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復習(修訂版)
第一單元
1.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是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2.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生長需要陽光。
3.植物生長需要泥土、水份、陽光、空氣、適宜的溫度。
4.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5.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
7.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
9.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
10.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結束。
11.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交食物網。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的整體叫生態系統。
14.如果生態系統的一個環節受到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第二單元
1. 向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像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屏幕和遮擋物。
4. 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位置、角度有關。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體的距離有關。
6. 影子的形狀和被照射的物體側面有關。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
8. 小明發現大樹的影子朝西,那太陽在東邊。
9. 光以直線形式傳播,速度以每秒30萬千米。
10.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
11.運用光的反射的有額鏡、反光鏡。
12.太陽表面溫度達6千多攝氏度,內部則達2千多萬攝氏度。
13.吸熱本領最強的是黑色的粗糙物體。
14.物體和太陽光垂直升溫快。
15.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有:太陽灶、太陽能電板、點燃奧運圣火、太陽能熱水器。
16.匯聚太陽光的方法有凹面鏡、凸透鏡。
17.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
第三單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
地形
|
特點
|
平原
|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
高原
|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
丘陵
|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
山地
|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
盆地
|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
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
4、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
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
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
1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蝕土地。
1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
1、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
3、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4、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5、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6、要使精致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7、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中數值。
9、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10、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重,運動時摩擦力越大;物體輕,摩擦力越小。
12、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滑動摩擦力要遠遠大于滾動摩擦力。
1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
14、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做成花紋;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
15、賽車的設計特點:(1)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4)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各單元知識點
第一單元
1.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是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2.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生長需要陽光。
3.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陽光、土壤。
4.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5.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7.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
9.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
10.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11.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
12.像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群落。如: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生態系統。
14.如果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16.寫食物鏈:草、兔、蝗蟲、鳥、蛇、鷹
1.草→兔→鷹 2.草→兔→蛇→鷹
3.草→蝗蟲→鷹 4.草→蝗蟲→蛇→鷹
5.草→鳥→蛇 6.草→鳥—→蛇→鷹
第二單元
1.向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像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光源的位置、方向有關。
5.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6.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
8.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線的形式傳播,速度約每秒30萬千米。擋光的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
11.運用光的反射的有額鏡、反光鏡 、潛望鏡。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線。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
13.許多光源在發光時也在發熱。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14.匯聚太陽光的方法有凹面鏡、凸透鏡。
15.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有:太陽灶、點燃奧運圣火、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板。
16.太陽表面溫度達6千多攝氏度,內部溫度高達2千萬多攝氏度。
17.吸熱本領最強的是黑色的粗糙物體。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熱快。
18.物體和太陽光垂直時升溫快。
第三單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
地形
|
特點
|
山地
|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
丘陵
|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
高原
|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
平原
|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
盆地
|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
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
4.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
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
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
1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
1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17.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
1.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壓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
4.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5.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6.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 、氣墊船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7.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8.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
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
10.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1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
14.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
16.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
17.賽車的設計特點:(1)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動力要大)(2)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空氣阻力要小)(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不會翻車)。(4)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輪胎不打滑)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
年級: 姓名: 得分:
一、填空。
1.種子發芽的條件是 、 、 。
2.蚯蚓喜歡 、 的環境。
3.自己發光的物體叫 ,如: 、 、 。
4.光沿 傳播的。
5.地震、火山是地球 運動引起的。
6.地球內部可分為: 、 、 三部分。
7.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叫 。
二、判斷題。
1.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 ( )
2.1牛排100克力。 ( )
3.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 )
4.滾動的物體摩擦力大。 ( )
5.土壤中含有水、空氣等。 ( )
三、回答題。
1.什么叫食物鏈?
