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年間,超過80%的傳統型大經銷商走向沒落,成功轉型并保持領先優勢的不足10%。與此相對應的是,無數新型經銷商三五年時間就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經銷商近二十年的成就!
任何看似偶然成功或失敗的背后,可能都有其必然的規律!筆者十年關注酒類行業,目睹不少有代表性的經銷商崛起和沒落,羅列八大經典案例,也許能對后來的經銷商有所借鑒(有些經銷商非常知名,有些是筆者的朋友,故隱去真實姓名)。 案例一:觀念保守,拒絕改變 1990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總開始經營省內的一家啤酒品牌。轉眼十年過去,啤酒廠成為了全省絕對的領先企業,張總也成了啤酒廠最大的客戶。由小批發商變成資產過千萬的大經銷商,不但在廠家享受著特別的尊重,而且享受著大客戶的特別優惠,分銷網絡覆蓋周邊幾個地市。然而,隨著啤酒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低檔啤酒利潤越來越低,甚至虧損經營。于是廠方開始轉變經營思路,主推中高檔產品,并要求經銷商規范化管理,操作酒店終端。由于張總不愿意接受廠家新的經營思路,不愿改變原有的操作模式,失去了中高檔啤酒的經銷權。很快,啤酒廠新推的中高檔啤酒開始暢銷,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型經銷商由此迅速崛起,并以較高的利潤空間讓張總的分銷商紛紛倒戈。從此,張總的經營每況愈下。 簡析:這一類經銷商往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于市場競爭不太激烈,依托某一個企業和品牌,從而獲得穩定發展。他們的品牌忠誠度雖然很高,卻過度依賴廠家,很少關注市場的變化,因而形成了固定的操作模式,難以改變。當市場發生變化、當廠家經營理念和操作模式發生變化時,他們就很難適應,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案例二:思路不清,品牌雜亂 李總從業近十年,僅送貨車就有二十幾輛,曾經是當地最大的酒水代理商,是廠家必爭的經銷商。用李總的話說,“當時每天接待廠方代方都忙不過來”。有的廠家為了進入該市場,不惜給李總非常優厚的支持。李總認為,現成的網絡,多一個產品總會多一份利潤,況且廠家的支持這么大,市場做不起來也沒有任何風險。于是,經營的產品越來越多,精力也越來越分散,服務質量下降,不溫不火的新產品挫傷了業務員和分銷通路的積極性。而且,由于代理了競爭性品牌,原本緊密合作的廠家開始減小了對李總的支持力度,導致主力產品銷量下滑。最終,隨著一些新型經銷商的崛起,強勢品牌的廠家紛紛轉移目標。因此,李總漸漸僅有一些小品牌的代理權,而暢銷品牌只有從別的總經銷商手里拿貨了。 簡析:經營思路不清晰,對所經營的品牌和合作的企業,沒有清晰的營銷規劃,不看市場,只看廠家的支持,產品線求大求全,卻沒有集中精力經營主力產品,是導致傳統型經銷商走向沒落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發現,很多發展迅速的新型經銷商都是依托一兩支主力產品,且產品之間有較強的互補功能。而生意平平的傳統型經銷商,往往是產品應有盡有,雜亂無章。 案例三:流通為主,沒有終端 徐總在酒水界小有名氣,以膽子大、腦子活、公關能力強而著稱。90年代中期,很多白酒企業實施了大客戶政策(即量大返點大,保護大客戶)。徐總以其超人的眼光和膽魄,投入巨額資金,拿到了當時市場上最暢銷的幾個白酒品牌的代理權,并準確把握廠家的返利政策,大膽放價,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客戶,其網絡遍及全國。很多中小型客戶甚至不到廠家提貨,而直接與徐總交易,徐總可謂是名嘈一時。1990年代末,隨著終端競爭加劇,廠家不得不將通路重心下移,紛紛取消大戶,而采取小區域獨家代理。徐總所謂的全國性網絡似乎一夜之間就被瓦解,推廣的新產品也接連失敗。經過調研我們才發現,徐總在當地市場的終端網絡覆蓋率幾乎為零!最終徐總將經營轉向地產行業,逐步退出了流通業。 簡析:大流通商也是階段性的產物。