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這篇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年春天,國民黨反動派繼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又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身為知識分子的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不滿黑暗的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到前進的方向,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作品開頭就說出了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既點出了全文的情感線索,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一般”的色彩,也為后面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下文作者思緒飛揚,神思瑕想,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與這“不寧靜”的心情息息相關。
作者一人在月下獨行,“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與其說是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還不如說是構造他心中渴望的”、“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生活中,人都要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卻“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這是一個真正屬于作者自己的、自由的世界。這個世界與作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相立,相互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痛苦。這種獨處的妙處,反映了作者企圖超脫現實的心情。風致的荷葉,潔白的荷花,作者對“屬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說明了像他這樣的自由的知識分子在1927年國(民黨)、共(產黨)分裂后,兩大政治力量尖銳對立形勢之下,陷于進退兩難困境之中,又找不到出路的困惑。作者的內心是矛盾的,然而作者又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只能借助“荷塘”這個世界,求得精神上的暫的安慰。
本文就從作品的謀篇布局、敘述方式、修辭、語言運用、抒情等方面分析和探討《荷塘月色》的藝術特色。
一、作品構思精巧、布局巧妙,是《荷塘月色》一個顯著的特色
文章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后面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著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布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此外,文章通篇綜合運用首尾呼應、預設懸念的敘述手法。如開頭寫到荷塘去,“帶上門出去”,結尾欣賞完美景后又“推門而入”,首尾響應,結構十分嚴整。在文章開頭,即點出“頗不寧靜” 的心情,本來順理成章地是要接著抒發情感的,但作者卻將筆峰一轉,改到描寫夜晚乘涼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在讀者心里埋下了一個“?”;又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而今晚的月光盡管只是淡淡的,卻仍然覺得很好,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又如第五自然段中寫“最熱鬧的,要數樹上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之后,又寫道:“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時時透露自己的內心,引發讀者的疑問,如同磁石一般不斷吸引讀者,引人入勝。這種敘述方式的運用,欲擒故縱,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
二、綜合運用多種描寫和修辭方法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散文大家,他在這篇作品中運用了比喻、移感地修辭手法;動與靜、整體與局部、點與面、遠與近結合的描寫方法,向讀者展現了月下荷塘的無限風光。
1、比喻、移感的修辭方法和重疊詞的用運,生動傳神:
第4然段描寫荷葉,“田田”橫向寫出塘中荷葉之多,面積之大,“層層”從縱上寫荷葉的錯落有致。“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姿態秀美,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迎風飄舞的姿態。寫無邊綠葉映襯下的荷花,盛開的是那么的阿娜多姿,含苞的又嬌嫩羞澀;“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是近寫荷花的晶瑩剔透;“碧天里星星”描繪從遠處看到的在碧綠的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閃爍著的景象。
有荷花,自然少不了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將“縷縷清香”以歌聲作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 這種易于體會的聽覺感受來喚起讀者的嗅覺感受,將聽覺與嗅覺溝通起來,運用了移感的表現手法。使難以言傳的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十分傳神。
寫塘中光與影的和諧用梵婀玲(violin 譯音,即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來作比喻,于是這種光與影的和諧化為耳邊悠揚的樂曲了。讀者可以任借著對優美的樂曲的想象去領略月色之美,這種對月色的描繪,可以說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動與靜、整體與局部、點與面、遠與近、虛與實結合的描寫,多角度多側面描繪發荷塘的月夜風采:
第四自然段,靜態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后,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來,微風掠過,引起了荷葉荷花的“一絲顫動”,因葉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故這顫動由一片葉子傳給另一片葉子,“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動與靜結合使整個畫面有了動感。