2.光的傳播速度每秒多少千米?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期末試題
班級 姓名
一、填空
1、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____來測量。
2、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_________作力的單位,簡稱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表示。
3、地球表面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
4、風化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_________。
5、土壤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質的混合物。
6、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會影響土壤被雨水侵蝕的程度。
7、產生影子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1)要有________;(2)要有________;(3)要有__________。
8、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___________。
9、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____________ 。
10、對于每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一切都是它的環境。環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質來說,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 、溫度、水、空氣、土壤等, 包括同這種生物有關系的其他生物。
11、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 _________ 。
12、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___,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
13、食物鏈通常從_________開始,到______________終止。
14、地球內部可以分成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三部分。
二、選擇
1、常溫下兩組相同的種子,一組種子受到光照,加適量的水;另一組種子用紙盒遮住,不受到陽光照射,也加適量的水。這個實驗設計( )。
A、是科學的 B、是不科學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歡生活在( )的環境。
A、黑暗干燥 B、陰暗潮濕 C、明亮潮濕
3、上午8點和下午2點A同一物體的影子( )。
A、長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長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長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絕大部分來源于( )。
A、太陽 B、煤 C、石油 D、電
5、上午某一時刻測量得到一個2米長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6米高的樹木的影子應是( )米。
A、2米 B、1.5米 C、3米
6、用墊圈拉動小車,墊圈越多,小車運動的越( )。
A、快;B、慢。
7、用橡皮筋作動力,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的越( )。
A、遠;B、近。
8、用氣球驅動小車,氣球吹的越大,小車行駛的越( )。
A、遠;B、近。
9、路面越光滑,小車行駛的越( )。
A、快;B、慢。
10、下列物體中,是光源的有( ),不是光源的有( )。
A、太陽;B、月亮;C、沒有點燃的蠟燭;D、點燃了的火柴;E、亮著的電燈
三、判斷
1、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存在摩擦力。( )
2、摩擦力對我們都是有害的,所以我們要盡量減小摩擦力。( )
3、1牛≈100克的力。( )
4、動物會有一些獨特的習性,跟適應生存環境有關。( )
5、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種子來延續生命。( )
6、物體在陽光下的溫度與吸收太陽熱量的多少沒有關系。( )
7、汽車反光鏡是凸透鏡,能聚集光線。 ( )
8、陽光的傳播路線是不能改變的。( )
9、地球內部的運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的原因。( )
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過程。( )
11、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
12、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3、人類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這種改變有時會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 )
14、我國地形是西高東低的。( )
15、地球表面是崎嶇不平的。( )
四、連線
重力 海綿被壓扁后產生的力
彈力 物體從滑梯上往下滑時與滑梯接觸產生的力
反沖力 使物體從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摩擦力 放鞭炮時讓鞭炮向上沖的力
五、實驗設計: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的影響。
我們小組的研究計劃
1、研究題目: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的影響
2、我們的推測:
3、實驗方法:
4、器材:
5、實驗組和對照組要控制不同的條件:
6、實驗組和對照組要保持相同不變的條件: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試題
第一單元
1、植物、動物對( )有基本的需要。
2、(植物)和(動物)都會對它們需要的環境進行選擇。不同的( )對環境有著自己特有的需要。
3、所有的生物都會引起他們所生存的( )的變化。
4、( )、( )之間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
5、生物與生物之間是( )、( )、( )。
6、在一定范圍內的生物必須( ),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 )。
7、綠豆種子發芽需要( )和( )。
8、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起( )的變化。
9、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 )。
10、種子發芽需要( )、( )、( )、( )等條件。
11、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 )。
12、香蕉適應( )的環境,松樹適應( )環境,仙人掌適應( )環境。
13、蚯蚓喜歡( )、( )的環境。
14、像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當環境不適合它們生存時,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同時,動物在( )、( )和( )上都有它們各自適應環境的本領。
1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 ),( )。
16、( )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7、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 )。
18、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 ),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
19、食物鏈常從( )開始,到( )終止。
20、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 )。
21、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它多種生物的生存,因而保護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許多種生物。
22、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他們看成一個( ),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群落。
23、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 )。如果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 )
第二單元
1、影子產生的條件是( )、( )和( )。
2、像電燈這樣可以( )的物體叫做光源。
3、在光的照射下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 )、( )、( )有關。
4、影子的形狀和( )的形狀有關。
5、一天中,陽光下的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位置的( )和( )的改變而改變。
6、光是( )傳播的。擋光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 )造成的。
7、光的反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 )、( )、( )等都是人們對反射原理的運用。
8、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 )和( )。
9、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會聚光線的特性,可以得到( )和( )。這在實際生活中已得到廣泛運用。
10、物體吸熱的本領與( )、( )以及( )有關。
11、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12、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 ),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13、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 )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 )的方向相反。
14、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 )。
15、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來( )。
17、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18、光( )溫度就高,光( )溫度就低。
19、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系,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20、物體受陽光照射角度與吸熱的關系,物體與陽光垂直比傾斜吸熱快。
21、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換器,具有( )、( )、( )的優點。
22、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 )、( )、( )有關。
23、太陽能熱水器基本結構由( )、( )、( )、( )和( )組成。工作原理是利用( )吸收太陽光,將光能轉化成熱能,并通過( )將熱水儲存。
24、太陽能集熱器去太陽能熱水器接收太陽能量并轉換為熱能的( )和( )。
25、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 )有關。影子的形狀和(
)有關。
26、光是以( )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 )千米,太陽離地球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 )分鐘。
27、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 )。也叫( )。反射的光也是( )。
28、汽車的反光鏡為什么能看到車窗外的情景呢?
