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你就是識別中藥的高手
鑒別中藥即鑒定中藥品種的真偽優劣,以保證中藥的質量。
一、來源鑒別 來源鑒別是應用植(動)物分類學知識,對中藥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正 、確的學名,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準確無誤。 中藥材大部分來源于植物,通過中藥材的植物形態的觀察( 也可借助于放大鏡和解剖鏡)結合核對植物標本(已鑒定出品種的標準樣品)及植物學文獻來確定中藥材的植物學名。 二、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是通過對藥材的外形、大小、表面、顏色、質地、斷面以及氣味等 進行綜合觀察,判斷藥材的真偽。傳統的鑒別方法主要是應用性狀鑒別的方 法。長期以來老藥工、老藥農在實踐中總結、積累了很多鑒別中藥材外觀的寶 貴經驗,至今還在沿用。傳統的經驗鑒別方法簡便易行,形象生動,重點突出, 切合實際。為杜絕假藥擾亂藥品市場做了很大貢獻。 傳統經驗鑒別主要有以下手段: 1.眼看 眼看就是用人體的光學感受器———眼,看藥材的形狀、大小、表面、顏色斷面等,從而判定藥材真偽優劣等的方法。 形狀:每種中藥材的外形一般是固定的,如圓柱形、紡綞形等。如貝母中爐貝母為圓錐形,平貝母為扁球形;真天麻為長橢圓形,偽天麻為圓錐形;防風的根莖像“蚯蚓頭”,海馬的外形為“馬頭,蛇身”,應注意掌握特點,識別外形,干品可用水泡,使之發開,攤平觀察。 大小:中藥材的大小,如長短、粗細、厚薄等均有一定規格,如果不符合規格,可認真辨別;測時應以量多的樣品為準,如枸杞有大有小,黨參有長有短,粗細不均。 表面:中藥材的表面各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光滑度、根痕、皮孔、粗糙度,以及鱗片、毛等,這是識別藥材真假的標準之一。如真天麻表面有潛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輪橫對紋,偽品馬鈴薯和紫茉莉根則無。 顏色:中藥材的顏色通常是固定的,色澤變化一般不大。如紅花為紅色,青黛為深藍,紫草為紫色,黃連為黃色等,如果色澤發生變化,可能是偽劣藥材或是質量不好的藥材,不可選用。 斷面:在鑒別皮、木、藤、枝及根莖藥材時,可用折斷后觀察斷面的方法。如厚樸、秦皮、沉香、蘇木等,看其斷面有無粉性,響聲如何,色澤、質地、纖維度,從此予以區別。 用刀橫切平面,可看斷面的木心,皮木之間的比例,有無油性等。如黃花,斷面有菊花心,防已有車輪紋等。 2.手摸 手摸即用手的感覺去感受藥材的軟硬、堅韌、疏松、粘性或粉性等質地特征。如松泡、粉性、柴性等。如通草松泡,山藥顯粉性等,應注意識別。 3.鼻聞 即用鼻子聞某些藥材有特殊的香氣和臭氣,這是因為藥材中含有揮發性物質的原因。有的藥材可揉碎再聞;或用開水燙一下再聞,有的需點燃一下聞煙的香氣。這些藥材的特殊氣味,常常成為藥材鑒別的主要依據之一。如沉香、乳香、樟木、山藥等均有特殊香氣,但又有不同之處,可幫助識別。 