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陽氣與疾病——《田原對話大醫李可》陰和陽是事物的兩個相對屬性。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為陽性。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陰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論》中的《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兩篇中提出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重要性,確立了"滋陰降火"的治則。滋陰學說,至今對臨床醫師仍有深遠影響。 明朝張景岳則是折中派,在《類經附翼》,把陰、陽關系理解成半斤八兩、平起平坐的關系。根據《黃帝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說,在《大寶論》中寫道"陽非有余,陰常不足"論,強調了"陽虛多寒,宜補而兼溫;陰虛有熱,宜補而兼清"。其學術思想對后世影響亦不能小覷。 歷經52年的從醫生涯后,78歲高齡的李可老先生語出驚人:"陰虛有熱宜補而兼清",這個是沿襲多年的錯誤。《內經》中"陰虛出盜汗,陰虛生夜熱"兩條,"陰"指的不是陰、陽,而是指五臟。頭一個"陰"指的是手太陰肺臟,應理解為肺氣、陽兩虛,衛外失固。 第二個"陰"指的是足太陰脾臟,土壤不能斂火,虛陽外散,當溫之斂之,"甘溫可除熱"是也。而朱丹溪、張景岳都錯了。影響所及從金元明清一錯錯到今天。禍及千萬患者,太可怕了!試想,脾、肺陽虛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熱滋陰?甚至是沾唇必殆!……" 李可經典語錄: 1、中醫在這方面(急救方面)有好多特長,但這個東西基本上失傳了,這是中醫的一個強項。不但是外傷,而且比如像西醫急腹癥、胰腺炎啊這些要命的病啊,中醫大約在48小時以內就完全可以讓病人渡過危險期,他所花的錢等于西醫治療花的5%。 2. 中醫里面講"從治",有"正治(從治)",有"逆治(反治)","逆治"就是你是表現為熱,我就給你用寒;"從治"就是順其勢,他本來是個熱癥,一大片的這個熱象,然后,你用熱藥,把它引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 3.一切肥胖皆寒濕瘀濁堆積三陰,陽光一照,陰霾盡消!此方稍事加減,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發癥,為高血壓(清陽不升,濁陰竊踞陽位)、高血脂、糖尿病(從三陰論治,三陰又統于太陰,而太陰之根在少陰)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現代醫學難題提供了解決之道。 4.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用"四逆湯"作為保健的東西,《傷寒論》里面,最能夠對陽氣提供幫助的就是"四逆湯",少量的長期服用,這樣可以消除你長期積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內生的一些個寒邪;或者是用這個"金匱腎氣丸",但是千萬別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附于《金匱要略》,方中含肉桂、炙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其功效溫補腎陽,行氣化水) 5.陰陽的不平衡啊,就是由陽虛造成的,陽永遠是主導,因為陽虛才造成不平衡。所以還是要助陽,你把陽虛扶得差不多了,陽旺了以后,陰陽自然就平衡了。陽虛、寒濕的十占八九,陰虛之人百不見一 6.李可治風心病的一個常用方: 生北芪120 7.中醫治病就是在保護、啟動病人自我修復的功能,相反相激,調動機體自身的對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劑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瀉,那都是人的元氣逐漸恢復,可以和體內的敵人,干一仗,正邪相爭,這不是壞現象。 8.中醫有一句話俗語叫:氣為血之帥。氣和血的關系是什么?他們絕對不是半斤八兩,氣血平衡,這個血能不能夠在血管里面運行暢通、流動、運轉,把營養輸送到五臟的各個部位,就靠氣在推動它,領導它。 9.血壓為什么高?實際上就是機體有阻滯。機體是非常奧妙的,因為有阻滯,需要高的壓力,才能夠供養末端,這是個物理的道理。如果用西醫的方法終身的服藥,使機體末端始終處于缺血的狀態。用了麻桂以后,出了一身的汗,這個病就好了。 10.最好的中醫教材是啥?絕不是統編的這套東西,而是有個北京光明中醫函授大學,他們的教材都是呂炳奎主編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個教材把中醫的基本體系都貫穿下來了。 11.古人有個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臺上的鍋,腎氣為釜底之火,腎氣就是腎陽,就是鍋下的火,鍋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夠,這個水和食物怎么樣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關鍵的時候,要照顧鍋底之火。 12.中醫上講的陰陽啊,其實是渾然一體,互相融合的,不能說這邊兒就是陽,那邊兒就是陰。人的元氣也是一樣,從出生時,他的元氣就是渾然一體的,但是因為先天的東西和后天的東西又有所區別,而且兩者互為其根。 13.脾胃是后天之本,而且根據五行的理論,脾屬土,土能夠生萬物,其它四行(臟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間這塊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夠健運,那五臟就失養了,最后還要歸結到后天之傷,損及先天之陽,動搖了生命的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