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作者:甘肅省酒… 文章來源:新課標教學網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能作用于學習的條件,它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以及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上發揮著動力、定向、強化和創造等方面的功能。可以這么說,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與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有關外,還在很大程度上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因此,我們在重視學生智力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對智力的“催化”作用。下面結合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幾個策略。一、發揮思品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是學習活動的強大動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闡述了興趣對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現代教育實踐也充分說明,培養良好的興趣是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環節。但興趣的產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誘發。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全面、細致地觀察學生興趣的傾向性,從而激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以確保教學目的的達到。 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表現出對思想品德知識的渴求,培養起對思想品德學科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適時穿插“活動實踐”和課外活動,尤其是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既是教學的需要,也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通過社會實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所學知識有充分展示的機會,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好方法。 二、運用語言的情感誘導功能,創造良好的心理情境 心理學認為,情感過程是心理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都有重要影響。而且情感教育貫穿于智力教育的始終,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誘導,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教師溫和的語言、慈祥的表情、信賴的目光、文明的行為等都可作為動力,都是情感傳遞的媒體,對學生學習思想品德學科的態度有著深刻的影響。實踐證明,一個干凈利落的手勢,一次推心置腹的談心,一句情緒激昂的話語,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思品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情感誘導,包括語言誘導、目光誘導、身教誘導等方面,有“萬能信息的載體”之稱的語言,在實施情感誘導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起著情感誘導的重要作用,它不僅用于傳播知識,而且還是交流思想感情,影響學生思想、品格、道德的工具。在教學中教師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語言修養,力求簡練、準確、生動、形象、通俗、直觀、風趣、幽默,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和感染力,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若能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生動形象、風趣幽默,再配合恰當的手勢,那就會創造一種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就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假如在教學中語言平淡,動作呆板,照本宣科,甚至詞不達意,學生就很容易疲倦甚至心煩意亂,其結果一定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師要善于以生動形象、風趣幽默語言,實施情感誘導,創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這樣對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以名人為榜樣,培養堅強的學習意志 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根據目標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從而實現目標的心理活動。意志是意識能動的反映,它無論對改造客觀世界、改造人體內部的生理活動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質等無不起著重要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養問題,是具有頭等意義的問題之一”。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可能不碰到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不能不靠意志來支撐。 思品課內容枯燥乏味,理論比較抽象,重知識,輕實踐,趣味性少,學生初學時會感到很難懂、難學,對學習思想品德普遍存在著畏難情緒,往往無精打采,消極應付。如果學生缺乏堅強的學習意志,是不可能學好這門學科的。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就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學生的實際,我在開學初的教學中,除了及時培養學生對課任教師的信任和對思想品德學科的興趣外,還要在教學中經常用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依靠堅強意志,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故事教育學生,鼓勵學生以科學家為榜樣,在智慧活動中,始終保持自信、向上的積極心態,讓學生不斷地戰勝自己。同時聯系書本上學到的內容,用科學家們在逆境中堅持學習,刻苦鉆研和創造發明的事跡,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意志,激發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四、給予學生最大的信任,樹立學生學習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己實現個人理想、目標的堅信程度。它表現為接受任務以后,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務的方法、步驟以及克服困難的決心。所以有人說“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發進取的勇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尊重、贊許與鼓勵就是對學生最大的信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善于觀察、分析、注意了解他們。發現優點,及時表揚,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成績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自己的智力水平與學習好的同學相比較相差并不大,只是學習方法及學習意志比較薄弱,只要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同時,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有失誤時,應及時提醒,耐心指導,并允許再嘗試,給學生自尊、自由和自主。被人尊重是情感的最基本的需要,十五六歲的學生需要教師的了解、呵護,需要教師的尊重和贊許。因此,在課堂上,我從來不當眾批評或諷刺挖苦學生,在課堂提問前,總是積極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回答后又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尤其是對那些所謂的“差生”,我更是關注他們,及時幫助他們獲得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給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集體中找到自信、自尊。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實踐證明,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只有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確保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才能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為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