4.口嘗 口嘗可以從藥材的味道識別其真假偽劣。通過味覺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味道,來分辨區別。如烏梅、木瓜、山楂以味發酸為好;黃連、黃柏等越苦、越好,黨參、甘草、枸杞以味甜為好。 口嘗時,要注意具有強烈刺激性和有毒的藥材,嘗時應取少許,嘗后可立即吐出漱口,并嚼點甘草,以免中毒。 5.水試 水試就是利用某些藥材在水中的各種變化作為鑒別依據,來識別藥材的真偽。如紅花用水泡后,水變金黃色而花不褪色;蘇木投入熱水中呈淡紅色等,這是因為藥材中含有的化學成分所致。 6.火試 一些中藥材含有樹脂類,用火燒之后可產生特殊的氣味、色澤、煙霧,發出響聲等現象,由此可以識別真假偽劣。 如麝香在火試時,有崩跳而起泡現象;沉香燃后邊緣起油泡而香氣濃烈,偽品則無此現象等。 三、顯微鑒別 顯微鑒別是借助光學顯微鏡來觀察中藥的組織結構、細胞形狀以及細胞內含物的特征來鑒別中藥的真偽。 四、理化鑒別 理化鑒別是通過化學分析或儀器分析的方法利用中藥的某些特定的化學 性質來進行的鑒定方法。 對中藥進行真偽鑒別,一般要根據所鑒別的對象確定具體的鑒別方法,大 多數情況需要綜合這幾種手段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五、中藥炮制品的質量與優劣識別方法 中藥炮制品的質量與優劣識別有以下幾個要點。 (1)凈度檢查 中藥炮制品中應無泥砂、蟲屎、非藥用部位或其他異物 (2)蟲蛀、發霉、腐爛檢查 中藥炮制品不應有蟲蛀品、發霉品、腐爛品。 (3)氣味檢查 中藥炮制品的氣味與臨床療效有密切關系,如酒炙品應有酒香味,醋炙品應有醋香味,炒焦品應具焦香氣味等。各種炮制品均具有特定的氣味,氣味變淡薄或消失者,不能久貯或再用。 (4)色澤檢查 各種炮制品均具有固有的色澤。若炮制品受熱、受潮、見光或存放時間太長,均能破壞原有色澤,外觀改變,這也是炮制品內在質量變化的標志;應根據情況及時使用或進行處理。 (5)含水量檢查 一般動、植物藥材的炮制品,其含水量在8%--12%。控制含水量,可防其發霉變質,又可確保處方用量的準確性。 (6)中藥飲片類型及規格檢查 中藥飲片的類型很多,主要有片、絲、段、節、塊等;藥材的質地、形態及炮制加工等的要求不同,其規格標準又不一樣,現分以下幾種情況介紹: 1.質地堅硬、致密的藥材切制的飲片類型及規格:如質地堅硬致密的木通、白芍、烏藥等應切制成片型片,其厚應是1--2MM,不屬于此片型及規格應視為不符合要求。 2.質地松泡、粉性大的藥材切制的飲片類型及規格:如山藥、茯苓、甘草、沙參等,應切制成片型片,其片厚應在2--4MM,不屬于此片型及規格應視為不符合要求。 3.體形細長、質地松泡的藥材切制的飲片類型及規格:如白茅根、荊芥、麻黃、益母草等應切制成節、段型飲片,節、段長應為10--15MM,不屬此片型及規格者,應視為不符合要求。 4.皮類及寬大的葉類藥材切制的飲片類型及規格:如陳皮、黃柏、荷葉、枇杷葉等,應切制成絲片,寬2--3MM的細絲片或寬5--10MM的寬絲片。凡不屬此片型及規格者均屬不符合要求。 (7)中藥炒制品的識別 中藥經炒制后發生了形態、顏色、氣味變化;根據藥物、臨床要求的不同及火候標準要求的不同,藥物經炒制后可從以下諸方面去識別其優劣: 1.