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中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多數是兩層皮;教師的物理課堂教學無設計的“題海戰術”現象嚴重,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缺乏嚴謹的理性思考;課堂教學對學生主體意識喚醒的缺乏,為了高考,采用低級的題海戰術,講得多,練得多,思考少,交流少,有的基本概念剛講完,就馬上引入大量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強化訓練,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不加取舍地依靠現成的試卷或是教輔材料中機械重復的試題來鞏固學生的學習,學生成了復制例題的容器,對基本概念、規律和思想方法理解膚淺,感覺學物理太苦太累,沒意思。學生課余時間幾乎全被作業所占據,而真正給學生情感陶冶和智慧提升的鮮活的物理卻消失了。導致學生對本來豐富多彩的物理課堂失去信心和興趣。例題的“無研磨”現象突出,例題設計的系統性較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學生在高中三年各個年段的目標達成的把握、能力遞增層次、程度、側重點的研究較少,例題的難易和內容設計帶隨意性。 高中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最終都要落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只有在教與學的策略方式上進行改革,才能給新課程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課堂教學傳統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必須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創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策略體系,讓學生通過親自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提升。 因此,課題組根據物理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物理學科特點,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主要目標與內容 1.課題研究目標 一方面,在已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中對高中課程所界定教育目標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而形成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一般教學策略體系;另一方面,構建利于促進學生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物理課堂教學的策略體系,讓高中物理教學方式和方法構筑在理性思考和選擇的基礎上,能夠更為有效地實施高中新課程,進而逐步提高教師對高中新課程的理性認識和課程實施能力。 2.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1)“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的策略”確定: A. 確定依據:現行《物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物理課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上,應當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要經過獨立思考,不能機械地套用某種類型,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能力。”、“物理教學要密切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運用知識。聯系實際的對象包括自然現象、現代生活、科學實驗、各種產業部門中的實際問題,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等。要注意聯系當前普遍關心的社會經濟問題,如能源、環境等問題,使學生理解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系,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物理學的作用。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要引導學生關心實際問題,有志于把所學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設計的原則: B.確定原則: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些都是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有效作業”的設計也必須遵循此原則,其基本目標是:打破傳統教學中“削足適履”式的“一刀切”的大統一模式,從目前實施大班額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尊重個性,體現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實際、教材知識能力要求和不同發展目標,對教學對象和教學各環節及教學評價實施分層分類,以便及時引導各類學生有效掌握基礎知識,得到能力培養,受到思想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層次不同、層面不同的成功體驗。在具體操作時,應具體體現:主體性原則、保底性原則、動態性原則、層次性與整體性原則、民主性與平等性原則、客觀性與靈活性原則。 2)“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的策略”實踐: A.概念課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的實踐。 B.規律課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的實踐。 C.習題課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的實踐。 D.單元總結課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的實踐。 E.試卷講評課的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的實踐。 F.高三復習課的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 3)“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經驗總結和反思。 不斷地反思教學經驗必然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研究中要不斷通過記反思日記、吸收他人經驗和意見、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行為變化等手段促進教學反思,以促成有效教學策略的產生。不斷總結實踐體會,提升有效教學策略的一般規律,促使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推廣。 三、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的是行動研究法,具體如圖所示: 反思已有教學經驗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策略體系 有效教學、教學策略理論 教學實踐
除了采用行動研究法外,還要輔之以實驗法、觀察法、比較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安排與措施 第一階段(2006年6月——2006年12月):準備階段。1.選擇研究課題,對課題研究進行有力的論證。2.組織研究機構,確定研究人員。3.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理論學習,達成共識。4.編寫課題研究方案。5.制定管理模式。6.布置任務,各主研人員分頭準備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完成課題的開題工作。 第二階段(2006年12月——2009年8月):實施階段。各校根據課題組形成的共性化的有效教學策略方法,進行再研究,創造性地使用,不斷收集反饋信息,進行研究、實踐。 第三階段(2009年8月):課題結題。對研究過程的反思和總結。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材料,對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歸類分析,總結課題研究中面臨的問題和教訓,在此基礎上,撰寫研究報告,準備結題。 五、課題研究的保障條件與組織分工情況 (一)研究的組織管理 1.課題管理與主研單位 課題的管理單位:黑龍江省實驗中學 課題的主研單位:黑龍江省實驗中學物理研究組 2.課題組成員與研究分工。 (二)研究的制度 1.課題組每月一次集中研討會,。 2.課題組定期組織研究人員總結階段研究成果。 3.課題組加強對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為所有物理教師提供各種參考資料,為課題總結提供資料。 4.課題組組織外出學習考察吸收別人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經驗,取長補短,促進本課題的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教師教學反思集、論文集、課堂教學案例實錄及分析。 2.研究成果報告——《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預設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