29、醫生的額鏡是運用了什么原理?
30、照明燈為什么要罩燈罩?
331、教室的墻壁為什么要涂成白色?
22、科學家運用( )的原理準確的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 )。
33、我們眼睛有一個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器官是( )。
34、人們發現( )和( )能把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
35、在我國人們很早就知道用( )取火,奧運會圣火種就是利用( )取得的。18世紀英國科學家( )曾用( )會聚光線獲得高溫去加熱一種化學物質,從而發現了( )。
36、太陽是一個在熊熊燃燒的巨大火球,外部溫度( )度,內部溫度高達( )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熱散發到宇宙空間,是地球最大的( )和( )。地球得到的太陽能量僅僅占太陽放射能量的( ),卻使我們的地球充滿了生機。
37、宇航服的顏色與光澤和防輻射有關嗎?
宇
38、夏天為什么喜歡穿淺色的衣服?
39、物體表面反光強,吸收熱的本領( ),物體表面反光弱,吸收熱的本領( )。
40、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 )裝置。
第三單元
1、地球表面( )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的表面是( )。
2、地球( )和( )是形成重塑地形表面多種地形的原因。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化是在( )的過程中進行的,有的卻是一個比較( )的過程。
4、( )和( )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5、土壤包括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以及( )、( )和( )等。
6、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7、( )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和沉積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8、( )、( )、( )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
9、人類活動也會改變( ),這種改變有時會加劇自然災害的影響。
10、地形包括( )等。
11、深淺不同的( )分別表示2000~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
12、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13、( )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14、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不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15、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16、巖石在( )、( )、( )等長期聯合作用下會發生風化現象。
17、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18、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19、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0、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顆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
21、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2、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
23、侵蝕使地表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
24、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水量的大小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
25、侵蝕在不斷地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也會使土地流失,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
26、( )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27、( )也是流水侵蝕土地形成的。
28、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并帶走泥土,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這些泥土又會沉積下來。
29、( )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30、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
31、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
33、地球的內部可以分成 、 、 三部分,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運動有關。
3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熟的粥,在不斷地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35、地球內部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間發生較大的改變,就像地震、火山。有時也表現為極其緩慢的變化,就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然而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地進行的,是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覺察的。
36、十分堅硬的巖石,是什么力量使它們發生了變化?
3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做風化。
38、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39、為什么土壤是地球上最價值的資源?
4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水量的大小會影響土壤被侵蝕的程度。
41、雨水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 )。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
第四單元
1、物體運動有不同形式,如滑動、滾動和反沖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
2、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 )”。
3、常見的力有:( )、( )、( )和( )。
4、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重量、運動方式有關。
5、摩擦力有時有利,有時有害,我們利用按需要增大或減小它。
6、改變物體的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
7、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8、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9、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時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
10、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11、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 )。
12、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13、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14、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 )( )”的特征制成的。
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 )。
16、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17、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有關,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 ),滑動的摩擦力( )。
18、運動的物體失去動力后自己會停止下來,是因為受到了( )的作用。
19、滾珠軸承是一種將( )轉變為( )的裝置。
20、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 )。當他們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后,彈力就消失了。
21、人們利用彈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22、怎樣測量物體重力的大小?
