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1。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2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3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4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5,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6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7德齊8,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譯文】孟子正準備去拜見齊王,齊王派人來傳話說:“寡人本要來訪問你,但因偶感風寒,不可以見風吹,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道可不可以讓我見到你?” 孟子回答說:“不幸我也生了病,不能造訪朝廷。” 第二天,孟子去參加東郭氏的葬禮。公孫丑就問他:“昨天你托辭有病,今天卻來參加葬禮,恐怕不可以吧?” 孟子說:“昨天有病,今天痊愈了,為什么不可以參加葬禮呢?” 齊王派人來問候孟子的疾病,醫生也來了。孟子的從昆弟孟仲子回答說:“昨天齊王下令召見,說明齊王有采集薪材的憂患,所以不能到朝廷拜見;今天孟子的疾病已有小小的痊愈,已經去造訪朝廷了,但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到達?”于是派了幾個人到路上攔住孟子,說:“請不要回來,去造訪朝廷吧。” 孟子無可奈何,只得到景丑氏家借住一宿。景丑知情后便說:“在家講父子之親,在外講君臣關系,這是人與人之間尊卑長幼的次序;父子之間以慈恩為主,君臣之間以恭敬為主。我看齊王對你很敬重,沒有見你怎樣敬重齊王。” 孟子說:“唉呀,你這是說的什么話呢,齊國沒有用仁愛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向齊王進言的人,難道以為仁愛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不好嗎?他們心里想:‘仁義有什么值得一說呢?’如此而已,真正的不恭敬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我如果不說堯舜之道,就不敢向大王陳說,所以齊國沒有誰能比我更尊敬齊王的了。” 景丑說:“不,我說的不是這個,《禮記·曲禮》上說:‘父親召喚兒子,兒子不用應諾就要起身,君主召見臣子,不應等待車馬備好就要起身。’你本來是要去朝見齊王的,但聽到齊王召見,反而不去了,恐怕與禮的要求不相符合吧?” 孟子說:“怎么能這樣說呢?曾子說過:‘晉、楚兩國的富有,是誰也不能比的,但他們依仗的是財富,我依仗的是愛心;他們依仗的是地位,我依仗的是最佳行為方式;我為何滿足于財富和地位呢?’要是不符合最佳行為方式,曾子會說這些話嗎?或許這是另一種道理?天下公認尊貴的東西有三種:地位是一種、次序是一種、規律是一種。在朝廷上沒有比地位更重要的了,在鄉黨中沒有比輩份次序更重要的了,在輔佐君王長養百姓上沒有比規律更重要的了。怎么能有一樣而輕視其它兩樣呢? “所以,準備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敢召喚的臣子,要是想有所謀略,就要親自去拜訪,其尊重規律而且樂于推行王道;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值得與他一起有所作為了。所以商湯對于伊尹,是先向他學習然后讓他當大臣,因此不費辛勞就成了君王;齊桓公對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學習然后讓他當大臣,因此不費辛勞就成了霸主。現今天下地方人民眾多,規律平等,但又不能相互尊崇,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喜歡用聽從自己教導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有能力教導自己的人為臣。商湯王對于伊尹,齊桓公對于管仲,就不敢召喚。管仲尚且不能召喚,何況不屑做管仲的人呢?” 【說明】愛民的具體做法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所以本書的編纂者舉了一段孟子與齊王見與不見的故事,用以說明愛民的起碼行為,并通過孟子與公孫丑、景丑氏的問答,指出愛民所必需具備的修養。孟子此時到齊國,只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沒有高官厚祿,也沒有代表哪個國家,更不是齊王手下的一個臣子,他只是因為有許多學問而出名。對于這樣的一個人,齊王應去拜訪,以表謙虛好學之意。然而齊王卻象召喚手下人一樣,召喚孟子去王宮,這就是不謙虛好學,不禮賢下士,不愛民的表現。其實孟子也不是一個倨傲狂放的人,他本來是要去拜見齊王的,但恰好齊王派人來,于是孟子識破了齊王的驕奢便借口有病而不去了。但孟子并不想討好齊王,所以第二天他就去參加了東郭氏的葬禮。按公孫丑、孟仲子和景丑氏等人的想法,既然借口有病而不去拜見齊王,那么第二天也應該裝病,不能去參加東郭氏的葬禮。因為齊王假如知道孟子是裝病,他就會很生氣。而惹得統治者生氣,則是很不明智的行為。但孟子卻不是這樣想,意思就是說,齊王有的只是地位,他不能因為有地位而輕視輩份次序和國家統治人民的規律。為什么呢?如果因為有地位而輕視輩份次序,則會輕視和怠慢長輩,不愛護幼輩。那么全天下的人們都會仿效齊王的行為,有了一點地位就輕視和怠慢長輩,不愛護幼輩,社會秩序還會存在嗎?社會行為規范還有作用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能維持嗎?如果因為有地位而輕視國家統治人民的規律,那就更糟糕了,因為規律——社會發展趨勢,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因為自己有一點地位而輕視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那必然就是失敗的結局。所以孟子又接著分析說,“所以,準備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敢召喚的臣子,……”這一段分析真是透入了骨髓,直到今天仍有著很好的現實意義,現在很多官員仍然是“喜歡用聽從自己教導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有能力教導自己的人為臣。”這個“任人唯親”、“任人唯賢”的問題,仍是現在各國領導們頭痛的而且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許多領導人面對比自己有才干的人,往往是嫉賢妒能,害怕丟掉自己的地位和名利,而不會從大局出發,從大局著想,讓更有才干的人來把企業、單位治理得更好。 —————————————————— 【注釋】1.東郭氏:齊國大夫。 2.孟仲子:是孟子的從昆弟。焦循《正義》對孟仲子的引注甚詳。 3.景丑氏:齊國大夫。 4.倫:《論語·微子》:“欲潔其身,而亂大倫。”《禮記·曲禮下》:“儗人必于其倫。”《禮記·曲禮下》:“毛猶有倫。”《荀子·富國》:“人倫并處。”漢賈誼《過秦論》:“廉頗趙奢之倫。”《說文》:“倫,輩也。”這里用為人與人之間尊卑長幼之間的關系之意。 5.惡:(wū污)《易·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孟子·公孫丑上》:“惡,是何言也。”趙岐注:“惡者,不安事之嘆詞也。”《荀子·法行》:“惡!賜!是何言也!”這里用為感嘆之詞之意。 6.俟:(si四)《書·武成》:“陳于商郊,俟天休命。”《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論語·憲問》:“原壤夷俟。”《論語·鄉黨》:“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儀禮·士昏禮》:“俟于門外。”《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這里用為等待之意。 7.丑:《易·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詩·小雅·出車》:“執訊獲丑。”鄭玄箋:“丑,眾也。”《詩·大雅·民勞》:“無縱詭隨,以謹丑厲。”《詩·大雅·常武》:“鋪敦淮濆,仍執丑虜。”《詩·魯頌·泮水》:“順彼長道,屈此群丑。”《爾雅·釋詁上》:“丑,眾也。”這里用為眾人之意。謂人數眾多。 8.齊:《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詩·小雅·小宛》:“人之齊圣,飲酒溫克。”《詩·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詩·商頌·長發》:“帝命不違,至于湯齊。”《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禮記·中庸》:“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荀子·脩身》:“齊明而不竭。”《韓非子·安危》:“以無功御不樂生,不可行于齊民。”《史記·平準書》:“齊民無藏蓋。”這里用為平等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