描寫荷塘,先總寫荷塘的“曲曲折折”,再分別寫塘中的荷葉、荷花和荷香,從整體到局布,條理清楚。
第六自然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象時,荷塘周遭的樹木“乍看象一團霧”,是從整體上寫樹的整體形象,“楊柳的豐姿”是從點上的描寫,點與面的結合,從另一個側面描寫了月色。
遠與近的描寫,如第四自然段描寫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從遠處和近處兩個角度寫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明珠寫出近外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寫在荷葉和月色襯托下遠荷花的閃爍之狀。
虛實結合,如夢如幻。文章第二自然段寫荷塘周圍的環境,“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回寂寞”的敘述,暗寫出這種氣氛之下作者一顆寂寞的心。接著實寫荷塘四周的樹木,繼而虛寫沒有月光時陰森的氣象,勾畫了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寫景與抒情完美結合,不著痕跡。第三自然段“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中的“好像”、“像”;“籠著輕紗的夢”、“小睡”、“酣眠”的遣詞造句;及“荷塘月色”的畫面似有煙霧彌漫,渺茫、隱約而朦朧都是作者的虛構,是作者在刻意營造一個“夢境”般的意境,讀者被帶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里,欣賞作者描摹的美景。作者獨具匠心,憑借這個夢境,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三、語言清新自然、優美典雅、生動凝煉
朱自清先生很注重語言的錘煉,在《荷塘月色》這篇散文里,作者運用詩一般的文字,以輕筆淡彩的語言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讀來字字珠璣,抑揚頓挫,富有韻律。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第5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不但寫出了月光的流動而且突出了它透徹、明亮的特點。“泄”字化靜為動,更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靜靜地”寫出了月光的柔和。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優美的月荷圖。“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作者用“薄薄的青霧”描寫出荷塘上水氣彌漫、霧氣籠罩的景象,“青霧”是月色在碧綠的荷塘上泛出的氣霧,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月色與水氣揉合的狀態。“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般;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照在葉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下荷葉與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樣,牛乳不透明的狀態,如眼前月色下的花葉,給人一種不分明的感覺,恰巧與作者朦朧、恍惚的心理狀態相似。滿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葉荷花,創造了一個朦朧、縹緲,像“籠著輕紗的夢”的意境,這樣的情境里,作者暫時忘記了心中的愁緒。因此作者認為“這恰是到了好處”。荷塘四而的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兩組重疊詞的運用,表現了樹木的數量之多和錯落有致的層次感。用詞凝煉,言簡意駭。
四、善用色彩表現情緒,景物描寫情景交融
優秀的畫家都善于運用不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情感(情緒)。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這種技巧運用得十分的純熟,隨著表達情感的需要,給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濃或淡,或冷或暖的色調。《荷塘月色》通篇運用“淡色”: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縷縷的荷香、彎彎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樹梢上隱隱約約的遠山樹縫里漏出的一兩點路燈光……這淡淡的景色與作者內心的寂寞和傷感一樣,也是淡淡的,因此作者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而在《春》、《綠》等篇中,卻設色絢麗,文章中散發著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景中含情、情在景中、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使得作者筆下的景物都不是自然中單純的景物,而是充滿人情味的 “人化的景物”。朱自清先生在描寫客觀景物時總是融入自身的感受、情感,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情彩》)這就是朱自清散文經久不衰的原因吧。《荷塘月色》中在寫江南采蓮的舊俗,描寫采蓮的歡樂場面,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江南悠然生活的無限向往,因此作者寫道:“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劉勰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續成。” (劉勰:《文心雕龍·情彩》)作者是用真情實感去譜寫大自然的美,用樸實不失生動的語言,而非以華麗的詞藻艷句來編就過眼云煙。是真正地緣情寫景,以情帶景,也非為寫景而寫景,故在欣賞朱的散文時,讀者的心都易于溶入作者描繪的景中,而絕沒有堅生奧澀、矯揉造作之感。朱的抒情十分有特色,就是真誠、含蓄、適度。
真誠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細膩、微微沁出;適度就是濃淡相宜、濃而不烈,清而不淡。如在《背影》篇末寫道:“我北來后,他(指作者的父親──引者)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作者讀了父親的來信,真情流露,淚如泉涌,浮想聯翩,“在晶瑩的淚光中”想見了父親的背影。情感的表達十分真切,在含蓄中可想見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和深情。朱自清這樣贊美荷蘭畫冉伯讓:“他與一般人不同,他創造了個性的藝術,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將自己這個人入進他的畫里去。”(朱自清:《歐游雜記·荷蘭》)其實,朱自清自己,正是將他的思想感情放進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
