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要“自比管仲、樂毅”?
一、 孔明是諸葛亮的字,他復姓諸葛,名亮,生于公元181年(漢靈帝光和四年)。雖然史籍記載,說孔明出生在徐州瑯邪郡的陽都縣,但經歷近二千年的風物巨變后,古時的陽都屬于當今何處呢?因為,陽都縣名從東晉而后就不再出現了,而其城址受于戰火毀滅及河流改道等原由,已埋沒地下一千多年,成為諸葛故里“陽都之迷”。由于孔明是歷史名人,引得后世許多官員及學者的重視,對他的出生地陽都縣址的考證工作至明代起便未間斷。 但延續到近代,也只是對陽都縣故址的大致方位有了個斷定,即判斷古陽都在沂水縣境,而非過去說的臨沂縣境,但還沒有弄清楚具體的位置所在。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大規模的各項建設高潮中,不斷挖掘出許多地下文物,以及遺城舊址,方才證明了陽都古城,就在今天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的黃疃村一帶,孔明故里于是大白天下。有趣的是,在離黃疃村不遠的汪家莊,還發現了一座曹操之父的“曹嵩冢”,證實出曹父當年是因避亂,而居于瑯邪郡地,與孔明算得上是“同鄉”。 諸葛亮的先祖本姓葛,傳其老祖宗叫葛嬰,秦末人氏,跟隨陳勝反抗暴秦起義,在作戰中立過功,但后來被陳勝殺害。到漢文帝時,感念其反秦功勛,因封其后代為“諸縣”侯爵,所以葛嬰的后人便在自己姓氏前頭,加上了封縣之名,變成“諸葛”復姓了(《諸葛氏譜》約遺失于隋唐之際)??酌髯苑Q是西漢諸葛豐之后,諸葛豐是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職權相當于現今的中紀委)。因其耿直清廉,執法威嚴,后被昏君元帝削職為民,病死于家中。由此可見孔明的祖風,堪稱耿耿忠心并且剛正不阿的??酌鞯母赣H叫諸葛珪,曾任職泰山郡的郡丞,相當于郡太守的助理。在孔明上面,有哥哥諸葛瑾及兩個姐姐,后來母親給他生下了弟弟諸葛均。當孔明8歲時,父親即病逝,叔叔諸葛玄便開始照顧起他們全家的生活及小孩們的學習問題。 孔明出生的東漢末年,是一個社會矛盾異常激化的動蕩時代。漢末桓、靈兩帝重用宦官閹黨,使愚賢移位,是非顛倒,朝堂上烏煙瘴氣彌漫;而各地官僚豪強則用盡各種手段,殘酷地搜刮民財,欺壓百姓,搞得無數民眾怨聲載道,不得已而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淪成為饑寒交迫的難民。這一深刻社會矛盾的加劇激化,終于在孔明四歲時,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霎時間“遐邇動搖,八州并起”,短短月余,就讓長江北面的廣大黃河流域地區烽煙四起,徹底撼動了東漢統治政權,致使它名存實亡。 而就在漢靈帝為保護自己的“皇權”統治中,昭令各地諸侯武裝,殺黃巾以“勤王”。于是,更大的殺戮行動蜂擁而來,頓時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以歷時九個月而告終。三國中的幾位著名人物,也在這場“斬黃巾”戰斗中暫露頭角,他們是曹操、劉備、孫權之父孫堅等人。而最遭殃的,還是無辜的老百姓。作為親歷親為的軍閥首領曹操,也不禁在他的《嵩里行》詩中感嘆: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于是,遙盼結束紛爭,早日實現中國統一,讓大眾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就成了老百姓及有識之士的共同心愿??酌骶褪巧L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 二、 當孔明成長到14歲時,一場意外的戰爭災禍不期而至。