對于剛剛市場化的廠家而言,市場管理能力弱,需要借助經銷商的資金和市場適應能力。可是,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廠家的市場管理能力逐步加強,網絡扁平化是必然趨勢。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決定市場主動權的無非是品牌和網絡。對于大流通商而言,品牌是屬于廠家的,而所謂的經銷商網絡隨時會被廠家收編,如果不能在區域市場擁有終端網絡的掌控權,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案例四:缺乏合作意識,過于迷信網絡 劉總1996年就開始實施公司化管理,規范運作酒店終端,以管理嚴格、執行力強而著稱。其酒店網絡和分銷網絡的掌控力無人能及,在當地市場可謂是一枝獨秀。 隨著兩支品牌連續運作成功,劉總對自己的市場運作能力非常自信,和廠家的合作也就變得非常強勢,所以要求廠家的市場投入和市場操作思路都要聽自己的。1999年,由于廠家沒有滿足其要求,劉總便放棄了其暢銷的成熟性白酒品牌經銷權。另外,當時處于快速成長期的一個中高檔白酒品牌,主動找到劉總請求其總經銷,雙方卻因為市場支持問題分歧過大而沒有合作成功,劉總拱手將經銷權讓給了另外一家經銷商。一年以后,在廠家的大力支持下,另一家經銷商依托這支強勢品牌的迅猛發展,酒店網絡和分銷網絡迅速超過了劉總。 簡析:成大事者,須有開放心態和合作意識。現代的市場競爭,不單單是網絡的競爭,而是品牌的競爭和企業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任何一個市場,單純地依靠廠家或者是單純地依靠經銷商都很難長治久安,只有廠商之間良好地合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對于經銷商而言,強勢的網絡更需要強勢的品牌支撐,否則,網絡也會變成無源之渠。因此,善于分析市場,培養敏銳的洞察力,抓住具有強勁增長潛力的品牌,是經銷商強者恒強的必由之路。缺乏合作心態,動輒試圖挾網絡而令廠家,必然會失去良好的合作伙伴,最終走向沒落。 案例五:財務失控、資金黑洞 溫總是名副其實的創新型經銷商,公司代理數個強勢品牌,在當地市場有建全的直銷隊伍,1998年的銷售額就過億元。溫總雄心勃勃,加大擴張速度。重金聘請營銷顧問,籌劃建立全國的經銷商聯盟,形成遍布全國的市場網絡,增強與廠家談判的能力。然而,1999年,由于啤酒廠突然催還180萬欠款,溫總才發現資金鏈斷裂,公司竟然一夜之間倒閉。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雖然溫總欠啤酒廠180萬,但按照承諾,僅幾家白酒廠應給溫總的返利就超過千萬,而且帳面的流動資金一直維持在100萬以上。按照常理,應該不會出現太大的財務危機。可是,由于啤酒廠當下換領導財務需要清算,所以立即就要收回欠款,而溫總由啤酒廠前任領導擔保的欠款期限已近兩年,因此幾乎沒有回旋余地!白酒廠的返利結算也不可能短期內兌現。另外,溫總的愛人當時管財務,在沒有經過溫總的同意,就將近百萬的流動資金借給其弟用于短期周轉,最后才導致一時拿不出現金。 簡析:這雖然是特例,但是,實際上不少傳統經銷商做大以后仍延續創業時的管理習慣:財務管理不規范,缺乏必要地投資分析、成本核算和風險評估等流程。這樣既不利于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也容易造成市場投入的浪費,降低其盈利能力,更有可能形成巨大的財務危機,造成滅頂之災。 案例六:選錯廠家,投資失誤 張總為人豪爽,做事也很有魄力,前幾年通過做流通完成了資本積累,一直想運作一支終端產品,建立終端網絡,再上一個臺階。這時,一個名酒廠的業務經理恰好找上門來,介紹廠家主推的一支新產品,愿意全力配合張總運作終端。有了共同的切入點,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張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了新產品的運作中,建立直銷隊伍,不惜成本地投入,并墊付終端費用和廣告費用。經過半年的艱苦努力,市場漸有起色,終端補貨越來越多,分銷商也開始啟動。這時候,一批外地的產品忽然低價進入市場,造成分銷商紛紛抱怨,酒店終端甚至干脆拒絕結算貨款。