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遼代 幅員萬里
遼的建立和政制 遼(公元916-1125年),是以契丹貴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統治中國北半部達兩個多世紀,其強盛時所轄地域幅員萬里。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號遼。歷史上又稱大契丹。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所滅。遼亡后,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北走可敦城,建立西遼,在歷史上存在近百年。 遼建國后,創契丹大、小字,定法律。官制有北面與南面官兩大系統,北面官治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漢人事務,即國初所定“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制保存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殘余。契丹的科舉完全仿漢制。遼朝的經濟生活,以漁獵、畜牧為基本的生產方式,漢人與渤海人民住地以農業生產占主導地位。遼朝中期以后,手工業、冶鐵、瓷器制造以及金銀礦的開采等較發達。遼朝的商業十分繁榮。五京是各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商業中心,與其周鄰諸國的貿易交流也甚為密切,如與宋朝、女真、西夏以及西亞各國的貿易往來也十分頻繁。 遼朝的建立 契丹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由秦漢時期東胡族系鮮卑宇文別支發展而來。契丹族最早居于遼河上游潢水(今西喇木倫河)及吐河(今老哈河)一帶。早在南北朝時期,契丹與中原地區已發生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自五世紀中葉,即向北魏“歲貢名馬”。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曾在契丹居地設置松漠都督府和十個州,并任以各部落首領為都督和刺史。八世紀中葉以后,契丹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學會冶鐵、紡織等生產技術,并開始筑城居住,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各部族中以耶律氏最為強大。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當選首領。以后,阿保機逐漸統一契丹各部,并征服了突厥、黨項、吐谷渾等,于916年正式稱帝,建立契丹政權,改元神冊,國號大契丹。 公元918年,阿保機令漢人康默記等人建京城,名“皇都”。公元938年,將皇都改為上京,府名臨潢,改國號為大遼。繼而滅渤海。公元927年耶律德光繼位,占燕云十六州,以幽州為燕京,改國號為遼。 遼朝的疆域 遼朝疆域,東到海,西至今黃河河套一帶與西夏為鄰,北到黑龍江流域,南以白溝河(今河北省境內的拒馬河、大清河、海河)與北宋對峙。遼極盛時期的版圖,北至今克魯倫河、色楞格河流域,東臨黃海,南至河北中部,山西北部,西近阿爾泰山,幅員萬里。 遼建國后,一方面加緊營建國都,同時將其部族改編并對外擴張。渤海王國,在唐代是以靺鞨的粟末部人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政權。阿保機在征服諸部和南掠中原地區的過程中,勢力日漸強大。他看到漢地不易取,就轉而東攻渤海,渤海亡,阿保機改為東丹國(東契丹),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主其國事。忽汗城改稱天福城。天顯元年(926)七月,遼太祖阿保機在征服渤海的歸途中,死于扶余城。 中央機構和南北官制 遼朝國土廣大,漢人與渤海人生活在南部,以農業為主;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生活在北部地區,以畜牧業為生。為了適應南北地區這兩種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遼太宗制定了“因俗而治”,“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統治辦法,于是在遼朝的中央統治機構中,便分別設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套系統。 北面官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貴族,掌管契丹一切軍政大權,是遼朝最高權力機關。契丹有崇拜太陽的習俗,以左為尚,皇帝的宮帳坐西朝東,北面官的辦事衙署(牙帳)由于設在皇帝的北面(即左面)故稱“北面官”。 南面官制:是遼朝“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的中央機構,是為了統治漢人而仿唐朝官制設立的。南面官的官使任用,主要是漢人,但也雜以漢族和契丹貴族。凡是作南面官的契丹人也被稱為漢官,也穿漢服。由于南面官的辦事衙署設在皇帝宮帳之南(即右面),故而稱作“南面官”。 行政區劃和地方機構 遼代的地方行政區劃,以五京為中心,分全國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五道共轄“州、軍、城百有五十六,縣二百零九,部族五十二,屬國六十”。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09-2-5 20:31 遼代略圖 ![]() http://bbs./attachment.php?aid=104850 ![]()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09-2-5 20:34 遼上京 遼上京城址平面圖 上京是遼朝前期的國都。上京城遺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上京未建成前,名“西樓”,是遼太祖阿保機創業之地,建成后稱皇都,后改稱上京,府曰臨潢。上京城幅員廣闊,氣勢恢宏。