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丹皮9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 也可以把上述各藥的用量減為1/10量作為湯劑水煎服,即名為六味地黃湯。 本方為滋補腎陰最常用的方劑,因為肝腎同源,所以也可以養肝陰,但以補腎陰為主。 本方主治腎陰不足,精血虧損,腰膝痿軟,憔悴羸弱,虛火炎上,發熱咳嗽,虛火牙痛,消渴淋漓,頭目眩暈,耳鳴耳聾,足跟作痛,遺精盜汗,舌燥喉痛,脈象細數或尺脈虛大者。 方中以熟地滋陰補腎生精填髓,壯水之主,作為主藥。山萸肉溫肝斂陰,澀精秘氣,山藥益肺健脾而補脾陰,肝腎同源,養肝陰亦即補腎陰,土生萬物,滋脾陰亦即益腎陰,二藥共助熟地滋補腎陰為輔藥。主輔藥能補腎、肝、脾三臟。但這三藥補而膩滯,故又以澤瀉宣瀉腎經濁邪,以防熟地補腎之膩;丹皮清肝瀉熱,以除山萸肉溫肝斂陰之滯;茯苓淡滲脾濕,以免山藥補脾中滿之壅。六藥相合,三補三瀉,使此方有收有散、有補有瀉,補而不滯,瀉而不傷,成為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可以大補元陰。 現代常用此方治療高血壓病屬于腎陰虛而現手足心發熱、頭暈、煩躁、腰酸膝軟、大便干燥、尺脈虛大者,常加玄參、生石決明、鉤藤、牛膝之類。 我對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出現口渴引飲,小便頻多,性急煩躁,顴紅低熱,心驚心悸,消谷善饑,大便干澀,脈細數或弦數,重按無力,尺脈較弱等癥者,以此方加減常收佳效。舉方例如下: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藥12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玄參30克,生白芍12克,生石膏30克(后下),天花粉1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川貝母10克,香附10克,炒黃芩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須服用l~2個月,如有效,可繼服。 對于紅斑狼瘡出現發熱、身面有紅斑、舌紅苔薄黃、夜間口渴盜汗、腰酸腿軟、脈沉細而數者,可用本方加丹參20~30克、紅花10克、玄參10~20克、桃仁10克、劉寄奴10克、白蘚皮15~30克、白薇10克、炙山甲6克、苦參12~20克等隨證出入,并把熟地改為生熟地同用。 對陰虛火旺,性欲亢奮,陰莖易舉之人,必令其清心寡欲,服藥治療。若誤認為腎氣足而縱欲,是速其死。可用本方加牛膝、知母、黃柏、龍膽草、木通、車前子、玄參、天冬,并加重澤瀉用量來治療。 本方加肉桂30克名七味地黃丸,可治肝腎不足,筋骨失養的筋骨疼痛、腳軟懶行,木中無火的手足牽引,肝經血虛火燥的筋攣等癥。此方有辛以潤之、引火歸源的作用。 本方加五味子,名都氣丸,可益肺滋腎而治勞嗽。 加肉桂30克、五味子60克,名加減八味丸,治腎虛火旺之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疼痛等癥。 本方加黃柏、知母各60克,名知柏八味丸或知柏地黃丸,主用于陰虛火旺,骨痿髓枯,尺脈躁旺及肝陽上升者。但注意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忌用。 加麥冬90克、五味子60克,名麥味地黃丸,又名八仙長壽丸,治虛勞發熱、勞嗽、肝腎陰虛、口燥煩渴等。 加枸杞子、菊花各90克,名杞菊地黃丸,用于治療肝腎虛而視力減退、視物不明等癥。 加柴胡、白芍各適量,名疏肝益腎湯。肝腎陰虛,肝血不足,木旺克土,而胃脘疼痛,大便干燥者,用逍遙散而不愈者,均可用此方。 加五味子60克、生地90克、當歸60克,名抑陰腎氣丸,治諸臟虧損,胸膈痞悶,發熱,潮熱,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口渴,月經不調等癥。 加當歸、白芍、柴胡、棗仁、山梔,名滋水清肝飲,可治胃脘燥熱疼痛、氣逆左脅痛、嘔吐酸水等癥。 加白芍90克、菊花90克、當歸90克、枸杞子90克、白蒺藜90克、石決明120克,即(近代通行方)明目地黃丸。功能滋腎養陰,平肝明目,主治肝腎虛而致的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夜盲、目澀多淚等癥。本方與左歸丸、左歸飲均補腎陰,但左歸飲純甘壯水,滋補腎陰之力更強些;左歸丸加有血肉有情之品,滋腎填精、養肝補血之力更大于以上二方。 本方由純陰之品組成,凡氣虛脾胃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忌用。 標簽: 六味地黃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