此起因是曹操聚兵割據于兗州(今山東省境內),站穩了腳跟后,便派人前往瑯邪郡(郡治在今山東臨沂市北面),迎接正避難于此的老父親(曹嵩,曾任職漢廷太尉)去團聚。時任徐州牧的陶謙出于好意,派了部將張闿領兵護送。來到泰山郡界,張闿見曹父所帶財物豐厚,歹心頓起,便下手殺害曹嵩及跟隨親屬,掠取錢財后向淮南方向逃去。 曹操聽聞此事悲憤交集,大怒不已,認定是陶謙在背后搞鬼,遂決意親率大軍殺向徐州。為報殺父之仇,曹操兩次屠戮徐州大地,“坑殺男女數萬口于泗水,水為不流”,所過之處,“皆屠之,雞犬亦盡”!曹操的殘暴嗜殺之名,即從此聞名于世??酌骷亦l是曹軍所過之地,幾遭殺掠之難,惶惶不可終日。叔叔諸葛玄便帶著全家匆忙逃難,踏上了南遷之旅。是年孔明正滿14歲,但大哥諸葛瑾同繼母卻留了下來,說是為照看老宅子及祖墓。路上巧遇舊友袁術(時任揚州刺史)派來的特使,要請諸葛玄去赴任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市)。 袁術、袁紹兩兄弟,是出身“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現兩人各據一州,并野心勃勃地千方百計在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不把東漢“朝廷”放于眼里。因此,諸葛玄的這頂“豫章太守”官帽,就是袁術擅自任命的。不久后,朝廷就派出了一名叫朱皓的官員來南昌,說是新任的豫章太守。諸葛玄早已得到此信息,于是在朱太守來到之前,便交出了印信,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及他們的二位姐姐等人,跋山涉水向目的地荊州進發了。 孔明跟隨叔父諸葛玄避難到荊州,暫居于荊州治所襄陽城里,其當年為14歲。諸葛玄之所以選擇此地,一是與刺史劉表有舊(朋友關系);二是劉表志在“保境安民”,沒有參與到跟別人爭奪地盤的戰事中,所以荊州的環境相對是安寧的,此也是許多避難人士奔投其間的選擇所在。諸葛玄到了襄陽后,便安排孔明進入劉表開設的“學業堂”中學習。在學堂中,孔明跟同窗徐庶因“志同道合”結為好友。他們相互切磋學問,并一道拜師于古經文學家司馬徽先生,經其賜教指點,使孔明學識精進,獲益良多,成為其格外器重的青年俊才??酌鬟€在徐庶引薦下,結識了許多風華正茂的師兄弟,諸如向朗、馬良、龐統、董恢等人。 襄陽城景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孔明(時年17)的叔叔不幸病亡,致使這兄弟倆(其弟諸葛均)失去了依靠。故而,哥倆便選擇到襄陽近郊的隆中定居,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耕讀生涯。當然孔明是以讀書游學為“主業”的,并經常往來于襄陽等地,意在求師訪友,增長其政治、軍事、歷史等方面的學問??酌髯鳛橐粠蛯W友中的驕驕者,得到了相關人士的贊譽及認同。龐德公乃“襄陽名士”,說話極有份量。他也是孔明二姐的公公,所以孔明常去龐府向龐德公請教,被其贊嘆為“臥龍”,一下子傳開了,即是孔明這個“美稱”的由來。 孔明在隆中,跟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這三位學友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將來若出仕,可任達刺史、郡守之類。”當他們反問諸葛亮可任何職呢?孔明則笑而不答。但在其他場合,孔明則公開“自比管仲、樂毅”。別人感覺他口氣太大,而“付之一笑”,只有深深了解他的好友崔州平及徐庶“深為信然”。若是孔明志向宏遠,還有許多歷史名人可比,如蕭何、張良等,為何要自比管仲、樂毅呢?
