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術語(1)
中國象棋 中國傳統棋種。在正方形的棋盤上分紅、黑兩方,各有16個子,為帥(將)一,仕(士)、相(象)、車、馬、炮。二,兵(卒)五。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著,以將對方將死或對方認輸為止。如不能將死或使對方認輸,經一方提議作和,另一方表示同意;或雙方走棋出現循環反復三次以上(屬允許著法),又不愿變著時,可根據規則判為和局。 象戲 古代對象棋的一種稱謂。 寶應象棋 古象戲。 橘中戲 象棋別稱。 象弈 南宋時對象棋的一種稱謂。 九宮 象棋術語。指棋盤上由斜交叉線構成的“米”字形方格。類似古代戰爭發號施令的“中軍帳”。是將(帥)、士(仕)活動的地區。 兵線 也稱“卒林”。象棋術語。棋盤近河界第二行,開局前置兵、卒的橫線。 肋道 也稱“將門肋道”。象棋術語。棋盤中線帥(將)位左右道線(第四、第六線,兩條都是要道線),形似人體的兩肋,故名。 七子著法 象棋術語。指將(帥)、(仕)、象(相)、車、馬、炮、卒(兵)7種棋子的不同著法:(1)將與帥每一著只準走一步,可前進、后退、橫走,但不準走出“米”字形的“九宮”,在中間無別的棋子時,將與帥于同一條直線上不準直接對面,否則先占者為勝;(2)士與仕每一著只準沿九宮斜線走一步,可進可退;(3)象與相不能越過“河界”,每一著斜走兩步,俗稱象走“田”字,如遇田字中心有別的棋子,即不能跳過,俗稱“塞象眼”;(4)車每一著可以直進直退,橫走,不限步數;(5)馬每一著走一直(或一橫)一斜,可進可退,俗稱馬走“日”宇,如果在一直(或一橫)處有別的棋子,俗稱“蹩腳馬”,就不能走過;(6)炮在不吃子時,走法與車同,吃子時,必須隔一個棋子(炮架)跳吃,俗稱“炮打隔子”;(7)兵與卒每一著直走一步,過河界后可直走或橫走,但不準退后。一般情況下,兵過河界后在第二條橫線(俗稱兵線)上時,稱“高兵”,攻防都比較靈活倒第三、第四條橫線時,稱“低兵”;到底線,則稱“老兵”,力量最弱。 先手 象棋術語。含義有二:(1)指走子次序,開局時先走者稱為“先手”,與后手相對;(2)指棋局形勢,主動者稱為“先手”(也稱“得先’) 后手 象棋術語。含義有二:(1)指走子次序,開局時后走者稱為“后手”;(2)與先手相對。指棋局形勢,被動者稱為“后手”(也稱“失先”或“落后”)。 正著 也稱“官著”。象棋術語。指正確的著法。與錯著相對。走此一著棋后,以后即使有變化,也不至于造成被動失勢。 錯著 也稱“敗著”、“漏著”。象棋術語。指錯誤的著法。與正著相對。走錯著后往往失子、失先而立見敗局,故有“棋錯一著滿盤輸’之說。 閑著 也稱“停著”。象棋術語。一種適宜用于相持階段的著法。走子不起進攻作用,可冷靜、耐心地等待時機。如“一將一閑”、“一捉一閑”(均為一打一停)等。因不是連續威脅,屬允許著法。 緊著 象棋術語。指步步進逼、環環扣緊的著法。一般包含捉子、封鎖以及困將等作用。 變著 象棋術語。指全局、中局、殘局的各種變化著法。在棋譜中,為了通過對比來系統分析、介紹各種著法的優劣,均按次序冠以“變二”、“變三”等字樣(近代則用“注二”、“注三”等字樣),以表明為第二種、第三種等變化著法。 好著 也稱“精妙好著”、“妙棋”。象棋術語。指對局中成功的著法。 壞著 也稱“錯誤失著”、“敗著”。象棋術語。指對局中的錯誤著法。 將軍 也稱“照將”。簡稱“將”。象棋術語。比賽時,一方下一步棋要吃對方將(帥)時的稱謂。如走動一步棋而可使兩個棋子去吃對方將(帥),則稱“雙照將”。被“將軍”的一方采取保衛著法,稱為應將。無法應將者稱為“被將死”。 應將 也稱“解著”。象棋術語。被將軍的一方所采取的保衛著法。對局中,一方將軍,另一方必須應將。 對面笑 象棋術語。比賽時,雙方將、帥不能在棋盤的同一條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先占者得勝。出現這類情況,稱為“對面笑”。在殘局子少階段,可常用“露帥(將)”的條件,來控制對方的將(帥),以利于戰局。 困斃 也稱“欠行”、“無著”。象棋術語。比賽時,以棋子圍困對方將(帥),使之無應著可動而認輸。 和局 也稱“和棋”、“平局”。象棋術語。古棋譜上稱為“正和”、“官和”。一般指比賽雙方都沒有取勝可能的棋子或棋勢。也有屬于比賽規則方面的,包括:(1)雙方走棋時出現循環反復多次的允許著法,又都不愿變著;(2)對局進行中,一方走出輪走的一著棋后,提議作和,對方表示同意,提和在一局棋中每方只限一次,如雙方各提議一次,則互相抵消,可再重提;(3)符合“六十回合規則”。 審勢 也稱“審局”。象棋術語。根據對局形勢,通過綜合對比、分析,權衡雙方,稱為“審勢”。 對局形勢 也稱“局勢”。象棋術語。指雙方棋子陣形分布和對立形勢的綜合狀況。對局開始后,雙方棋子逐漸出現均衡或不均衡現象,根據棋子所占位置,處上風、有利一方為“優勢”,處下風、不利一方為“劣勢”。