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坤卦”柔順的哲學(xué)思想 ——作者: 《易經(jīng)》最初來自古人的占筮記錄,是一部占辭匯編,經(jīng)過后人的進一步發(fā)揮,形成了《易經(jīng)》的哲學(xué)體系,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在世界文化史也占有崇高地位,本文就其中“坤卦”的哲學(xué)思想作以闡述。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有利于像雌馬一樣以柔順堅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爭先就會迷入歧途;如果隨從人后,就會有人出來作主,必然有利。向西南走會得到朋友,向東北走會失去朋友,這樣安于堅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貞:堅持正道) 坤的本質(zhì)特征是陰柔順從。這與乾卦相對應(yīng),乾象征天的純陽之氣,性質(zhì)剛健;坤象征地的純陰之氣,性質(zhì)柔順。所以乾卦是以剛健而行天的龍為象征,坤卦是以柔順而行地的雌馬為象征。在乾、坤兩卦揭示的陰、陽這對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矛盾中,“陽”處于主導(dǎo)地位,“陰”則處于從屬地位,依順于“陽”而存在并發(fā)展。簡言之,乾陽是主導(dǎo)的、進取的、剛健的,坤陰是依存的、輔助的、柔順的。所以乾卦講的是剛強者的進取哲學(xué),坤卦講的是柔順的輔佐哲學(xué),這里主要從人事的角度立論,著重指出坤卦的卦辭中坤陰的柔順的本質(zhì)特征。 坤卦卦辭中有“元”、“亨”、“利”、“貞”四字,這與乾卦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坤陰配合乾陽,也能化生、創(chuàng)始萬物,并使之生長、發(fā)展、亨通,所以坤陰也是元始而亨通的。這是二者相同之處。不同者,坤卦辭在“貞”字之前添上“牝馬”二字加以限制,是“牝馬”之貞,這就與乾卦之“貞”不同了。雄馬的本質(zhì)是剛健自強,保持剛健便是雄馬的正道,是雄馬之“貞”;雌馬的本質(zhì)則是柔弱順從,保持柔順便是雌馬的正道,是雌馬之“貞”,所以“坤”應(yīng)像雌馬那樣堅持柔順之正道。也就是說,陽剛而陰柔,乾健而坤順,坤須順乾。這樣才能與乾一起發(fā)揮和合化生、元始亨通的大作用、大利益。 卦辭又舉例進一步發(fā)揮“利牝馬之貞”的精義,其要旨就是“柔順”、“居后”、“隨從”。好比外出旅行,不能爭著走在前頭,會有迷路的危險;要隨從人后,會有人出來作主的,你跟著走好了。采取這個辦法是對你有利的,這便是坤道,像雌馬那樣堅持柔順之道。能如此行事者,便是行坤道之君子。 那么,會有人疑問,這豈不是太消極被動了嗎?這要從哲學(xué)上的內(nèi)因、外因的關(guān)系來看這個問題。由于坤卦個性柔弱的內(nèi)因與處于從屬地位的外因決定的,在此種內(nèi)外因改變之前必須依柔順的坤道行事,遵循“先迷后得主”的原則。像《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這才是處于坤位的君子必須采取最有利的行為方針。坤就是應(yīng)該順乾的,要以乾為先而已居后,以乾為主而已為輔。所以前人說乾為君道,坤為臣道。拿現(xiàn)代語言表述,乾道為剛強者的進取哲學(xué),坤道為柔順者的輔佐哲學(xué)。 坤卦的卦辭最后幾句話,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問題我們要用當時周朝人所處的方位觀念來看待。周朝的本土是秦嶺以北,西南多為山而背陰,東北方平坦而向陽,故以西南方為陰,東北方為陽,用《說卦傳》中的八卦方位圖來驗證,也是符合的。卦辭的最后幾句話仍以外出旅行打比方。向西南走,意味著坤陰趨向陰方,同類相聚,所以說“得朋”。向東北走,意味著坤陰走向陽方,失去了陰性同類,所以說“喪朋”;但是,以陰從陽實是好事,陰陽和合狀態(tài)以行成。在此種情況下坤陰能夠堅持以陰從陽就是堅持了柔順的坤道,就是堅持了坤的正道,當然是吉祥的。總之,坤陰到乾陽作已之主則吉,失去乾陽之主則兇,坤陰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柔順”、“隨從”、“輔佐”,是以乾為主,以己為從,為輔的,卦辭對此反要加以暗示。只要我們對《象傳》中的每一句都作以分析,就更加明了。