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一個在歷史書上出現過的地方,對它所有的印象就是書上那兩張黑白的版畫,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估計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這個地方忘記了,但作為中國革命的發端,辛亥革命的前奏,他們應該被我們銘記。
資料:指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廣州起義中犧牲后葬于市東北郊黃花崗(原名紅花崗)的革命黨人。1910年秋,孫中山與同盟會的許多重要骨干集議于庇能(今檳榔嶼),決定在廣州發動新的起義。會議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確定以同盟會員為骨干(選鋒),廣泛發動新軍、防管、巡警、會黨和民軍,并在奪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長江流域和全國。會后,孫中山到各地募款。黃興、趙聲負責籌劃起義,主持了總機關“統籌部”。大批革命黨人集中于香港。廣州城內建立了約四十個據點。由于情勢的變化,起義日期一再變動。當黃興最終決定4月27日發難時,不得不把原計劃的十路并舉改為四路突擊。但當舉義時,實際上只有黃興率領的一支隊伍直撲兩廣總督衙門,并分兵攻打督練公所等處,孤軍轉戰,最后終于失敗。喻培倫、方聲洞、陳更新、林覺民等約百余人死難,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紅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烈,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極大地振奮了廣大群眾的斗志,成為辛亥革命的前奏。

穿過大門、浩氣長存牌坊,走過長長的甬道,一道小拱橋呈現在眼前,這是默橋,橋下是默池。人們通過默橋時由于坡度作用微微的頷首,設計者希望以此來表示人們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將建筑設計與行為藝術結合在一起,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

墓前的臺階下左右各有一個,兩個石刻的香爐,上面刻著“旅暹中國國民黨同人敬”,“暹”應該指的是泰國的古稱暹羅吧。

七十二烈士墓,墓碑和碑亭立于墳冢之上,墓碑比想象的小了許多,整個墓簡樸、凝重,令人肅然起敬。其實參加起義的不止七十二人,只是起義失敗后 潘達微等人冒死發動廣仁善堂收集烈士遺骸一共找到七十二具遺體,合葬于此,合稱七十二烈士。潘達微,廣東番禺人,1906年參加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后,他及以房契作抵押,購得東郊紅花崗,作為烈士墓園,又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從這以后,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



紀功坊,于1921年(民國十年)建成。 紀功坊由前后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時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紀功坊上的橫額,是12個字的篆文:“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書寫。 獻石堆頂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斗的革命思想。坊下墻壁上刻著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




坊兩邊有樓梯可以上到坊上,近距離瞻仰七十二塊獻石,鐵門和大理石樓梯保存完好。



獻石石堆的意義非常的深遠,既表達了世界各地國民黨員對革命先驅的崇敬之情,結合立于其上的自由女神像,又表現出甘為自由事業做基石的勇氣。石堆前一個石刻的火盆永遠為烈士們燃燒。



 紀功坊的后面是烈士紀念碑,正面鐫刻著碑文,背面是烈士名錄,詳細羅列了烈士的姓名、籍貫、年齡、職業、因何而就義,可以看到起義者中有農民、工人、軍人、華僑還有技擊家,年齡也從十幾歲到五十幾歲不等。

陵園里除了起義的烈士,還葬有許多當時的革命先驅和名士,前面說的潘達微就葬在七十二烈士旁邊。
中國的第一位飛機設計師馮如也葬于此。

史堅如墓的墓志銘中,“革命”“中華民國”等字被摳除,又被填補,應該是文革時期的杰作。
 黃花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