2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 )。
24、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 )和( )兩種方式.
2008—2009第一學期期末五年級科學測試題(教科版)
一、填空(每小空2分,共計38分)
1、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必須具備(陽光)、(溫度)、(水)。
2、蚯蚓生活在地下,它喜歡(黑暗)的環境。
3、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
(空氣)的混合物。
5、地球的內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
6、(流水)、(風)、(冰川)、(波浪)(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
7、奧運圣火的火種是用(凹面鏡)取得的。
二、判斷對錯:(12分)
1、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 )
2、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節能裝置 ( ∨ )
3、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 ( ∨ )
4、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不容易改變, ( × )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運動引起的。 ( × )
6、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動物也是一樣 ( ∨ )
三、選擇題。(16分)
1、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A )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A、影響 B、不影響 C、無所謂影響不影響
2、物體都受一個( A )的重力作用。
A豎直向下 B豎直向上 C平移向上
3、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 B)
A小 B大 C沒有
4、下列( B )的牙齒最鋒利。
A草食性動物 B肉食性動物 C雜食性動物
5、( A )的植物特征是植物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
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地性
6、(B)用放大鏡和望遠鏡看太陽。
A、能 B、不能 C、可以
7、中國的(A)多高山 。
A、西部 B、東部 C、南部
8、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C)大小的工具。
A、運動量 B、摩擦力 C、力
四、名詞解釋:(9分)
1、食物鏈: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
2、風 化: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
3、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五、簡答題:(每小題25分)
1、生活中哪些儀器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至少舉出兩例說明。(6分)
答:(1)汽車反光鏡能使駕駛員看到后面的情況。
(2)醫生戴了額鏡能給病人檢查耳朵。
2、為了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至少舉出兩例說明。(6分)
答:熱愛大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愛惜動、植物,保護生態平衡。優化生產方法,防止環境污染。發展科學技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3、請畫出鷹、兔子、草之間的食物鏈。再說說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13分)
一、填空:
1、種子發芽實驗必需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列舉影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在___________最長,______最短。
4、光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_______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大約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_______分鐘。
5、
由于受水、空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做_____________。
6、人們利用彈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7、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
8、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兩種方式,同樣重量的物體,________時,受到的摩擦力小。
9、人們生活中習慣用___________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學技術上則統一規定用__________作力的單位,用字母_____表示。
10、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__________引起的,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__________的運動有關。
二、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劃“√”,錯誤的在括號里劃“×”)
1、樹上的蘋果往下落、向上拋出的球最終要落回到地上,水往低處流……這些運動都是因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
2、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
3、小明為了觀察光源,常常用眼睛直對著光源進行觀察。( )
4、光的多少與強弱與溫度的高低沒有關系。( )
5、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地進行的,是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覺察的。( )
三、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下列物體中,不是光源的是( )
⑴月亮 ⑵螢火蟲 ⑶夜光玩具
2、醫生帶額鏡給病人檢查耳朵,是巧妙地解決利用了( )解決了難題。
⑴光的直射 ⑵光的反射
3、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 )運動的。
⑴反沖力 ⑵重力 ⑶彈力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⑴運動物體重量一定時,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大。
⑵運動物體重量一定時,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制定實驗計劃:綠豆種子發芽必須有陽光嗎?
研究的題目:
我的推測:
實驗方法:
實驗器材:
實驗組和對照組要控制不同的條件:
實驗組和對照組要保持相同不變的條件: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
五、 從下列動植物中進行選擇,組成三條不同的食物鏈。
狗尾草 麥苗 高粱 蜘蛛 蟾蜍 麻雀 瓢蟲
田鼠 狐貍 貓頭鷹 小草 落葉 兔 蛇 蝗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問答:
1、動、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舉例說明動、植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動植物各舉兩例)
2、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寫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