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yīng)地無疆。 以上大意是至善啊,地的元始之氣、萬物賴以生長,它順從、承受于天。地體深厚、負載萬物、與天之德相合,作用無窮。它涵育一切,使之成長,萬物因此欣欣向榮,雌馬是地面動物,行程無限、溫柔和順,有利于堅持正道,君子有所遠行時,爭先向前會迷失正道,隨后順從而行才符合常理。向西南走將得到朋友,因為能與同類偕行;向東北走將失掉朋友,最終卻有喜慶。安于堅持正道是吉祥的,是與大地的無量美德相應(yīng)合的。 以上說明坤陰以柔順為本性,順奉乾陽而動,配合乾陽以發(fā)揮生成萬物的功能。 我們再來看看《象傳》:《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地勢是順承著天的,君子因此要使自己的品德寬厚,能夠容載萬物。“坤”是“順”的意思,就是說君子應(yīng)觀地之象而增進道德。 乾卦的《象傳》從剛健的天道中引申出“自強不息”的意思,坤卦的《象傳》則從順承的地道中引申出“厚德載物“的意義,這都是把自然之道擴展到人事哲理的領(lǐng)域中來。孔子作〈大象傳〉,用意就在于使蘊含于卦象中的象征哲理得以顯露。我們看到大地,就自然想起君子要以大地的寬厚胸懷包容天下之人,把自己置于這種闊大恢宏的人生境界的陶冶之中,胸襟氣質(zhì)自然不同。 簡言之坤卦六爻的爻辭對我們的啟示作用。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履霜堅冰至”這句著名的格言,告誡人們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看見下霜,就該知道天寒地凍的冬天快來了,早作防寒準備。 初六這一爻,是陰氣初生之象。陰生于下其始甚微,而其勢必然增積漸盛,猶如微霜預(yù)示著堅冰將至。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這與坤卦的主旨有聯(lián)系的,坤卦講的是柔順者的輔佐哲學(xué),然而行柔順之道,為輔佐之事也并非易事,困難會接踵而來,一定要及時覺察征兆,見微知著,慎之于始,小心翼翼地預(yù)先防范。要細心覺察微小跡象,從中預(yù)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勢。 六二: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xí)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二以陰爻居陰位,又居于下卦之中,故柔順而中正,而且居臣之位(下卦),有地之象(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可以說純正的坤道的體現(xiàn)者,故有直、方、大之美譽。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生物不邪謂之‘直’也,地體安靜是其‘方’也,無物不載是其‘大’也。”所以,以坤道行事的君子應(yīng)該正直、端方、胸襟闊大,方能擔負起輔佐之重任。 所謂“不習(xí)無不利”,是指坤是以乾為主順乾而行,乾動而坤應(yīng)之即可,自己不必另有作為。坤之道因任自然,這就是“不習(xí)”的真義。如此行事,對于坤來說是最確當?shù)模菬o往而不利的,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意為,六三蘊含美德不是顯露于外,這樣可以堅持正道。如果輔佐君王的事業(yè),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會有結(jié)果。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蘊含美德可以堅持正道,說明六三應(yīng)當?shù)却龝r機發(fā)揮作用;善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意為六四,扎緊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贊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意為扎緊囊口,免遭危害,說明謹慎小心才能不惹禍患。 六四處位不中,已經(jīng)離開下體,逼近上層,不上不下,處境尷尬,正是嫌疑是非之位,的確不利于發(fā)揮作用。好在六四是個知機的君子,能夠以陰(爻)居陰位,以柔德自處,慎之又慎行謙退自守之道,故位處不利而能“無咎”。處在六四這個敏感的位置上,為了免遭猜忌讒謗,必須如此。