更歡吧,惹得學生們都停下自己的活動轉過頭去看它們。
印度的神猴不像中國僅僅出現在小說、戲劇中,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晨的花園中,黃昏的屋頂上,繁忙的公路甚至叫賣的市場,都會有長尾葉猴的身影。它們無處不在,又居無定所,來去無蹤,神乎其神。
猴子畢竟是猴子,盡管被賦予了神性,卻掩飾不住頑皮放任、桀傲不馴的本性。有一次不知是誰用照相機閃光燈晃了猴群中的大公猴,它發起了脾氣,見人就追,鬧得教育中心的人見猴就躲,掩門閉戶,好生可笑。最后,保安人員不得不橫著棍子趕走這位尋釁者,才使人心慌慌的局面緩和下來。神猴就是這樣,敢愛敢恨。
在各國學員中,我和猴子遇見次數最多。教育中心的教師告誡我,大公猴不好惹,要離得遠遠的。可是我幾次與其遭遇,有時相隔咫尺,從未受到攻擊。看來,我的猴緣不錯。
說到猴子,不能不講講“三只猴”的塑像,這是個流傳于西方社會的以猴誡人的故事,此行印度又碰到了。三只猴正襟危坐:一位雙手捂眼做慘不忍睹狀,一位雙手捂嘴做噤若寒蟬狀,一位雙手捂耳做置若罔聞狀。其下各有一句梵文和英文,我只認得英文是:Seenoevil、Speaknoevil、Hearnoevil。翻譯成中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聽印度朋友說,這是號稱印度之父的圣雄甘地編給人們自勉的,也有說這源于中國古老典籍。不管怎樣,這種通過動物教人止惡行善、潔身自律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鑒。后聽說有位“穿鑿附會”者,在這三只猴旁邊又加了一只:這只猴雙手捂著下部做守身如玉狀,其說明詞是“Actnoevil”——非禮忽為。
我認為這是對我們自詡聰明、機關算盡、無所顧忌、為所欲為的人類最絕妙的勸誡,是猴子(盡管是人造的雕塑)給人類上的一堂神韻畢現的靈長類行為課。
轉自:中華素食網
原文地址:http://www./2010/welcome_to_china_vegan@20101008162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