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對仗、黏(粘)和對、拗救
黏,從黍,占聲,字亦作粘?!墩f文》;黏,合也?!渡n頡篇》;則無黏滯之音矣?!抖Y記·樂記》。黏就是粘的意思。
律詩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一、律詩的對仗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組成四聯依次為首聯、頸聯、腹聯、尾聯。中間兩聯的上下句要對仗。對仗按要求平仄聲相對、詞性詞意相對、語法句式相對。對仗有兩忌:一是“合掌”,即一聯中上下句以同義詞相對,以致兩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兩聯對仗方式雷同。兩聯的句式應有所變化,以免重復呆板。對仗以天然、工整、流暢為佳。
律詩分為兩種,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通常所講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詩,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長律。顧名思義,律詩和絕句一樣是格律化的詩體,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除了開頭和末尾兩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兩兩對仗,同時也不得押錯韻,哪怕是長達數百句,也要遵循這個規定。
二、黏(粘)和對
詩的一、三、五、七等奇數句稱為上(出)句,反之,偶數句為下(對)句。上句與下句平仄相反,稱之為“對”,錯了就是“失對”。兩句為一聯,后聯上句與前聯的下句平仄相同,稱之為“黏”錯了就是“失黏”。
以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 仄 平 平仄仄平——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相反(前四字),兩句為一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上句和上聯的下句平仄基本相同。(前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和上句平仄相反。
三、拗救和變格
詩詞格律嚴中有活,可以有拗救和變格等。近體詩中,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就是每句七言詩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五言一三字),二四六字必須嚴格遵守(五言二四字)。但對于(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兩種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必須要用平聲。否則即拗,也就是“孤平”,此乃詩家大忌。如果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用平聲字補償。稱為“孤平拗救”。
四、絕句的寫作和章法
前人對絕句寫作有許多精辟見解,絕句之法,貴語淺情深,意不深則薄,語不淺則晦。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絕而意未絕。
絕句的章法是起、承、轉、結。一般首句起,二句承、三句轉、四句結。一、二句固然重要,但總是鋪墊,最關鍵在于三句的轉,要轉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方為妙。第四句便順水推舟,意境全出。
五、律詩的寫作和章法
律詩和絕句的章法大致相同,也是起、承、轉、結,但它是以聯為單位,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結。但律詩最關鍵處,是中間兩聯的對仗以及兩聯的關系和變化。此處往往是全詩的精彩處。由于律詩的字數較絕句為多,在表達方式上可以更嚴謹和從容不迫。
六、格律詩的句法
五言的句法一般是2-3式,字分為上2下3,在前2里又可1-1,下3可分為2-1或
1-2。七言的句法一般是4-3式,字分為上4下3,在前4里又可3-1或2-2,下3可分為2-1或1-2。也有2-5或5-2,甚至也有1-3-3的句式。在寫作時可靈活掌握。
近體詩在語法結構上有兩個特點,可以有省略和倒裝,這在散文中是不允許的。
七、格律詩的字法
格律詩有章法、句法、字法之說。字法,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煉字,詩詞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中心詞“謂詞”,把這個字煉好了,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正所謂“一字千金”。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這個字。
(“推敲”典故:《劉公嘉話》云: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著“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之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選自《詩話總龜》)
唐朝詩人賈島擅長寫五言律詩,他寫作時非常投入,很注意詞句的錘煉。有一天,他騎驢走路時,忽然想起兩句詩來: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他先是想用“推”字,改成“敲”字后,覺得“推”字也不錯。就這樣,賈島在驢背上用手做著推和敲的動作,一時拿不準主意。
這時,正巧京都長官韓愈出門,賈島只顧沉思,不覺走進了韓愈的儀仗隊里,糊里糊涂地被拉到韓愈面前。韓愈問怎么回事,賈島就把想起詩句,又決定不下來用哪個字的事說了一遍。韓愈是個大文豪,聽賈島說完,也沉思起來。過了好一會兒,韓愈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字好。”于是兩人并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以后人們就用“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復思考。)
(來源:蘆溪教育科研網 | http://www./Blog.asp?BlogUserName=%CB%AE%D2%F7%C1%FA&menu=ShowBlog&BlogID=5741 | WWW.LXJY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