正確審勢并去爭取優勢,稱為“奪勢”或“取勢”。 全盤戰術 也稱“全局研究”。象棋術語。由開局、中局、殘局三個階段組成的連貫性的整體戰術。是象棋對局的一門專題。 開局 也稱“布局”。象棋術語。是整個對局的開始和基礎。雙方根據戰略戰術的需要,分別部署兵力準備作戰。其正確與否,對中局、殘局的發展都有直接影響??煞譃橄仁趾秃笫謨煞N。前者一般為主動進攻。后者則根據對方的情況,采取守勢或相互爭先。 當頭炮 也稱“中宮炮”、“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起著把炮放在正中線位,是先走一方采取主動攻勢的一種布局。作用是威脅對方中卒,使后走一方立即采取上馬或對炮應著。“以炮斗炮”(指順手炮與列手炮)與“以炮攻馬”(主要為屏風馬防御),是象棋布局的兩個系統。 屏風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一方雙馬并踞(炮2平5、馬8進7,馬2進3,保護中兵(卒),狀如屏風,故名。有先手屏風馬和后手屏風馬之分。 順手炮 也稱“斗炮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于雙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 也稱“逆手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方第一著都走中炮,而兩炮方向不同,故名。 盤頭馬 也稱“中炮連環夾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先走一方運用中炮盤頭馬布局。挺進中兵(卒),雙馬則從中路連環策應。 過河車 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的一種開局著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馬后出車過河,起到“封”與“攻”的作用。 平地兌車 全稱“中炮過河車進七兵對屏風馬平炮兌車”。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高炮局 全稱“中炮過河車高左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左馬盤河 全稱“屏風馬左馬盤河對中炮過河車進七兵”。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五七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數用于對屏風馬、反宮馬,屬于穩健緩攻型布局。 五八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進四。多數用于對屏風馬。 五九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F代對局中,常見于中抱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兌車布局。 巡河車 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巡河車對屏風馬先進車”的布局著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馬后出車巡河,準備兌換兵(卒),便于出馬活動,屬穩健緩攻戰術。 騎河車 象棋術語。一方的車進到對方河口,稱為“騎河車”??梢钥刂茖Ψ降谋ⅠR等各子的活動。 巡河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讓雙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進二,采用“巡河炮”著法進攻。近代所指系“中炮巡河炮對屏風馬”布局著法。 單提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雙炮過河 全稱“中炮進七兵對屏風馬雙炮過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仙人指路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兵三進一,一子當先,意向莫測,故名。 兩頭蛇 象棋術語。指馬二進三再馬八進七布局一方,在三兵與七兵齊挺一步后的形勢。此時雙馬顯得靈活,其狀如“兩頭蛇”,故名。 過宮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走炮二平六,因經過將(帥)的中宮而得名。 卒底炮 也稱“小當頭”。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后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對付對方兵七進一或兵三進一。 金鉤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進兵后平炮,布子的形狀如鉤,故名。