有南北二城,北曰皇城,南曰漢城,兩城相連。全城周長12.5公里,與《遼史》記載的基本相合。 皇城是契丹貴族階級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又分內外兩部,即外城和皇城(又稱大內)。皇城城墻夯(hāng)土筑成,夯層清晰可辨,城墻高5-6米。墻體上窄下寬橫斷面為梯形。城墻外壁有馬面(半圓形的土壘)。皇城內近年經考古發掘,現存城門4個,宮殿建筑遺跡100余處,其中暴露于地表的建筑臺基50座。城內西部山丘上有寺廟和窯址。 漢城位于皇城南面,是勞動人民居住的區域。它的北墻就是皇城的南墻。皇城與漢城已被河水隔開,城呈不規則形,墻為土筑,殘存三段,墻高4米,周長57公里。墻較皇城低矮且無馬面、甕城之設。除西門址遺留下來,其余不存,西門豁口寬10米,殘存柱礎,應為金鳳門或雁兒門。由于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漸北移至皇城附近,故城內遺跡受到洪水沖刷,現僅保存了漢城的北部的中央部分。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09-2-5 20:37 遼中京 遼中京城址平面圖 遼中京遺址位于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以西約15公里的鐵匠營子鄉和大明鎮之間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遼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與中原地相近,自古為遼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數民族雜居地帶,為遼國的咽喉,在遼代后期軍事、戰略、經濟上有極重要的重要作用。 遼中京由城市布局仿北宋汴京制度營建,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城墻全部用版筑,現殘跡最高達4米,是遼代城址中保存得較好的一處城。 外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城正中有門,并有甕城,四角有角樓,但未發現馬面。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道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城墻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東北角,靠近內城南墻,有一座殘塔,現人稱“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較矮的與大明塔形狀相同的塔,現稱“小塔”。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 內城址。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1500米。城南中央城門稱作“陽德門”。陽德門與皇城南之間有一條寬40米的大道。 宮城址。宮城即稱“大內”,位于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000米。北墻即利用內城的北墻,另筑東、南、西三墻,現今尚可見到東、西兩墻南端的角樓址。皇城南門北中軸線上有一處大型宮殿址。據史料記載,這里應是稱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別是圣宗及其母蕭太后的起居處。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09-2-5 20:38 遼南京 遼南京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廣安門外,馬蓮道盧溝橋鄉境內。遼南京為遼代重要的陪都,又稱燕京,府曰幽都,周長27華里。經考古調查發現,南京城的東、西、南、北城墻均有部分遺跡存在,故南京城的周長與史料記載相吻合。皇城位于城西南隅,四墻均有門。宮殿遺址在西城垣南端,東北隅有角樓。具體位置應在今南線閣胡同。 遼南京的布局,有外城、內城和皇城的三重城。城內有縱橫交錯的街道,有市樓、坊市、寺觀等建筑。這些多是仿唐代時的建筑格局。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09-2-5 20:39 慶州城 慶州城示意圖 城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蘇木(鄉),南距旗所在地大板鎮98公里。城北12.5公里是慶云山。遼朝圣宗、道宗、興宗及他們的皇妃陵均葬于此地。 慶州城由內、外雙重城構成,平面呈回字形。內城保存完好,城墻高4-4.5米。每隔100-110米設有馬面。馬面高出城址1-2米。城東西長1090、南北寬930米、幾近方形。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均有甕城。 城內偏北正中為遼代的行宮遺址。內城西北角有一密檐式的白塔,即有名的慶州白塔。近年,在白塔塔剎內發現了一大批重要的佛教文物,如瓷、銀、水晶、漆器及絲織品等。白塔北側有一組建筑群,應是主殿,兩側有回廊。北側有后殿,在附近還發現了石經幢。 作者: 靜氣軒 時間: 2009-2-5 20:41 祖州城 祖州城示意圖 城址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的山谷中。遼代城址中,除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和東京之外,祖州城是遼時州城中很重要的一座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四輩先人都在這里出生,阿保機秋獵活多在這里舉行,建城后取名祖州。這里埋葬遼太祖阿保機的祖陵。 祖州城略呈長方形,殘墻四周長約1785米,四城墻各有一城門,墻高3米,墻體為夯土板筑,無馬面甕城。城四角各設一座角樓。祖州城分東、西兩個城區。內城位于西部,呈長方形,內有宮殿遺址四座。皇城門設在東墻的中部,門朝東,保留了契丹族崇尚東方的習俗。 |
|
來自: LM0318 > 《130 東西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