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三鳳堂”補遺
《“三鳳堂”與薛氏來歷》一文在家鄉常州晚報上發表后,常州同姓、別姓,電話紛紛,每天應接不暇,筆者被濃濃的血緣親情所包裹著,不覺潸然淚下。
古人姓氏或取諸爵位,或取諸水土,或取諸邦邑。筆者據有關資料補遺如下:一、薛姓相傳黃帝小兒子禹陽的12世孫奚仲被封于薛(今山東滕縣南),遂建立薛國。薛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凡64世,至戰國時為齊國所滅,公子登到楚國做官,以國為姓。對此《世本,氏姓篇》簡述為:薛,任姓。二、薛氏除出自任姓者外,還有出自田姓,據《吳錄》載,田姓薛氏是孟嘗君后裔。三、西晉末年出現永嘉之亂,河東人薛推隨大批中原士族南渡遷至江南,傳至薛賀。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派。從清康熙時始,閩、奧薛氏陸續遷入臺灣,有的又遠播海外。四、據清宣統元年(1909)薛禎祥等纂修《毗陵西蠡薛氏宗譜》(活字本,28卷)載稱:一世祖抗,宋室南遷之際由河東太行遷毗陵湖西黃土岸大巷里……又民國三十年(1941)《五牧薛氏宗譜》(薛德章纂修,木活30卷)載,一世祖抗,宋室南渡,自中原南遷毗陵,卜居湖西黃土岸大巷里……又宜興民國七年(1918)《白塔薛氏宗譜》(薛瑞潮纂修,三鳳堂木活字本8卷)載,一世祖抗,南宋初,居武進,越十世,于元未明初復由武進遷宜興白塔。依據以上記載,常州城里薛氏均源于一世祖抗,至于百塔薛氏,祥門薛氏等均是同祖分支而已。 薛家歷代宗祖繁衍生息,人才濟濟,英雄輩出。如隋末,薛舉父子在蘭州稱帝,為唐所滅。初唐名將薛仁貴文武雙全,他兒子薛納在玄宗時曾任過宰相。還有高宗時宰相薛振(字元超)和擅長指揮作戰的敦煌薛家將——薛萬述、薛萬淑、薛萬均、薛萬徹、薛萬備5兄弟戰功赫赫,其父也是隋代名將。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嫁給河東人薛紹。可見唐王朝對薛氏家族的重視。薛氏在文學上也頗多造詣,有隋朝大詩人薛道衡,唐代女詩人薛滔、薛據,文學家薛用弱。唐代以后薛家大有人才,如北宋有史學家薛居正,書法家薛紹彭。南宋有金石家、文學家薛尚功,大學者薛季宣。明代有開創“河南學派”的薛瑄,醫學家薛立齋,散曲家薛論道。清代則有醫學家薛雪、象棋國手薛丙,刑部尚書、法學家薛允升,清末有政論家、外交家薛福成等。 我祖父薛金海,早年遷于常州豆市河。據常州薛姓子孫薛峰介紹:其祖上也曾居住在豆市河,其高祖父錦元居于常州西門外西倉街石皮場,是常州三杰之一張太雷的外祖父,曾在米市河開過“薛天興皮行”。常州三杰之一的張太雷1894年就出生在其外祖父家,幼名張泰來是外祖父根據《易經》中“否極泰來”之意取名(后改名為張太雷),與我家是有淵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