中國象棋術語(2)
左疊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是應付中炮的一種冷僻布局。 鴛鴦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左右兩炮有計劃地集結在一起,狀如鴛鴦,故名。 單邊鳳 象棋術語。是對局時的一種封鎖戰術。 龜背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后走一方對付先走一方的當頭炮,采用上馬以后出橫車,再退一步炮的布陣。因第三回合退炮后狀如龜背,故名。 士角炮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走一方第一著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于士角。 飛象局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起手第一著飛上中象后雙炮連環(稱“擔子炮”或“擔竿炮”),既鞏固己方陣地,又可觀察對方動靜,因勢隨機擴大先手。由于后走一方的應著或攻或守,變化多端,常取決于雙方的中變與殘局的基本功,所以是斗實力的一種戰略著法。 擔子炮 也稱“擔竿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第一著飛上中象,使雙炮連環。 穿宮馬 也稱“拐腳馬”。古稱“纏角馬”。象棋術語。上象后馬二進四從象田出動,再穿上角奔河頭,運用得當,可乘勢直奔“臥槽”打將以威脅對方;如遇阻攔或受到對方當頭炮的牽制,則會施展不開。 三步虎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其次序是第一著上馬平邊炮出車。棋諺有“三步不出車,著棋容易輸”之說,或以為典出于此。一說因形容“車強如虎”,故名。 反宮馬 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華南一帶因其類似單提馬,故也稱“半壁山河”。源于屏風馬。 中局 象棋術語。開局與殘局之間的比賽階段,承上啟下,為全局的重要一環。與開局、殘局間尚無明確的界限劃分和規定的著數。通常指開局后約經15個回合,雙方調兵遣將,布陣列勢就緒,即入中局。 殺者 也稱“要殺”。象棋術語。下一著捉對方將、帥時,稱為“殺著”。 四車相見 也稱“四車相斗”。象棋術語。因雙方的車在陣地上作主力戰,為了奪取有利的據點,互不相讓,故名。 棄子攻殺 象棋術語。一般指殘局、排局中步步“連將”或“追殺”一類的著法。在實戰中,根據棋局形勢,明確主攻目標,設計戰術組合,運用一系列密切配合的著數,不惜重大犧牲(如棄車、馬、炮等強子),步步緊逼,迫使對方被動應付,以創造此著的條件。 雙杯獻酒 象棋術語。殺著的一種著法。一方運用雙炮連續攻打對方底象,造成“悶宮將”殺著,或雙炮打底象后使對方中宮出現缺口。以上情況寓意“一杯不醉兩杯醉”,故名。 大膽穿心 象棋術語。殺著的一種著法。一方士象俱全,拱衛中宮,壁壘森嚴;而對方雙車憑借當頭炮的壓力,突棄一車,涉險摧士,從而打開中防缺口,構成殺局。 露將三把手 也稱“連將三條車”。象棋術語。一種進攻戰術。利用雙方的將、帥不能在同一條直線上毫無遮攔相對面的條件,退下士、象而“露將”,使對方被動。將。帥雖不出九宮,而此時遙控力量相當于一車。當它與雙車在一條直線進攻時的形勢(多見于中炮鎮住對方當頭時),構成三支威脅力量,故名。 塞心馬 也稱“歸心馬”。象棋術語。指己方的馬在己方九宮的中心,并受到對方的牽制而影響將(帥)、雙士的活動。 絲線掏牛 象棋術語。利用一炮牽制住對方車、馬以上的主力(一般為兩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難以調動(動則失子),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稱為“絲線掏牛”。 臥槽馬 象棋術語。指一方的馬跳到對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馬既可打將(帥),又可抽吃邊車。如遇對方雙士未動,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構成馬后炮殺局。是實戰中奔馬襲擊的一種厲害著法。 馬后炮 象棋術語。馬與將(帥)處于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空隔一步,炮在馬后攻將(帥),從而取勝。