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十大歷史人物
賽典赤·贍思丁 賽典赤·贍思丁(1210—1279),一名烏馬兒,中亞別庵伯爾之后。賽典赤為部族貴族首領。 云南的第一個“省長”,三市街口的“忠愛”坊,使人至今懷念這位“上忠于君,下愛于民”的好官。 元至元十一年(1274)拜云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在滇期間,興建孔廟,創明倫堂,購經史,立學田,教民禮義。興農事、建屯田、倡水利。團結協調境內各民族、各部族,“諸夷聞風翕然款附”,社會日益安定。安撫交趾,約為兄弟,交趾王親臨云南謝罪,愿永為藩臣。赦免囚犯,深受民眾愛戴。在滇六年,善政甚多。 至元十三年(1276),賽典赤把省會從大理遷到昆明,從此昆明一直作為云南省會。治理初步成功,制定合理賦稅,促進生產發展。賽典赤輕徭薄賦,并規定賦稅可以根據各地便利,以牛、馬、銀錢等交納。利用無主荒地建立民田,盡量改變原始混亂的局面。 賽典赤治理昆明,以興修水利為重點。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設壩閘以節水分洪。現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華壩水庫之壩,就肇始于賽典赤。在滇池下游,清除出水口的淤泥、砂石后,整治河道險阻,使滇池水可順暢流入金沙江,城市“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歷時三年的宏大工程完工后,滇池周邊地區一片富饒景象,史籍上說是到了牛馬成群、狗也吃肉、魚蝦之多可拿來肥田的地步。 賽典赤去世時,昆明城鄉老少痛哭連日,各族群眾三萬余人自發為其送葬守靈。如今屹立在昆明市中心三市街口的“忠愛”坊,就是昆明人為紀念賽典赤而建的。
鄭和 鄭和(1371—1435),世界航海事業的偉大先驅,偉大的外交家、和平使者。 生于云南昆明晉寧縣,是明朝初年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奇跡。他航海持續時間之長,航海路程之遠,活動范圍之大,航海技術之先進都是人類航海史上空前的。鄭和的航海事業開啟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大幕,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蘭茂 蘭茂(1397—1476),字挺秀,號止庵,別號和光道人,嵩明人。明洪武布衣。少年時受過系統的經史教育,旁及諸子百家。隱居不仕,以著述自娛,人稱“小圣”。著有《玄壺集》、《鑒例折衷》、《經史余論》、《韻略易通》、《止庵吟稿》、《安邊策條》、《聲律發蒙》、《醫門挈要》、《滇南本草》、《性天風月》、《通元記》、《山堂雜稿》等。蘭茂一生對云南文化和醫藥史的貢獻有目共睹,特別是他以“親嘗百草,解世之困”的精神撰寫的《滇南本草》填補了歷代醫書藥典所遺漏的中國西南醫藥資料的空白。
孫髯 孫髯(?—1774),字髯翁,號頤庵,原籍陜西三原。生于昆明。清康熙布衣。博學,多識。工詩文辭。喜種梅,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晚年寓螺峰之咒蛟臺,更號蛟臺老人,賣卜為生。因其子經商于彌勒,晚年赴彌勒安享天年。孫髯所作昆明大觀樓長聯,概述了云南獨特的歷史文化,描述了昆明秀麗的山水田園風光,為云南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錢灃 錢灃(1740—1795),字東注,號南園,昆明人。清乾隆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修纂官,累官至江南道監察御使。剛正不阿,先后舉劾陜西巡撫畢沅、山東巡撫國泰,并疏劾和坤奸詐,直聲震天下。工書畫,能詩文,著有《南園集》等。
擔當 擔當(1593—1673),原名唐泰,字大來,晉寧人。明天啟年間貢生。曾到北京,師從書畫大家董其昌。明亡后,從天目山無助和尚受戒,釋名普荷,一名通荷,號擔當。往來于雞足山、點蒼山之間,與文人名士相互唱酬,詩畫并茂。著有《悠園集》、《罔措齋聯語》、《拈花頌百詠》、《紹箕堂集》等。擔當詩、書、畫飄逸靈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他的作品被當世稱之為“詩、書、畫三絕”,是云南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蔡鍔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清廩生,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曾任廣西步隊第一標統、測繪學堂總辦、兵備處總辦。宣統三年(1911)調滇,任三十七協協統。與李根源、李鴻祥、唐繼堯等策動辛亥起義,被推為軍都督。1913年調京,任超威將軍。袁世凱欲稱帝,蔡鍔密與云南志士籌商反對。1915年唐繼堯迎之入滇,宣布擁護共和,成立護國軍政府。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率師入川,戰于敘府、瀘州一帶,屢敗袁軍,各省響應,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共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任蔡鍔為四川督軍兼軍長,以喉病赴日就醫,卒于福岡大學醫院。著有《曾胡治兵語錄》等。
聶耳 聶耳(1912—1935),原名守信,生于昆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曲作者。云南省立師范畢業。1928年在昆明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云南早期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者。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反帝大同盟,在明月歌舞團任小提琴師。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部主任、俱樂部執行委員兼秘書、中國電影文化組織部秘書、組長等職。1935年赴蘇聯學習,取道日本,7月17日在藤澤市游泳,溺水逝世。主要作品有《碼頭工人之歌》、《賣報歌》、《開路先鋒》、《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其中《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龍云 龍云(1884—1962),原名登云,字志舟。昭通人,彝族。1914年畢業于云南陸軍講武堂。歷任云南都督府副官、伺飛軍隊長、大隊長、團長、柳州警備司令等職。1912年任靖國軍前敵司令、軍長及滇中、昆明等鎮守使。“六·一四”政變后,歷任云南省務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軍長、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國民黨云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桂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組織第五十八軍、六十軍北上抗日。組織了滇緬公路修筑工程,并協助建立了后方戰略保障基地。后歷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昆明行營主任、陸軍副總司令等職。1948年12月赴香港。1949年8月脫離國民黨,擁護中國共產黨。1950年到北京,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2005年龍云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世紀影響中國的100位歷史人物之一。 繆云臺 繆云臺(1894—1988),字嘉銘,昆明人。留學美國,先后就讀于堪薩斯州西南大學、伊利諾大學,畢業于明尼蘇達大學礦業系。1920年回國,歷任云南錫務公司總經理、云南省政府高級顧問等職。抗戰勝利后,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處理美援物資救濟委員會主任等職。1949年去香港,轉赴美國。1979年回國,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