小種子(小果實)類藥物多采用清炒、炒黃法炮制:如白芥子、蘇子、萊菔子、葶藶子等,經炒制后,其色變黃或加深,具香氣味,形體鼓起或炸裂有聲。 2.種仁類藥物經炒制的識別:如蓮子、薏苡仁、芡實等。蓮子肉炒后表面色澤加深,內面深黃色,表面略有焦斑且具香氣。薏苡仁炒后呈黃色,不炸裂,具香氣,略帶焦斑。 3.藥物炒焦的識別:藥物炒焦主要觀察藥物表面的顏色,是否焦褐色或焦黃色,有無焦香氣味。如山楂炒焦后,外面呈焦褐色,內面為焦黃色;麥芽炒焦,谷芽炒焦,神曲炒焦,均看是否呈焦黃色,具不具焦香氣味來判斷。 4.土炒藥物的識別:藥物用土炒后,其表面掛滿一層細土粉,呈土色,并透出土香氣味。如白術、山藥經土炒后即如此。 (8)中藥炭藥的識別 中藥炭藥主要用于止血,制炭藥炭一是炒炭,二是煅炭。 1.炒制的炭藥:一般為外焦黑、內焦黃或黑褐色,其味為微苦澀、苦酸。如草類的荊芥炭,外為黑褐色,味澀,香氣減弱。葉類的側柏炭,外為焦褐色,內為焦黃色,具光澤,有焦香氣,味苦澀。根類的地榆炭,外為焦黑色,內為焦褐色,味苦澀。皮類的牡丹皮炭,呈黑褐色,味澀。 2.煅制的炭藥:煅制炭一般具三個特點:色黑具光澤,質輕松易碎,氣味較 炒炭濃厚;如煅制的燈心炭,呈黑褐色,具光澤,質輕易碎。血余炭呈烏黑色而光亮,質輕松呈蜂窩狀,捻之易碎,具臭氣味苦。再如荷葉炭呈焦褐色,苦澀, 一般味更濃。 (9)炙制中藥的識別 炙制是指藥物加入定量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部的炮制方法。根據輔料的不同,其識別要點如下: 1.酒炙藥物的識別:藥物經酒炙制后,一般顏色較生藥加深,且具酒香氣,如酒炙黃連、酒炙大黃、酒炙當歸等均如此。 2.醋炙藥物的識別:藥物經醋炙制后,一般顏色加深且具醋氣,如醋炙延胡索、醋制香附、醋柴胡等均如此。 3.鹽炙藥物的識別:藥物經鹽水炙制后,顏色稍加深,偶有焦斑,略具咸味。如鹽炙知母,其色加深呈老黃色,偶見焦斑,味微咸;鹽炙車前子,色加深呈黑褐色,味微咸;鹽炙杜仲,色為焦黑色,膠絲減少易斷,略有咸味。 4.蜜炙藥物的識別:藥物經蜜炙制后,顏色加深,略帶粘性,味轉甜,而具 蜜香氣。如蜜炙甘草,色加深呈老黃色( 又稱金黃色),稍具粘性,味甜具香 氣;蜜炙黃芪,色呈深黃色,略具粘性,味甜;蜜炙枇杷葉,色為棕黃色,略具粘 性,味甜,具蜜香氣。 (10)蒸制中藥的識別 藥物經蒸制后,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應根據藥物與加工變化程度的不同來識別炮制品是否符合要求。如黃芩經蒸制后,利于加工成飲片供調配 制劑使用。為確定處理是否恰當,可取少許飲片放入冷水中浸泡。若冷水變成綠色,說明黃芩甙水解,飲片不符合要求。又如蒸制熟地黃,熟地黃的標準是烏黑色而具光澤(亮),質地應滋潤柔軟,味甘甜而氣香,不符此標準,則視為不合格。蒸制黃精,應是外表黑色,內為深褐色,質地柔軟而味微甜。若口嘗麻舌,服用刺激咽喉者為不合格。 (11)煮制中藥的識別 中藥運用煮制加工處理,主要為降低毒副作用,改變藥物性能,以利內服。如川烏、草烏,白附子之類,毒性劇烈,生藥只外用,不供內服,故采取煮制;如煮制川烏,是為使毒劇成分的烏頭堿,在長時期加水加熱處理過程中水解成毒性很微小(弱)的烏頭胺而達到解毒;判斷是否達到炮制標準,觀其色,應外為黑褐色,內為灰黑色,味淡而不麻舌。