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肺論治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陳亦人 前列腺增生、慢性炎癥之論治多強調本虛標實,多從腎治以補腎化氣、活血化瘀、利氣化痰為基本治療法則,從而形成了以腎為中心論治前列腺疾病的原則。近代多種書籍教材,論及前列腺疾病(尤其是慢性者),亦多偏執腎虛之說,或間有闡釋脾氣不足者,使補腎(滋腎陰、溫腎陽)、化痰活血為治該病之主流。 前列腺疾病之病機,莫不與肺息息相關。肺氣充盈,氣機升降出入有度,則津液代謝正常,自無水道不暢、水液潴留之患。若肺氣虛弱,宣散失司,氣機壅遏,則水道不通,濁陰內壅,故見小便點滴不暢。 氣機下陷,濁陰阻遏,則每見肛門墜脹疼痛。肺熱壅盛,氣機不通,不能正常肅降,則津液輸布失常,水道通調不利,不能下輸膀胱。又因熱氣過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為熱氣閉阻,形成淋證或癃閉,癥見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盡等等。可見,肺在前列腺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故治當以肺為主,虛者補之,陷者升之、熱者清之等,并同時兼顧他臟,在腎虛補腎,脾滯者轉脾,肝郁者疏肝。至于痰、瘀之患,有者除之,使治有主從,辨證論治。正如清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癃閉》中所說:“一身之氣關于肺,肺清則氣行,肺濁則氣壅,故小便不通。肺氣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氣為主,并參他癥治之。”,確為經驗之談。余于此疾,在炎癥期或前列腺增生合并感染,出現小便澀痛、點滴難下等癥時,每以清肺導熱為法,炎癥期過后,每以補肺升提為要,參合他臟虛實,病理機轉,獲效滿意。下舉兩案為例。 患者,男,42歲,南京市人,1992年3月12日初診。患者1981年患前列腺炎,曾經中西醫治療而痊愈 。去年突又發作,先經西醫治療乏教,而后轉中醫診治效果不顯,繼而中西醫合治,仍無效驗。屢經更醫,數進湯、丸散劑及肌注、靜注等,均無所效,患者痛苦異常,特來求治。刻診:肛部墜脹,少腹疼痛,小便色黃,尿道澀痛,便意不了了,口苦咽干,舌尖紅,苔薄,脈沉。細析此征,一攮火熱之象,乃肺氣不足,邪熱壅遏之證,肺虛氣陷,則肛部墜脹;肺熱內盛,失于肅降,不能通調水道,熱移膀胱,則見小便澀痛,點滴難已,便意頻頻,少腹疼痛;肺失清肅,津液不布,則見口苦咽干等癥。
癥狀復雜多變
病理虛實挾雜 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癥狀極為復雜,沒有固定的證候群,經過10多年的臨床系統觀察、總結,發現本病最常見的癥狀依次為 尿道滴白、腰膝酸軟、尿后余瀝、小腹脹痛、神疲乏力、遺精、尿頻尿急、會陰脹痛、尿液混濁、頭昏頭暈、失眠多夢、腰胝脹痛、睪丸精索脹痛、尿道灼痛、陽痿、早泄、血精、不育等,這些癥狀或多或少地在病人身上出現。一般說來,其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加之前列腺液常規檢查,膿細胞(白細胞)每高倍鏡視野l0個以上,卵磷脂小體減少或消失,肛門指檢前列腺飽滿、質軟、壓痛,或前列腺因纖維化而體積縮小、質韌、高低不平等。診斷并不困難。但臨床上對一些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如僅有雙側腹股淘處、小腹等處脹痛,或僅以“男子不育”、“性機能障礙”等就診的患者,應認真分析,仔細檢查,以免誤診或漏診。 本病臨床癥狀繁雜,大多數患者表現虛實夾雜之候。精濁初起以熱證居多,因相火偏旺,濕熱偏盛,擾動精室,清濁混淆,精離其位,不能閉藏,淫溢而下,其時多為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發作。久而久之,濕熱傷及脾腎,脾氣下陷而不化濕,腎精不足而虛象畢露,這是本病由實轉虛的大致過程。臨床又以腎虛者多,脾虛者少。因腎藏精,故精濁傷腎者多,而腎虛中,又以腎陰不足者多。濕熱是標,腎虛是本,瘀血是進入慢性過程的進一步的病理反映。中虛是濕熱傷牌的必然結果,或系素體脾虛所致,或由腎虛及脾之故。虛實之間常相互影響,或相互轉化,互為因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