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熏洗治療類風濕
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病。它可侵犯心臟、關節、皮膚、漿膜、血管、腦、肺、腎及虹膜睫狀體等組織器官,而以心臟和關節損害最為顯著。風濕病具有反復發作的傾向,它所造成的關節損害,雖不會威脅生命,卻給人們的機體帶來較大的病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人類健康的大敵,古今中外,眾多醫藥界人士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它們作為世界范圍內的疑難疾病至今仍困擾著醫藥界和眾多患者,由于它對關節極大的破壞性以及極高的致殘率使大家畏之若虎,談之色變。
臨床表現:
1、 關節炎表現:
(1) 晨僵:晨僵是指早晨或睡醒之后出現關節發緊,僵硬,活動不靈或受限。晨僵是所有患者的重要癥狀,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也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
(2) 關節腫脹與疼痛:關節疼痛也是所有類風濕患者的癥狀。關節疼痛程度與關節腫脹輕重相關,腫脹越明顯,疼痛越重。
(3) 受累關節:各關節受累的頻率從高至低依次為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肘、肩、踝、髖關節等。
(4) 游走性與對稱性:早期關節的游走性比較明顯,關節炎的游走經常是對稱的。
(5) 活動受限:早期多數病人因疼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限制。晚期主要由于關節破壞,關節囊攣縮,關節粘連,骨性融合及畸形病變。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嚴重者可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臥床不起。
(6) 關節畸形或強直:由于炎癥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及關節囊破壞,關節呈現某種特殊的變形,如鵝頸畸形、扣眼畸形等。 2、 關節外表現
(1) 類風濕皮下結節:此病約有20%左右有皮下結節。多見于類風濕高度活動期。
(2) 類風濕血管炎:可累及血管、皮膚、肌肉、心臟、神經等組織,是關節外損害的基礎。
(3) 心肺損害:類風濕可累及心包、心肌和心內膜,其中心包炎較常見。
(4) 神經系統表現:輕者感覺異常或遲鈍,觸覺減退。重者導致活動障礙。
(5) 其他表現:眼損害、干燥綜合癥之表現、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減少,以及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表現。
本病的治療,目前尚無重大的突破,現介紹幾則熏洗方,能減輕臨床癥狀和有效的控制病情發展。
1)三枝熏洗方
藥物組成:樟樹枝、桑樹枝、柳樹枝、艾葉各120g。
功效:溫經通絡止痛。
主治:周身風濕痛。
用法:上藥加水100市斤,放入大鍋內煎煮10分鐘,備用。先預備大水缸1口,放在避風之密室。缸內放高、低小木凳各1條,將煎好的藥水連藥渣倒入缸內,患者赤身入缸,坐在高木凳上,腳踏低木凳。以厚布將患者頸部以下(頭露在外)和缸周圍覆蓋熏之。待周身汗出透時,須用干毛巾拭凈全身汗水,出缸上床避風蓋被靜臥。
(2)黃柏外洗方
藥物組成: 黃柏20g,苦參、浮萍、地膚子、蛇床子各10g。
功效:清熱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見關節腫痛。
用法:上藥加清水煮沸后,將藥液倒入盆內備用。用消毒毛巾蘸藥液擦洗患處,每次擦洗5 ~10分鐘,每日3次。
注意:在應用外洗方時,同時配用三藤通痹湯(忍冬藤、雞血藤、夜交藤、秦艽、牛膝各20g ,沒藥10g,桑寄生、黃芪、當歸、連翹各20g,生甘草10g),水煎內服,效果顯著。
(3)蠲痹沐方
藥物組成:生川烏15g,生草烏15g,生馬錢子10g,酒白芍20g,透骨草15g,細辛10g,莪術 15g,制乳沒15g,制南星12g,威靈仙15g,桑寄生15g,仙靈脾10g,皂角刺15g。功能: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蠲痹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用法:將上藥研細末裝入布袋內,用適量清水浸泡1小時,文火煎50分鐘,制成溶液。將患病部位浸泡在藥浴液中,要略加活動。然后再將藥渣袋趁熱外敷患處,每天治療1~2次。1 劑藥可使用2天,一般10天為1療程。
注意:臨床上可以此方為基本方隨癥加減。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加忍冬藤、絡石藤、生地、黃柏,并減少川、草烏之用量;關節酸痛、游走不定,加防風、羌活、獨活;痛有定處,疼痛劇烈,加大川、草烏用量,并加桂枝、海風藤;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加炒蒼術、川樸、 薟草、海桐皮;痹證歷時較久,反復發作,關節僵硬變形,加穿山甲、白花蛇等。
(4)淋渫烏頭散
藥物組成:烏頭(生用不去皮)30g,木鱉子(去殼)30g,白芥子30g,鱉甲30g,杏仁(生用)40 g。 功效:溫經散寒,化瘀通絡,祛痰止痛。
主治:一切頑痹及筋骨疼痛攣急。
用法:將上藥研為粗末,加水3000ml,煎數沸去渣,乘熱淋渫患處,冷后再加熱,復淋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