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葉圣陶教育文集》
支塘中心小學 朱湘民
葉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省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
葉圣陶長期從事文學創作,是我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解放前,他曾發表許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小說、散文、新詩、童話等。如我國第一個童話集《稻草人》,以及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葉圣陶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70多個春秋,為我國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寫出大量有關教育、教學的專論、專著和書簡。他很早就進行教育改革的嘗試,提出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導與啟發,主張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習慣”。另外,他對促進漢語語言的規范化、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化、系統化工作,見解獨到,貢獻巨大。
一、語文是什么?
關于語文是什么?葉圣陶經過教學實踐總結,認為語文是現代中國人社會生活實踐必需的工具。他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率先闡發了語文學科的名稱,他說:“什么叫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就像現在我在這里講,大家在聽,你怎么會聽明白的,不就靠語文這種東西嗎?所以,我們在教學語文時,首先要立足語文的工具性。其次再是關注語文的人文性,畢竟靠人文性吃飯的人是很少一部分,但人人必須靠語文的工具性才能生存。
二、語文該怎么備?
葉圣陶說“打破常規,不唯教材。”我們現在上課,總是一課一課備,最多,一個單元備,因為現在是主題單元,有所考慮。但這樣做不是各自為營,課課確定目標,就是一個目標在不同課時中反復出現。既有機械分割之嫌,又有重復勞動之感。我們對備課要重新認識、對教材要重新組合。教材本身具有內在的系統化,這是無數教材編寫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冊與冊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關系甚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由淺入深,點點相連,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知識網。聽說讀寫各有獨立序列,但通過各個單元由點到面形成一個整體。如何將這些知識教給學生并使之轉化為能力呢?這就需要教師在弄清教材規律、整體要素的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備課不能一節一節地備,要學會整體備課。要深鉆教材,打破常規,出奇制勝。
三、語文該怎么教?
葉圣陶說“教者,在于引導,啟發。”那么課堂上如何導?如何啟呢?
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
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好說的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首要的一環就是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個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實驗、積累表達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
2、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有話想說
調查及研究資料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發言不積極,不肯說,主要是懶惰、膽怯、自卑等幾種心理在作怪。因此,要幫助學生克服不想說的懶惰、不敢說的膽怯及怕被取笑的自卑,就要讓學生獲得說后的成功體驗,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可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讓學生想說、快說、搶說。
3、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有話能說
教學民主是新時期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視學生為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學生是平等中的“首席”。鼓勵學生勇于挑戰權威,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大膽質疑,讓學生暢所欲言,有話能說,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此,教師要經常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縮短與學生的空間及心理距離。
4、點撥思路與方法,讓學生有話會說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提高“說”的質量,就要給以適當的點撥和示范,在學生思維受阻滯時及時予以接通,讓學生有話會說。
四、語文課如何評價?
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所以,我們在評價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時,應立足學生,學生在這堂課上學得輕松嗎?快樂嗎?課堂上學習的氛圍如何?獲得了多少知識、技能等那個新課標上的三維目標?等等。
五、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
“教是為了不教。”葉圣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能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做“一輩子堅持自學的人”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后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著手走,卻隨時準備放手。在這上頭,教師可以下好多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