是實戰殘局或中局階段頗有力量的一種殺著。 空心炮 也稱“空頭炮”。象棋術語。此著法針對中宮將(帥)。相互間為空白地帶,如輔以其他子力,常能構成各種難以抵御的攻勢,給對方以致命打擊。 悶宮將 象棋術語。用炮將軍并把對方將死,稱為“悶宮將”。 高兵 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后,在對方第二條橫線以內,稱為“高兵”。 低兵 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后,在對方第三、第四條橫線上,稱為“低兵”。 弱兵 也稱“老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后到達對方底線,稱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殘局 象棋術語。比賽雙方經實力消耗后進入決定勝負或構成和局的階段。 排局 古棋譜稱“棋局”、“棋勢”。象棋術語。一般指在殘局基礎上經過加工編排而成的各種局勢。 四大名局 象棋術語。專指刊于《百局象棋譜》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里獨行》。為便于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里獨行”兩句。由于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于民間;并經歷代棋手悉心鉆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 七星聚會 俗稱“七星棋”。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為《百局象棋譜》的首篇。因雙方各有七子,故名。 七星棋 古棋譜排局。一般指民間流傳的著名七子排局。 蚯蚓降龍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雙車雖矯若強龍,但始終為兩卒所牽制,故名。 千里獨行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 野馬操田 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勢為:經過十余回合“序戰”后,成為車馬斗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著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獨卒擒王 也稱“太監追皇帝”。象棋術語。殘局中的一種著法。在殺局過程中,運用其他子力沖鋒陷陣,犧牲殆盡,最后用一兵步步逼將成功。 三士三象 象棋術語。一炮、雙士稱“三士”,一炮、雙象,或一馬、雙象稱“三象”。“三士三象”的防御力量與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關鍵是中防穩固,不給對方的將(帥)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擋一車的進攻。 門東戶西 象棋術語。殘局結尾階段,象與將分開,造成將在左,象在右,稱為“門東戶西”。 二鬼拍門 也稱“鐵門閂”。象棋術語。雙兵入九宮禁區,分列于對方中心士的兩旁(占據四路與六路兩條將門肋道),隨時可進軍發動攻勢,火并中士,逼殺主將,故名。 殘局炮歸家 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炮退到自己的后方,既利用士、象當架子進攻、遙控,又加強防御,掩護將(帥)。 殘局馬勝炮 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子少,馬無絆腿軋腳的限制,攻守進退靈活,力量較炮為強。 雙馬飲泉 象棋殘局。是三子歸邊的一種形式。著法為:犧牲一兵,巧妙地迫將出中宮;然后運用雙馬回環跳躍,盤旋進擊,構成殺局。 將軍脫袍 也稱“關公脫袍”、“推窗望月”。象棋術語。指一方走子,飛一步象,既可化解對方的攻勢,同時又可使己方將(帥)產生遙控的作用,從而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三子歸邊 象棋術語。凡有車、馬。炮(兵)等三個進攻性的棋子集結在一起(不論中營、邊線或側翼),就有可能構成各種各樣的殺勢(用殺著將死對方)。這類情況稱為“三子歸邊一局棋”,簡稱“三子歸邊”。 車心馬角 象棋術語。指車立中心,馬占士角,構成兇厲的殺局。 海底撈月 也稱“車正永無沉底月”。象棋術語。車、炮巧勝一車,系常見的一種實用殘局。棋勢是雙方都無士、象,一方車與主帥必須占中,再助炮沉底在將后打車,故名。反之,無炮一方如車、將占中線,則車、炮方面難以取勝。