三、 其因為,諸葛亮是山東瑯邪郡人,從小在那兒生活到十幾歲。山東古為“齊魯”之地,而瑯邪郡在春秋時即屬齊國。管仲即是春秋時代齊國的著名政治家,被齊桓公任為相國,經其輔佐齊桓公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改革后,成為第一個“稱霸諸侯”的國家,其功業彪炳千秋。管子在發展經濟理念上,提出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著名論斷。他并率先打破“井田制”,以“均分地利”的主張,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重視和鼓勵商貿業與手工業發展,還設立鹽官、鐵官,從政治上保障鹽鐵業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國家和國民的收入。管仲是最先倡導“以人為本”的政治家之一。他制定了一系列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和措施,通過官吏“三選法”,給平民進入仕途提供了機遇,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進步。作為齊國法家思想的啟蒙者和開山之祖,管仲深深影響了三百年后的“稷下官學”的法學思維,也使他成為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另外,樂毅是戰國時燕國名將。他曾經奉燕昭王之命,聯合韓、趙、魏、楚等國攻打齊國,在半年之內連下70余城池,并一度占領了齊都臨淄。因樂毅善于韜略,并指揮若定,故一直為后世稱道。但在對他高度信任的燕昭王去世后,其子燕惠王聽信國中小人讒言,并受齊相田單“反間計”的蒙騙,對他的忠誠產生了懷疑和怨恨。于是,燕惠王派出大將騎劫來到齊地,以接替樂毅之職,并命令他回國“述職”。樂毅感到燕王對自己誤解極深,用意不善,便只好投奔到了趙國。后來騎劫被田單打敗并死于齊地,燕國原先的所掠之城,也被齊軍逐一收復。 燕惠王深悔不該撤換樂毅,但怨恨樂毅不應該棄燕投趙,又怕他趁火打劫攻燕,便派使者去向樂毅致歉,并也責備樂毅不該棄國不歸,辜負了與先王當初結下的相知相報之心。樂毅為此寫了流傳千古的《報燕王書》,向燕惠王表達了他對先王的無限敬仰,認為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之后,世上難得的圣明賢君,所以才甘心報效于他。樂毅還在信中,舉出伍子胥由被其先王信用,到后被吳王夫差沉江致死的例子,深刻地道明了君臣之間信賴與否的優劣性,也委婉地批駁了伍員不能保全自身的不明智之處。樂毅最后對惠王表白了他的內心世界:“我以為,避免死亡而仍能弘揚先王的不朽功業,是我的上策;身受侮辱誣陷,使先王珍視賢能的英名受損,是我最感恐懼的事情。假如我遭到囚禁或者被殺害,而使敵人在一邊幸災樂禍,道義上,我不可以這么做。我聽說,古代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心耿耿之士離開祖國,不為自己辯護而使祖國受到傷害。我雖然沒有學識,但我時常向君子學習。我怕您聽信了左右臣子的話,不了解被您疏遠的人的行為,所以斗膽把我知道的寫信奉獻給您,請君王明鑒!”樂毅的《報燕王書》,實乃肺腑之言,催人淚下,而發人深省。燕惠王被樂毅的聰明才智和高尚情操而深深打動了,兩人也冰釋前嫌,重歸于好。 這兩位古代名人的故事流傳千年,更深深地影響于齊地,使諸葛亮從小耳濡目染,深受感動,故而成為他要“自比管仲、樂毅”的原因。后來孔明在襄陽隆中的草廬里,對劉備言及當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北伐中原,得成霸業之論,當是以管仲替齊桓公打造“春秋首霸”為藍本的。諸葛亮治蜀所用政經、法制之策,除了受先秦法家商鞅及韓非子等影響外,許多是來自《管子》思想的。管仲相齊,以法治國,勵精圖治,使齊國由貧變富轉弱為強,而稱霸于春秋,故被齊桓公尊為“仲父”。而后來劉備托孤時,要兒子們對諸葛亮“事之如父”;在劉禪繼任蜀漢帝位之后,也呼諸葛亮為“亞父”,這倒是很意味深長的關聯。而關于后來,諸葛亮在首次北伐之時,寫奏有一篇給后主劉禪的《前出師表》。獨具慧眼的明末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認為,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它是以《樂毅報燕王書》為藍本的。 所以說,一個人的思想與喜好,很大程度上是受環境影響的。比如,為何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因為這正是齊地的民歌。再如,薈萃于道、法、儒、名、兵、農、陰陽各家的齊國“稷下學”,啟發了孔明視野的開闊,故他未來的謀劃行事,便是博采眾長而為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