張總心急如焚,一日無數傳真,竟發現廠家對市場管理束手無策!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市場毀于一旦!這一次,張總遭受的不僅是巨大的資金虧損,精神的打擊讓更是讓他一蹶不振! 簡析:選擇品牌本身就蘊含著風險。傳統經銷商喜歡憑經驗選擇品牌,對企業管理水平、市場操作思路、成熟市場的運作特點缺乏深入全面地了解,且不重視規范的合同約束,輕信廠方營銷人員的口頭承諾,都將給后期的市場運作留下較大隱患。 案例七:多元發展、投資分散 1999年前后,李總接連代理了兩個中高檔啤酒品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公司得到迅速發展。2000年,李總又代理了一支產品力較強的中高檔白酒品牌,廠家也全面配合做終端。進入八月份,經過半年多的運作,日銷量已經突破30箱,業務人員信心十足。可是,正在這個節骨眼上,李總的資金卻嚴重不足,酒店壓款壓帳越來越多。要不斷墊付市場投入,還要進貨保證安全庫存,李總能想的辦法都想了,資金還是跟不上。李總便將希望寄托在廠家的支持上,經過反復努力也沒有結果。于是李總只有收縮酒店終端,加強現金回籠,這當然阻礙了市場發展。最終,廠家取消了李總的經銷權,即將成熟的市場易手他人。進入春節,隨著這一品牌的暢銷,中途接手的經銷商純利潤突破500萬。 后來了解,接手白酒品牌的時候,李總的資金非常充裕。由于當時對整體市場的資金需求估計不足,李總便和朋友合伙投資搞一個非常看好的旅游地產開發,當市場處于快速成長期,出現資金缺口的時候,想撤回資金已經不可能了。 簡析: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作為先富起來的經銷商而言,面臨著很多賺錢的機遇。很多經銷商由于投資分散,精力分散,導致其擅長的業務疏于管理,失去了核心競爭能力,而走向衰退。 案例八:管理不善、用人不當 黃總是個甩手掌柜,業務一直由副總帶領兩名業務主管操作市場。黃總對多年追隨自己的業務骨干非常信任,因此沒有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和終端檢查制度,業務方面的事情,基本是業務副總說了算。直到有一天,黃總在運作一支新品牌時,廠家終端管理的要求非常嚴格,但黃總發現其很多的銷售政策根本執行不下去,業務人員反映是廠方思路不適應當地市場。而廠家協助黃總在進行終端調研以后,才發現業務人員的工作浮于表面,終端執行力存在很多空白,有些政策根本沒有投入到目標酒店,而是被業務人員送了人情。當黃總試圖加強整頓的時候,才發現終端貨款大部分掌握在原有業務人員手中,處理業務人員有可能造成較大的壞賬風險,黃總束手無策!最終,原有的幾個業務骨干集體離開了黃總,并利用原有的網絡另起爐灶。 簡析:對于傳統經銷商而言,管理往往是其發展的最大瓶頸。黃總是敢于用人,卻由于沒有相應的管理和監督機制,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內部出現的一些問題,導致積重難返,形成巨大的危機。甚至更有些經銷商要么不敢用人,要么用人唯親,生意已經翻了幾十倍,管理生意的卻仍然是家里的幾個人,其發展的瓶頸當然難以突破。 綜上案例,可以預見,隨著酒類行業的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經銷商的集中度也會越來越高。有人感言,經銷商的整合速度甚至快于品牌!這意味著,經銷商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網絡覆蓋的競爭,也不僅是短期盈利能力的競爭,而是戰略規劃能力、決策能力、公司運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團隊建設能力的競爭。 洗牌遠沒有結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必然趨勢。同時,通路業態的變化必將催化經銷商盈利模式的變化,跨行業資本和先進理念也不可避免地介入通路行業。因此,筆者認為,經銷商更需要思考的是十年以后的生意在哪里?面對變化,也許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變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