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貨幣的發展
一、日本貨幣的發展
1.日本貨幣的源流
日本的貨幣的源流是來自中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北部。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公元前221年青銅製)這也形成了中國貨幣的形狀。到漢朝統一中國時也繼續使用這種形狀的貨幣。漢武帝鑄造的[五銖錢]青銅製成為中國以后鑄錢的標準。[五銖錢]這種貨幣的形態在以后在東亞各地域廣泛的傳播開了。
2.日本貨幣的發展
在日本開始發行的貨幣
在中國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朝廷)積極的采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貨幣也是使用的唐朝的[開元通寶](621年)銅製,同時開始發行[和同開珎](日本奈良于708年銀鑄)當時的日本人對貨幣還不是很熟識。朝廷開始強制使用貨幣,把貨幣儲蓄與官位聯系起來這也起到了貨幣在日本流通的作用。
3.皇朝錢
[皇朝錢]意味著是由朝廷開始發行
元明天皇的和銅元年(708)鑄造了銀和銅兩種和同開璽,接著制造了皇朝十二錢,但是在京畿外流通不廣泛。由于銅供給不足,貨幣制造在10世紀中期就廢止了。
這樣 [皇朝錢]上的字體不工整且粗糙。通貨的價值和信用也開始急速下降。百姓都不在繼續使用。
到10世紀末時,朝廷勢力衰弱,[皇朝錢]也停止了鑄造。
皇朝十二錢(708~958年)銅製
名稱
|
天皇
|
鑄造年代
|
附圖
|
和同開珎
|
元明
|
708
|
|
萬年通寶
|
淳仁
|
760
|
|
神功開寶
|
稱德
|
765
|
|
隆平永寶
|
恒武
|
796
|
|
富壽神寶
|
嵯峨
|
818
|
|
承和昌寶
|
仁明
|
835
|
|
長年大寶
|
仁明
|
848
|
|
饒益神寶
|
清和
|
859
|
|
貞觀永寶
|
清和
|
870
|
|
寬平大寶
|
宇多
|
890
|
|
延喜通寶
|
醍醐
|
907
|
|
乾元大寶
|
村上
|
958
|
|
二、中國錢的使用
4.輸入錢幣的流通
政府發行的貨幣主要是從中國輸入的,也是日本的貨幣流通的主要外國貨幣
[皇朝錢]停止發現以后,到平安時代以后(12世紀左右),日本因為國內經濟的活躍貨幣的需求也開始提高。和中國朝鮮等國的貿易流入了很多種類的貨幣(主要是宋錢),稱之為[渡來錢]從那以后一直使用,這種狀態到江戶時代初期才結束。
永楽通寶
5.私鑄錢幣的流通
由豪族,商人私自鑄造流通的貨幣
室町時代中期以后(14-17世紀),明朝的貨幣大量流入。民間的私自鑄錢也開始多了起來。私鑄錢的鑄造方法很落后,和中國貨幣的質量相比品質很劣質。稱這種錢為(惡錢)。所以到15世紀以后,民間開始拒絕收取這種[惡錢],如此就出現了撰錢的現象。幕府和大名領主也進行規制,但是效果不大。
私鑄錢(惡錢)(12~17世紀)
(元豐通寶)
(永樂通寶)
(元豐通寶)中國錢(11~17世紀銅製)
(永樂通寶)
三、日本獨自幣制的成立
近世是統一貨幣制確立的時代。豐臣秀吉接受了天正大判(大形橢圓形金,銀幣),小判(小形金,銀),文祿通寶等,德川氏將其加以完備。到了明治,按照元錢厘的10進法形成了新的貨幣制度。
近世的貨幣,金,銀,錢的所謂三貨幣是幕府進定的貨幣。要注意的是三貨幣的兌換問題。金幣是用兩,分,朱的四進法計算的計數貨幣,錢幣也是按張算,所以一般沒什么大問題。但是銀幣除了一分,二朱,一朱銀等。交易時,還有稱重量的稱量貨幣。而且在以江戶為中心的關東地區,是以金為標準的價格計量法,相反在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卻是以銀為標準價格,所以三貨幣交換很麻煩。所以幕府規定了換算率。[住2]但是金,銀的行情經常變動,一般金一兩相當于銀六十匁左右。