識別草烏的炮制標準與方法,基本同川烏,包外黑而內黃黑色,味淡而不麻舌。 (12)水飛藥物的識別 藥物采用水飛,是為了利于外用與內服;藥物經水飛法處理后,是否符合水飛的質量標準,可用手捻、口嘗、溶解方法加以確定。如水飛的朱砂、雄黃 滑石粉、爐甘石粉等,手捻有細膩感,口嘗對舌無粗糙物的刺激感,加水溶解,攪拌成懸浮液,放置久久不下沉澄清者為合格。 六、口嘗法鑒別部分藥材的真假 (1)紅茜草:將較粗的根折斷,對口吸之有明顯的透氣感為真品;如無透氣感,為偽品,或是蓬子菜根。 (2)人參:口嘗有香氣,味微苦而回甜,系人參正品;口嘗無人參味而有麻舌感,系偽品商陸;口嘗有明顯的豆腥氣系偽品野豇豆根。無人參氣味,而且麻舌系偽品紫茉莉根;口嘗有胡蘿卜氣味,為偽品胡蘿卜,無人參氣味,嚼之有粘滑感系偽品櫨蘭根,口嘗麻舌,不具有人參氣味,為偽品華山參。 (3)川貝母:正品口嘗用牙咬試質較疏松,味微苦,咬之軟硬,其味比川貝苦,系混淆品奉節貝母;口嘗苦味濃,有的微咸,為混淆品車貝母,牙咬之質堅硬,味淡,系偽品一輪貝母;牙咬質硬,口嘗味苦而麻,有毒,系偽品山慈菇。 (4)當歸:口嘗氣清香而濃郁,味甜微帶苦辛;如果口嘗有當歸之香氣,但較淡弱,味微甜而麻舌,系偽品歐當歸;氣味極淡弱,系偽品甘肅偽當歸。 (5)射干:口嘗味苦辛,具有射干之特有氣味;栽培品苦辛味淡弱,其為正品;口嘗氣微弱,味甘略苦,系偽品白射干,蝴蝶花的根莖。 (6)黨參:口嘗味甜,有黨參香氣,嚼之無渣者為正品,而嚼之松泡甜味淡,嚼之質硬味微甜,系混淆的甘孜黨參;嚼之質軟、味甜,具有胡蘿卜氣味,不可藥用,系偽品迷果芹。 (7)紫菀:口嘗氣微味甜為正品,如有特殊香氣味辛辣,系混淆品馬蹄紫菀。 (8)防風:口嘗有甘味,嗅之有敗油氣味為正品,無防風之敗油氣味,微甘,為偽品雅蔥。 (9)天麻:口嘗嚼之有特異的香氣久留于口內,味甘,無任何藥材的氣味與其相似為正品,氣微、味淡,有麻舌刺激感,系偽品紫茉莉根;氣微、味淡,系偽品大麗菊根或馬鈴薯;味淡,口嘗有粘性感,系偽品蕉芋;氣微,有麻舌感,系偽品商陸的根。 (10)銀柴胡:氣微,口嘗味甜為正品;氣微,口嘗味麻舌,唾液起泡沫,系混淆品絲石竹。 (11)山奈:香氣特異,口嘗辛辣,為正品;氣香,味辛辣而苦,系有毒的偽云南山奈。 (12)橘梗:口嘗味微甜而后微苦為正品;口嘗麻舌,唾液起泡沫,系偽品絲石竹; (13)黃芪:口嘗嚼之味甜,有豆腥氣,纖維較少,為正品;如有特異香氣,系偽品苦馬豆根;有香五加皮香氣感,系偽品草木樨根;味淡,無豆腥氣,系偽品圓葉錦葵根;嚼之纖維性強,無黃花之甜味,系偽品錦雞兒根;嚼之發柴,無味為棉花根。 (14)大黃:口嘗氣清香,味苦而微澀,為正品,如氣濁,口嘗有惡心不適感,為山大黃。 (15)山豆根:氣微,口嘗味極苦,為正品;如有特異香氣,系偽品尋骨風 根。 (16)川牛膝:氣微,口嘗味甜為正品;氣微,味苦而麻,為苦麻牛膝。 (17)巴戟天:氣微,口嘗味甜微澀為正品;嚼之松泡,味淡系偽品羊角膝;嚼之堅硬,味淡系偽品虎刺。 (18)麥冬:氣清香,嚼之發粘,味甜微苦有木心,肥大者質佳,為上等正品;而嚼之質硬,味淡,不粘,無麥冬之香氣,系偽品淡竹葉根。 (19)三七:氣微,味微苦而后甜為正品;有明顯的姜香氣,味微苦而辛,系用莪術偽制。 (20)高麗參:有較淡的特異香氣,味甜微苦為正品;不具有高麗參的特有香氣,且參味比高麗參淡,系用紅參仿制;不具高麗參的氣味,口嘗有麻舌感,系商陸根蒸后壓制而成。 (21)砂仁:氣芳香而濃烈,有樟腦氣,味辛涼,微苦為正品;有不同于砂仁的芳香氣,無樟腦氣,辛涼感淡弱且澀,系偽品建砂仁;口嘗味淡,不具備砂仁的香氣,系偽品海南土砂仁;不具砂仁氣味,系偽品貴州土砂仁。 (22)烏梅:口嘗皮肉較軟,味極酸,有特異的煙熏味為正品;咬之皮落而硬,味酸澀,不具烏梅之氣味,系偽品山李子;咬之皮落而硬,酸味極淡,無煙熏味,系偽品山桃;咬之皮薄而硬,酸味較淡,無煙熏味,系偽品山杏。 (23)石蓮子:口嘗子葉味甜為正品;子葉發苦,系偽品苦石蓮子。 (24)小茴香:香氣濃,嘗之味甜為正品;微香,味淡,系混淆品蒔羅子。 (25)大茴香:香氣濃郁,嘗之味甜為正品;具特異的芳香氣,久嘗麻舌,系偽品莽草。 (26)枸杞:氣微,味甜微酸,肉厚種籽少為正品;氣微,甜味淡而苦澀,為大枸杞,質量差,不多用。 (27)西洋參:有洋參特有的芳香氣,味微甘,苦,洋參味濃為正品;微有白芷香氣,味微辛,系用小白芷仿制。 (28)國產西洋參:香氣微,口嘗洋參味淡弱為正品;氣香,但與參的味道不同,口嘗味苦,系用白人參仿制。 (29)肉桂:氣香,嘗之味甜,辣,無渣為正品;有樟腦氣味,嚼之渣多,味不甜而微辛,系香料桂皮,不可人藥。 (30)沉香:氣芳香,味苦,木纖維少,樹脂多為正品;氣微、味淡,嚼之為木纖維,為沉香白木。 (31)厚樸:氣芳香,味辛,味苦為正品;不具厚樸的芳香氣,有的氣腥,有的具姜香氣,有的只苦不辛,為假貨。 (32)檀香:氣清香,微有辛辣感為正品;不具清香氣,味淡,系偽品或邊材。 (33)牛黃: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有芳香清涼感,味苦而后甜的為正品;取一小塊置舌尖上,溶化之后有粘糊感,無牛黃之清香氣,味苦而不甜,系偽品。 (34)麝香:牙咬嘗之香氣濃烈且迅速穿入牙縫,將香仁舐至舌尖即慢慢溶化,無殘渣,無臊味,微苦,微辣為正品;香氣淡,香仁在舌尖部分不溶化并有粘糊感,為偽品。 (35)熊膽:取熊膽少許置舌尖上,味極苦而有串喉感,味雖苦而回甜,溶化快,嚼之不粘牙為正品;氣微腥,無清涼串喉感,味苦,系偽品。 (36)燕窩:口嚼感到爽口,且有鯛魚味為正品;嚼時口感有皮肚味,為偽品。 (37)茯苓:氣微,咬之較硬,有粘牙感為正品;微有面粉氣,咬之即松碎,無粘牙感,系用淀粉偽制品。 (38)佛手片:氣香,味微甜而微苦為正品;氣微,味甜,系偽品。 (39)厚樸花:氣香,口嘗有厚樸之氣味,為正品;氣微,不具厚樸之氣味,嚼之有木渣感,為偽品。 七、水試法鑒別部分藥材的真假 (1)天仙子:水濕不變形,為正品;遇水迅速膨脹,粘性大似蛙卵,干后粘連成塊狀,堅硬為偽品。 (2)沉香:置水中沉水者質量好,半沉者尚可;漂浮者質次或不可人藥;水洗色澤即無,為白木染色,為假品,不可人藥。 (3)麝香:放水中,長時不溶為真品,放水中短時即溶且渾濁,為摻假偽麝香。 (4)蛤蟆油:水浸泡后膨脹呈絮狀,30度常溫下存放48小時即腐敗變味,為正品;水泡膨脹呈螺旋形雞腸狀,30度常溫下存放?2小時不腐敗變質,為偽品。 (5)青黛:將少許青黛放入水中浮水者少為質量好,下沉者含有雜質;而下沉者人藥不佳。 (6)熊膽:取一小粒,放人盛滿清水的杯中,可見杯中熊膽盤旋下沉,并溶成一條黃線;靜放24小時觀察,如全部溶解放出黃色色素分布在杯底為真品;靜置24小時,全部被染成黃色,或有不溶絮狀物為偽品。 (7)牛黃:取牛黃一小塊,放燒杯清水中不溶解、不脫色,不染水,不渾濁為真品;置水中迅速溶解、破碎、染水、渾濁,系偽品牛黃。 (8)犀角:開水燙浸有角質的清香氣為真品;開水燙浸有角質臭氣,系水牛角。 (9)廣角:開水浸燙有角質腥氣為正品;開水浸燙臭氣尤甚,系黃牛角。 (10)高麗參:浸泡不碎為真品;浸泡參體即松散成塊及碎渣為壓制而成的偽品。 (11)西紅花:水浸后觀察呈喇叭狀為真品;水浸后搓成糊狀為淀粉偽制品,水浸后不呈喇叭狀而呈條狀或絲狀,為黃花果偽制品。 (12)蘇木:加水煮沸,水染色成淡紅棕色,取出蘇木仍為黃紅色為真品;加水煮沸,水染成粉紅色,取出木材已脫色,為用別的木材染成的偽品。 (13)蒲黃:置水中浮于水面為真品;置于水面迅速下沉,為加入滑石粉、 玉米面、泥沙等雜質的偽劣品。 (14)秦皮:將少許放人杯中,用開水浸燙后,取液體對光觀察,有碧藍色熒光為真品;置開水中浸燙,對光觀察液體無碧藍色熒光,為別的樹皮偽品。 (15)金錢蛇:用水浸軟之后,觀察蛇頭與蛇尾齊全,連為一體為真品;浸軟之后,如蛇頭可拔出,蛇尾粗短,為偽品。 (16)菟絲子:開水浸泡有粘性為真品;水洗有泥沙,系用沙粒滾粘細土而 成,為偽品。 (17)蟾酥:沾水迅速泛出乳白色液狀物,為真品;沾水后泛出乳白色液狀物,液狀物泛出慢而少,為假貨。 八、火試法鑒別部分藥材的真假 (1)海金沙:點燃即發出輕微的爆鳴聲及明亮的火焰為真品;點燃后殘留物多,為加入的細沙土,為偽品。 (2)血竭:燃燒時有嗆鼻氣味,取少許粉末放白紙上,用火從底部烤之,即溶化成血紅色透明體,為正品;烤后為淡紅色或磚紅色,為摻假品;烤后對光照視邊沿有油痕,燃時冒黑煙有松香氣,為松香和染料偽制而成,不得人藥。 (3)沉香:點燃時,邊沿處有多量的油質滲出,呈泡狀,香氣濃郁,為真品;燃時無油滲出,朽木氣嗆鼻,為低劣品,不可入藥;燃時有污油氣,為污油浸過的白木;燃時冒黑煙有油滲出,微有香氣,但與沉香之香不同,為越南進口的偽沉香;燃時冒黑煙有油性,香氣為降香,實為降香的邊材制成,不可入藥。 (4)麝香:將少許置錫箔紙上,用火由底部烤之,有崩裂跳動現象;后起泡溶化膨脹似珠,香氣濃郁,無火焰或火星出現,為純品;而放錫箔紙上,只有火星或火焰出現,蹦跳不明顯,起泡少的,為摻假偽品。 (5)珍珠:將珍珠置熾熱的坩堝中,少時即發出爆裂聲響’ 破碎后同心層紋明顯,為真品;燒時可發出爆裂聲,即便破碎也無層紋;燒時有燒焦的塑料氣味,為塑料制作的偽珍珠。 (6)青黛:將青黛置熾熱的坩堝中,有紫紅色的煙霧,燃盡殘渣少,為上品;燃時煙霧少,燃盡殘渣多為偽品;如無紅色煙霧,為假貨。 (7)五不留:在坩堝內炒之爆白花為正品;如不爆白花為四籽豌豆。 (8)檀香:燃試有香氣,香氣留存長為正品;燃時無芳香氣,煙嗆鼻,為邊材或假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