五、烘托手法,渲染氛圍
烘托是中國傳統藝術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強調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氣氛,人們慣用“烘去托月”來說明這一藝術手法。朱自清先生對烘托的法則運用自如,妙筆生花。在《荷塘月色》中,荷塘與月色兩種景物互為映襯: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襯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如國畫上的點眼之筆,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朧之美。如給荷塘披上一層紗。荷塘上浮起的霧,不同于一般的白霧,因為是在綠葉社托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顯現的,所以是 “青霧”,月下霧中的荷花,潔白柔美,迷離朦朧,用“牛乳中洗過”、“籠著輕紗”的夢來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這種氛圍。
六、景物描寫“形神兼備”
中國古代美學理論中,早在東晉時期,我國的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理論。以后南岳的謝赫又提出以“氣韻生動”為中心的“六法”。中國傳統的文藝批評,也要求景物的描繪要做到“形似”與“神似”。“神似”要求藝術要表現事物自然的、真實的、充滿個性特點的風格面貌。形似是基礎,神似是形似的升華,形神妝備,是文藝描寫的最高境界。朱自清筆下的景物,常由形似而升發為神似,加上作者對景物的體驗、想象,而具有生動的氣韻。且看《荷塘月色》中這一段描寫:“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卻更見風致了。”荷葉的形是:“田田”、“層層”的、“如亭亭舞女的裙”;“舞女裙”的比喻寫出了葉子的“神”:葉子在風中臨風搖曳。在縱觀之后,作者凝審細看,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上,作者先寫荷花的形“打著的”、“打著朵兒的”,再用“裊娜地”、“羞澀地”兩組修飾詞寫出荷花的不同姿態。然后再從“光”和“色”兩個角度狀出遠看和近看荷花的不同感受。下分細致。連好難以形容的“縷縷的荷香”,也巧妙地運用了移感的修辭手法,以若有若無的遠處歌聲的聽覺感受喚起讀者的嗅覺體驗,可謂傳神之至。微風吹過,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一細節的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如在眼前。在一連串的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致”四個字來概括月色籠罩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怎樣“更見風致”呢?由于前面形象描寫的具體和逼真,讀者完全可以在已獲得的體驗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想像了。作者在此收放適度,恰到好處。“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光“隔了樹照過來”,斑駁的樹影映在荷葉上。淡淡的月色和樹影交織著,月光透過樹縫照射在荷塘上,塘里的月色當然就不均勻,光與影有明有暗變化,中間透著內在的和諧,這些變化又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在此再一次運用移感的修辭方法,將光與影的和諧化做耳邊悠揚動聽的小提琴曲子,使讀者可以憑借著對優美樂曲的想象去體會月色和諧之美,這種對月色的描繪,也真正的是“神似”了。
《荷塘月色》讀來如同跟隨作者欣賞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卷。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著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里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朱自清先生則以其“真摯清幽的神態”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
──────── 【參考文獻】
《朱自清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名作重讀》,錢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柳花集》,鐘敬文著,群眾圖書公司1929年初版。
《文心雕龍·情彩》,劉勰著。
《歐游雜記?荷蘭》朱自清。
|
【相關鏈接】描寫角度: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等
鑒賞古代詩歌的描寫手法,特別要注意下面幾種:
一、正面VS側面
二、虛VS實
三、動VS靜
四、色彩的渲染
五、視角的變化
鑒賞時應主要注意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遠近,聽覺、視覺、觸覺等的變化。
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 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 視,遠眺,近看,呈現的視覺形象會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六、白描
七、細節描寫
描寫的角度:
描寫的語言:主要是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修辭手法、句式等
景物描寫的技巧主要有一下四個方面:
①修辭類:比喻、比擬、夸張、借代,通感等,主要作用為生動形象;排比、反復、反問,主要作用為加強氣勢;對比,作用為突出強調;設問,作用為設置懸念,引起注意;對偶(疊詞),作用為對仗工整,音節和諧等。
②渲染、鋪墊、烘托、襯托、對比、反寫、聯想、想象和象征等
③多種結合:動靜結合、多感官結合(特別視聽結合)、虛實結合、空間結合(上下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正面側面結合、
④白描、工筆、細節描寫
景物描寫要注意的技巧:1.按一定順序,寫景要有條理。2.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寫景要形象。3.斟詞煉字,寫景要準確傳神。4.動靜結合,寫景要有神韻。5.點面結合,寫景要全面且突出重點。6.融入感情,寫景要言情。
景物描寫順序一般是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又分為兩種,一是取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按照視線移動的順序依次寫出各個位置上的景物,或由遠及近,或由內而外,或由上到下,或由整體到局部,等等;二是不取固定的觀察點,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轉移來描寫景物,也叫游覽順序。時間順序是按一定的時段依次寫景,描繪出景物的變化,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選用哪一種順序,應視描寫對象的特點和描寫的實際需要而定。