三貨幣在諸藩都通用,但也有只在各藩的領地通用的紙幣,把它叫做藩札(藩鎮發行的紙幣)。因為不采用兌換制度,發行無序,所以領內的經濟反而多處于混亂狀態。
戰國時代武田氏還在甲斐(甲州)制造了品質優良的甲州金。在自己的領地通用發行。
6.戰國武將貨幣
戰國時代中期(16世紀左右)。因為需要購買火槍需要支付高額的貨幣資金的背景下。各個地方的大名大力的開采金銀。所以出現了很多金銀為主的貨幣。
武田氏領地內有著豐富的金礦。發行品質優良的長形的金幣。這種金幣稱之為[甲州金](16世紀金製)。[甲州金]的通用價值是以重量為基準而定。金幣的面額打刻在表面上。上圖的金幣可以看見上面書寫著[壹兩]
[甲州金]的換算是
[兩]=約15G
[分]=1/4兩
[朱]=1/4分
[朱中]=1/2朱
[糸目]=1/2朱中
[小糸目]=1/2糸目
[小糸目中]=1/2小糸目
其中使用的是4進法和2進法,里面的兩,分,朱的4進法,到江戶時代也沿襲這種貨幣制度。
7.豐臣秀吉金銀幣
天正大判是豐臣秀吉命令后藤四郎兵衛于天正16年(1588)用大判座制造的,天正大判(592年)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以后,支配全國的礦山,能收取大量的金銀。所以開始鑄造新的金銀貨幣。而徳川家康成為日本貨幣統一的先驅。
照片里的大判長約17厘米,寬10厘米,這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金幣。
8.徳川幕府的貨幣
江戶幕府發行的金幣有:大判,小判,二分金,一分金,二朱金,一朱金和其他七種天保五兩判。
徳川幕府制定了全國通用的貨幣制度,而且獨占了貨幣的發行權和統一了貨幣樣式。金幣小判面額一枚一兩定為基準。銀幣匁(=3.75g)作為秤量貨幣。錢(銅)幣的計算為一個一文。但是。各種貨幣互相兌換的時候卻很麻煩。
9.紙幣的發行
在中世紀商業發達的伊勢山田地方(現在三重縣伊勢市)流通了日本最早的紙幣
發行者是就職于伊勢神宮的地主豪商。是那里的自治組織發行,信用度比較高,所以在山田地區流通很廣。
私札發行的范圍也很廣,但主要是近畿地區的商人之間流通。
10.藩札的出現
藩札(江戶時代各藩發行的紙幣)
越前福井藩銀札
各藩為了解決貨幣流通不足和救濟財政而發行的紙幣。只在各藩內部通用。明治政府在命令廢止時,藩紙幣的發行達到了244個藩,14個縣,9個旗。其種類,除了金紙幣,銀紙幣,錢紙幣外,還有米紙幣,傘紙幣等等特殊紙幣。
福井藩的銀壹匁紙幣是把1730年(享保15年)發行的壹匁紙幣作為1752年的改印紙幣發行的。上部畫著大黑天,下部有日本的紙幣起源者濱口屋源左衛門的名字。名古屋藩的金紙幣是寬政年間(18世紀)發行的,上面印有“金壹兩分,米六斗也”。近江朽木藩的炭紙幣是1863(文久3年)發行的,上面有“炭貳斗也,代錢四拾八文”。
在1931年(昭和6年)政府禁止金輸出,紙幣的金貨幣兌換時代結束。
11.江戶時代的小判
徳川家康于慶長6年(1601)第一次鑄造金幣
關原之戰(1600)大勝的徳川家康,先后開設了金座銀座來鑄造貨幣。金幣里的小判和一分金的換算就是沿用甲州金的兩,分,朱的4進法
慶長小判
照片的小判表面的面額為[壹兩],是后藤莊三郎在光次的金座制造的,慶長至萬延年有十種左右。面上除了銅印外按照壹兩的文字和光次的極印。元祿小判成色低劣,面上有一“元”字樣。重量是4.76匁。
那之后元祿8年(1695)進行了第一次改鑄,以后到萬延元年(1860)一共改鑄過8回。
12.小判的鑄造
金座繪巻是描繪江戶金座鑄造小判的畫卷。
一同有6個鑄造場面。
延金場:先把金放入爐火中燒紅,等軟以后用大槌擊打,讓其形成細長的板狀。
分棹裁切場,分棹改場:把金板周圍的部分切掉,然后秤重
