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文觀察法教學 作文水平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分析探討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根源,研究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是語文教師重要的且長期的任務。 自擔任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我發現學生作文普遍存在五個問題,即:泛、空、假、雜、貧。泛是指作文主題拉得很大,材料選得很泛,篇幅寫得很長,而不是以小見大,短小精悍;空是指內容空洞無物,泛泛而談,既不能以理服人,也不能以情感人;假是指情感的抒發口號化,缺乏真情實感;雜是指文章的結構層次零亂,東拉西扯,有頭無尾,邏輯混亂;貧是指詞匯貧乏,句式單一。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1)學生的生活空間狹窄,只局限于學校和家庭之間,沒有取得豐富的直接材料; (2)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小,除了課本還是課本,沒有貯存充分的間接材料;(3)學生沒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未能從觀察中積累材料; (4)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明確,對寫作的興趣不濃厚。這樣久而久之,當然造成學生對作文越寫越厭,越寫越差的后果。 針對以上情況,我采用作文觀察法進行教學,用以解決學生無材料可寫的問題。材料來源于生活,而獲得材料的直接途徑是觀察。生活中每一處景物、每一樣東西和每一件事情都有值得觀察和思考的地方。怎樣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留心觀察呢? 一、抓住事物特征觀察。 生活中每種事物都有它本身的特點。在作文時,要指導學生根據寫作目的,選擇有代表性的事物來進行觀察和描寫。如寫“一件你喜愛的學習用品”時,我就先讓學生說說要寫什么?許多學生都說要寫文具盒、書包、鋼筆、橡皮…… 于是,我隨手拿起一個學生的文具盒,邊指導學生觀察它的特征,邊不斷地問:這個文具盒是由什么做成的?外形怎樣?是什么顏色?分為幾層?每層分別有什么作用…… 學生在回答中了解了文具盒的特征。我還拿了書包、鋼筆等學習文具,讓學生先觀察,再分析它們的特征。這樣學生通過對事物特征的觀察,寫起文章來就有板有眼,有血有肉了。 二、調動五官參與觀察。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對自己的五種感官進行訓練,即對眼、耳、鼻、舌、身參與生活體驗的訓練。 例如訓練用眼“看”: 1、看什么——生活細節、家庭狀況、風俗習慣、天文地理、山川景物、書本知識等盡收眼底。 2、怎樣看——仔細、認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看,由表及里地看、有比較地看、帶著不同的感情去看。這樣把“看”訓練好了,作文的語言就會形象。同樣,也用各種方法再對其他感官進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用“我手寫我心”了。如指導學生觀察學校的花壇,既看到花朵的形狀、顏色,又聞到了清香的氣味,聽到了蜜蜂“嗡嗡”的聲音,而且還觀察了微風吹來鮮花搖動的姿態,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便解決了學生作文中“空、貧”的現象。 三、 抓住重點,有序觀察 1、讓學生抓住重點觀察。 在作文前,如沒有明確的任務就讓學生自行觀察,勢必走馬觀花,一無所得。所以在布置學生觀察前,一定要明確觀察目的、對象和重點,讓學生帶著重點去進行觀察,去自行探求知識,比如在寫《記一次春游》這篇文章時,我帶著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去觀察,指導學生抓住烈士紀念碑、塔松這兩個觀察點,進行重點觀察。這樣,學生寫起文章來就言之有物了。 2、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 對一個事物要有一個準確的、完整的認識,觀察時必須使學生學會有序地觀察。如從整體到部分、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早到晚等。比如在寫《校園的春色》這篇作文時,我先帶領學生三次在校園觀察春天時的景色。讓學生認識到早晨、中午、傍晚三個不同時間點,校園景色的不同之處;并引導學生把觀察景物和觀察學校師生的工作、學習結合起來,學生通過有序的觀察和思考,寫起文章來就會感到言之有序。 在抓住重點、有序觀察時,教師應注意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讓學生明確了觀察重點、觀察順序以后,讓學生自行深入進行觀察。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印象加深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就不會“泛、雜”了。 四、觀察時要融情于理。 在觀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考慮當時是一種什么心情,即帶著感情去觀察,于是在描寫的時候,把感受也寫出來,這樣,就能以情感人。許多同學在寫《難忘的一天》時,都寫“六一”這天,因為許多同學在這天里又吃又喝,又歌又舞,當然高興極了,高興起來寫的文章就很逼真、有情趣了。這樣的文章自然就不顯得“假”了。 五、觀察時要進行聯想。 在觀察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觀察某個事物的時候,想想哪種事物跟學生眼前的事物有沒有聯系,有什么聯系?如果有,就可讓學生把這種聯想描寫下來。如觀察、描寫春雨,能夠聯想到將來的豐收;觀察烈士墓,能夠聯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觀察校園兩棵大榕樹,能夠聯想到保衛校園的衛士…… 自從在我班實行了作文觀察法后,大多數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文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多次指導,學生養成了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做到了先觀察、后思維、再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