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進入深秋,天氣十分涼爽,但有的人輕微活動一下便滿頭大汗,既覺不適又容易著涼。醫學專家指出,由“氣虛”引起的多汗,經中藥調理可收到不錯的效果。
40歲的林先生自五六年前開始便經常出現局部多汗,一吃東西或稍微活動便猛出汗,以前額和頭頂最多,而四肢和軀干卻很少出汗。林先生平時畏冷,怕吹空調和風扇,容易患感冒。盡管現在進入秋季,氣溫較涼,但林先生還是經常滿頭大汗,且每周感冒二三次。他到佛山市中醫院就診,醫生排除甲亢、糖尿病等疾病后,診斷為氣虛自汗,經用中藥和中成藥益氣斂汗后,林先生汗多癥狀得到緩解,感冒次數減少,體質日漸增強。
佛山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劉繼洪主任醫師介紹,汗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天氣炎熱、進食辛辣食物、精神緊張和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時的汗多屬生理現象。病理性汗多最常見有兩種,一種是自汗,一種是盜汗,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的出汗,稱為“自汗”,在睡眠中的出汗稱之為“盜汗”。自汗多發生于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汗自出,或稍微運動便大汗淋漓;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癥名,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劉繼洪指出,中醫一般認為陰虛引起盜汗,氣虛引起自汗,自汗多發生于身體虛弱或患者大病初愈之后,為“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
劉繼洪表示,汗是人體津液的組成部分,汗多容易傷津耗氣,尤其對于身體較虛弱或平時缺少體育鍛煉的人來說,出汗過多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患者容易患感冒或誘發其它疾病發作。治療上,由疾病引起的盜汗需要進行專科治療,因氣虛導致自汗則按患者體質辨證施治,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治療原則,可選服補中益氣丸、生脈培元飲、玉屏風沖劑等益氣斂汗或用西洋參、人參沖水服用,或者用黨參、黃芪煲水或煲湯飲食。另外,建議患者多參加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柯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