小判鑄造場:把金板切斷,然后放在爐火中燒軟,打造成小判的形狀。
槌目場,端打場:把小判放在鐵床上,用木槌敲打,然后成型。
色付場:先用砂打磨小判表面,然后涂上各種藥劑后放到爐火中燒。然后放進放有食鹽的桶中摩擦,用水洗浄后就可以露出金色的表面。
出來金改所:檢查小判的形狀和重量,除去形狀和重量不對的。對合格的小判烙上印記。江戶時代小判和一分金是在[金座]鑄造所鑄造的。
金座元祿時期(17世紀末)主要集中在江戶,京都,駿河等地,到元祿8年(1695)以后大部分都集中到江戶。現在日本銀行本店,就是江戶金座從江戶金座的遺跡上建成的。
另外,大判是由[大判座],銀幣是由[銀座](現在的東京銀座二丁目附近)鑄造的。
13.江戶時代的銀幣
銀幣
稱量貨幣的中心是丁銀,豆板銀,但是從江戶后期開始又造了五匁銀,一分銀,二朱銀,一朱銀的計數貨幣。
(1)丁銀
寶永四寶丁銀
銀是在銀座制造的,負責人是大黑常是。丁銀,慶長至安政有11種,重量30至40匁左右,表面上刻有“寶”字和大黑常是的像。寶永永字丁銀中央刻著“永”字。
(2)豆板銀
也叫小玉銀,小粒,是五匁左右重的貨幣。表面刻著大黑常是像,用丁銀和金屬造成的。
14.江戶時代金銀貨幣的流通
天保小判五十兩包
包金銀是指,用和紙把一定量的金幣,銀幣密封起來。這個一般是交易時使用。
15.江戶時代的錢幣
錢幣
錢幣在各地的錢座制造,江戶初期又制造了慶長通寶和元和通寶。1636年以后,制造了寬永通寶。
(1)寬永通寶
銅一文錢是最普遍的,但寬永以后沒換名稱,又制造了數百種同類貨幣。背面有表示鑄造地的“仙”“佐”。除銅一文錢以外,還有黃銅,精鐵的四文錢,鐵的一文錢
(2)天保通寶
仁孝天皇天保6年(1835年),在江戶淺草橋場村金座鑄造。橢圓形,輪廓內孔與普通錢相同,幣面天保通寶四字直書,背孔上有當百二字,孔下鑄金工花押。有四文通用的文久天寶,也有十文通用的寶永通保。但在1835(天寶6年)制造了一百文通用的天保通寶。開始是一兩40枚,不久降到60枚,100枚。到明治時只有8厘的價值。
16.江戶時代的大判
慶長大判
是后藤四郎兵衛用大判座制造的,才慶長大判到萬延大判五種。在帶著錘眼的表面,寫上水墨字樣“拾兩后藤”和花押。因為大判是贈答和禮儀上用的,所以畫著水墨畫。所謂十兩是重量有十兩,也就是四十四匁左右,而不是價格,但是實際是只有七到八兩左右
17.江戶時代的大判
從左開始是慶長、元祿、寶永、享保、元文、萬延等各種小判
是后藤莊三郎在光次的金座制造的,慶長至萬延年有十種左右。面上除了銅印外按照壹兩的文字和光次的極印。元祿小判成色低劣,面上有一“元”字樣。重量是4.76匁。
貨幣換算率(1609年)
金一兩=四分 一分=四朱 銀一貫=一千匁 錢一貫=一千文
金一兩=銀五十匁=錢四貫文(之后一兩=銀六十匁)
18.「円」的誕生
明治4年(1871)明治政府公布[新貨條例],第一次采用「円」
明治政府積極學習歐洲各國的近代國家建設文明等。對徳川幕府時代復雜的貨幣制度著手進行改革。制定出[新貨條例]使用円,錢,厘的10進法金幣成為主要貨幣,可以無限制通用,而銀幣和銅幣變成輔助貨幣。金銀貨的形狀采用近代歐洲的制作方法打造成圓形。
二十元金幣
但是,在太平洋周遍的國家發行專門的銀幣來進行貿易,所以之后,明治11年(1878)把銀幣做為主要貨幣來流通。
日本的貨幣制度在之前的以金為主要貨幣的,從此改為以金銀為主要貨幣。
貿易用一円銀幣
19.明治初期的紙幣
明治政府回收以前的舊氏紙幣,開始發行用歐洲式的印刷紙幣。
日本制造歐洲式的紙幣還缺乏經驗,所以開始幾乎都是依賴外國印刷紙幣。明治時期第一種紙幣為「明治通寶」但是紙幣的圖案,面值等等都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定。所以出現許多假幣。
明治通寶
作者: 崇侯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