一,描寫順序安排。觀察有序,寫作才有條理,這是寫景狀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寫的層次是按照人們觀察事物的順序進行的,不能雜亂無章。基本上有三種順序: 1、空間順序,對同一景物進行觀察,俯視、仰視、遠眺等不同角度,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從不同角度去描述可使這個物有立體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的時候要安排好寫作的順序 2、時間順序,《三峽之秋》寫了一天之中三峽在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的不同風景 3、移步換景,就是走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景物就按照先后順序來寫,一般在游記中常常使用。 二、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從形、色、味、質地、動靜方面來描寫景物。我們是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寫作就是把我們感受到的世界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所以在寫景物的時候就要有意識的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從景物的顏色聲音氣味質地等方面來觀察來描寫。如《春》中寫春花,就抓住了花的“形”——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的“色”——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的“味”——甜,《綠》寫綠,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綠的“質”。 三、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各種修辭描寫景物。有人說“看景不如聽景”這是因為許多人在看景的時候發現不了“美”,欣賞景物要有一雙慧眼能夠在平凡中感受到美,寫文章不僅要有一雙慧眼,還要有展開想象和聯想運用各種修辭來描寫景物的能力,最常用的修辭是比喻和擬人。朱自清先生是寫景狀物的高手,他的許多文章都能把平凡的景和物寫得生動傳神,如《春》、《綠》和《荷塘月色》等等,在《荷塘月色》寫荷葉——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荷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等等。
(2)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問題。 討論并歸納:(老師提示引導并歸納)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用詞貼切。 (讓學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竄、輕捷、低唱、彈琴等詞語和相關語句。)(2)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讓學生分別找出相關內容) 形:肥胖、高大、臃腫、小球 聲:長吟、彈琴色:碧綠、紫紅、菜花和蜂的“黃”。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鳴蟬。 秋景:蟋蟀的叫 (3)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先用兩個“不必說”從整體上寫百草園,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地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到植物。 (4)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確是兒童的樂園。
第二自然段除了脈絡清晰的特點,作者還抓住景物特點,圍繞一個“樂”字,對百草園作了細致的描寫。這段文字井然有序地著重描繪了百草園在春夏季節的景色,寫得精彩生動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點時,作者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園的景物有形有色,有聲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鳴蟬,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鳥的冬季——這一切綜合在一起,構成了豐富而美麗的四季風采。作者寫景用詞準確,語言生動形象。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石井欄的“光滑”,黃蜂因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為輕捷而能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些描寫體現了魯迅先生用詞的準確、生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這樣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同時讓我們聽出了作者對百草園由衷的喜愛之情。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抓住了石井欄的“光滑”,黃蜂的“肥胖”……等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這點,必須做到用眼看,細細觀察;用心想,慢慢揣摩。還要注意寫景的順序。作者對百草園景物的描寫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寫景順序,這樣,就能把百草園給人的總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還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觀察。例如:從聽覺角度寫“油蛉在這里低唱”,而從視覺角度寫“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等景物。這些描寫從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園在一個兒童眼里的感受寫得有聲有色,加之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見動,靜動交錯變化運用,叫人讀來有滋有味,整個畫面才能給人生機勃勃、如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寫景離不開抒情的支撐,在對百草園的描繪中,作者正是將自己童年時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融進對景物的描繪中,讓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
|