另車與主帥如占中,加上一個低兵,亦可構成這種巧妙的殺勢。 一車十子寒 象棋術語。指車力強大,縱橫進退,攻守自如。在殘局階段子少時,車可控制17個據點(約占全盤的1/5),實力占作戰第一位,相當于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 象棋術語。指對局結尾時,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馬與低卒(士必須在帥后底線,而用兵走閑著)。 羊角士 也稱“菱角士”。象棋術語。雙士俱支于九宮上邊,狀如羊角,主要目的為防止四、六線上(中兵兩旁的位置)的馬奔“臥槽”攻擊主將,支士攔阻馬腿解危。 三仙煉丹 象棋術語。有二說:(l)殘局階段,三個高兵可以戰勝對方的士象全,要點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將(帥)的力量進攻,沖兵搏士,控制兩肋要道,從而構成二鬼拍門的殺勢;(2)三兵并排于對方的下二路(近幾宮禁區),與炮、卒、雙上分庭抗禮。是雙方于細微處見功夫的練習短兵相接的步數棋。 車馬冷著 象棋殘局。是車、馬在平淡局勢下的巧妙一著,出奇制勝,可使對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著法從實用殘局角度來看,屬于“巧勝”,但仍要求審勢多算,仔細分析形勢。除車、馬外,還有車、炮與車、兵等“冷著”。
中國象棋術語(3)
車馬絕食 象棋術語。用圍困戰術封鎖對方的車、馬等子力于死角一邊。 讓先 象棋術語。棋藝水平有差距者對局時,由高手讓低手先走一步、兩步或三步,稱為“一先”、“二先”、“三先”。先手一方不能連續走一子或吃對方的子。 讓子棋 象棋術語。棋藝水平有差距時,由高手讓低手一子或數子,稱為“讓子棋”。 變例 象棋術語。指布局中一些新的變著舉例。 記錄 象棋術語。表達每著棋子走動的方法。雙方對局比賽時,每方在交叉點上輪流走子一著,稱為一個回合,按順序記錄每個回合的棋子走動,并累計時間,稱為“記錄”。 對局評注 象棋術語。在報刊棋譜上,對一些著名棋手的實戰對局,用復盤形式加以評述,分析雙方攻防著法中的優劣得失,以供愛好者欣賞、借鑒、參考,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技巧。 復盤 也稱“復局”。象棋術語。指對局完畢后,復演一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著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一般用以自學,或請高手給予指導分析。如按照棋譜排演,類如復盤,則稱“打譜”。 閉目盲棋 也稱“蒙目下棋”。象棋對局形式。憑記憶心算,不看棋盤,用口述奕棋。 車輪戰 象棋表演中的一種特殊形式。由1名棋手輪流與數10人乃至更多人對奕。比賽前可將棋盤排成一個環形,以便車輪主戰的棋手循環往復,不至于過分疲勞。每逢主戰棋手到某一臺棋盤前,該臺棋手必須立即下子走棋,以節約表演時間,提高參加者與觀眾的靈敏度。 國際大師 亞洲象棋聯合會授予象棋棋手的稱號。獲此稱號必須符合以下規定:(1)曾在本國正式比賽中,獲得前三名一次或第四至第六名兩次以上者;(2)在亞洲象棋聯合會舉辦的國際性比賽中,出場率不低于 60%,獲勝率不低于 60%;(3)本屆如系團體賽,男子須為前四名之隊員,女子須為前三名之隊員;如系個人賽,男子須獲得過第四至第六名兩次以上,女子須獲得過第三至第四名兩次以上。 象棋大師 國家體育總局授予象棋棋手的稱號。獲男子象棋大師稱號的標準是:(1)獲全國個人賽前十六名;(2)在協會指定的比賽中,達到規定之標準;(3)全國升級賽大師組前三名;(4)兩次達到規定之勝率。獲女子象棋大師稱號的標準是:獲全國個人賽前十二名。 特級大師 國家體育總局授予象棋棋手的最高稱號。獲男子特級大師稱號的標準是:(1)獲全國個人賽冠軍;(2)兩次獲全國個人賽第二名;(3)三次獲全國個人賽前三名;(4)四次獲全國個人賽前六名;(5)在協會指定的比賽中達到規定之標準;(6)兩次達到規定之勝率。獲女子特級大師稱號的標準是:(1)一次獲全國個人賽冠軍;(2)兩次獲全國個人賽第二名;(3)三次獲全國個人賽前三名;(4)四次獲全國個人賽前六名;(5)在協會指定的比賽中,達到規定之標準;(6)兩次達到規定之勝率。 特級國際大師 亞洲象棋聯合會授予象棋棋手的最高稱號。獲此稱號必須符合以下規定:(1)從1979年起曾在本國(或地區)正式比賽中,獲得冠軍一次或亞軍兩次以上者(含兩次);(2)在亞洲象棋聯合會舉辦的某次國際性比賽中,出場率不低于70%,獲勝率不低于70%;(3)本屆如為團體賽,男子須為前三名之隊員,女子須為前兩名之隊員;如系個人賽,男子須獲得過前三名兩次以上,女子須獲得過前兩名兩次以上(個人賽與團體賽成績不得互相調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