所以這里特設(shè)誡辭,要象囊袋扎口封閉一樣勿言勿動,非如此難以避禍。如《三國演義》里司馬懿裝病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司馬懿由于功高位崇而遭忌,曹爽想除掉他。司馬懿裝成老病糊涂,不久于人世的樣子,終于瞞過了曹爽。司馬懿此舉,正是“括囊”之策。六四由于位高震主,既要謹防僨事之咎,又要避免成事之譽,進退兩難,只有謹言慎行,保持緘默了。有咎當然會獲罪,有譽則可能遭忌,又何嘗是福?最佳對策便是“無咎無譽”,做到既沒有過失,也沒有榮譽,這便是六四的免禍之道。在此種情況下,只有括囊而無為了,不僅惡不可為,善也不可為,惡不為則無咎,善不為則無譽。所以,《莊子·養(yǎng)生主》中談保身之術(shù)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樣,什么把柄也抓不著,才能安然地度過難關(guān)。 六五:黃裳,元吉。意為穿黃色裙裳,大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黃色裙裳大吉,說明六五具有和順謙下的內(nèi)在美德。因為,黃為坤地之正色,代表坤德;黃又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這是“黃”的含義。“裳”是古人穿在下體的衣服,象征謙下。坤卦的第五爻說明坤陰已經(jīng)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升居上卦之中的尊位,但仍保持坤陰柔順的本性,而甘居下體,這是大吉之兆。這樣,事業(yè)才能吉祥如意,順利發(fā)展。就以《三國演義》中最具此種品格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了。他雖然大權(quán)在握,位極尊崇,而對后主劉禪仍然恭順謙下,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己,這種精神來自內(nèi)心的忠誠。由于諸葛亮始終吉心高明,劉禪左右的小人屢次想陷害他,終于不能得手。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意為上六,龍在原野上爭斗,流出青黃混雜的血。 《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說明坤陰極盛已經(jīng)發(fā)展窮盡。 坤卦六爻本來是坤順乾,陰從陽的發(fā)展過程中,到了上六這一爻,坤陰發(fā)展到極盛,過于高亢,甚至要和乾陽爭個高低,順轉(zhuǎn)而為逆,坤順乾變?yōu)槔城踔僚c乾交戰(zhàn),這就是爻辭中所說的“龍戰(zhàn)于野”。 這一爻指出,坤陰一反柔順從陽的本性而與乾陽抗爭,勢必兩敗俱傷,血流遍野。上六爻辭告誡人們,作為行坤陰之道的輔佐者。要居卑而靜,當其事業(yè)和聲譽發(fā)展到極盛之時,必須警惕與乾陽爭斗的局面出現(xiàn)。 用六:利永貞。意為用“六”數(shù),有利于永遠守持正道。《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說明用“六”數(shù)永遠守持正道,說明陰以返陽為終結(jié)。 這一爻的要義就是地德應(yīng)該柔而能剛,“用六”的意義與乾卦“用九”一樣,可以類推。“用六”,指占筮及到六個數(shù)都是“六”,偶數(shù)“六”為陰爻,故所得之卦為“坤”;“六”又為變爻,六個陰爻都要變?yōu)殛栘常敲凑麄€坤卦將變而為乾。坤雖變而為乾,坤性仍然保存,坤性雖然保存,卻已帶有乾的精神。就是說,陰柔之性中帶有陽剛之質(zhì),這無疑是有利于永久守持坤之正道的。正如主宰者(乾陽)雖有剛德卻不應(yīng)該剛愎自用一樣,輔佐者(坤陰)雖應(yīng)柔順卻不應(yīng)該一味附和、唯唯諾諾。 綜上所述,乾卦“用九”是剛而能柔,坤卦“用六”是柔而能剛。剛?cè)嵯酀己谄渲校@就是《易經(jīng)》圓通的辨證法。這里同樣顯示出陰陽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陽為大、陰為小。坤卦“用六”,諸爻皆由陰而轉(zhuǎn)陽,所以《象傳》說“以大終也”,可見陰極必然返陽。這顯示了《易經(jīng)》十分精巧的哲學(xué)體系。 注:(兩位作者系西北大學(xué)、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 現(xiàn)任西安周易研究會會長、副會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